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的第六個皇帝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 英宗長子, 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英宗趙曙長子。 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後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 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 次年即帝位, 是為神宗, 時年20歲。 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後, 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 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 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 以期振興北宋王朝, 史稱王安石變法, 又稱熙寧變法。 由於改革操之過急, 不得其法, 最終失敗收場, 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宋神宗趙頊(原名仲針), 宋朝第六位皇帝,

英宗和宣仁聖烈高皇后長子, 慶曆八年戊子年四月十日戊寅(1048年5月25日)生於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治平四年(1067年), 神宗把這天定為“同天節”〕, 屬相鼠。 神宗出生當天祥光照室, 群鼠吐五色氣聚集成雲。 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 當政共計18年, 年號熙寧:熙甯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元豐: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 年號使用17年。 元豐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神宗崩殂于福寧殿, 享年37歲, 殯於殿西階, 廟號神宗, 群臣上諡英文烈武聖孝皇帝, 十月二十四日乙酉, 葬神宗於永裕陵。 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 加諡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崇甯三年(1104年)十一月, 改諡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 加諡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個人履歷

滅夏之舉

時值夏惠宗在位, 母党梁氏專權, 西夏國勢日非, 宋神宗命兵伐西夏, 期圖一舉殲滅西夏。 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 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 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 滅夏之舉未能實現。 事後, 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 他有抱負, 勵精圖治, 想滅西夏, 惜壯志未酬, 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死, 享年三十八歲。 其子宋哲宗親政後, 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啟用人才

據《宋史》記載, 趙頊自幼“好學請問, 至日晏忘食”。

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

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讚賞。

神宗即位時, 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 軍費開支龐大, 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 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 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 至治平二年(1065年)虧空已達1570多萬。 廣大農民由於豪強兼併, 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 屢屢暴動反抗。 值此內外憂患, 財政困乏之際, 神宗沒有氣餒, 力圖“思除曆世之弊, 務振非常之功”, 表現出“勵精圖治, 將大有為”, “奮然將雪數世之恥”的政治氣概。

趙頊在即位之前已聞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負和才能, 並“由是想見其人”, 因此即位不數月, 就讓王安石出任江甯知府。

幾個月後, 又召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寄以治國安邦的厚望。 神宗對王安石的器重, 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滿。 宰相韓琦執政三朝, 本該輔佐新帝, 有所作為, 然而見神宗提拔新人, 卻堅辭相位, 出判相州。 神宗問:“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

韓琦說:“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 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表明了他反對王安石執政的態度。 元老重臣富弼在罷相位時, 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 而推薦了文彥博。 對此, 神宗或以不答相對, 或以默然置之, 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除老臣外, 當朝大臣如參知政事吳奎、禦史中丞呂誨、參知政事唐介、侍讀孫固等也都以王安石“護前自用”、“論議迂闊”、“狷狹少容”等為理由, 極力反對王安石為相。 面對種種阻撓,

神宗不以為然, 力排眾議, 于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果斷地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委以重任, 從而揭開了變法圖治、富國強兵的序幕。

推行新法

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 神宗還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 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 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 在這個機構中, 神宗聽從王安石的推薦, 進一步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這些人都有一定的實際才幹, 對於協助王安石擬定和貫徹新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變法的過程中, 神宗以君權的力量, 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熙寧二年, 新法逐漸出臺、實施, 但是馬上遭到朝內外一批守舊勢力的攻擊。 他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

在朝議紛紛面前,神宗雖曾一度猶豫,但終不為所動。至於學術、道德上的爭論,神宗則認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他講求道德與功名並重,對守舊勢力反對變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甚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釋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張,並繼續支持新政。在王安石與守舊勢力的鬥爭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後罷退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如禦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禦史劉述、劉琦、錢鏐、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范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相反,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進一步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權力,於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後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

