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您可能不知道,刻在嶽飛背上的四個字並不是“精忠報國”

嶽飛, 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他的一生雖短暫, 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影響國人無數。

河南湯陰嶽飛廟

“岳母刺字”“三次投戎”“用兵如神”……關於嶽飛的故事很多, 傳奇而動人。 不過, 翻閱史料會發現, 其中一些內容跟今人的記憶並不相同, 有些細節還出人意料……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原為“盡忠報國”?

01

岳飛出生時就頗具傳奇色彩。 《宋史·嶽飛傳》記載, 岳母臨分娩時, 有一隻大鳥在屋頂飛過並鳴叫。 為此, 岳飛父親岳和特意為兒子起名岳飛, 取字曰鵬舉。 名以正體, 字以表德, 嶽和希望自己的兒子具有展翅高飛、鵬程萬里的遠大志向。

年少時的嶽飛就有氣節, 沉默忠厚, 很少言語, 家裡雖窮但他勤奮好學, 特別喜歡讀《左氏春秋》、孫臏吳起的兵法。 天生有驚人的力量, 不到二十歲, 嶽飛就能“挽弓三百宋斤, 開腰弩八石”。 他向名師周同學習射箭, 學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領,

可以左右開弓。 周同死後, 嶽飛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擺上供品祭奠。 岳和認為兒子為人仁義, 說:“如果你將來能夠為國家效力, 應該會為國家、為正義獻身吧!”

岳母的家教故事則更為後人熟知。 據傳, 北宋末年, 金兵南侵, 國家動亂,

自幼立志報國的青年岳飛, 長跪母親面前, 表達了意欲告別母親, 決心以身許國的意願。 大義凜然的岳母, 值此生死難定的離別之際, 毅然決然, 在兒子背上刺下了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不過, 或許你不知道的是, 《宋史·嶽飛傳》裡記載的那四個字, 並不是“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初命何鑄鞫之, 飛裂裳, 以背示鑄, 有‘盡忠報國’四大字, 深入膚理。 ”說的是, 岳飛蒙冤入獄時, 時任禦史中丞何鑄, 審問岳飛, 嶽飛撕開衣裳把後背給何鑄看, 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字跡刻得很深。

那為啥“盡忠報國”後來演變成了“精忠報國”呢?一種解釋是, 1133年, 宋高宗召見嶽飛, 親筆禦書了四個大字“精忠嶽飛”, 繡成一面戰旗賜給嶽飛。 此後, 這面“精忠嶽飛”大旗,

成為岳家軍的主要標誌, 後人因此而有“飛白精忠早賜旗”的詩句。 由於嶽飛曾經得到過這一殊榮, 故而後世寫他的小說、戲曲便常常以精忠為名:唱詞如《精忠八角鼓》, 戲劇如《精忠記》, 小說如《精忠全傳》等, 也正是由於這些作品的廣泛流傳, 後人逐漸將“盡忠報國”演變為“精忠報國”。

也有人說, 刺字的並非岳母。 因為宋人筆記和相關史料均未記載嶽飛背上的字為岳母所刺, 岳飛之孫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 另外, 一般認為, 在宋代刺字並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做到的, 而是一項專門的技藝。

嶽飛廟·“精忠報國”匾額

然而, 不管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 無論刺字的是不是岳母, 精忠報國的嶽飛形象深入人心, 成為岳氏後代乃至國人的崇高典範。 也正是這種赤誠的報國情懷鑄就了岳飛英雄的一生。

人譽“清貧大將軍”, 第一功名不愛錢

02

帝初為飛營第, 飛辭曰:“敵未滅, 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飛曰:“文臣不愛錢, 武臣不惜死, 天下太平矣。 ”

——摘自《宋史·嶽飛傳》

【譯文】

宋高宗當初想為嶽飛建造府邸, 嶽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憑什麼安家立業呢?”有的人問天下什麼時候太平,嶽飛說:“文臣不吝惜錢,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嶽飛的一生,忠誠、廉潔,一身正氣。前文提到,岳飛之孫岳珂編寫了一本《金佗稡編》,記載嶽飛行跡,裡面說,岳飛生活儉樸。他在家衣著都是麻布做的衣服,和一般平民沒有兩樣。家裡的用具,滿足生活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刻意追求華巧。

