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汽車究竟是如何戰勝騾馬改變戰爭的?

滾滾車輪是如何肩負起勝利重任的?

相信看過HBO戰爭大作《兄弟連》的朋友們, 一定都會對這部劇中第9集裡的一個鏡頭有著深刻的印象,

它是這樣的:

一位乘坐卡車向德國腹地前進的美軍士兵, 站立在車廂中, 向被俘的德軍軍官大聲的炫耀“跟福特和通用汽車問好吧……你們只有馬!”這句臺詞雖然略有誇張, 但是卻深刻的揭示出了汽車對於戰爭的巨大作用。 今天, 軍武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汽車是如何戰勝了騾馬而改變了戰爭形態的。

更加吃苦耐勞

在汽車“從軍”以前, 軍隊陸路後勤的主要運輸方式是火車和畜力, 一旦離開了鐵路線, 軍隊的各項補給除了士兵自己的兩條腿以外, 就剩下牲畜4條腿了, 相比於人力, 這些牲畜雖然體力強勁, 耐力強悍, 但是卻並不好用。 要伺候好它們, 其實是一件十分費時費力的事情。 以軍馬為例, 光想喂好, 就是一件技術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 軍馬只要吃草不就可以了嘛。 一路走, 一路吃, 但實際上這樣的理解未免過於片面了, 軍馬的飼料不但要使用不同的料、草, 按一定比例製作, 而且喂馬從時間上來講也是一件十分細緻的工作。

淩晨3點起來, 給這些無聲的戰友“手把手”的餵食, 在作戰環境下明顯是一件極其耗費精力的事情。

戰場上簡直不可能

一旦開戰, 脫離了優雅安逸的營區環境,

從軍軍馬的存活時間就往往短的可憐了。

在戰爭電影《戰馬》當中, 有關炮兵用馬存活時間的細節還是基本還原的, 在持續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 大約有800萬匹騾馬死於戰爭, 在澳大利亞向前線輸送的大約16萬匹騾馬當中, 戰後尚存活著的只有大約1.3萬匹了。

《美國陸軍後勤史》

解放軍出版社

正是由於看到了騾馬在戰爭中的巨大局限性,在一戰結束之後,美、英軍隊就開始大量的淘汰騾馬(英國在一戰中,甚至一度出現了本土騾馬枯竭,不得不全世界訂購騾馬的窘境),用可靠性、運載力均更加強大的汽車,代替它們承擔起運輸任務。

同騾馬相比,汽車還有一個先天性的優勢,那就是騾馬需要母馬懷胎12個月,1胎1胎的生,但是汽車只要生產原料充足,那就可以品質穩定地源源不斷地,從工廠當中生產出來。

運力擔當

在一戰時,汽車的發展還並不成熟,以此時被廣泛使用的“貝利埃”卡車為例(berliet CBA),它的承載能力只有3.5噸,並且最高時速不過30公里每小時。

到了二戰時期,被美軍所普遍使用“道奇十輪卡”(Cargo truck)就已經達到了運載量7.5噸,最高時速約72公里每小時了,這種性能上的進步,為汽車在二戰中的大規模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騾馬相比,汽車的運力無疑是“革命性”的飛躍,即使是一戰時期的卡車性能也是騾馬所比擬不了的,這種性能進步對部隊的具體影響,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看看,這是1939年國民政府馬政司發佈的炮兵騾馬補充計畫,下圖中國軍炮6旅17團在當時所裝備的應為德制75毫米山炮。

為了保障該團的區區6門75mm山炮及其彈藥備件,居然就佔用了658匹騾馬,這個比例實在太高。而如果換用一戰時期的"貝利埃"卡車(berliet CBA)來承載這些火炮,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只要20-30輛汽車就可以完成幾百匹馬的工作任務,在大大節約了部隊編制的同時,還極大的提高了隱蔽性,這樣的買賣“豈不妙哉”?