第一次失敗

神宗在即位之初,他對王安石富國強兵的變法主張極為欣賞,並在變法的前一階段,即熙寧七年(1074年)以前,對新法的推行給予大力支持。如果沒有神宗的支持與配合,王安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變法是不可能的。宋神宗的政治抱負和銳意改革的正確決策,保證了變法的成功,這對於改善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增強國力,具有積極的意義。新政維艱,元豐改制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特別是隨著變法的逐步深入,觸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嚴重,守舊勢力的進攻就越猛烈。

在這種情況下,神宗開始左右搖擺,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勢力的情況下,勉力維持新政 。熙寧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內外守舊勢力以“天變”為藉口,又一次掀起對變法的圍攻。這一次圍攻得到了仁宗曹後、英宗高後和神宗向後的支持。乙太皇太后曹後為首的外戚參與反對變法,不能不對神宗產生巨大影響,這是因為英宗、神宗一系實非仁宗嫡嗣,只是由於仁宗無子,才把英宗選為皇儲最後繼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後和神宗之母高後對神宗有較大的威懾力量。神宗由是開始動搖。當王安石對所謂的“天變”據理反駁時,神宗不再聽從王安石“天變不足懼”的解釋了,相反他認為“天變”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諮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

四月,神宗終於在曹後、高後再次流涕,哭訴“安石亂天下”的情況下,罷王安石相,改知江寧府,使變法遭受挫折。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隨著守舊派勢力的增強,變法派內部意見的分歧,神宗對王安石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頗厭之,事多不從”,變法不能推進。熙寧九年(1076年),天上出現彗星,守舊派又以“天變”對變法提出非議,神宗更加動搖。他對王安石說:“聞民間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複求罷相,出判江寧府。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神宗向守舊勢力妥協的結果。神宗的政治目標是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但他一怕得罪兩宮太后,二怕出亂子。當“人情諮怨”、朝議洶洶,變法碰到較大阻力時,他就退卻了。他要調整政策,相對平衡地對待要求變法的新黨和主張守舊的舊黨兩股勢力。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自己留有餘地;一方面則仍然體現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異論相攪”的傳統家法。其實,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注意撫慰舊黨中罷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韓琦罷退河北,上疏反對青苗法,神宗雖然最終沒有接受,但一開始仍誇獎曰:“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熙寧七年八月,則特遣宦官李憲往相州賜韓琦詔書和湯藥。熙寧六年(1073年)文彥博罷樞密使,便詔與其子孫推恩,特表恩寵。元豐三年(1080年)文彥博朝覲,神宗“賜宴瓊林苑,兩遣中謁者遺詩祖道,當世榮之”。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神宗任用貌似“中立無與”,實際上則為守舊勢力的吳充為相。又先後重新起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主持改制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照,如熙寧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元豐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元豐三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進。他繞開容易引起爭論的理財問題,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頓冗官和強化軍兵保甲問題上。冗官冗費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為了加強皇權,廣授官職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監之權,授官制度複雜,有官、職、差遣之分,造成機構重疊,閑官冗費等弊端。元豐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省、部、寺、監各官皆實際任事。並採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元豐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為藍本,頒行三省、樞密、六部新官制。元豐年間中央官制的改革,雖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現了神宗維持新政,繼續改革的心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後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架。

政治局面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照,如熙寧十年(1077)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元豐元年(1078)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元豐三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與西夏的關係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神宗承祖輩,欲圖一舉殲滅西夏。不久,王韶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

對夏戰爭

神宗在元豐年間強化軍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於對外增強對遼、西夏的戰鬥力,並鎮壓各地的武裝反抗,鞏固統治。

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對西夏的包圍,史稱“熙河之役”。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進攻西夏,圍靈州城(今寧夏青銅峽東)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凍餒死傷,先後潰退,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神宗又聽給事中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謀攻佔西夏橫山地區,進逼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城陷,徐禧等戰死。不過雖說徐禧戰死,但是宋軍和西夏軍在所有地方都沒有找到徐禧的屍體,所以徐禧的死是個謎。宋軍兩次戰敗,損失軍兵、民夫及助戰的羌兵數十萬人。神宗聞永樂城陷,“早朝,對輔臣慟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白銀7萬兩、絹15萬匹的計畫徹底破產。

