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26歲河南小夥突然胸悶,檢查發現胸腔出現“大籃球”!竟得了這病

河南商報記者 吳濤 通訊員 王曉凡

前不久, 剛過26生日的小閆, 突然出現發燒、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吃了一周感冒藥也不見好轉。 到醫院做檢查, 結果嚇了他一跳, CT檢查提示右胸腔腫塊, 穿刺病理提示竟然是惡性腫瘤。

“年輕輕的, 咋會得這病?”小閆的父母得知消息後, 立馬從周口老家趕到鄭州, 陪著兒子看病。

接下來的就醫經歷更讓他們絕望:醫生告知腫瘤巨大, 手術切除風險太大, 建議轉院。

“這都已經是省城的醫院了, 難道我們還能轉到北京嗎?”小閆的父母以務農為生, 小閆大學畢業後留在鄭州, 剛工作兩年, 家裡並無多少積蓄。 隨後, 小閆和家人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 找到了副主任醫師何山宏、巴玉峰團隊。

在辦理入院後, 小閆的症狀再度加重。

夜間無法平臥, 只有側臥才能喘得上氣, 嗆咳嚴重, 同病房的病友被吵得成夜無法入睡;同時巨大的腫瘤也讓他呼吸困難,

別說上下樓梯, 離開氧氣管走出病房都困難;頭頸部出現嚴重靜脈曲張, 臉部浮腫;嚴重的頭疼、頭暈, 食欲下降, 確診以來不到一個月, 小閆體重下降20斤。

經過進一步檢查, 專家團隊確認, 小閆的腫瘤占滿右胸腔, 右肺被擠壓, 已完全喪失呼吸功能, 同時由於腫瘤巨大, 壓迫周圍心臟、肺、氣管等器官, 造成另一側的左主支氣管嚴重狹窄, 上腔靜脈受壓後頭頸部靜脈曲張、顱內高壓、腦水腫等。

而手術是唯一選擇。 但因腫瘤壓迫, 導致小閆的心肺功能極差, 手術中隨時有心臟驟停、窒息等風險。

何山巨集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說, 在當前醫患關係緊張的醫療環境下, 其實也有醫務人員怕麻煩, 不願接收這類複雜的、高風險手術患者, 擔心術中或術後出問題, 引發醫患糾紛。 “但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 所以我們與小閆父母反復溝通, 告知手術中和手術前後可能出現的風險, 最終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何山宏表示, 患者和家屬對我們的理解和信任,

給了醫護人員無窮的力量, 與他們攜手並肩, 放手一搏。

隨後, 何山宏又邀請麻醉科、重症監護室、腫瘤內科、介入科等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 共同探求最合理、最安全的手術方案。

由於腫瘤嚴重壓迫氣管, 患者正常呼吸受阻, 所以必須在手術前行氣管插管術, 建立呼吸通道。

但是, 氣管都被腫瘤壓扁了, 怎麼插呢?

麻醉科專家設計了安全性最大化的插管方案, 即在保持病人清醒狀態下, 與腔鏡中心醫師配合, 在氣管鏡的引導下, 利用定制的加長氣管導管, 順利完成了氣管插管。 插管期間, 小閆無嗆咳, 血壓無明顯波動, 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和醫生預期的一樣, 手術剛開始就異常困難。 外側切口入胸腔發現, 腫瘤占滿胸腔,

大小約30釐米*15釐米。 加之血供豐富, 與周圍臟器等關係密切, 分離腫瘤與正常組織時, 創面廣泛滲血。 必須儘快完成手術, 否則拖得越久出血越多。

最終, 何山宏團隊決定, 切除受侵犯的右側全肺、心包、膈肌, 對部分受侵上腔靜脈做了切除成形術, 最終完整切除腫瘤, 解除了腫瘤對上腔靜脈和左主支氣管的壓迫, 支氣管殘端無漏氣, 胸腔內無明顯滲血。

手術過後, 經過兩周修養, 小閆已經恢復平穩, 而之前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全部消失, 現已順利出院。

(河南商報編輯 張雅露 見習編輯 施尚景)

(河南商報編輯 張雅露 見習編輯 施尚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