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智慧:你有多久沒有全心全意地做過一件事情了?

導語

如何重獲內心和諧?在挫折中, 如何自得其樂?構成心流體驗的要素有哪些?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 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 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 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 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遊戲、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一、初識“心流”:不以為意

第一次讀《心流》這本書的時候, 我印象並不好。

那是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念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生的時候,

作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也是我們的授課老師, 要求我們在上課前先把這本書的前三章讀了。 當時學業很重, 時間很緊, 我讀得很快。

由於我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 於是順便把最後一章也讀了。 後來在契克森米哈賴給我們上課的時候, 把中間的部分也都跳著讀了一些。

這樣讀下來, 當然收穫不大。 更雪上加霜的是:

一來, 此前在積極心理學的一些入門書, 比如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幸福》裡, 已經讀到了對心流的介紹, 因此在讀這本書本尊時, 反而失去了驚豔的感覺。

二來, 我是理科出身, 一直反感“文科”借用量子力學、相對論等理科概念, 來為他們的理論背書。 《心流》裡“精神熵”的這個比喻,

讓我覺得相當不倫不類。

三來, 我開始學習心理學以後, 就很快發現心理學研究的局限性, 非常警惕把在特定條件下做出的科研結果, 無限擴大為普適規律。

契克森米哈賴把心流應用到娛樂、人際關係乃至人生意義上去, 在我看來就有“手裡有把錘子, 看見什麼都是釘子”的嫌疑。

當然, 對於心流的核心概念我是認同的, 因為我自己在創造、學習、踢球、玩遊戲時就經常經歷心流, 我完全認同契克森米哈賴對它的描述和研究, 那確實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

在我的現實生活中, 我也採用契克森米哈賴的建議, 用“明確目標”、“即時回饋”、“匹配難度”三個原則來改造一些任務, 使我能在其中產生更多的心流。

更不用說, 在上完契克森米哈賴的課後, 我就成為他的忠實粉絲——這個不修邊幅、帶著濃重中歐口音的白鬍子老爺爺, 在講堂上卻活躍得像個二十歲的年輕人, 思維深邃、學識淵博, 開著各種冷幽默的玩笑, 對人卻極為和藹可親。

我曾有幸在課間和他一起吃飯, 他就主動提起他有個兒子是學東方哲學的, 跟我聊起中國傳統文化, 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離——在上完米哈賴的課後還不喜歡他的這個人的, 我還沒見到過。

但是, 對於《心流》這本書, 我的評價仍然不高, 只是把它當成了一本較為普通的普及讀本,

在給別人推薦積極心理學讀物的時候, 這本書基本上排得比較靠後。 只是因為心流實在是積極心理學裡太重要的概念, 所以不得不推薦, 但總還是要加一句:“讀前三章就行了。 ”

二、再識心流:

心流體驗, 建立心靈的秩序

四年後, 我回國了, 需要給別人教積極心理學, 心流自然是繞不過去的一課, 我就把這本書重讀了一遍。

這次本來我只是想從書的前三章摘一部分出來教人, 但是“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為了教人, 我逼著自己必須要真正理解契克森米哈賴在說什麼, 而不是像上一次一樣, 能交出作業來就行。

這一遍讀得我大為驚豔!——是的, 驚豔不一定只發生在一見鍾情, 也可能是在驀然回首。 本來我只想讀前三章, 但是越讀越投入, 一口氣就把全書都讀完了。

我對這本書的觀感徹底改變了。首先,我發現,“精神熵”其實是個絕妙的比喻。契克森米哈賴沒有具體解釋這個比喻,可能讓部分對熱力學不熟悉的讀者有點困惑,我在這裡斗膽越俎代庖,替他鋪墊一下。

簡單地講,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比如在冰裡面,水分子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附近振動,系統比較穩定,熵值就比較低。變成液態水後,分子開始流動,熵值變大。成為水蒸汽後,分子四處亂竄,熵值就更大了。反過來,一個系統內部越有規律,結構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人的大腦裡的念頭就跟分子一樣,時刻萬馬奔騰。佛家打比方說,一個人從外表看是在靜坐,但內心卻如同瀑布一般,無數念頭蜂擁而來。