一次,嶽飛去部將郝晸家做客。郝晸讓家人端上來一盤酸餡做的包子,嶽飛此前從未吃過,感覺味道特好,於是離開時讓人將吃剩的“留其餘以為晚食”,也就是打包回家晚上吃,這種節儉的做法,使屬官們倍感吃驚。無論是在家裡,還是與將士們吃飯,嶽飛吃得都很簡單。

嶽飛廟大殿,門前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

事實上,嶽飛的收入是很高的,除了俸祿,還有各種各樣的賞賜,他個人要享受比較好的生活待遇完全沒有問題,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保持艱苦樸素作風。

史料記載,由於岳家軍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所以經常得到朝廷賞賜,有時一次多達數十萬貫。但岳飛始終堅持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將獎賞如數分給將士,從未私藏一錢。所以當時人們常稱嶽飛為“清貧大將軍”。有一次,戰事緊急,物資不足,他便命令將朝廷賞賜給自己的物品變賣,籌款造弓兩千張。有部下說:造軍器應破費官錢。嶽飛淡淡地回答:這要上好幾個摺子才能求得,既然軍隊急需,還是自己支付吧!

軍紀嚴明,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03

嶽飛一生堅持抗金,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指揮了一百二十餘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岳飛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支撐南宋半壁河山的著名將帥,與岳飛謀略出眾、作戰勇敢密切相關。

嶽飛剛投軍不久,到河北拜見招討使張所。張所問嶽飛:“你能抵擋多少敵人?”嶽飛說:“個人之勇不可靠,戰爭在於預先制定計劃,謀定而後動。”張所驚訝地說:“你應該不是普通當兵的人。“嶽飛趁機勸他說:“國家在汴梁建都,河北穩固國家才能穩固。如果能佔據要地,各個重鎮形成掎角之勢,一座城被包圍,其餘各城有的阻擊或有的救援,金人就不能再進兵河南,那麼京城的根本之地就鞏固了。”

嶽飛廟·嶽飛像

“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飛單騎入其營”……《宋史·嶽飛傳》中關於岳飛英勇戰鬥的描述很多,栩栩如生。

郾城大捷,是北宋抗金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嶽飛以少勝多的一次經典傑作。在這次大戰中,金兵將領金兀術動用了他的精銳部隊“鐵浮圖”。即,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其衝擊力就如同飛速行進的一堵牆,勢不可擋。戰鬥異常酷烈。值此關鍵時刻,嶽飛披堅執銳,親臨陣前,極大地鼓舞了岳家軍的士氣。他指揮步兵上陣,手持長長的快刀和大斧,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這樣,只要一匹馬倒地,其它兩匹馬也就失去了戰鬥力。終使戰局扭轉,成為岳家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又一次光輝戰例。

“當年惟說岳家軍,紀律森嚴孰與鄰。”嶽飛不僅自己作戰勇敢,更培育了一支軍紀嚴明,作戰勇猛,同時始終與廣大人民血肉相連,深受百姓支持和愛戴的岳家軍。?

岳家軍群像

岳家軍立下軍紀,明確規定,“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意思是有踐踏損害百姓莊稼、損害百姓勞動果實以及與百姓買賣交易不公平等行為,一經查出,立即斬首,絕不姑息遷就。當時,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可謂軍民同心,上下一體,故能每戰必勝,所向披靡。就連金兀術也感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對家人和子女的要求也極為嚴格。他要求子女們每天學業完成之後,都要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並對他們說:“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長子岳雲12歲即被嶽飛送到部將張憲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經過嚴格錘煉,嶽雲,迅速成長為岳家軍中卓有聲望的一位將領。《金佗稡編》記載:“潁昌之役,嶽雲出入虜陣,左右衝突,體被百餘創,甲裳為赤。”

《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岳飛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傳奇故事,更有用熱血鑄就的家國大義、英雄情懷。他的崇高精神,深深影響著岳氏後代,形成了良好家風,並融入民族血脈,成為中華兒女修身、立業、報效祖國的崇高典範。

