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這個要求,明王朝就不會亡了!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 只因其“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死社稷”, 所以令當時的後金統治者欽佩, 令後人尊敬的王朝。 也正是因為如此, 大明王朝在1644年劃傷了句號, 為什麼這麼說呢?

據小的所知, 明朝末年, 由於天災人禍, 各地起義不斷, 最終彙聚成了張獻忠、李自成等著名農民起義軍。 張獻忠在攻下四川後, 建立大西政權, 自稱皇帝, 暫不對大明王朝構成致命威脅。 而李自成這一支農民起義軍就不一樣了, 其進攻方向直指大明首都北京, 大有代替明王朝的氣勢。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作為一個農民, 跳不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李自成還沒有那麼大的政治抱負去推翻大明取而代之, 他之所以步步緊逼, 就是用軍事上的勝利來和大明談判, 其實, 李自成當時就想讓明王朝封自己為王, 割據西北而已, 此想法遭到當時崇禎皇帝的斷然拒絕,

於是乎就出現了天子死社稷的悲壯一幕。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 如果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 封他為“西北王”, 心滿意足的的李自成斷不會再進攻, 而是退回長安做自己的王爺。 如此一來, 明朝不但緩解了國內北方的緊張軍事態勢,

還“招安”了一個宿敵。 用封王來換取局勢的好轉, 小的覺得這買賣太值了。 “收買”了李自成, 穩住了張獻忠, 那麼明王朝就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關外的後金, 徹底除去這一威脅關外多年的心病。 待後金平定後, 再集中力量逐個消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就不難了。 如此一來, 大明王朝在這場博弈中就翻盤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