三月,神宗病逝。死後葬永裕陵。子趙煦嗣,是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宮室,不事遊幸”,致力於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他支持王安石變法,抑制了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使自耕農的生產條件得到保證,中央和地方財政大大改善。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病逝

神宗在元豐年間強化軍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於對外增強對遼、西夏的戰鬥力,並鎮壓各地的武裝反抗,鞏固統治。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對西夏的包圍,史稱“熙河之役”。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進攻西夏,圍靈州城(今寧夏青銅峽東)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凍餒死傷,先後潰退,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神宗又聽給事中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謀攻佔西夏橫山地區,進逼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城陷,徐禧等戰死。宋軍兩次戰敗,損失軍兵、民夫及助戰的羌兵數十萬人。神宗聞永樂城陷,“早朝,對輔臣慟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白銀7萬兩、絹15萬匹的計畫徹底破產。

三月,神宗病逝。死後葬永裕陵。子趙煦嗣,是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宮室,不事遊幸”,致力於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他支持王安石變法,抑制了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使自耕農的生產條件得到保證,中央和地方財政大大改善。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後妃子女

皇后

向皇后欽聖憲肅皇后向氏

朱皇后欽成皇后朱氏

陳皇后欽慈皇后陳氏

妃嬪

宋貴妃

林賢妃

武賢妃

長子——趙佾,早殤,封成王 。

次子——趙僅,早殤,封惠王 。

三子——趙俊,早殤,封唐哀獻王 。

四子——趙伸,早殤,封褒王 。

五子——趙僩,早殤,封冀王。

六子——趙煦,宋哲宗,母欽成皇后朱氏 。

七子——趙價,早殤,封豫悼惠王 。

八子——趙倜,早殤,封徐沖惠王 。

九子——趙佖,吳榮穆王,母惠穆賢妃武氏。

十子——趙偉,早殤,封儀王

十一子——趙佶,宋徽宗,母欽慈皇后陳氏 。

十二子——趙俁,封燕王,母賢妃林氏 。

十三子——趙似,封楚榮憲王,母欽成皇后朱氏 。

十四子——趙偲,封越王,母賢妃林氏。

長女 周國長公主,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贈燕國公主。元符末,改封周國公主

次女 楚國公主,早亡

三女 唐國長公主封淑壽公主曆封溫國公主、曹國公主、冀國公主、雍國公主、越國公主和燕國公主 追封唐國長公主

四女 潭國賢孝長公主母宋貴妃下嫁王遇。始封康國公主。曆韓國公主、魯國公主、陳國公主、鄆國公主。大觀二年逝世,追加封諡。

五女 鄆國公主,早薨。 六女 潞國公主,早薨。

七女 邢國公主,早薨,母林賢妃

八女 邠國公主,早薨。

九女 袞國公主,早薨。

十女 徐國長公主,母朱皇后 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潘意。始封慶國公主,進益國公主、冀國公主、蜀國公主、徐國公主。政和三年,改稱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賢靜長帝姬。

歷任宰相

韓琦

曾公亮

王安石

富弼

陳旭

韓絳

王安石

吳充

王圭

蔡確

韓縝

呂惠卿

後世評價

王夫之《宋論》稱“宋政之亂,自神宗始”《宋論》卷六《神宗一》。不過,神宗的政治抱負和對宋朝的貢獻是無可否認的。 

《宋史:神宗本紀》: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曆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他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

在朝議紛紛面前,神宗雖曾一度猶豫,但終不為所動。至於學術、道德上的爭論,神宗則認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他講求道德與功名並重,對守舊勢力反對變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甚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釋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張,並繼續支持新政。在王安石與守舊勢力的鬥爭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後罷退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如禦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禦史劉述、劉琦、錢鏐、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范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相反,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進一步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權力,於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後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

