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德稱沒那位國民黨上將幫助 紅軍“可能就打光了”

核心提示:朱德率領以南昌起義餘部為主要骨幹的湘南起義軍1萬多人到達井岡山, 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影響深遠。 這一事件與范石生有很大關係。 朱德曾經說過, 如果沒有范石生的幫助, 我們這支部隊“很可能就打光了”。

范石生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 作者:郭軍甯, 原題:范石生與井岡山會師:沒他朱德部隊“很可能打光”

沒有范石生的幫助, 朱德起義軍難以取得湘南起義的勝利;沒有范石生的幫助, 或許就沒有朱毛井岡山會師——

范石生與井岡山會師

80多年前, 朱德率領以南昌起義餘部為主要骨幹的湘南起義軍1萬多人到達井岡山, 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影響深遠。 這一事件與范石生有很大關係。 朱德曾經說過, 如果沒有范石生的幫助, 我們這支部隊“很可能就打光了”。 那麼, 范石生是何許人也?他如何同共產黨結盟,

又是如何給予朱德部隊極大幫助的呢?

范石生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始於1926年

范石生是孫中山十分倚重並親自授予上將軍銜的國民黨高級軍官。 他篤信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是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 1926年春天, 范石生向當時主持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工作的周恩來提出要求, 請他派得力政治骨幹到16軍, 幫助建立政治工作機構, 開展政治工作。 周恩來欣然答應, 馬上通過黃埔軍校的政治教官王懋庭(又名王德三), 將在廣州的雲南籍共產黨人趙貫一(趙薪傳)、王振甲(王西平)、韋濟光、夏崇先、馬季唐、饒繼昌、李靜安、向鎮弼以及廣西人餘少傑等派入范部, 建立了黨組織, 組成第16軍政治部。

他們分別擔任秘書、科長、股長以及下屬部隊的黨代表。 (馬伯周:《范石生》, 《昆明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第14頁)

當時國共合作形勢漸趨嚴峻, 先于范石生部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的李宗仁第7軍、唐生智的第8軍等部隊, 在改編時都沒有接納共產黨人。 3月20日, 蔣介石還一手策劃了“中山艦事件”, 迫使250多名共產黨員退出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和黃埔軍校, 周恩來也被免去第1軍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職務。 在那樣的時刻, 范石生卻要共產黨人到他的部隊裡工作, 足以說明他同共產黨人合作的誠意以及對孫中山三大政策的真心擁護。 而共產黨在16軍內建立政治部、設立黨代表這一事實, 說明此時共產黨和范石生之間已經建立了正式的統一戰線關係。

范石生與朱德的交情更是非比尋常, 早在雲南講武堂同學時他們就結下金蘭之交, 正如朱德所說:“我們始終心心相印。 ”1926年7月中旬, 朱德由蘇聯回到上海。 7月下旬, 黨組織派朱德前往四川萬縣, 以國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去四川做軍閥楊森的統戰工作。 從此時直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內, 朱德約范石生到上海, 他們秘密地會見了一次。

朱德回憶說:“1926年我從國外回國後, 通過周恩來通知王德三轉告范石生秘密到上海同我見面。 我們相見後長談了一次。 範希望我到他的部隊當軍長, 自己退後, 我婉拒了。 范又要求我任其參謀長, 我說:‘周恩來、胡漢民、蔣介石已商量決定, 派我去四川萬縣楊森部任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代表,

去勸說楊森部與吳佩孚決裂, 支持國民革命軍北伐進攻湘鄂, 任務艱巨。 周恩來、王德三已派一批人進入你軍, 不管他們是共產黨或國民黨左派青年, 希善待之。 ’我還對他說:‘我不在你部勝似在你部。 楊森甚狡黠, 爭取他十分困難, 但他據有川東及鄂西20餘縣, 擁兵五六萬,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不可不去。 ’對於我的婉拒, 范石生表示理解, 他對我說:‘請玉階兄相信, 我范石生守信義, 愛部屬愛百姓, 堅決支持孫大元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如果蔣介石背叛革命, 我也一定同你合作。 如違此誓言, 天人共誅我, 君亦可誅我’。 ”(侯方嶽:《周恩來、朱德關於范石生將軍的談話追憶》, 《黨的文獻》2004年第3期, 第8l頁)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蔣介石清黨的命令下達到了16軍。對此命令,范石生置若罔聞,根本不予執行。共產黨照舊在16軍內活動,共產黨的組織在16軍中完好無損。(嚴中英:《范石生事略》,《雲南文史叢刊》1985年第1期,第38頁)這樣堅決地抵制蔣介石命令,努力保護共產黨人的行為,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絕無僅有。