如果沒有節制、訓練,你的心就會經常處在這樣的混亂狀態,雖然你意識到的可能只有少數幾個念頭,但在潛意識裡,卻有多得多的念頭在相互衝突,在爭奪你的注意力,在搶奪你大腦的控制權,在試圖引導、影響你往南轅北轍的方向走。

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像熱鍋裡的氣體一樣,各個念頭之間沒有什麼束縛和聯繫,各自撒開腳丫歡快地狂奔,你的內心一片混亂,熵值非常高。

但是,如果你進入了心流狀態,那就不一樣了。

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個地方使,那些跟任務無關的念頭都被完全遮罩,甚至包括你對世界的意識、對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說對別人評價的患得患失、對物質得失的精心計算,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你並不是只有一個念頭,你的大腦仍然在高速運轉,但是所有這些念頭都是非常有規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紀律的軍隊,井井有條地組織了起來,高效率地去完成一個任務。

這時候,你的感覺就跟“心流(flow)”這個詞的英文原意一樣:

心裡的念頭就像一條鋼鐵洪流,浩浩蕩蕩但是又井然有序,勢不可擋但是又能從你心所欲,噴湧而出但是又不會四處灑落,而是彙聚成一條水龍,沖蕩開一切泥石沙礫,創造、奮鬥、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這個過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總結,這就是最佳體驗。

這時,你的心熵非常低。契克森米哈賴是用液體的水流來比喻這個過程,但這時你的大腦,更像熵值最低的晶體,結構井然,同時又充滿能量。

當你自審內心時,你發現你的心像冰一樣晶瑩剔透,一切都處在最佳、最合理的位置上,所有念頭都相互支持、相互關聯,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往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是一個混亂程度最低、秩序最高的心理狀態。

對熵的另一個定義,是指一個系統內不能做功的能量的總數。換句話說,熵值越高,能做的功就越少。因為在做功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能量耗散掉,這就導致了系統的秩序變少,也就是熵值升高。

這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統,都會自發地朝熵值最大的方向演化。

也就是說,任何孤立系統,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直到我們所知的最大孤立系統——宇宙,到處都達到了熵值最大的狀態,於是一切活動就都停止了,那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預言的宇宙終點——熱寂。

好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除了宇宙之外,沒有什麼系統是真正的孤立的。所以,熵減少的過程處處皆是,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在書裡(又是不加解釋就)引用的“負熵”。最典型、最壯麗也最奇妙的負熵過程就是這個宇宙的最大奇跡——生命。

一顆種子,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從空氣中獲取養料,從陽光裡得到動力,把本來七零八落的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其他元素組合起來,變成一顆大樹或小草。

你大概也驚歎過柳樹的婆裟多姿、松樹的莊嚴肅穆,或者花瓣的美奐美侖,甚至小草邊緣那整齊的鋸齒。

如果你從樹上切一片樹皮,或者取一顆花粉,拿到顯微鏡下一看,你會看見它的分子結構排列整齊,幾何圖形美麗得幾乎令人敬畏。

這就是一個降熵過程,把原來混亂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有規律的集體。

當然,這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植物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它與外界持續不斷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它之所以能夠形成秩序,很大程度是因為太陽慷慨地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來支撐它的這個反熵過程,代價則是太陽內部的熵飛速增加得更多。

還有動物吃草、葉、花、果,形成更高級的動物蛋白,能夠做更多的功,自由地奔跑、飛翔、廝殺和交配。

包括文化,也可以看成是更高形式的生命(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理論已被廣為接受)。人類開山採礦,燒土為磚,伐木為林,造出高樓大廈、高速公路,乃至用風力、水力、火力發電,發明互聯網、人工智慧,都是用浪費大量能量的代價,形成了一個更精巧的結構,從而降低了自己系統的熵。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流就是大腦的生命。當心熵比較高的時候,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大腦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費在內耗上了。但一旦進入了心流狀態,心理能量就圍繞著同一個主題組織起來,向同一個方向高效率地輸出。

