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友還原黃繼光堵機槍一幕:親眼見他爬向火力點

“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 在成都龍泉驛區洪河鎮一農家樂內, 當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響起的一刻, 81歲的向述學回憶了65年前自己和戰友在朝鮮戰場上一同殺敵的一幕幕。

1950年10月25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60多年後的這一天, 50多名志願軍再次相聚時, 軍裝、勳章依舊, 可他們已滿頭白髮、步履蹣跚。 他們有的從大邑、新津而來, 有的轉了兩三趟公車, 只為和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見上一面。

對於前不久網路對“黃繼光堵槍口”的質疑, 同鄉兼戰友向述學義憤填膺:“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親眼見他爬向火力點。

老兵聚

志願軍出國紀念日, 50余名老兵聚會

“上次聚會你沒來, 說是身體不好, 現在怎麼樣了?”“又見面了, 最近咋樣?”25日上午9點半, 志願軍老兵們已陸續趕到, 此時, 距離聚會還有半個小時。

84歲的何富全站在門口, 和每一個到場的戰友都聊上幾句。 “天不亮就醒了, 就等著和他們見面呢。 ”何富全家住新津, 為了準時赴約, 他提前一天就乘車到龍泉, 住在聚會地點附近的一個賓館裡。 “總共要轉4趟車, 早上出發的話, 怕趕不上。 ”

60多年前的10月25日, 何富全所在42軍124師入朝參戰打響了第一槍。 轉眼60多年過去了, 再次和戰友們說起曾經在戰場上的一幕幕, 何富全有些激動, “好多兄弟沒能等到這一天……”

每一位到場的老兵, 都穿著軍裝, 他們左胸前掛著的勳章,

記錄著他們征戰沙場的崢嶸歲月:81歲的陳玉政雙手關節嚴重變形, 這些傷, 是在第二次戰役中被炮彈炸傷留下的;鐵原戰役中, 何富全距離炮彈不到50米, 眼見4個戰友在自己身邊倒下……

據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聯絡站四川站站長韓玉久透露, 自2000年起, 志願軍老兵們便開始定期聚會。 從最初的500多人, 到現在50多人, “老兵一個個離開了, 但希望他們的精神, 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

憶戰友

黃繼光老鄉兼戰友, 還原堵機槍一幕

向述學出生在中江縣興隆鎮一個貧農家庭, 1951年3月, 中江縣徵集志願軍新兵, 他立馬報了名。 與他一同報名的, 還有黃繼光。 “我們是老鄉, 他比我大差不多4歲。 ”

不久後, 新兵們便前往朝鮮。 到達鴨綠江邊,

看著橋、房子被燒, 戰壕被炸平, 新兵們紛紛寫下血書:“不把敵人打跑, 堅決不回家!”向述學說, 原本以為到前線後就可以上陣殺敵, 然而, 他卻被分配到第15軍45師134團當通訊員, 黃繼光則在135團當通訊員。

在學習通訊知識和技術時, 作為老鄉的向述學和黃繼光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 “他也來自窮苦家庭, 小時候還當過長工, 我們又是同鄉, 自然走得比較近。 ”向述學說, 當時, 戰士們晚上都住在山洞裡, 沒有被子, 大家都背靠背取暖。

前不久, 網路上流傳出一些“黃繼光堵槍口”質疑聲, 向述學對此的回應是, 重重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 提高了聲音:“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親眼見他爬向火力點的。 ”

1952年10月, 上甘嶺戰役打響, 連通訊員也上了戰場。

“當時我們三次爆破零號陣地失敗, 眼看著就要天亮了, 已經負傷的黃繼光, 爬向火力點, 撲了上去……”向述學說, 自己當時距離黃繼光只有十多米遠, “他堵上去的那一刻, 機槍一下子啞了, 所有人沖了上去。 ”

軍民情

前線的女護士, 想見當年救助的朝鮮朋友

陳德林是50多位到場的老兵中唯一一名女性。 當年, 陳德林才16歲, 初中畢業在軍校學習的她, 作為護士走上了戰場。 在上甘嶺戰役中, 陳德林被調派到位於最前線的救護所, 她和一位叫張祥珍(音)護士, 是僅有的兩位女護士。 “每天都有重傷戰士不停地送來。 ”說起這段經歷, 她沒有害怕, 而是痛心和遺憾。

陳德林至今還會簡單的朝鮮語。 “你好”“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志願軍是血肉凝成的兄弟友誼”是她說得最流利的語句,

“這是跟當地的老百姓學的。 ”

1952年, 陳德林曾救過一個朝鮮婦女。 當時, 這位婦女來前線給中國志願軍送野菜, 途中遇到炮彈, 左腿被炸斷, 需要輸血。 O型血的陳德林二話不說, 伸出了胳膊, 輸了400毫升血給她。 在照顧這位婦女期間, 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我還記得她叫石繼容, 我的朝鮮語就是她教的。 ”說著, 陳德林歎了口氣, “也不知道她現在還在不在, 很想再見見她。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