嶽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憑什麼安家立業呢?”有的人問天下什麼時候太平,嶽飛說:“文臣不吝惜錢,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嶽飛的一生,忠誠、廉潔,一身正氣。前文提到,岳飛之孫岳珂編寫了一本《金佗稡編》,記載嶽飛行跡,裡面說,岳飛生活儉樸。他在家衣著都是麻布做的衣服,和一般平民沒有兩樣。家裡的用具,滿足生活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刻意追求華巧。

一次,嶽飛去部將郝晸家做客。郝晸讓家人端上來一盤酸餡做的包子,嶽飛此前從未吃過,感覺味道特好,於是離開時讓人將吃剩的“留其餘以為晚食”,也就是打包回家晚上吃,這種節儉的做法,使屬官們倍感吃驚。無論是在家裡,還是與將士們吃飯,嶽飛吃得都很簡單。

嶽飛廟大殿,門前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

事實上,嶽飛的收入是很高的,除了俸祿,還有各種各樣的賞賜,他個人要享受比較好的生活待遇完全沒有問題,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保持艱苦樸素作風。

史料記載,由於岳家軍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所以經常得到朝廷賞賜,有時一次多達數十萬貫。但岳飛始終堅持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將獎賞如數分給將士,從未私藏一錢。所以當時人們常稱嶽飛為“清貧大將軍”。有一次,戰事緊急,物資不足,他便命令將朝廷賞賜給自己的物品變賣,籌款造弓兩千張。有部下說:造軍器應破費官錢。嶽飛淡淡地回答:這要上好幾個摺子才能求得,既然軍隊急需,還是自己支付吧!

軍紀嚴明,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03

嶽飛一生堅持抗金,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指揮了一百二十餘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岳飛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支撐南宋半壁河山的著名將帥,與岳飛謀略出眾、作戰勇敢密切相關。

嶽飛剛投軍不久,到河北拜見招討使張所。張所問嶽飛:“你能抵擋多少敵人?”嶽飛說:“個人之勇不可靠,戰爭在於預先制定計劃,謀定而後動。”張所驚訝地說:“你應該不是普通當兵的人。“嶽飛趁機勸他說:“國家在汴梁建都,河北穩固國家才能穩固。如果能佔據要地,各個重鎮形成掎角之勢,一座城被包圍,其餘各城有的阻擊或有的救援,金人就不能再進兵河南,那麼京城的根本之地就鞏固了。”

嶽飛廟·嶽飛像

“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飛單騎入其營”……《宋史·嶽飛傳》中關於岳飛英勇戰鬥的描述很多,栩栩如生。

郾城大捷,是北宋抗金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嶽飛以少勝多的一次經典傑作。在這次大戰中,金兵將領金兀術動用了他的精銳部隊“鐵浮圖”。即,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其衝擊力就如同飛速行進的一堵牆,勢不可擋。戰鬥異常酷烈。值此關鍵時刻,嶽飛披堅執銳,親臨陣前,極大地鼓舞了岳家軍的士氣。他指揮步兵上陣,手持長長的快刀和大斧,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這樣,只要一匹馬倒地,其它兩匹馬也就失去了戰鬥力。終使戰局扭轉,成為岳家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又一次光輝戰例。

“當年惟說岳家軍,紀律森嚴孰與鄰。”嶽飛不僅自己作戰勇敢,更培育了一支軍紀嚴明,作戰勇猛,同時始終與廣大人民血肉相連,深受百姓支持和愛戴的岳家軍。?

岳家軍群像

岳家軍立下軍紀,明確規定,“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意思是有踐踏損害百姓莊稼、損害百姓勞動果實以及與百姓買賣交易不公平等行為,一經查出,立即斬首,絕不姑息遷就。當時,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可謂軍民同心,上下一體,故能每戰必勝,所向披靡。就連金兀術也感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對家人和子女的要求也極為嚴格。他要求子女們每天學業完成之後,都要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並對他們說:“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長子岳雲12歲即被嶽飛送到部將張憲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經過嚴格錘煉,嶽雲,迅速成長為岳家軍中卓有聲望的一位將領。《金佗稡編》記載:“潁昌之役,嶽雲出入虜陣,左右衝突,體被百餘創,甲裳為赤。”

《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岳飛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傳奇故事,更有用熱血鑄就的家國大義、英雄情懷。他的崇高精神,深深影響著岳氏後代,形成了良好家風,並融入民族血脈,成為中華兒女修身、立業、報效祖國的崇高典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