主動致信中共,要在廣東接應南昌起義部隊

1927年7月,16軍奉命出師北伐。途經汝城時,范石生派兵搗毀了土匪頭子何其朗的老巢,收繳了他的200多條槍,還從監獄裡解救出朱良才等農運骨幹(《風雨盤然——朱良才上將回憶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此事再次證明,在腥風血雨風雲變幻的歷史關頭,范石生是支持工農運動、願意幫助共產黨的。8月,部隊來到了湘南重鎮郴州。

8月1日,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得此消息,范石生經過慎重考慮,給南下的起義軍寫了一封信,說他準備在廣東接應起義軍,共同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起義軍於9月5日在福建長汀時收到了范石生的這封信。(劉學民:《朱德與范石生的統一戰線》,《黨史研究》1980年第3期)

范石生急切地盼望著起義軍的回信,密切地關注著起義軍的動向。不久卻傳來非常不幸的消息:起義軍主力在潮汕一帶戰敗,損失慘重;朱德率領部分兵力在三河壩同錢大鈞部激戰後轉移。

面對共產黨的嚴重失敗,范石生沒有動搖。無法同共產黨領導機關取得聯繫了,他就設法尋找朱德的部隊。他毅然派遣本軍某團上校參謀長、當年朱德的同窗好友敬鎔,前往粵北、贛南等地尋訪。可是敬鎔從湘南到贛南,再回湘南,走了一個多月,始終未能找到朱德。范石生心情焦急,煩躁不安。

此時,共產黨也想到了同范石生的統戰關係。朱德在《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文中寫道:“南昌起義軍,部隊南下時,恩來同志就給我們寫了組織介紹信,以備可能同范石生髮生聯繫時用。”(《朱德選集》,第395頁)

朱德於10月2日率2000餘人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11月上旬,他們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來到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江西崇義縣西南的上堡,這時部隊只剩下800人左右了。在這裡,朱德又一次整頓了部隊,“使部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部隊的給養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這時隆冬季節即將來臨,大家穿的還是‘八一’起義時那身單衣短褲,糧食、薪餉更是沒有著落,尤其嚴重的是槍支彈藥和被服無法得到補充。朱德、陳毅、王爾琢等同志曾多次在一起商議這些問題,但都沒有找到辦法。那些天,朱德同志吃不下,睡不著,坐不住,成天為這些關係到部隊生存、壯大的問題焦急憂慮”。(趙鎔:《跟隨朱德同志從南昌到井岡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

有一天,朱德意外地從報上看到范石生軍長率國民革命軍16軍從廣東韶關移防到同崇義接鄰的湖南郴州的消息,興奮不已。他同陳毅等人商量後,寫信給范石生,希望同他合作。

過了不久,朱德收到了在範部工作的共產黨員韋伯萃送來的范石生的親筆信。信中寫道:

春城一別,匆匆數載。兄懷救國救民大志,遠渡重洋,尋求興邦立國之道。而南昌一舉,世人矚目,弟誠感佩良深。今雖暫處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誰手,仍未可知。來信所提論點,愚意可行,弟當勉力為助。兄若再起東山,則來日前程不可量矣!弟今寄人籬下,終非久計,正欲與兄共商良策,以謀自立自強。(同上)

寥寥數語,范石生便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得淋漓盡致。考慮到四十七師師長曾曰唯怕因收留朱德部隊事機敗露而遭蔣介石暗算,有些猶豫,而曾曰唯所在汝城又是朱德當時駐地上堡至16軍郴州軍部的必經之地,於是他在信的結尾寫道:“希望枉駕汝城到曰唯處一唔。專此恭候。”(同上)其意是要朱德先去做曾曰唯的工作,並同他商量他們二人在何時何地會面以及如何建立統一戰線等事宜。

范、朱達成三條協定,朱德部隊成建制地隱蔽在範軍中

得知朱德已到汝城,不等朱德前來郴州,范石生就親自趕到汝城面見朱德。朱德提出三個條件:“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黨什麼時候調我們走,我們就什麼時候走;他給我們的物資補充,完全由我們自己支配;我們的內部組織和訓練工作等,完全按我們的決定辦,他不得進行干涉。”(《朱德選集》,第395頁)經過短暫交談,雙方達成三條協定:一、同意合作後朱德部隊的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時可走。二、紅軍改用16軍47師140團的番號隱蔽起來。朱德化名王楷,任47師副師長兼140團團長。三、按一個團的編制,先發一個月的薪餉,並立即發放武器彈藥和被服。這後兩條協議還是范石生主動提出來的。朱德起義軍和范石生16軍的武裝反抗蔣介石的統一戰線就這樣順利地建立起來了。

