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德大西菜社,老上海人“吃”咖啡的好地方

每篇文章都是這樣開始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 鄧麗君一首《美酒加咖啡》讓處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人第一次對咖啡有了濃厚興趣,

但是以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 喝咖啡也只是滿足了白領們的小資情懷, 真正深諳咖啡文化的人還是相當小眾。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喝清咖(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才是上海腔調”這是很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雙城生活》裡面最經常聽的一句話,

才明白原來咖啡早已和上海綁在了一起, 咖啡之於上海不單是一種新潮的飲品, 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代表了。

一波三折的上海咖啡史

隨著上海開埠, 大量西式文化湧進上海,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 那些叫著漂亮洋名字的咖啡廳:沙利文、德大、起士林、康生、瑪律斯... ...在十裡洋場的上海灘大量湧現, 咖啡館裡大大的落地窗玻璃, 雕樑畫棟的門梁、老式唱片機裡低聲吟唱的爵士樂以及醇香的咖啡都成了舊時洋場裡文化政商人士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那個時候的上海真是一座時尚的摩登城市。

歲月變遷, 時間轉到了新中國十年動盪時期, 那時候咖啡和咖啡館被視為“資本主義的尾巴”自然遭受打壓, 咖啡館不得不面臨關門倒閉的慘澹局面, 連喝咖啡都成了一種奢望。 直到改革開放之初, 咖啡才再一次出現在國人的視野裡, 曾經的德勝咖啡館早就成了國營的上海咖啡廠, 即使那時的物資還不太豐富, 追求洋派的上海家庭裡的都會放著一罐上海牌的鐵罐咖啡,

如今隨著新式咖啡館的出現, 曾經風光一時的老式咖啡館如今也只能存留在老上海人的記憶深處。

德大西菜社:最體現上海人“吃咖啡”的特點

每天清晨的七點半, 位於南京西路上的德大西菜社是清晨裡最忙碌的地方, 因為從四面八方彙聚過來的老克勒們都會來到這裡和他們的老咖友們一起“吃”上一杯咖啡, 早晨的德大西菜社儼然成了一間熱熱鬧鬧的咖啡館。

始建於1897年的德大西菜社在上海南京路上駐紮了百餘年, 很多人說德大裡的一張桌子其實就是一個圈子, 來自不同圈子的咖友們圍坐一張桌子天南海北“吹著牛皮”, 此時店裡人聲鼎沸、咖啡醇香繚繞, 一切仿佛都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的景象, 唯一不同的是那扇厚重的旋轉木質門外早已變成熱鬧繁華的現代社會, 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一起“吃”咖啡的咖友們還坐在一起聊著天就夠了。

1|德大裡的小壺咖啡

“小壺咖啡”是老顧客們對德大咖啡的稱呼(德大的小壺類似虹吸式咖啡壺),用小壺燒出來的咖啡總是要慢一些(一壺剛咖啡大約也就只能倒個5杯左右),上桌的時間並不是很快,德大的老顧客們也不著急,一邊聊著天一邊等著咖啡上桌。

用小壺燒出來的咖啡質地透明,調羹擺在咖啡杯裡也總能看見一半的調羹,口感雖無苦澀味但微帶一絲酸味。即使如今流行的花式咖啡在老咖友眼裡都不及德大一杯加了三花淡奶的奶咖來得醇厚,按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加了淡奶,咖啡的味道才會被“吊”出來,奶精阿拉肯定是不吃的”。

更有趣的是,來德大“吃”咖啡的老顧客們從來不點單,或許因來得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這裡的服務員自然知道他們的喜好 。

2|一杯咖啡三種喝法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關於上海人“吃”咖啡描述覺得特別的有意思,在過去,一杯清咖、奶和糖是要分三個步驟去“吃”才能將咖啡的幾種味道都嘗過一 遍,剛煮好的咖啡端上來,此時啥也不加趁著咖啡的熱度就著醇香先喝上兩口,喝得舒服了才會放點糖嘗點甜味再喝上兩口,直到杯子裡的咖啡只剩三分之二了,再加點淡奶進去繼續吃上兩口,留下三分之一的咖啡也就不喝了,便開始和咖友們互相“侃大山”了,這樣一頓咖啡吃下來也要將近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了。

雖然如今在德大喝咖啡並沒有像以前那麼講究,印象中溫文爾雅喝著咖啡的老克勒形象在這裡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群就著咖啡啃著大餅油條愜意吃著早餐的老咖友們,吃飽喝足了後再用店裡提供的開水泡上一杯自帶的茶葉繼續熱熱鬧鬧聊著天,舒適而又愜意地度過一上午時光,清晨的德大西菜社與其說是咖啡館,倒不如說更像是一間熱鬧茶館,這倒真正體現了老上海人“吃”咖啡的特點。

在德大清晨的咖啡館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老咖友帶著小咖友一起吃咖啡,即使大牌連鎖咖啡店瘋狂進駐的今天,依然無法取代上海人自己的咖啡文化,這是沉澱在他們骨子裡的咖啡情結,當然要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除了德大西菜社,還有兩家咖啡館值得去