第一次失敗

神宗在即位之初,他對王安石富國強兵的變法主張極為欣賞,並在變法的前一階段,即熙寧七年(1074年)以前,對新法的推行給予大力支持。如果沒有神宗的支持與配合,王安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變法是不可能的。宋神宗的政治抱負和銳意改革的正確決策,保證了變法的成功,這對於改善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增強國力,具有積極的意義。新政維艱,元豐改制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特別是隨著變法的逐步深入,觸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嚴重,守舊勢力的進攻就越猛烈。

在這種情況下,神宗開始左右搖擺,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勢力的情況下,勉力維持新政 。熙寧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內外守舊勢力以“天變”為藉口,又一次掀起對變法的圍攻。這一次圍攻得到了仁宗曹後、英宗高後和神宗向後的支持。乙太皇太后曹後為首的外戚參與反對變法,不能不對神宗產生巨大影響,這是因為英宗、神宗一系實非仁宗嫡嗣,只是由於仁宗無子,才把英宗選為皇儲最後繼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後和神宗之母高後對神宗有較大的威懾力量。神宗由是開始動搖。當王安石對所謂的“天變”據理反駁時,神宗不再聽從王安石“天變不足懼”的解釋了,相反他認為“天變”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諮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

四月,神宗終於在曹後、高後再次流涕,哭訴“安石亂天下”的情況下,罷王安石相,改知江寧府,使變法遭受挫折。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隨著守舊派勢力的增強,變法派內部意見的分歧,神宗對王安石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頗厭之,事多不從”,變法不能推進。熙寧九年(1076年),天上出現彗星,守舊派又以“天變”對變法提出非議,神宗更加動搖。他對王安石說:“聞民間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複求罷相,出判江寧府。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神宗向守舊勢力妥協的結果。神宗的政治目標是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但他一怕得罪兩宮太后,二怕出亂子。當“人情諮怨”、朝議洶洶,變法碰到較大阻力時,他就退卻了。他要調整政策,相對平衡地對待要求變法的新黨和主張守舊的舊黨兩股勢力。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自己留有餘地;一方面則仍然體現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異論相攪”的傳統家法。其實,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注意撫慰舊黨中罷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韓琦罷退河北,上疏反對青苗法,神宗雖然最終沒有接受,但一開始仍誇獎曰:“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熙寧七年八月,則特遣宦官李憲往相州賜韓琦詔書和湯藥。熙寧六年(1073年)文彥博罷樞密使,便詔與其子孫推恩,特表恩寵。元豐三年(1080年)文彥博朝覲,神宗“賜宴瓊林苑,兩遣中謁者遺詩祖道,當世榮之”。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神宗任用貌似“中立無與”,實際上則為守舊勢力的吳充為相。又先後重新起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主持改制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照,如熙寧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元豐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元豐三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進。他繞開容易引起爭論的理財問題,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頓冗官和強化軍兵保甲問題上。冗官冗費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為了加強皇權,廣授官職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監之權,授官制度複雜,有官、職、差遣之分,造成機構重疊,閑官冗費等弊端。元豐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省、部、寺、監各官皆實際任事。並採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元豐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為藍本,頒行三省、樞密、六部新官制。元豐年間中央官制的改革,雖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現了神宗維持新政,繼續改革的心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後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架。

政治局面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照,如熙寧十年(1077)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元豐元年(1078)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元豐三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與西夏的關係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神宗承祖輩,欲圖一舉殲滅西夏。不久,王韶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

對夏戰爭

神宗在元豐年間強化軍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於對外增強對遼、西夏的戰鬥力,並鎮壓各地的武裝反抗,鞏固統治。