范石生說一不二,辦事雷厲風行,很快運來了可以裝備一個整團的軍需物資。朱德後來說:“他接濟我們10萬發子彈,我們的力量又增強了,他還一個月接濟萬把塊錢、醫生、西藥、被單……”(朱德自傳,手抄稿本)當時在范石生身邊的嚴中英回憶道:“範對我說:這支部隊現在還穿著單衣短褲,沒有蓋的。天氣這麼冷,就得先把棉服軍毯運去。我從側面瞭解,範對這部紅軍是按照一個團的軍需物品和糧餉等予以補充的。”(嚴中英:《南昌起義後朱德與范石生建立統一戰線側記》,《昆明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

在合作期間,朱德以16軍總參議的身份不時同范石生會晤,與他共同探討當時重大的理論、政治和軍事問題。在朱德的幫助下,范石生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加深了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和認識。

范石生曾拿《政治經濟學》和《辯證唯物論》這兩本書讓部隊的教官看,他說:“馬克思的學識很深,辯證法更不易懂。你們年輕人腦子靈活,細細琢磨會懂得的。”他不僅讓自己部隊的教官鑽研馬克思主義理論,還邀請朱德到軍官團講演,讓中下級軍官聽其灌輸共產主義、馬列學說。

這段時間,范石生還做了三件幫助共產黨的事,甚至準備和朱德公開樹起反對蔣介石的大旗。

范石生任由朱德在當地聯絡和發展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暴動的準備。范石生同意朱德的建議,將參加了秋收起義的張子清、伍中豪營編為第141團,將何舉成帶領的湖南宜興、汝城農軍200餘人編為第16軍特務營,並且給他們提供給養和裝備。這裡,就有三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隱蔽在范石生的部隊裡。為統一領導,朱德等人秘密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16軍軍委,由陳毅任書記。朱德還召集郴縣、耒陽、宜章、資興、汝城、樂昌、仁化、始興等縣的黨組織代表開會,準備在12月中旬舉行湘南暴動。

范石生任由朱德在仁化、曲江等縣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在仁化董塘,朱德部隊配合各鄉農民自衛軍逮捕了土豪劣紳33人,處決了其中27人。接著,粉碎地主武裝的反撲,並一舉攻下仁化縣城。朱德部隊還曾一舉消滅了清水塘地主武裝,將反動民團的武器統統送給了農民自衛軍,將地主惡霸交由他們發落。(趙鎔:《跟隨朱德同志從南昌到井岡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土豪劣紳跑到廣州,向廣州行營主任李濟深報告,李打電話給范石生,“你部有共產黨,要查究”,但他不予理睬。(範木蘭:《范石生事略》,《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第122頁)

范石生還任由朱德率部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甚至準備和朱德公開樹起反對蔣介石的大旗。廣州起義舉行之前,中共北江特委傳來廣東省委指示,要朱德率部參加。他們途經韶關,請范石生撥給廣州的車皮,范石生一口答應。只是臨上火車時因得悉廣州起義失敗而中止。此後,朱德和范石生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以及所屬部隊的實際情況,“決定把部隊拉到廣東雷州半島取得海口,以求得到國際上的援助。然後,再向桂越、滇越邊境發展,擴大革命力量。”(李奇中:《朱德同志與湘南起義》,《回憶朱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76頁)李奇中在犁鋪頭整訓之時是朱德起義軍教導大隊隊長。他和朱德接觸密切,是最有可能得知這個極其重大的秘密決定的幾個人之一。

范石生大義送朱德,其情其義其恩其功重如山

1928年初,蔣介石發覺南昌起義軍餘部隱蔽在范石生部隊裡,下令要范石生解除起義軍的武裝,逮捕朱德。接到蔣介石密令,范石生考慮再三,決定讓朱德暫時離開,躲過眼前的災難。隨即,他給朱德寫了封信。當時情況緊急,況且戎馬倥傯幾十年,范石生的這封親筆信未能保留下來。但是34年之後的1962年,朱德仍十分清楚地記得這封信中的主要內容。他在那年6月同陳奇涵、楊至誠等同志談話時充滿感情地說:“我們臨走時,范石生還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誠意。我記得大意是:一、孰能一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二、為了避免部隊遭受損失,你們還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三、最後勝利是你們的,現在我是愛莫能助。”(朱德:《從南昌起來到上井岡山》,《朱德選集》第396頁)

