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萬里獻書宋高宗,這位大宋書生究竟寫了什麼?

西元1148年冬, 宋朝一位布衣書生背著自己的書稿, 從家鄉福建出發, 萬里步行去杭州, 希望能讓當朝皇帝宋高宗觀閱自己的苦心之作。 直達聖聽何其難也, 一年後, 苦等無果的書生黯然返鄉, 在他以後的生命歲月中, 萬里獻書的壯舉他還曾做過兩次。 這位書生到底是誰?又都寫了什麼?這要從他一生居住的那座草堂講起......

1

福建省境內有一座雄奇險峻的高山, 名喚戴雲山;戴雲山東邊有一座山峰, 離城區60多裡遠, 叫夾漈山。 山中泉幽林密, 空氣清新, 實是隱居的好地方。

西元1128年, 一位叫鄭樵的中年人, 在夾漈山麓建了三間茅屋,

取名“夾漈草堂”。 與一般的封建讀書人不同的是, 鄭樵不喜歡考取功名, 而是喜歡著書立說, 尤其癡迷于修史及生物學研究。 之所以選擇在夾漈山修史著書, 除了環境清幽外, 還因為這裡有豐富的生物資源, 便於撰寫史書中的生物部分。 他很清楚, 修史是門大學問, 史官需要對天文、地理、曆法、生物等都非常熟悉。 於是, 他“結茅夾漈山中, 與田夫野老往來, 與夜鶴曉猿雜處。 不問飛潛動植, 皆欲究其情性。 ”

如今綠樹掩映的新建夾漈草堂。 (網路圖)

鄭樵的舉動得到堂兄鄭厚的支持。 他倆一邊開館授徒講學, 一邊研讀各類典籍。 興致來時, 他們提著酒飯一起到深山, 或飲酒賦詩, 或暢論天下大事。 而鄭樵只要聽到別人有書, 便登門求讀, 可謂“惟有莆田鄭夾漈, 讀盡天下八分書”。 通過廣泛閱讀, 鄭樵對禮樂、文字、天文、蟲魚、草木、方書等都有精湛的研究。

鄭樵在夾漈山隱居近三十年, 一邊潛心完成史書中的“鳥獸草木”部分, 一邊向農夫們請教, 並留心觀察當地的動、植物。

其間, 由於種種原因, 他曾背著尚未完工的史書及“鳥獸草木”書稿, 三次不遠萬里前往京城杭州, 準備獻給當朝皇上。 可惜未能如願。

位於夾漈山的鄭樵石像。 (網路圖)

2

作為一代博物學家, 鄭樵選擇夾漈山醉心研究“鳥獸草木”, 有著深層次的考慮。

原來, 北宋以前,

儘管以研究“鳥獸草木”為主的生物典籍頗受人們重視, 但關於這些資源的論述主要滲透在農業、方志或醫學典籍中, 其專著不過《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三國陸機著)、《竹譜》(晉朝戴凱之著)、《平泉山居草木記》(唐朝李德裕著)等零星幾部, 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北宋時, 雖然湧現出一大批涉及面更廣、內容更豐富的生物學典籍, 然而, 卷帙浩繁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給人雜而不精的感覺。 而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鳥獸草木”類專著, 有引出系統學術的傾向。 比如陸佃的《埤雅》, 裡面按魚、獸、鳥等生物分類, 共詮釋動物185種, 植物92種, 已初具“鳥獸草木學”架構。

《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影印本。 (網路圖)

鄭樵認真研讀歷代生物學典籍後, 便明確提出“鳥獸草木”這一學說, 並著書立說強調其重要性。 “惟本草一家, 人命所系, 凡學之者, 務在識真, 不比他書只求說也”, 他認為北宋以前學者對本草學的重視非常有必要。 同時, 他從資料整理和實踐觀察兩方面入手, 致力於發展“鳥獸草木”學(即古典生物學, 參見《宋代的“鳥獸草木之學”》,羅桂環著)。

3

西元1156年,經過系統研究和實地考察,鄭樵完成了一部論述“鳥獸草木”的專著——《昆蟲草木略》。此書系“萬史之史”——《通志》中深受鄭樵喜愛的“二十略”之一。“略”,即“書”、“志”之意,如《漢書》之“律曆志”。鄭樵作“略”,是想把天下的學術總結起來,為後世參考,即“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謂之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通志·總序》)。

《昆蟲草木略》不僅從理論上提出考察諸如動、植物一類名物的一些基本原則,還在文中運用和證實了這些原則。這方面最有特色的是強調正名,幫助後人治學時能識“名物之狀”。“夫物之難明者為其名之難明也。名之難名者謂五方之名既不同,而古今之言亦自差別。是以此書尤詳其名焉。”(《昆蟲草木略▪序》)很顯然,他要對各種動、植物的正名、俗名、地方名和前人曾定名,盡可能集中起來,然後對照實物求得統一。比如《草類》中對“芎莠”這樣描述:“芎莠曰胡莠、曰香果。關中者曰白京,蜀道者曰川芎。”

芎莠 ,亦稱川芎。(網路圖)

《昆蟲草木略》共記有植物約340種,動物130餘種,把這些生物分為草類、蔬類、稻粱類木類、果類、蟲魚類、禽類和獸類等類別。除了詳細記述了各動、植物名稱的源流外,還引用以前典籍對相似動、植物進行互辨。引用的典籍包括《詩經》、《爾雅》、《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新修本草》、《埤雅》、《圖經本草》等。

《昆蟲草木略》內文影印件。(網路圖)