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反復強調的,人在心流狀態下的表現最好。而且,如果一個人經常經歷心流,他的心理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秩序,以後進入心流就越來越容易,即使平時不在心流狀態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心猿意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經常用冥想來降伏內心那瀑布一樣奔騰如雷的念頭。在冥想中,你摒除雜念,心靈澄淨,如一道清澈的心流。經過長期練習之後,哪怕不在冥想之中時,你的心靈也會比常人更平靜,遇到意外變故時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換句話說,你的心熵整體降低了。

當然,心流這個負熵過程也需要外界的干涉。高僧冥想多年才能達到波瀾不驚,你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更容易地進入心流。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當你心裡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紛擾念頭都銷聲匿跡,只剩下你和當前的事物,那種心靈如同冰晶般通透、念頭如同雪水般暢流的感覺,就是你心理能達到的最佳體驗,也是你大腦裡的奇跡。

三、心流的真意:

極高的人生秩序感、極低的心熵

在我第二遍讀《心流》的時候,我完全接受了契克森米哈賴的這個比喻,由此向下,後面很多本來覺得牽強的地方也都迎刃而解,不亦快哉。

比如第八章的人際關係。作為一名前理工男,我以前視人際關係為畏途,並且也不認為人際關係有多重要。積極心理學改變了我的看法,讓我知道情感、身體、關係至少和理智、思想、個人同樣重要。

“人際之樂”這一章教給我更多方法,比如與別人構建同樣的目標、給別人以有效即時的回饋、調整挑戰與學習技能,這樣就可以從人際交往中得到更多心流,並且也能更加自得人際交往之樂。

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是最後一章。我到美國後,遇到過一些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們一方面積極生活,努力工作,勤儉持家,樂於助人,熱心公益;

另一方面,在遇到生活的苦難時,從車禍、失業到親人去世,他們當然也會難過,但在禱告和與神父、親友交流後,他們會坦然接受這個苦難,“上帝愛我,他的安排一定自有深意。”

當我這次讀到第十章“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時候,一下子就想起了他們。是啊,他們的人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皈依上帝、彰顯神的榮耀,通過禱告和教會,能得到即時的回饋,並且能在一次次苦難中經歷信念動搖——重固的挑戰,最終形成了更加堅定的信仰,從而可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生活的每一方面。

這不就是極高的人生秩序感、極低的心熵嗎?這樣的人生,能讓人全神貫注而又平安喜樂,這不就是把整個人生過成了一場大心流(universal flow)嗎?

這樣的大心流,要比僅僅是在一場活動中能達到的心流高級得多。就像高僧一樣,修煉多年以後,哪怕不在打坐,心靈也和冥想時一樣專注而又平靜,吃飯是吃飯禪,睡覺是睡覺禪。

這就是人生找到意義後的自得之樂,用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說,“創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由此建立心靈的秩序。”

他對此的描述是:

“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能彙集成統一的心流體驗時,意識就呈現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內心的和諧自然湧現。

生活在和諧之中的人,不論做什麼、遭遇什麼,都不會把精神能量浪費在懷疑、後悔、罪惡感及恐懼之上,精力永遠用在有益的方面。

對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內心的力量與寧靜,就是內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決心加上和諧,就能把生命轉變成天衣無縫的心流體驗,並賦予人生意義。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再也不覺得匱乏。

意識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懼怕死亡,活著的每一刻都饒富意義,大多數時候也都樂趣無窮。”

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由宗教信仰找到人生意義的,畢竟還是少數。對於我們這些缺乏宗教情懷的人,怎樣才能把自己整個一生的行動、思想都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呢?

