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中重要一段嗎

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中重要一段嗎

趙汗青

安徽宿州市境內的通濟渠, 今天叫汴河, 自西而東。 是隋煬帝自板渚引黃河水下達淮海的一道運河, 在宿州城鄉均能清楚地看出它的遺跡, 河堤設禦道, 後稱隋堤。

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 黃河在陽武決口, 奪泗入淮, 奪淮入海, 這兩個因素導致通濟渠到南宋後河道逐漸淤塞廢棄。 在宿州境內, 通濟渠由西北流向東南長達一百多公里, 大運河遺址是該渠的一段。 20世紀50年代運河堤壩還保存完好, 今天沿通濟渠一帶的群眾都把運河故道稱為隋堤或隋堤溝, 宿州就位於隋堤之上,

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鋪建在運河故道上, 穿宿州境內而過。

河流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命脈。 隋王朝為加強長安與洛陽聯繫和對河北及動盪不安的江南等地的控制;為解決兩京大批軍政糧餉及“關河懸遠, 兵不赴急”(《隋書煬帝紀》)的軍事需要, 先後開鑿了廣通渠和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通濟渠(唐、宋亦稱汴渠、汴水或汴河)作為隋代大運河重要組成, 與另三段(永濟渠、邗溝、江南河)一樣, 客觀上在便利交通運輸、促進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 據歷史文獻記載, 隋大業元年(西元605年)開鑿通濟渠。 上游河口(汴口)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北連接黃河, 其間流經廣武縣、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埇橋區(原宿縣)、靈璧縣(零璧縣)、泗縣、江蘇省盱眙縣,

在盱眙東北匯入淮河。 通濟渠成為溝通黃、淮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通道, “水面闊四十步”(《大業雜記》, 引《行水金鑒》卷九二《運河水》), 渠旁築禦道, 植榆柳, 自隋沿用至宋。 從開鑿成功大約經歷了五百年滄桑後, 由於地理、自然、社會等方面的歷史原因到南宋時完全堙廢了。

關於通濟渠的流經區域路線在開封以下的走向, 自清以來學術界一直諍訟不休。 主要觀點有二:

一、借古汴水故道經徐州會泗水至淮陰入淮的北道“汴泗說”。 二、由古汴水故道在開封至商丘段折向東南流經宿州至古泗州(沒入洪澤湖)入淮的南道“淮汴說”,

這裡就(隋堤)通濟渠遺址安徽宿州段考古工作收穫簡述如下。

原宿縣文物部門1979年至1981年在社會調查中於宿縣(今宿州市埇橋區)東二鋪、三鋪、四鋪、大店鎮等地窯廠、集鎮和村莊徵集到一批唐宋時期的珍貴陶瓷器等歷史文物(收藏宿州市文物管理所)。 據介紹, 1977年東二鋪窯廠的料土坑內出土過一條木船, 內裝瓷器和獸骨。 徵集到的這批瓷器分屬南北方窯系窯口, 器形有執壺、注子、罐、盂、碗、三彩陶器等, 多施釉不到底。 文物工作者審視這批器物產生了一些疑問:它們為什麼均屬唐宋時期?為什麼集中散佈於泗(安徽泗縣)永(河南永城縣)公路兩側的窯廠和村莊?在這淮北平原的地下怎麼會有裝載古代瓷器和獸骨的木船?能說明怎樣的歷史事實?為搞清問題再度深入進行社會調查和田野考古踏查。

他們在地圖上標出公路兩側所要調查的村莊、集鎮和窯廠順序, 制訂了基本工作計畫。 依次找村民、教師和窯廠工人座談, 提出問題引導回憶所見所聞;隨見證人到現場考察。 經過田野踏查, 在原宿縣至靈璧縣交界的寬1公里、長近30公里的泗永公路沿線區域得到有學術價值的考察點十幾處;採集到一大批唐宋時期的陶瓷片標本。

經整理資料後發現, 有價值的考察點竟然由西向東排在一條直線上, 並且這條線緊傍泗永公路北側向東西延伸。 群眾反映, 沿線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堤”地方歷來稱“隋堤”;五十年代還有5米上下高度,

後在平堤造田、拓寬公路鋪路基、窯廠取料土等社會行為中已基本夷平。 循公路沿線查看, 發現公路北側多數地段仍高高凸起約2米上下, 個別地段尚存有5米上下高度, 殘存寬度包括公路在內約80米。 從“堤”的橫切面看, 均為純淨細黃沙土, 與公路兩側田野裡的黑粘土截然不同。 為什麼會有這東西“大堤”?築於何時?何用?沒人能講清楚。

文物工作者結合歷史文獻研究發現隋代人工運河通濟渠流經宿州的歷史事實。 由於其上游水源來自黃河, 泥沙含量大, 經歷了幾百年後淤澱成為地上“懸河”, 以至堙塞廢棄後留下了橫亙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堤”。 宿州市歷史城區的西關大街、中山街、東關大街都位於通濟渠遺址上, 明顯高於南北兩側。至今中山街南邊還有東西走向的大、小“河南街”之稱謂。城外沿線歷史集鎮均建在遺址上。文物部門把這一發現報告地方政府的同時,書面報告了當時的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