4

《昆蟲草木略》在古代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書中對“鳥獸草木學”重要性的強調和論述,不但代表了當時的學術主流,也影響了一代代學者。南宋時期有許多學者投身“鳥獸草木學”研究,撰寫了知識豐富、種類更多的生物學典籍,如《范村梅譜》(范成大著)、《菊譜》(史正志著)等;元、明、清朝時,又有大量“鳥獸草木學”典籍問世,如《打棗譜》(元朝柳貫著)、《群芳譜》(明代王象晉著)、《異魚圖贊》(清朝胡世安著)等。

此外,《昆蟲草木略》敘述生物的方法為後世所推崇。這種方法便是每一條目都以其通用名稱為基礎,再記載各種異名,並附以相關典籍的詩詞或資料記錄,有的還加上考察結論。明朝時,醫學大家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曾為解釋生物名稱的做法而反復查找資料。李時珍最終參考《昆蟲草木略》的方式,將其生物命名進行創造性研究,並定其為“釋名”。

從南宋開始,歷朝歷代都有《昆蟲草木略》及《通志》的刻本出現。鄭樵生平撰寫的大部分著作都未曾刻印,而《昆蟲草木略》被賀允中等當朝大臣慧眼識珠,並給予刊刻印行。

《通志》印刷本部分。(網路部)

現存最早的《通志》刻本為西元1321年(元朝)摹印本,而《昆蟲草木略》以單行本(同一作者出版的多本書當中的一本)流行於世是在明朝時期。時至今日,《昆蟲草木略》成了學者們研究中國古代生物學時繞不過去的科學典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無愧於當年鄭樵三十年隱居深山,三次萬里單騎獻書的苦心。正如一代大儒朱熹拜訪鄭樵後,為其治學精神感動,當場揮筆題聯:“三十年力學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作曾詣闕,精神學貫古今。”

---------------------------------------------------------

【參考資料】

1、 論文《南宋鄭樵的本草學成就》,劉德榮著,見於《醫史研究》。

2、 論文《宋代的“鳥獸草木之學”》,羅桂環著,《自然科學研究》(2001年)。

3、 典籍《中國科技百科全書之生物學卷》,中國環境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參見《宋代的“鳥獸草木之學”》,羅桂環著)。

3

西元1156年,經過系統研究和實地考察,鄭樵完成了一部論述“鳥獸草木”的專著——《昆蟲草木略》。此書系“萬史之史”——《通志》中深受鄭樵喜愛的“二十略”之一。“略”,即“書”、“志”之意,如《漢書》之“律曆志”。鄭樵作“略”,是想把天下的學術總結起來,為後世參考,即“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謂之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通志·總序》)。

《昆蟲草木略》不僅從理論上提出考察諸如動、植物一類名物的一些基本原則,還在文中運用和證實了這些原則。這方面最有特色的是強調正名,幫助後人治學時能識“名物之狀”。“夫物之難明者為其名之難明也。名之難名者謂五方之名既不同,而古今之言亦自差別。是以此書尤詳其名焉。”(《昆蟲草木略▪序》)很顯然,他要對各種動、植物的正名、俗名、地方名和前人曾定名,盡可能集中起來,然後對照實物求得統一。比如《草類》中對“芎莠”這樣描述:“芎莠曰胡莠、曰香果。關中者曰白京,蜀道者曰川芎。”

芎莠 ,亦稱川芎。(網路圖)

《昆蟲草木略》共記有植物約340種,動物130餘種,把這些生物分為草類、蔬類、稻粱類木類、果類、蟲魚類、禽類和獸類等類別。除了詳細記述了各動、植物名稱的源流外,還引用以前典籍對相似動、植物進行互辨。引用的典籍包括《詩經》、《爾雅》、《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新修本草》、《埤雅》、《圖經本草》等。

《昆蟲草木略》內文影印件。(網路圖)

4

《昆蟲草木略》在古代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書中對“鳥獸草木學”重要性的強調和論述,不但代表了當時的學術主流,也影響了一代代學者。南宋時期有許多學者投身“鳥獸草木學”研究,撰寫了知識豐富、種類更多的生物學典籍,如《范村梅譜》(范成大著)、《菊譜》(史正志著)等;元、明、清朝時,又有大量“鳥獸草木學”典籍問世,如《打棗譜》(元朝柳貫著)、《群芳譜》(明代王象晉著)、《異魚圖贊》(清朝胡世安著)等。

此外,《昆蟲草木略》敘述生物的方法為後世所推崇。這種方法便是每一條目都以其通用名稱為基礎,再記載各種異名,並附以相關典籍的詩詞或資料記錄,有的還加上考察結論。明朝時,醫學大家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曾為解釋生物名稱的做法而反復查找資料。李時珍最終參考《昆蟲草木略》的方式,將其生物命名進行創造性研究,並定其為“釋名”。

從南宋開始,歷朝歷代都有《昆蟲草木略》及《通志》的刻本出現。鄭樵生平撰寫的大部分著作都未曾刻印,而《昆蟲草木略》被賀允中等當朝大臣慧眼識珠,並給予刊刻印行。

《通志》印刷本部分。(網路部)

現存最早的《通志》刻本為西元1321年(元朝)摹印本,而《昆蟲草木略》以單行本(同一作者出版的多本書當中的一本)流行於世是在明朝時期。時至今日,《昆蟲草木略》成了學者們研究中國古代生物學時繞不過去的科學典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無愧於當年鄭樵三十年隱居深山,三次萬里單騎獻書的苦心。正如一代大儒朱熹拜訪鄭樵後,為其治學精神感動,當場揮筆題聯:“三十年力學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作曾詣闕,精神學貫古今。”

---------------------------------------------------------

【參考資料】

1、 論文《南宋鄭樵的本草學成就》,劉德榮著,見於《醫史研究》。

2、 論文《宋代的“鳥獸草木之學”》,羅桂環著,《自然科學研究》(2001年)。

3、 典籍《中國科技百科全書之生物學卷》,中國環境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