契克森米哈賴的建議是,首先要找到一個終生的目標,其次不要害怕複雜性,這就是對你人生意義的挑戰,而你可以應對的技能是“行動式生活”與“反省式生活”相結合。

最終,你既有獨特的個人特性,又與周圍世界、人們所整合,“只要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匯合,意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顯然,我的這個總結乏善可陳——因為我那時還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好在回國以後,我就開始經歷人生的一個新歷程:被騙、被算計,處理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利益糾紛。

此前我的人生,要麼是在校園的象牙塔內,要麼是在玻璃天花板之下的美國中產階級的安逸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大多從事專業工作,由於文化背景差異和溝通能力障礙,很難升到高級管理層,但也因此避開了人事鬥爭和利益瓜分的洶湧風暴——因此很不適應,也有了不少焦慮和憤懣。

同時,我也在智識上從古典自由主義轉為達爾文-馬爾薩斯主義,對世界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麼樂觀了,因此心情降落到了一個低潮。

這時我又想起了《心流》這本書。我感覺我的人生的混亂度顯著上升,心流明顯減少。我想:“是時候去向米哈賴老爺爺尋求智慧了。”

我把《追尋生命的意義》這一章又重讀了一遍。契克森米哈賴對人生意義的複雜性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他講的是意義的內容的升級:從簡單的舒適,到社會價值,到個人的自主發展,到個人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我想到的是我的心靈成長:

我非常幸運地生在一個秉承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家庭,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童年。這讓我從本能上認為“人性本善”,以最大的善意去對待這個世界和他人,哪怕遇到挫折,我也會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未來會更好。”

哪怕遇到傷害,我也會想:“他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諒他吧。”

這樣的天真樂觀主義當然經不起生活的檢驗,更不用說隨著智識長進,我也知道世界並不是這樣的運行法則。但是,變得厚黑,又和我從小的情感訓練相悖,讓我做起事來覺得很不舒服。這樣兩種衝突的自我同時在我身上,讓我內心的熵值不斷升高。

契克森米哈賴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我並不需要在這兩者之中做一個取捨,而更應該是把它們整合,整合成一個更複雜的人生意義。簡單的人生意義更有優勢,但是複雜的人生意義更加光榮。

同樣是降熵過程,把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合成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不上把12個水分子和6個二氧化碳分子合成為一個葡萄糖分子,前者只要一把山火就能做到,後者卻需要植物來進行。水蒸汽凝結成水,這個降熵過程,雲彩就能做到,金剛石一定要在地下一百多公里處的高溫高壓下才能形成。

崔健說:“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石頭用地貌變化就能形成,可只有生命才能下出蛋來。

複雜度降低得越多的過程,越有意思。為什麼人們推崇圍棋超過五子棋?不都是在棋盤上一顆黑子一顆白字地下嗎?因為圍棋更複雜,能夠掌握如此複雜的技藝、產生穩定的輸出的棋手,讓我們更佩服。

為什麼油畫比素描更美?因為它動用了更複雜的色彩和技藝,最終把這些無比複雜的元素都統一在一副畫裡,讓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地就會覺得更美。

心流也是如此。一個小孩子興趣盎然地算數學題,和一個大科學家沉浸地思考物理問題,他們倆的心流體驗可能是相似的,但是從旁觀者看來,無疑是科學家的心流更宏大、更壯麗,因為它要複雜得多。

我當然不是貶低孩子的心流,但是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說:“偉大的音樂、建築、藝術、詩歌、戲劇、舞蹈、哲學、宗教,都是以和諧克服混沌的好榜樣”。

降熵過程有高下,美有高下,技藝有高下,心流也有高下。原本的混沌越多,整合進去的元素越複雜,這個心流就越偉大。

那麼,自然,人生意義也有高下。

那些能夠整合無比複雜的人生、找到人生意義,整合無比複雜的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整合無比複雜、經常是相對矛盾的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人,有最大的“大心流”。

所以,我可以退回到玻璃天花板之下的溫室,或者在屢經挫折後仍然癡心不改(或者徹底轉為厚黑),但那樣的人生觀太簡單——太沒有美感,因為它整合的複雜事物太少,降的熵太低。

那樣的人生意義,就像一塊冰。它也晶瑩剔透,它也結構穩定,但它經不起考驗。在火熱的浪潮來臨時,它的熵值會飆升,變成水、甚至變成水蒸氣,隨風飄蕩,分崩離析。

我希望我的人生意義能像金剛石一樣,在烈火的反復淬煉中脫胎換骨,變成這個世界所知道的最硬的結構。火對於熵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它會使熵值升高。

但是,它也帶來能量。你是任由外界那紛雜的人、事擾亂你的內心,使你的心越來越煩躁,還是吸取火的能量,改變自身的結構,升級為一顆金剛冰?