士兵之友

原本只能用兩條腿走路的步兵,終於在汽車普及之後,得到了一種快速往來於不同戰場的代步工具,在極大地提升步兵機動性的同時,還大大節省了他們的體力。

放平車窗,架上擔架,快速的汽車救護,擔起了許多傷兵的生命希望。

在後車廂裡搭上篷布,就有了戰場小憩的空間,此時的車廂擔起了士兵急需放鬆的身心。

野戰炊事車的出現,對曾經背著大黑鍋到處趕路的炊事班戰士來說,絕對是曠世福音。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家用汽車的好處也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體會到。

以英國為例,在二戰結束之後,一輛汽車也不曾擁有的家庭數量大為下降(上圖中NO car的淺藍色線)而擁有多輛汽車的家庭數量則在一直上升。時至今日,對於很多人而言,汽車已經成為了家的一部分。

曾經,戰士們開著車,帶著槍去征戰四方,後來,他們聽著歌,載著家人去周遊世界;曾經,戰士們能在車廂裡睡上一覺,就是最好的休息,後來,他們在汽車裡點上一支煙,好卸去一天工作的疲憊;曾經,戰士們用汽車把戰友從前線的死亡威脅中搶出,後來,他們用汽車為家人遮風擋雨。在沒有硝煙的日子裡,汽車就是對家人最好的保護傘。

清晨,一天的拼搏從發動汽車開始,夜晚,只一句“我去接你”便能表達出全部的愛意。生活中不停滾滾轉動地車輪,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維持著家的溫度。

下班了,別讓她一個人走夜路。

《美國陸軍後勤史》

解放軍出版社

正是由於看到了騾馬在戰爭中的巨大局限性,在一戰結束之後,美、英軍隊就開始大量的淘汰騾馬(英國在一戰中,甚至一度出現了本土騾馬枯竭,不得不全世界訂購騾馬的窘境),用可靠性、運載力均更加強大的汽車,代替它們承擔起運輸任務。

同騾馬相比,汽車還有一個先天性的優勢,那就是騾馬需要母馬懷胎12個月,1胎1胎的生,但是汽車只要生產原料充足,那就可以品質穩定地源源不斷地,從工廠當中生產出來。

運力擔當

在一戰時,汽車的發展還並不成熟,以此時被廣泛使用的“貝利埃”卡車為例(berliet CBA),它的承載能力只有3.5噸,並且最高時速不過30公里每小時。

到了二戰時期,被美軍所普遍使用“道奇十輪卡”(Cargo truck)就已經達到了運載量7.5噸,最高時速約72公里每小時了,這種性能上的進步,為汽車在二戰中的大規模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騾馬相比,汽車的運力無疑是“革命性”的飛躍,即使是一戰時期的卡車性能也是騾馬所比擬不了的,這種性能進步對部隊的具體影響,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看看,這是1939年國民政府馬政司發佈的炮兵騾馬補充計畫,下圖中國軍炮6旅17團在當時所裝備的應為德制75毫米山炮。

為了保障該團的區區6門75mm山炮及其彈藥備件,居然就佔用了658匹騾馬,這個比例實在太高。而如果換用一戰時期的"貝利埃"卡車(berliet CBA)來承載這些火炮,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只要20-30輛汽車就可以完成幾百匹馬的工作任務,在大大節約了部隊編制的同時,還極大的提高了隱蔽性,這樣的買賣“豈不妙哉”?

士兵之友

原本只能用兩條腿走路的步兵,終於在汽車普及之後,得到了一種快速往來於不同戰場的代步工具,在極大地提升步兵機動性的同時,還大大節省了他們的體力。

放平車窗,架上擔架,快速的汽車救護,擔起了許多傷兵的生命希望。

在後車廂裡搭上篷布,就有了戰場小憩的空間,此時的車廂擔起了士兵急需放鬆的身心。

野戰炊事車的出現,對曾經背著大黑鍋到處趕路的炊事班戰士來說,絕對是曠世福音。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家用汽車的好處也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體會到。

以英國為例,在二戰結束之後,一輛汽車也不曾擁有的家庭數量大為下降(上圖中NO car的淺藍色線)而擁有多輛汽車的家庭數量則在一直上升。時至今日,對於很多人而言,汽車已經成為了家的一部分。

曾經,戰士們開著車,帶著槍去征戰四方,後來,他們聽著歌,載著家人去周遊世界;曾經,戰士們能在車廂裡睡上一覺,就是最好的休息,後來,他們在汽車裡點上一支煙,好卸去一天工作的疲憊;曾經,戰士們用汽車把戰友從前線的死亡威脅中搶出,後來,他們用汽車為家人遮風擋雨。在沒有硝煙的日子裡,汽車就是對家人最好的保護傘。

清晨,一天的拼搏從發動汽車開始,夜晚,只一句“我去接你”便能表達出全部的愛意。生活中不停滾滾轉動地車輪,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維持著家的溫度。

下班了,別讓她一個人走夜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