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對西夏的包圍,史稱“熙河之役”。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進攻西夏,圍靈州城(今寧夏青銅峽東)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凍餒死傷,先後潰退,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神宗又聽給事中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謀攻佔西夏橫山地區,進逼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城陷,徐禧等戰死。不過雖說徐禧戰死,但是宋軍和西夏軍在所有地方都沒有找到徐禧的屍體,所以徐禧的死是個謎。宋軍兩次戰敗,損失軍兵、民夫及助戰的羌兵數十萬人。神宗聞永樂城陷,“早朝,對輔臣慟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白銀7萬兩、絹15萬匹的計畫徹底破產。

三月,神宗病逝。死後葬永裕陵。子趙煦嗣,是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宮室,不事遊幸”,致力於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他支持王安石變法,抑制了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使自耕農的生產條件得到保證,中央和地方財政大大改善。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病逝

神宗在元豐年間強化軍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於對外增強對遼、西夏的戰鬥力,並鎮壓各地的武裝反抗,鞏固統治。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對西夏的包圍,史稱“熙河之役”。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進攻西夏,圍靈州城(今寧夏青銅峽東)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凍餒死傷,先後潰退,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神宗又聽給事中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謀攻佔西夏橫山地區,進逼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城陷,徐禧等戰死。宋軍兩次戰敗,損失軍兵、民夫及助戰的羌兵數十萬人。神宗聞永樂城陷,“早朝,對輔臣慟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白銀7萬兩、絹15萬匹的計畫徹底破產。

三月,神宗病逝。死後葬永裕陵。子趙煦嗣,是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宮室,不事遊幸”,致力於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他支持王安石變法,抑制了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使自耕農的生產條件得到保證,中央和地方財政大大改善。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後妃子女

皇后

向皇后欽聖憲肅皇后向氏

朱皇后欽成皇后朱氏

陳皇后欽慈皇后陳氏

妃嬪

宋貴妃

林賢妃

武賢妃

長子——趙佾,早殤,封成王 。

次子——趙僅,早殤,封惠王 。

三子——趙俊,早殤,封唐哀獻王 。

四子——趙伸,早殤,封褒王 。

五子——趙僩,早殤,封冀王。

六子——趙煦,宋哲宗,母欽成皇后朱氏 。

七子——趙價,早殤,封豫悼惠王 。

八子——趙倜,早殤,封徐沖惠王 。

九子——趙佖,吳榮穆王,母惠穆賢妃武氏。

十子——趙偉,早殤,封儀王

十一子——趙佶,宋徽宗,母欽慈皇后陳氏 。

十二子——趙俁,封燕王,母賢妃林氏 。

十三子——趙似,封楚榮憲王,母欽成皇后朱氏 。

十四子——趙偲,封越王,母賢妃林氏。

長女 周國長公主,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贈燕國公主。元符末,改封周國公主

次女 楚國公主,早亡

三女 唐國長公主封淑壽公主曆封溫國公主、曹國公主、冀國公主、雍國公主、越國公主和燕國公主 追封唐國長公主

四女 潭國賢孝長公主母宋貴妃下嫁王遇。始封康國公主。曆韓國公主、魯國公主、陳國公主、鄆國公主。大觀二年逝世,追加封諡。

五女 鄆國公主,早薨。 六女 潞國公主,早薨。

七女 邢國公主,早薨,母林賢妃

八女 邠國公主,早薨。

九女 袞國公主,早薨。

十女 徐國長公主,母朱皇后 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潘意。始封慶國公主,進益國公主、冀國公主、蜀國公主、徐國公主。政和三年,改稱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賢靜長帝姬。

歷任宰相

韓琦

曾公亮

王安石

富弼

陳旭

韓絳

王安石

吳充

王圭

蔡確

韓縝

呂惠卿

後世評價

王夫之《宋論》稱“宋政之亂,自神宗始”《宋論》卷六《神宗一》。不過,神宗的政治抱負和對宋朝的貢獻是無可否認的。 

《宋史:神宗本紀》: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曆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