1984年春末,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社會科學院等部門有關領導和專家來宿縣地區傳達,國家組織一個由歷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隋唐大運河綜合科研考察團”開展隋唐大運河學術考察。安徽省是通濟渠考察的重點接待,任務重心在宿縣。要求熟悉情況的宿縣有關文物幹部負責輔導宿縣地區和淮北市相關各縣的文物、地方誌等方面幹部進行運河遺址田野考古調查、材料準備、選擇考察點。會後,分別回各地開展工作。

經過統一考古調查,在淮北市濉溪縣境搞清了通濟渠從河南永城縣進入該縣後流經路線,同時發現了隋唐歷史重鎮柳孜等運河遺跡。通濟渠由西北向東南從濉溪縣進入宿州市,貫穿市境。經過埇橋區境、宿州市歷史城區、靈璧縣境、靈璧縣歷史城區、泗縣境、泗縣歷史城區,入江蘇省泗洪縣境。埇橋區至靈璧縣境內基本處在303省道的北側,現仍可看到隱約隆起的地貌。在埇橋區大店鎮地段和宿州市第一小學院內(均處遺址區)發現千年古榆樹;靈璧縣境內發現北宋宣和年間運河花石綱事件(參見《宋史陳遘傳》)遺跡。泗縣境內發現殘存一段通濟渠故道。千里通濟渠絕大部分因淤澱堙廢而塵封地下成為遺址;因地理環境至今在泗縣境內仍遺留一段故道。全長約25公里。雖不能通航,但仍有灌溉和分洪作用,是一段難得的活遺址,其科學價值不容低估。

經過充分準備,1984年8月中旬綜合科考團進入安徽,在宿縣停留考察三天;安徽圓滿完成接待任務,受到國家考察團領導和專家一致贊許,“從杭州啟程,已考察了三省,安徽準備最充分,宿縣的材料最珍貴!”國家綜合考察結束後,形成了《隋唐運河考察日記》和《運河訪古》論文集兩部文獻成果,確認了通濟渠遺址安徽段。從而基本解決了通濟渠流經區域路線的歷史紛爭;為通濟渠這條線形大遺址保護和建設城鄉科學規劃奠定了基礎。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讚美汴河隋堤的勝景在《隋堤柳》詩中寫到:

西至黃河東至淮,

綠影一千三百里。

大業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煙絮如雪。

當年隋堤之上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景致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故而被譽為“隋堤煙柳”。

清代有詩人題詩讚美說:

隋堤迢遞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

風絮亂飄千樹雪,煙絲新變萬條金。

遠來喬綺無人見,嬌轉流鶯何處尋。

說與離人休挽折,炎天行客待繁陰。

明顯高於南北兩側。至今中山街南邊還有東西走向的大、小“河南街”之稱謂。城外沿線歷史集鎮均建在遺址上。文物部門把這一發現報告地方政府的同時,書面報告了當時的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

1984年春末,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社會科學院等部門有關領導和專家來宿縣地區傳達,國家組織一個由歷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隋唐大運河綜合科研考察團”開展隋唐大運河學術考察。安徽省是通濟渠考察的重點接待,任務重心在宿縣。要求熟悉情況的宿縣有關文物幹部負責輔導宿縣地區和淮北市相關各縣的文物、地方誌等方面幹部進行運河遺址田野考古調查、材料準備、選擇考察點。會後,分別回各地開展工作。

經過統一考古調查,在淮北市濉溪縣境搞清了通濟渠從河南永城縣進入該縣後流經路線,同時發現了隋唐歷史重鎮柳孜等運河遺跡。通濟渠由西北向東南從濉溪縣進入宿州市,貫穿市境。經過埇橋區境、宿州市歷史城區、靈璧縣境、靈璧縣歷史城區、泗縣境、泗縣歷史城區,入江蘇省泗洪縣境。埇橋區至靈璧縣境內基本處在303省道的北側,現仍可看到隱約隆起的地貌。在埇橋區大店鎮地段和宿州市第一小學院內(均處遺址區)發現千年古榆樹;靈璧縣境內發現北宋宣和年間運河花石綱事件(參見《宋史陳遘傳》)遺跡。泗縣境內發現殘存一段通濟渠故道。千里通濟渠絕大部分因淤澱堙廢而塵封地下成為遺址;因地理環境至今在泗縣境內仍遺留一段故道。全長約25公里。雖不能通航,但仍有灌溉和分洪作用,是一段難得的活遺址,其科學價值不容低估。

經過充分準備,1984年8月中旬綜合科考團進入安徽,在宿縣停留考察三天;安徽圓滿完成接待任務,受到國家考察團領導和專家一致贊許,“從杭州啟程,已考察了三省,安徽準備最充分,宿縣的材料最珍貴!”國家綜合考察結束後,形成了《隋唐運河考察日記》和《運河訪古》論文集兩部文獻成果,確認了通濟渠遺址安徽段。從而基本解決了通濟渠流經區域路線的歷史紛爭;為通濟渠這條線形大遺址保護和建設城鄉科學規劃奠定了基礎。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讚美汴河隋堤的勝景在《隋堤柳》詩中寫到:

西至黃河東至淮,

綠影一千三百里。

大業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煙絮如雪。

當年隋堤之上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景致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故而被譽為“隋堤煙柳”。

清代有詩人題詩讚美說:

隋堤迢遞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

風絮亂飄千樹雪,煙絲新變萬條金。

遠來喬綺無人見,嬌轉流鶯何處尋。

說與離人休挽折,炎天行客待繁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