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不想讓曹丕接班的不是曹操曹植曹沖,而是司馬懿的子孫

廢長立幼一直是大忌。 因為, 繼承人如果太年輕, 年齡太小, 就會造成主弱臣強的局面, 很容易大權旁落。

在曹操消滅的對手裡面,

袁紹, 劉表都是這種情況。 袁紹的大兒子袁譚, 各方面條件都很好, 你說大臣支持, 但是袁紹喜歡他的小兒子袁尚, 想立為繼承人。

袁紹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他的下屬也分為支持袁譚和支持袁尚的兩派, 從而為後來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本來在官渡之戰之後, 雖然曹操已經取得了勝利, 但袁紹實力尚存, 並不容易被消滅, 足以自保, 曹操也沒有能力徹底消滅袁紹。

但是, 官渡之戰之後不久, 袁紹病死。 袁紹被袁紹的下屬奉為新主, 袁譚不服, 袁尚派兵征討袁譚。 袁譚無力阻擋, 只好向鄰近的曹操求救, 從而引狼入室, 曹操才借機消滅了袁紹的的殘餘勢力, 完全佔領了袁紹的地盤。

劉表也是同樣的情況。 不喜歡他的大兒子劉琦, 而喜歡他的小兒子劉琮。 劉同的母親蔡夫人是荊州當地豪族大戶出身, 所以, 荊州當地的世家大族都支持劉琮, 而反對劉琦。

三國時期, 嫡長子繼承制還未普遍實行。 所以, 理論上每一個諸侯都可以擇賢而立, 實際上則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

充當繼承人。 這種繼承制度的不確定, 就為世家大族在繼承問題上上下其手提供了機會。 所以, 當時各地諸侯中普遍的出現了儲位之爭。

在這種儲位之爭中, 地方豪強一般會選擇小兒子, 原因就是因為兒子的年齡越小, 越有利於地方豪強, 實際掌握當地的政治, 經濟和軍事權力, 架空他們的主公。

除了袁紹和劉表, 益州的劉焉, 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劉焉死後, 地方豪強認為, 劉璋為人性格闇弱, 便於控制。 所以, 地方實力派的豪強們都選擇支持立劉璋為益州之主。 劉璋繼位後, 地方豪強就公然反對劉璋, 並起兵叛亂。 只是在東州兵的支持下, 劉璋才平定了叛亂, 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也正是因為劉璋和地方豪強的對立, 在劉璋和張璐公然翻臉之後, 劉璋不得不招引劉備入川, 幫他對付張魯。

曹操消滅袁紹和劉表, 都是利用了幼主繼位人心未定之際的機會。 所以, 曹操深知選擇一個未成年的兒子為繼承人, 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後來, 在儲位之爭中, 曹操徵求賈詡的意見,

賈詡也是提到了劉表和袁紹的例子, 就是希望曹操能夠吸取袁紹和劉表的教訓, 不要犯和他們同樣的錯誤。

所以, 曹操在立儲的問題上, 到他需要考慮繼承人的時候, 他的選項就只有兩個了, 也就是曹丕和曹植, 其他年齡更小的孩子都不在他的選項之中。

正史中關於曹沖的記載非常簡略,只是說,他非常聰明,而且給曹操提供過一些正確的意見。但是作為一國之主,光聰明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處理複雜的政治局面的能力,曹沖還沒有顯然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能力就已經死去了。

這始終也只是提到了曹操非常喜歡曹沖,但並沒有說到曹操有立曹沖為儲的意思,只是借用曹丕的口吻表示,曹沖如果活著,將會是他處位置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對手。

但這需要考慮到三國志的成書是在晉朝。晉朝司馬氏的政權是從曹氏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很不光明正大。為了洗白自己,所以經常會有意無意的黑曹氏,以此來證明曹操是沒有人君之德,司馬氏奪取曹氏政權,一定意義上就是替天行道。

所以,三國志記載了很多關於曹操,曹丕等人的黑歷史,比如曹操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奸詐,曹丕給人的印象則是陰險。

三國志在這裡提到這個事情,只是為了說明,曹丕並不是曹操中意的繼承人,是為了黑曹丕。所以這個記載未必可信。關於曹沖可能是曹操最喜歡的繼承人的想法,多數也都是後人腦補的,而沒有更多可靠的證據。

正史中關於曹沖的記載非常簡略,只是說,他非常聰明,而且給曹操提供過一些正確的意見。但是作為一國之主,光聰明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處理複雜的政治局面的能力,曹沖還沒有顯然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能力就已經死去了。

這始終也只是提到了曹操非常喜歡曹沖,但並沒有說到曹操有立曹沖為儲的意思,只是借用曹丕的口吻表示,曹沖如果活著,將會是他處位置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對手。

但這需要考慮到三國志的成書是在晉朝。晉朝司馬氏的政權是從曹氏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很不光明正大。為了洗白自己,所以經常會有意無意的黑曹氏,以此來證明曹操是沒有人君之德,司馬氏奪取曹氏政權,一定意義上就是替天行道。

所以,三國志記載了很多關於曹操,曹丕等人的黑歷史,比如曹操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奸詐,曹丕給人的印象則是陰險。

三國志在這裡提到這個事情,只是為了說明,曹丕並不是曹操中意的繼承人,是為了黑曹丕。所以這個記載未必可信。關於曹沖可能是曹操最喜歡的繼承人的想法,多數也都是後人腦補的,而沒有更多可靠的證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