這就是我第三遍讀《心流》時,得到的最大啟示。讀這本書時,你無疑會被契克森米哈賴說服,推崇心流,喜歡心流,尋找心流。

但是,現實世界如此堅硬,心流的條件如此難求(以至於很多人只能從網遊中得到心流),契克森米哈賴似乎是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狀態,從而讓我們對現狀更加失望?

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這本書讀兩遍。第一遍是學習心流的概念、技巧,第二遍則是用心與契克森米哈賴對話,體驗他的這一曲冰與火之歌:

外界紛擾並不可怕,反而是我們鑄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來源。

最後,我要感謝中信出版社。這本書終於不再叫什麼《當下的幸福》或者《快樂的真意》了。

它的內容和立意遠遠地高過了幸福和快樂。它所推崇的人生最佳體驗,不是幸福、快樂這點膚淺的感受,而是奮鬥、掙扎、咬牙堅持,當然還有最終整合之後的無上體驗。這才是心流的真意。

在這裡,非常誠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實戰實效的書籍《帶團隊-讓別人心甘情願追隨你的秘訣》

一口氣就把全書都讀完了。

我對這本書的觀感徹底改變了。首先,我發現,“精神熵”其實是個絕妙的比喻。契克森米哈賴沒有具體解釋這個比喻,可能讓部分對熱力學不熟悉的讀者有點困惑,我在這裡斗膽越俎代庖,替他鋪墊一下。

簡單地講,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比如在冰裡面,水分子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附近振動,系統比較穩定,熵值就比較低。變成液態水後,分子開始流動,熵值變大。成為水蒸汽後,分子四處亂竄,熵值就更大了。反過來,一個系統內部越有規律,結構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人的大腦裡的念頭就跟分子一樣,時刻萬馬奔騰。佛家打比方說,一個人從外表看是在靜坐,但內心卻如同瀑布一般,無數念頭蜂擁而來。

如果沒有節制、訓練,你的心就會經常處在這樣的混亂狀態,雖然你意識到的可能只有少數幾個念頭,但在潛意識裡,卻有多得多的念頭在相互衝突,在爭奪你的注意力,在搶奪你大腦的控制權,在試圖引導、影響你往南轅北轍的方向走。

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像熱鍋裡的氣體一樣,各個念頭之間沒有什麼束縛和聯繫,各自撒開腳丫歡快地狂奔,你的內心一片混亂,熵值非常高。

但是,如果你進入了心流狀態,那就不一樣了。

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個地方使,那些跟任務無關的念頭都被完全遮罩,甚至包括你對世界的意識、對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說對別人評價的患得患失、對物質得失的精心計算,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你並不是只有一個念頭,你的大腦仍然在高速運轉,但是所有這些念頭都是非常有規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紀律的軍隊,井井有條地組織了起來,高效率地去完成一個任務。

這時候,你的感覺就跟“心流(flow)”這個詞的英文原意一樣:

心裡的念頭就像一條鋼鐵洪流,浩浩蕩蕩但是又井然有序,勢不可擋但是又能從你心所欲,噴湧而出但是又不會四處灑落,而是彙聚成一條水龍,沖蕩開一切泥石沙礫,創造、奮鬥、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這個過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總結,這就是最佳體驗。