1|Nuevo 66

地址:上海市盧灣區南昌路66號(近雁蕩路)

在上海南昌路石庫門的弄堂裡的複式小樓裡有一家低調的咖啡館,咖啡館的主人是一位60歲的上海老克勒,旅居國外多年決定回國開了一間小咖啡館以圓自己年輕時開咖啡館的夢想, Nuevo 66比起其他時尚咖啡館多了些許與世無爭的味道,或許和老闆最初的平淡心態有關,復古風格的裝修和各種裝飾的老物件,都能莫名給人一種平靜的安寧,最有意思的就是老闆手寫一本泛黃破舊的功能表本,說它是菜單本更像是一本像是一本私人小手劄。至於咖啡,只有等你來到這裡真正體驗過才會有感覺。

2|雅士咖啡館

地址:上海市長寧區武定西路1387號(近江蘇路)。

雅士咖啡雖然只開了三四年,卻也是老咖友們另一個泡咖啡的好地方,即使雅士咖啡真的很小,小到最多只能容納七八名顧客,也不妨礙老咖友對它的熱愛。若是對老上海咖啡文化感興趣不妨可以來到這裡點上一杯咖啡和老咖友們聊聊也是極其愜意的事情。推薦他們家的意式濃縮,味道濃郁而醇厚。

- END -

1|德大裡的小壺咖啡

“小壺咖啡”是老顧客們對德大咖啡的稱呼(德大的小壺類似虹吸式咖啡壺),用小壺燒出來的咖啡總是要慢一些(一壺剛咖啡大約也就只能倒個5杯左右),上桌的時間並不是很快,德大的老顧客們也不著急,一邊聊著天一邊等著咖啡上桌。

用小壺燒出來的咖啡質地透明,調羹擺在咖啡杯裡也總能看見一半的調羹,口感雖無苦澀味但微帶一絲酸味。即使如今流行的花式咖啡在老咖友眼裡都不及德大一杯加了三花淡奶的奶咖來得醇厚,按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加了淡奶,咖啡的味道才會被“吊”出來,奶精阿拉肯定是不吃的”。

更有趣的是,來德大“吃”咖啡的老顧客們從來不點單,或許因來得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這裡的服務員自然知道他們的喜好 。

2|一杯咖啡三種喝法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關於上海人“吃”咖啡描述覺得特別的有意思,在過去,一杯清咖、奶和糖是要分三個步驟去“吃”才能將咖啡的幾種味道都嘗過一 遍,剛煮好的咖啡端上來,此時啥也不加趁著咖啡的熱度就著醇香先喝上兩口,喝得舒服了才會放點糖嘗點甜味再喝上兩口,直到杯子裡的咖啡只剩三分之二了,再加點淡奶進去繼續吃上兩口,留下三分之一的咖啡也就不喝了,便開始和咖友們互相“侃大山”了,這樣一頓咖啡吃下來也要將近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了。

雖然如今在德大喝咖啡並沒有像以前那麼講究,印象中溫文爾雅喝著咖啡的老克勒形象在這裡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群就著咖啡啃著大餅油條愜意吃著早餐的老咖友們,吃飽喝足了後再用店裡提供的開水泡上一杯自帶的茶葉繼續熱熱鬧鬧聊著天,舒適而又愜意地度過一上午時光,清晨的德大西菜社與其說是咖啡館,倒不如說更像是一間熱鬧茶館,這倒真正體現了老上海人“吃”咖啡的特點。

在德大清晨的咖啡館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老咖友帶著小咖友一起吃咖啡,即使大牌連鎖咖啡店瘋狂進駐的今天,依然無法取代上海人自己的咖啡文化,這是沉澱在他們骨子裡的咖啡情結,當然要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除了德大西菜社,還有兩家咖啡館值得去

1|Nuevo 66

地址:上海市盧灣區南昌路66號(近雁蕩路)

在上海南昌路石庫門的弄堂裡的複式小樓裡有一家低調的咖啡館,咖啡館的主人是一位60歲的上海老克勒,旅居國外多年決定回國開了一間小咖啡館以圓自己年輕時開咖啡館的夢想, Nuevo 66比起其他時尚咖啡館多了些許與世無爭的味道,或許和老闆最初的平淡心態有關,復古風格的裝修和各種裝飾的老物件,都能莫名給人一種平靜的安寧,最有意思的就是老闆手寫一本泛黃破舊的功能表本,說它是菜單本更像是一本像是一本私人小手劄。至於咖啡,只有等你來到這裡真正體驗過才會有感覺。

2|雅士咖啡館

地址:上海市長寧區武定西路1387號(近江蘇路)。

雅士咖啡雖然只開了三四年,卻也是老咖友們另一個泡咖啡的好地方,即使雅士咖啡真的很小,小到最多只能容納七八名顧客,也不妨礙老咖友對它的熱愛。若是對老上海咖啡文化感興趣不妨可以來到這裡點上一杯咖啡和老咖友們聊聊也是極其愜意的事情。推薦他們家的意式濃縮,味道濃郁而醇厚。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