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舞女如何抗日:通宵伴舞救濟義勇軍

1933年元旦前後, 上海“新世界”舉辦了“救濟東北難民遊藝會”, 其重頭戲就是“競選花國舞後”。 遊藝會在《申報》上打出巨幅廣告, “請各界激勵名花愛國, 予名花以報國的機會”。

此時, 淞滬停戰協定已簽署, 上海的社會生活恢復常態, 娛樂業仍在急劇的發展之中。 然而牽動人心的, 仍有堅持抵抗的東北義勇軍和大量流落關內的東北難民。 於是, 社會各界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捐助義勇軍和東北難民的活動。 影響較大的, 就是滬市商會、總工會、會計師工會、律師工會聯合發起的“救濟東北難民遊藝大會”, 大會會長王曉籟, 副會長由社會名流和幫派人物杜月笙、史量才、虞洽卿、張嘯林等充任。

遊藝會上也出現了左翼劇人的身影, 如春秋劇社成員舒繡文、魏鶴齡、洪逗等。 “一·二八”事變後, “在炮聲、飛機聲、難民的呼號聲, 和滿街的戰報聲裡, 把我幻夢全都驚破了, 在那時候我開始覺到香豔肉感的歌舞, 不是我們應做的了, 那只是麻醉民眾意志的毒汁”。 “我們應該把藝術做宣傳和喚醒民眾的武器”。 舒繡文、洪逗等人本亦可稱作“商女”吧?然在“紅色的30年代”, 在深重的民族危機下, 她們一躍而成左翼劇人。

不過, 在“新世界”舉行的救濟東北難民遊藝會中, 話劇演出並沒有“占了最重要的成分”:翻開1932年12月31日《申報》, 首先撲入眼簾的, 自然是“花國舞後”、“名花”的字眼;在廣告的左上角, 在“今日遊藝節目一覽”中才會發現:智仁勇女中在“自由廳”演出田漢的《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 “春秋”的劇碼是《亂鐘》。

它們的位置在京劇之後、“雜耍”之前——話劇在此幅廣告中的位置, 也是它在上海演出市場中的位置。 話劇與跳舞“選後”、文明戲《啼笑因緣》、京劇、蘇灘等等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卻皆冠以“救國”之名而被生硬地塞進了同一個演出場所。 此間的話劇恐怕難有跳舞選後等等的號召力。

然而, “救國”卻是整個社會的“超我”, 左翼試圖用它來打壓都市欲望和娛樂;後者亦有對策:以“救國”為衣冠白晝出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