這時,你的心熵非常低。契克森米哈賴是用液體的水流來比喻這個過程,但這時你的大腦,更像熵值最低的晶體,結構井然,同時又充滿能量。

當你自審內心時,你發現你的心像冰一樣晶瑩剔透,一切都處在最佳、最合理的位置上,所有念頭都相互支持、相互關聯,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往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是一個混亂程度最低、秩序最高的心理狀態。

對熵的另一個定義,是指一個系統內不能做功的能量的總數。換句話說,熵值越高,能做的功就越少。因為在做功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能量耗散掉,這就導致了系統的秩序變少,也就是熵值升高。

這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統,都會自發地朝熵值最大的方向演化。

也就是說,任何孤立系統,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直到我們所知的最大孤立系統——宇宙,到處都達到了熵值最大的狀態,於是一切活動就都停止了,那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預言的宇宙終點——熱寂。

好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除了宇宙之外,沒有什麼系統是真正的孤立的。所以,熵減少的過程處處皆是,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在書裡(又是不加解釋就)引用的“負熵”。最典型、最壯麗也最奇妙的負熵過程就是這個宇宙的最大奇跡——生命。

一顆種子,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從空氣中獲取養料,從陽光裡得到動力,把本來七零八落的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其他元素組合起來,變成一顆大樹或小草。

你大概也驚歎過柳樹的婆裟多姿、松樹的莊嚴肅穆,或者花瓣的美奐美侖,甚至小草邊緣那整齊的鋸齒。

如果你從樹上切一片樹皮,或者取一顆花粉,拿到顯微鏡下一看,你會看見它的分子結構排列整齊,幾何圖形美麗得幾乎令人敬畏。

這就是一個降熵過程,把原來混亂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有規律的集體。

當然,這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植物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它與外界持續不斷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它之所以能夠形成秩序,很大程度是因為太陽慷慨地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來支撐它的這個反熵過程,代價則是太陽內部的熵飛速增加得更多。

還有動物吃草、葉、花、果,形成更高級的動物蛋白,能夠做更多的功,自由地奔跑、飛翔、廝殺和交配。

包括文化,也可以看成是更高形式的生命(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理論已被廣為接受)。人類開山採礦,燒土為磚,伐木為林,造出高樓大廈、高速公路,乃至用風力、水力、火力發電,發明互聯網、人工智慧,都是用浪費大量能量的代價,形成了一個更精巧的結構,從而降低了自己系統的熵。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流就是大腦的生命。當心熵比較高的時候,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大腦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費在內耗上了。但一旦進入了心流狀態,心理能量就圍繞著同一個主題組織起來,向同一個方向高效率地輸出。

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反復強調的,人在心流狀態下的表現最好。而且,如果一個人經常經歷心流,他的心理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秩序,以後進入心流就越來越容易,即使平時不在心流狀態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心猿意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經常用冥想來降伏內心那瀑布一樣奔騰如雷的念頭。在冥想中,你摒除雜念,心靈澄淨,如一道清澈的心流。經過長期練習之後,哪怕不在冥想之中時,你的心靈也會比常人更平靜,遇到意外變故時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換句話說,你的心熵整體降低了。

當然,心流這個負熵過程也需要外界的干涉。高僧冥想多年才能達到波瀾不驚,你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更容易地進入心流。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當你心裡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紛擾念頭都銷聲匿跡,只剩下你和當前的事物,那種心靈如同冰晶般通透、念頭如同雪水般暢流的感覺,就是你心理能達到的最佳體驗,也是你大腦裡的奇跡。

三、心流的真意:

極高的人生秩序感、極低的心熵

在我第二遍讀《心流》的時候,我完全接受了契克森米哈賴的這個比喻,由此向下,後面很多本來覺得牽強的地方也都迎刃而解,不亦快哉。

比如第八章的人際關係。作為一名前理工男,我以前視人際關係為畏途,並且也不認為人際關係有多重要。積極心理學改變了我的看法,讓我知道情感、身體、關係至少和理智、思想、個人同樣重要。

“人際之樂”這一章教給我更多方法,比如與別人構建同樣的目標、給別人以有效即時的回饋、調整挑戰與學習技能,這樣就可以從人際交往中得到更多心流,並且也能更加自得人際交往之樂。

