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法戰爭,李鴻章的縮影,和談是最不差的選擇

中法戰爭緣于法國企圖完全控制安南, 而安南則是清朝長期以來, 堅持擁有宗主權的藩屬國。

在1884年8月23日, 法軍在不到一小時之內就摧毀了號稱晚清三大近代化海軍之一的福建艦隊。

緊接著, 法國遠征艦隊又封鎖東南沿海, 使臺灣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

儘管在安南北部邊境地區, 軍取得了一次 “鎮南關大捷”。 而事實上, 只不過是一次普通的非決定性戰役。

享有威名的老將馮子材所統帥的清軍數量, 不下於3萬人, 而法軍的先頭部隊不足1000人。

清軍士氣高昂佔據有利的地形, 並且據此而構築了嚴密的土牆防線。

然而, 即便是這樣, 清軍也沒有全殲這一小股法軍。

在高度讚揚清軍在此次戰鬥中的英勇表現的教科書上清楚地寫著, 法軍留下數百具屍體後逃走了。

但是, 根據西方資料的描述, 比起清軍的傷亡數位來, 法軍的傷亡數目基本可以忽略不講。

不過, 負面影響最大的是, 主戰派單憑此次戰鬥的勝利, 再度呼籲繼續作戰, 卻不顧及戰局的實際發展狀況。

清軍先前在陸路的大潰敗的跡象表明, 一旦法軍組織稍為嚴整, 清軍幾乎就會束手無策。

縱觀陸海戰局, 更為不利的將是清軍。

在這場危機中, 李鴻章展現出了其高明的外交智慧, 以最小的損失作代價與本錢來換取與法國之間簽訂的《中法新約》來作為和平條件。

李鴻章, 這位號稱“東方俾斯麥”的晚清宰相, 與西方俾斯麥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大政方針大都是直接受命于或迎合著慈禧太后, 而後者則常常是將自己的大政思想推銷給威廉一世。

一組鮮明的對照是, 在19世紀80年代的中法戰爭中, 李竭力壓制清軍在陸上對於法軍的一次軍事勝利,

並以戰敗者的姿態乞和, 但這卻遭到了國人的貶斥, 直到今日尚且如此。

而在同一世紀60年代的普奧戰爭中, 俾斯麥甚至以辭職相要, 來迫使普王下令停止普軍對於維也納的進軍。 儘管當時普軍已經大敗奧軍, 但是, 後世人卻都驚羨于俾斯麥的明智決策。

若用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來剖析兩個事例, 共同點都是政治掌控軍事。

但不同的是, 李鴻章可能終其一生也不瞭解克勞塞維茨到底是什麼人, 而俾斯麥則絕對是讀過《戰爭論》的。

其實最根本的區別, 正如前面已經談過的, 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太后的直接協辦人, 而威廉一世則幾乎是將整個普魯士都委託給了俾斯麥。

儘管常遭後人謾駡, 然而, 清朝的滅亡並不能歸罪於李本人。

儘管對比之下, 俾斯麥使普魯士走向強盛, 但並不能據此而否定李本人, 事實上, 李的才幹絕對不亞於俾斯麥。

儘管李鴻章對清帝國內外政策的影響程度一直都受到宮廷體制的嚴格限制, 然而,

李鴻章卻可能是第一個用“自強”一詞來形容帝國的總體政策的人。

在仔細查閱了關於李鴻章的資料以後, 甚至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即李鴻章是參與塑造或至少是明確且完整地提出了晚清大戰略輪廓的人。

中法戰爭, 是晚清帝國對於列強的戰爭中唯一一次沒有失敗的。

現代中國大陸學人大都會苛責清政府沒有將中法戰爭進行到底, 以求得對於法國的更大勝利。

然而, 真實的情況是, 如果清廷拒絕談判而繼續進行軍事抵抗, 結果很可能會像十年後的中日甲午戰爭那樣輸得淒慘, 並最終喪失了談判的資本。

不錯, 清軍高昂的士氣在法軍先進的武器裝備面前顯得羸弱不堪, 清軍在鎮南關取得的小規模勝利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裡內閣的倒臺。

然而,接任的法國政府甚至表現出更加強硬的姿態。

但是,中法雙方都感到繼續戰爭的困難,因而和談最終成為了雙方一致的選擇。

1885年的《中法新約》意味著,中國不僅丟掉了其對於安南的宗主權,而且由於條約中規定法國人可以在西南地區自由通商,而使得法國的勢進一步滲入到清朝腹地。

只能說,中法戰爭中的和談,是最不差的選擇。

由於李鴻章在鎮南關大捷後明智的和談選擇,而忽視了李鴻章對於此次戰爭中清軍的失敗與戰後法國獲取實際權益的消極影響,是不恰當的。

無論出於何種理由,李鴻章宣稱清軍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遠不及法國確是事實。

但是,由此而採取過分謹慎小心的態度,而不是積極備戰或者果敢地避戰,則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無論清廷採取和或戰的政策,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求得和平和有更多的資本爭取和平。

李鴻章只是在最不差的形勢下,選擇了和談。

然而,接任的法國政府甚至表現出更加強硬的姿態。

但是,中法雙方都感到繼續戰爭的困難,因而和談最終成為了雙方一致的選擇。

1885年的《中法新約》意味著,中國不僅丟掉了其對於安南的宗主權,而且由於條約中規定法國人可以在西南地區自由通商,而使得法國的勢進一步滲入到清朝腹地。

只能說,中法戰爭中的和談,是最不差的選擇。

由於李鴻章在鎮南關大捷後明智的和談選擇,而忽視了李鴻章對於此次戰爭中清軍的失敗與戰後法國獲取實際權益的消極影響,是不恰當的。

無論出於何種理由,李鴻章宣稱清軍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遠不及法國確是事實。

但是,由此而採取過分謹慎小心的態度,而不是積極備戰或者果敢地避戰,則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無論清廷採取和或戰的政策,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求得和平和有更多的資本爭取和平。

李鴻章只是在最不差的形勢下,選擇了和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