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交鋒,為何韓國總是淪為大國的犧牲品?

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 其中, 高句麗名聲最大, 軍力最強, 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 時慕時倨。

隋煬帝亡國, 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句麗, 致使國內民生凋敝, 國力大耗。 性格與隋煬帝性格頗有相似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對這個不聽話的屬國是不感冒。 但是征討高句麗顯然是很困難的, 隋煬帝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征討高句麗, 而朝鮮半島又是各個力量角力的地方。 一個和平的, 臣服與唐朝的朝鮮對唐朝來說是必要的。

戰爭就好比是國家的疾病, 內戰就是國家的死亡。 內戰無疑是分裂一個國家的最好方式, 內戰不同於其他戰爭的原因在於內戰不僅會肢解國家的政權同時還會分裂各個民族人民之間的感情, 如今天的朝鮮半島, 敘利亞, 和烏克蘭。

所以進攻的最好時機就是等高句麗亂, 說亂還真就亂了。

西元642年, 權臣淵蓋金得知高句麗榮留王的計畫後, 邀請榮留王和他的大臣們視察他的軍隊, 並設盛宴款待。 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百名大臣, 後又闖入王宮殺死榮留王並分屍, 而且沒有給榮留王舉行葬禮。 之後淵蓋蘇文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

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並攝政。 高藏王形同虛設, 兵權國政皆由淵蓋蘇文獨攬。 史載, 淵蓋金“貌魁秀, 美須髯, 冠服皆飾以金, 佩五刀, 左右莫敢仰視。 使貴人伏諸地, 踐以升馬。 出入陳兵, 長呼禁切”。 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按理說這時, 唐朝應該立刻出兵, 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同意出兵進攻高句麗。 以“因喪伐人, 朕不取也”為理由拒絕攻擊高句麗。 西元643年, 唐太宗遣使專程前往冊封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 同年, 高句麗大舉攻伐同為唐冊封的屬國新羅, 新羅遣使入唐朝, 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 並與百濟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唐遣專使攜詔書前往高句麗調解制止, 遭到淵蓋金的拒絕。 唐太宗以為淵蓋金殺君欺臣,

殘虐民眾, 今又違詔, 侵略鄰國, 不可不討, 遂引發唐征伐高句麗之戰。

但是唐朝討伐高句麗的戰爭並非一帆風順, 畢竟淵蓋金敢殺君欺臣, 一般人是幹不出來的, 唐朝很快就領教這個人的厲害。

644年, 唐太宗發兵攻打高句麗, 遇遼河水大漲, 不得渡。

淵蓋金遣使貢白金謝師, 不受。

645年, 唐太宗親征之, 于安市(今遼寧省海城市)大戰而不能下之, 遂還師。

661年, 唐高宗再次派出數十萬大軍進攻高句麗, 再次在淵蓋金的頑強抗擊下無功而返。 淵蓋金成為挽救高句麗的一代名將。

儘管淵蓋金多次以其非凡才能拯救了國家, 但他的獨裁統治方式也給高句麗留下了禍患。 獨裁的統治方法使得權力的交接出現問題, 淵蓋金的三個兒子自己打了起來。 嚴重消耗了其內部實力。

西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 新羅國向唐廷告狀, 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 攻取新羅三十多城。 唐廷下詔勸和, 不聽。 作為帝國仲裁者, 唐廷於西元660年(顯慶五年), 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當時, 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 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滅”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強大的唐朝很快就小滅了百濟,,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西元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倭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領先水準,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胄品質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再想想我們當時打了多少仗,日本好幾百年沒打過大戰,我們的兵書戰策有多少,日本人當時還沒有大量引進中國先進文化。一個由小學生挑戰成年人的戰爭其結果可想而知。

其戰役結果可想而知,簡直就是赤壁之戰的翻版,四百多艘戰艦(板船)擠在一起,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從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特點,打贏我你就是爺,我就向你學習。

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滅”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強大的唐朝很快就小滅了百濟,,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西元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倭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領先水準,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胄品質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再想想我們當時打了多少仗,日本好幾百年沒打過大戰,我們的兵書戰策有多少,日本人當時還沒有大量引進中國先進文化。一個由小學生挑戰成年人的戰爭其結果可想而知。

其戰役結果可想而知,簡直就是赤壁之戰的翻版,四百多艘戰艦(板船)擠在一起,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從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特點,打贏我你就是爺,我就向你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