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領航新征程】鄭州正建立農貿市場資訊化管理平臺 掃碼能知肉菜“出身”

掃碼可追溯肉菜來源

經開區第四大街東盛農貿市場內乾淨整潔

□記者王磊李嵐文白周峰攝影

輕輕掃一下小票上的溯源碼, 可看到蔬菜是哪裡種植的。 這樣的場景, 已經在鄭州經開區第四大街東盛農貿市場成為現實。 昨天, 記者從鄭州市市場發展局獲悉, 鄭州全市建成區新建(改建)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20個的任務, 今年年底前將全部完成。

值得老百姓關注的是:鄭州正在建立農貿市場資訊化管理平臺,

不僅可以監控全市農貿市場, 還可以追溯肉類蔬菜來源。

[探訪]

掃一下小票上的溯源碼,可看到蔬菜是哪裡種的

鄭州市經開區第四大街東盛農貿市場, 位於經開區第四大街與經南一路交叉口附近。 這裡已經成為鄭州智慧農貿市場的排頭兵。

在農貿市場裡, 快捷支付隨處可見。 微信、支付寶等都可以相容一碼通支付。

據該農貿市場有關負責人孟川說, 電子秤聯網系統還可監控蔬菜日銷量, 科學測算商戶進銷蔬菜量。

市民趙先生很喜歡來這裡買菜。 “買二斤白菜, 還能看到溯源的二維碼, 輕輕一掃, 就可以看到這顆白菜是哪兒產的?是不是有機菜?”他說。

“可別小看這個追溯系統。 ”上述負責人說,

這些系統會打出一個小票。 上面清晰寫明:賣家的名字, 交易時間, 交易品種等資訊。

“掃描溯源碼, 可真正實現蔬菜追根溯源。 ”孟川說。

位於鄭州市二七區人和路與漢江路交叉口西南角的“人和大髮菜市場”, 是一家新建的農貿市場。 由於該市場內安裝了中央空調, 被群眾稱為“高大上”的菜市場。

“這個菜市場裡有中央空調, 冬暖夏涼, 在這裡經營, 冬天不受凍, 夏天不出汗, 很舒服。 ”在市場裡經營豆製品的蔡師傅告訴記者。

“俺這市場裡配有乾淨整潔的標準衛生間, 衛生間內設有殘疾人專用間。 市場辦公室裡的飲水機, 還免費提供開水。 每天, 市場內有專人做保潔, 地面上總是一塵不染, 在這樣的環境裡賣菜, 感覺很舒心。

”蔡師傅說。

“這個菜市場裡的貨品很全, 價位也不高, 還有空調, 我們社區裡的居民都愛到這裡買菜。 ”劉女士住在附近的都市芳鄰社區, 她提著一兜剛買的蔬菜, 一臉興奮。

在市場裡值班的栗留軍經理告訴記者, 人和路與漢江路交叉口周邊有許多居民區, 住戶近1.5萬戶, 居住人口約有5萬人。 由於周邊社區大部分是新社區, 以前又沒有農貿市場, 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栗經理說, 今年年初, 人和大髮菜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後, 立即成為周邊居民“菜籃子”商品供應的主要場所。 市場內設有水產區、糧油區、果蔬區、乾貨區、肉品區、麵食區、熟食區等, 攤位65個, 可以多方位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

為提高市場內所出售食品的安全, 市場設置了24小時有人值班的農檢室,

除了對商戶所售果蔬進行抽檢外, 還對顧客提出質疑的果蔬進行檢測, 並安排專人檢查市場裡商戶每天經營的肉蛋等食品的來源。

[平臺]

鄭州建立資訊化管理平臺監控全市農貿市場

鄭州市市場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說, 鄭州圍繞“市場環境、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支付快捷”這五大智慧農貿市場的核心建設標準, 創建全新的資訊化管理平臺。

他說, 這個資訊平臺可以監控全市農貿市場, 追溯肉類蔬菜來源。 與之對應, 鄭州將建立品質安全追溯體系, 建立肉類蔬菜市場追溯體系, 覆蓋市區50%以上的批發市場、菜市場、農貿市場及超市等主要流通網點。 實現肉類蔬菜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智慧農貿市場,首先要形成農貿市場的大資料。”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劉社說,主要是商品流資料和貨幣流資料,商品流資料主要通過智慧識別追溯秤的使用,採集經營者商品流的資料;通過新型電子支付工具,採集貨幣流的資訊。

孟川也提出,商品流資料主要用於追溯等監管需要。“商品流監管是農貿市場與超市最大的區別,農貿市場經營者眾多,傳統手段如索證索票往往流於形式,商務部門推行的商品追溯達不到實際交換目的。如鄭州定點屠宰的數量與農貿市場索證索票的數量相差巨大,因此只有掌握商品流的資料才能真正監管。”

[目標]

2020年鄭州標準化農貿市場將達240家

鄭州市市場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說,根據計畫,鄭州2018年初步建立生產流通資訊服務平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鄭州“菜籃子”產品全產業鏈資訊服務平臺。

“到2020年,全市含生鮮區經營的社區便利店、超市生鮮賣場將達300家,平價商店將達300家,標準化農貿市場將達240家。”他說,每個行政社區平均建設兩個以上“菜籃子”產品零售網點,基本滿足15分鐘便民生活需求。

據介紹,隨著改造工作的逐步推進,商戶及市場管理者看到了改造成果,也嘗到了市場改造帶來的甜頭,意識上有很大的轉變,整個改造工作也比以前進展更快。現在,進入改造後期的多家農貿市場已經陸續開門營業。今年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20個的任務將全部完成。

“智慧農貿市場,首先要形成農貿市場的大資料。”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劉社說,主要是商品流資料和貨幣流資料,商品流資料主要通過智慧識別追溯秤的使用,採集經營者商品流的資料;通過新型電子支付工具,採集貨幣流的資訊。

孟川也提出,商品流資料主要用於追溯等監管需要。“商品流監管是農貿市場與超市最大的區別,農貿市場經營者眾多,傳統手段如索證索票往往流於形式,商務部門推行的商品追溯達不到實際交換目的。如鄭州定點屠宰的數量與農貿市場索證索票的數量相差巨大,因此只有掌握商品流的資料才能真正監管。”

[目標]

2020年鄭州標準化農貿市場將達240家

鄭州市市場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說,根據計畫,鄭州2018年初步建立生產流通資訊服務平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鄭州“菜籃子”產品全產業鏈資訊服務平臺。

“到2020年,全市含生鮮區經營的社區便利店、超市生鮮賣場將達300家,平價商店將達300家,標準化農貿市場將達240家。”他說,每個行政社區平均建設兩個以上“菜籃子”產品零售網點,基本滿足15分鐘便民生活需求。

據介紹,隨著改造工作的逐步推進,商戶及市場管理者看到了改造成果,也嘗到了市場改造帶來的甜頭,意識上有很大的轉變,整個改造工作也比以前進展更快。現在,進入改造後期的多家農貿市場已經陸續開門營業。今年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20個的任務將全部完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