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長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3條法則

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

頻率:FM107.3; AM1026

首播:17:30-- 19:00

重播:7:00-- 7:30

導語

近期有一則新聞:“一位14歲的初中生, 低保家庭, 2008年父親意外死亡, 母親是患有語言殘疾和智障的人。 他在家門口對母親動粗, 甚至把自行車就是砸在母親身上, 原因就是覺得母親給他丟臉。 ”然而電視上經常在放我們孝心少年的評選活動, 同樣類似的貧困和壓力, 為什麼孩子們回報生活的方式就是這樣的不一樣呢?

本期嘉賓:家庭教育專家 韓三奇

1

為什麼很多孩子認為

父母給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孩子都認為接受父母給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 這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 在孩子7歲前, 無條件的愛是完全可以。 但7歲之後, 孩子慢慢長大了, 他才能夠知道父母給予他這些是有條件的。 如果你給他養成了一個習慣——父母無條件的對孩子好, 他就會自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 假設有一天父母不達成孩子的需求, 孩子就覺得父母不想給我, 從而造成非常叛逆的心理。 我們常說的孩子慢慢顯得任性了, 就與此相關。

2

家長們忽視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細節

家長們完全可以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凡是他能做的家務都可以嘗試, 例如洗衣服, 洗水果, 擦地等。 其實孩子5歲左右, 他就特別願意去洗衣服, 只是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洗的不乾淨, 所以不讓孩子嘗試。

包括吃飯, 不少家長喂孩子吃飯的時候, 孩子腮幫子鼓的像兩個小球一樣, 還要繼續喂, 孩子肯定很難受,

他會覺得吃飯是個遭罪的事。 其實吃飯是人之本能, 是一個很滿足的過程, 但是家長一定要剝奪孩子最基本的權利。

3

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存在感

感恩是讓孩子覺得他的存在有意義, 父母給予他這些東西是有意義的, 對他來講是有意義的,

不光是對父母有意義。 所以我們現在說感恩教育的時候, 不光讓孩子對父母感恩, 也對孩子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所以,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覺得他活著是有意義的。

很多家長只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 所以這些孩子就成了學習的符號, 不用在家做家務, 也不用為家庭付出什麼, 只要認真學習就行了, 那麼他在家裡面的存在感, 存在符號就是學習, 一旦有一天這個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他就馬上就覺得沒有存在感, 假設當孩子沒有辦法再把成績提上來的時候, 就會變得極其沮喪。

如果他在家裡面, 他還幹了一些家務, 他為家裡面做了這個事情, 他還會修電腦, 爸爸手機壞了, 他還能夠把爸爸手機給弄好, 電腦壞了死機了,他還可以修,他可以做好多的事情,那他在這個家裡面就不是說他沒有價值。

4

儘早塑造孩子的界限感與獨立感

關於孩子的界限感

當孩子3歲的時候,他可以聽懂父母的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們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界限感。要讓孩子明確的知道,父母跟孩子之間是有界限的。但很多父母覺得忽略這個界限,這個界限感非常重要,哪是我的,哪是你的。但是家長們往往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把自己的界限給模糊了。

孩子有自己的界限,這個處境你不能碰,那你最好不要碰,那孩子覺得我活的有價值,在父母面前有尊嚴,所以我覺得在不同的年齡段要給予孩子一些相應的東西,比如說3到6歲,讓孩子自由行動,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特別愛動,特別愛自己去幹一些事。

關於孩子的獨立感

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同時也要尊重他的決定。自尊,在心理學有一個定義就是,什麼人才有自尊感,他一定要做,第一他有成就,一句話說,這個事情他想做,他做成了,他就會有自尊,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他做的這個事情對他自己有意義。如果他這件事做成了,但是對他自己沒有意義,他照樣沒有自尊,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有成功的人,最後得了抑鬱症,最後得了這個病,那個心理疾病,他其實沒有自尊感,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快樂。所以我們強調就這一點,就是說父母所做的,讓孩子所做的這一切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收穫,讓他自己覺得有意義,比如學習,不光對父母有意義,難道對孩子沒有意義嗎?好多孩子都忘了這一條。

電腦壞了死機了,他還可以修,他可以做好多的事情,那他在這個家裡面就不是說他沒有價值。

4

儘早塑造孩子的界限感與獨立感

關於孩子的界限感

當孩子3歲的時候,他可以聽懂父母的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們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界限感。要讓孩子明確的知道,父母跟孩子之間是有界限的。但很多父母覺得忽略這個界限,這個界限感非常重要,哪是我的,哪是你的。但是家長們往往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把自己的界限給模糊了。

孩子有自己的界限,這個處境你不能碰,那你最好不要碰,那孩子覺得我活的有價值,在父母面前有尊嚴,所以我覺得在不同的年齡段要給予孩子一些相應的東西,比如說3到6歲,讓孩子自由行動,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特別愛動,特別愛自己去幹一些事。

關於孩子的獨立感

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同時也要尊重他的決定。自尊,在心理學有一個定義就是,什麼人才有自尊感,他一定要做,第一他有成就,一句話說,這個事情他想做,他做成了,他就會有自尊,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他做的這個事情對他自己有意義。如果他這件事做成了,但是對他自己沒有意義,他照樣沒有自尊,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有成功的人,最後得了抑鬱症,最後得了這個病,那個心理疾病,他其實沒有自尊感,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快樂。所以我們強調就這一點,就是說父母所做的,讓孩子所做的這一切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收穫,讓他自己覺得有意義,比如學習,不光對父母有意義,難道對孩子沒有意義嗎?好多孩子都忘了這一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