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是最後一章。我到美國後,遇到過一些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們一方面積極生活,努力工作,勤儉持家,樂於助人,熱心公益;

另一方面,在遇到生活的苦難時,從車禍、失業到親人去世,他們當然也會難過,但在禱告和與神父、親友交流後,他們會坦然接受這個苦難,“上帝愛我,他的安排一定自有深意。”

當我這次讀到第十章“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時候,一下子就想起了他們。是啊,他們的人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皈依上帝、彰顯神的榮耀,通過禱告和教會,能得到即時的回饋,並且能在一次次苦難中經歷信念動搖——重固的挑戰,最終形成了更加堅定的信仰,從而可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生活的每一方面。

這不就是極高的人生秩序感、極低的心熵嗎?這樣的人生,能讓人全神貫注而又平安喜樂,這不就是把整個人生過成了一場大心流(universal flow)嗎?

這樣的大心流,要比僅僅是在一場活動中能達到的心流高級得多。就像高僧一樣,修煉多年以後,哪怕不在打坐,心靈也和冥想時一樣專注而又平靜,吃飯是吃飯禪,睡覺是睡覺禪。

這就是人生找到意義後的自得之樂,用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說,“創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由此建立心靈的秩序。”

他對此的描述是:

“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能彙集成統一的心流體驗時,意識就呈現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內心的和諧自然湧現。

生活在和諧之中的人,不論做什麼、遭遇什麼,都不會把精神能量浪費在懷疑、後悔、罪惡感及恐懼之上,精力永遠用在有益的方面。

對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內心的力量與寧靜,就是內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決心加上和諧,就能把生命轉變成天衣無縫的心流體驗,並賦予人生意義。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再也不覺得匱乏。

意識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懼怕死亡,活著的每一刻都饒富意義,大多數時候也都樂趣無窮。”

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由宗教信仰找到人生意義的,畢竟還是少數。對於我們這些缺乏宗教情懷的人,怎樣才能把自己整個一生的行動、思想都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呢?

契克森米哈賴的建議是,首先要找到一個終生的目標,其次不要害怕複雜性,這就是對你人生意義的挑戰,而你可以應對的技能是“行動式生活”與“反省式生活”相結合。

最終,你既有獨特的個人特性,又與周圍世界、人們所整合,“只要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匯合,意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顯然,我的這個總結乏善可陳——因為我那時還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好在回國以後,我就開始經歷人生的一個新歷程:被騙、被算計,處理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利益糾紛。

此前我的人生,要麼是在校園的象牙塔內,要麼是在玻璃天花板之下的美國中產階級的安逸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大多從事專業工作,由於文化背景差異和溝通能力障礙,很難升到高級管理層,但也因此避開了人事鬥爭和利益瓜分的洶湧風暴——因此很不適應,也有了不少焦慮和憤懣。

同時,我也在智識上從古典自由主義轉為達爾文-馬爾薩斯主義,對世界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麼樂觀了,因此心情降落到了一個低潮。

這時我又想起了《心流》這本書。我感覺我的人生的混亂度顯著上升,心流明顯減少。我想:“是時候去向米哈賴老爺爺尋求智慧了。”

我把《追尋生命的意義》這一章又重讀了一遍。契克森米哈賴對人生意義的複雜性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他講的是意義的內容的升級:從簡單的舒適,到社會價值,到個人的自主發展,到個人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我想到的是我的心靈成長:

我非常幸運地生在一個秉承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家庭,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童年。這讓我從本能上認為“人性本善”,以最大的善意去對待這個世界和他人,哪怕遇到挫折,我也會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未來會更好。”

哪怕遇到傷害,我也會想:“他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諒他吧。”

這樣的天真樂觀主義當然經不起生活的檢驗,更不用說隨著智識長進,我也知道世界並不是這樣的運行法則。但是,變得厚黑,又和我從小的情感訓練相悖,讓我做起事來覺得很不舒服。這樣兩種衝突的自我同時在我身上,讓我內心的熵值不斷升高。

契克森米哈賴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我並不需要在這兩者之中做一個取捨,而更應該是把它們整合,整合成一個更複雜的人生意義。簡單的人生意義更有優勢,但是複雜的人生意義更加光榮。

同樣是降熵過程,把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合成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不上把12個水分子和6個二氧化碳分子合成為一個葡萄糖分子,前者只要一把山火就能做到,後者卻需要植物來進行。水蒸汽凝結成水,這個降熵過程,雲彩就能做到,金剛石一定要在地下一百多公里處的高溫高壓下才能形成。

崔健說:“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石頭用地貌變化就能形成,可只有生命才能下出蛋來。

複雜度降低得越多的過程,越有意思。為什麼人們推崇圍棋超過五子棋?不都是在棋盤上一顆黑子一顆白字地下嗎?因為圍棋更複雜,能夠掌握如此複雜的技藝、產生穩定的輸出的棋手,讓我們更佩服。

為什麼油畫比素描更美?因為它動用了更複雜的色彩和技藝,最終把這些無比複雜的元素都統一在一副畫裡,讓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地就會覺得更美。

心流也是如此。一個小孩子興趣盎然地算數學題,和一個大科學家沉浸地思考物理問題,他們倆的心流體驗可能是相似的,但是從旁觀者看來,無疑是科學家的心流更宏大、更壯麗,因為它要複雜得多。

我當然不是貶低孩子的心流,但是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說:“偉大的音樂、建築、藝術、詩歌、戲劇、舞蹈、哲學、宗教,都是以和諧克服混沌的好榜樣”。

降熵過程有高下,美有高下,技藝有高下,心流也有高下。原本的混沌越多,整合進去的元素越複雜,這個心流就越偉大。

那麼,自然,人生意義也有高下。

那些能夠整合無比複雜的人生、找到人生意義,整合無比複雜的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整合無比複雜、經常是相對矛盾的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人,有最大的“大心流”。

所以,我可以退回到玻璃天花板之下的溫室,或者在屢經挫折後仍然癡心不改(或者徹底轉為厚黑),但那樣的人生觀太簡單——太沒有美感,因為它整合的複雜事物太少,降的熵太低。

那樣的人生意義,就像一塊冰。它也晶瑩剔透,它也結構穩定,但它經不起考驗。在火熱的浪潮來臨時,它的熵值會飆升,變成水、甚至變成水蒸氣,隨風飄蕩,分崩離析。

我希望我的人生意義能像金剛石一樣,在烈火的反復淬煉中脫胎換骨,變成這個世界所知道的最硬的結構。火對於熵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它會使熵值升高。

但是,它也帶來能量。你是任由外界那紛雜的人、事擾亂你的內心,使你的心越來越煩躁,還是吸取火的能量,改變自身的結構,升級為一顆金剛冰?

這就是我第三遍讀《心流》時,得到的最大啟示。讀這本書時,你無疑會被契克森米哈賴說服,推崇心流,喜歡心流,尋找心流。

但是,現實世界如此堅硬,心流的條件如此難求(以至於很多人只能從網遊中得到心流),契克森米哈賴似乎是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狀態,從而讓我們對現狀更加失望?

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這本書讀兩遍。第一遍是學習心流的概念、技巧,第二遍則是用心與契克森米哈賴對話,體驗他的這一曲冰與火之歌:

外界紛擾並不可怕,反而是我們鑄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來源。

最後,我要感謝中信出版社。這本書終於不再叫什麼《當下的幸福》或者《快樂的真意》了。

它的內容和立意遠遠地高過了幸福和快樂。它所推崇的人生最佳體驗,不是幸福、快樂這點膚淺的感受,而是奮鬥、掙扎、咬牙堅持,當然還有最終整合之後的無上體驗。這才是心流的真意。

在這裡,非常誠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實戰實效的書籍《帶團隊-讓別人心甘情願追隨你的秘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