朱德部隊離開時,范石生又派人送來了幾萬元現洋和一批槍支彈藥及軍需裝備,連同過去送給朱德起義軍,張子清、伍中豪營和工農革命第3師第1團餘部的各種裝備,可以武裝一個整師。當時,16軍政治部科員吳登雲和其他部分官兵二百來人,也跟著朱德一道走了。

朱德部隊在大雨滂沱中離開之時,有人建議:馬上派兵追擊,並與附近駐軍聯絡,將紅軍包圍消滅。但范石生未予理睬,按兵不動,連裝模作樣的追擊令都沒發。事後,范石生以“朱部叛變”上報蔣介石,了結此案。並且稱病前往廣州養“病”去了。

朱德部隊離開之後,於1928年1月5日攻佔仁化縣城,並在董塘幫助仁化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獨立第4團。又於1月12日發動湘南起義。起義軍利用范石生按兵不動的有利條件,一舉打垮了湖南軍閥許克祥的五個團,俘敵千餘並獲大批戰利品,建立了宜章、郴縣等六個縣的蘇維埃政府,武裝力量發展到一萬多人,組建了三個農軍師和兩個獨立團,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革命風暴還遍及二十幾個縣,約有一百萬人以上參加了起義,開闢了大好的革命局面。湘南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之後不久取得勝利的規模最大的起義,其意義“可與三大起義相提並論”。(劉學民:《論朱德和湘南起義》,《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4月)

4月下旬,朱德率領以南昌起義餘部為主要骨幹的湘南起義軍1萬多人到達井岡山下的寧岡礱市,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從此,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實行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光輝道路。

從以上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極端困難的時候,朱德起義軍得到了范石生慷慨無私作用非凡的幫助。沒有范石生的幫助,朱德率領的這支革命火種難以保存下來,“很可能就打光了”;(侯方嶽:《周恩來、朱德關於范石生將軍的談話追憶》,《黨的文獻》2004年第3期)沒有范石生的幫助,朱德起義軍難以取得湘南起義偉大的勝利;沒有范石生的幫助,也就沒有朱毛井岡山會師。(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第8l頁)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蔣介石清黨的命令下達到了16軍。對此命令,范石生置若罔聞,根本不予執行。共產黨照舊在16軍內活動,共產黨的組織在16軍中完好無損。(嚴中英:《范石生事略》,《雲南文史叢刊》1985年第1期,第38頁)這樣堅決地抵制蔣介石命令,努力保護共產黨人的行為,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絕無僅有。

主動致信中共,要在廣東接應南昌起義部隊

1927年7月,16軍奉命出師北伐。途經汝城時,范石生派兵搗毀了土匪頭子何其朗的老巢,收繳了他的200多條槍,還從監獄裡解救出朱良才等農運骨幹(《風雨盤然——朱良才上將回憶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此事再次證明,在腥風血雨風雲變幻的歷史關頭,范石生是支持工農運動、願意幫助共產黨的。8月,部隊來到了湘南重鎮郴州。

8月1日,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得此消息,范石生經過慎重考慮,給南下的起義軍寫了一封信,說他準備在廣東接應起義軍,共同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起義軍於9月5日在福建長汀時收到了范石生的這封信。(劉學民:《朱德與范石生的統一戰線》,《黨史研究》1980年第3期)

范石生急切地盼望著起義軍的回信,密切地關注著起義軍的動向。不久卻傳來非常不幸的消息:起義軍主力在潮汕一帶戰敗,損失慘重;朱德率領部分兵力在三河壩同錢大鈞部激戰後轉移。

面對共產黨的嚴重失敗,范石生沒有動搖。無法同共產黨領導機關取得聯繫了,他就設法尋找朱德的部隊。他毅然派遣本軍某團上校參謀長、當年朱德的同窗好友敬鎔,前往粵北、贛南等地尋訪。可是敬鎔從湘南到贛南,再回湘南,走了一個多月,始終未能找到朱德。范石生心情焦急,煩躁不安。

此時,共產黨也想到了同范石生的統戰關係。朱德在《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文中寫道:“南昌起義軍,部隊南下時,恩來同志就給我們寫了組織介紹信,以備可能同范石生髮生聯繫時用。”(《朱德選集》,第395頁)

朱德於10月2日率2000餘人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11月上旬,他們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來到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江西崇義縣西南的上堡,這時部隊只剩下800人左右了。在這裡,朱德又一次整頓了部隊,“使部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部隊的給養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這時隆冬季節即將來臨,大家穿的還是‘八一’起義時那身單衣短褲,糧食、薪餉更是沒有著落,尤其嚴重的是槍支彈藥和被服無法得到補充。朱德、陳毅、王爾琢等同志曾多次在一起商議這些問題,但都沒有找到辦法。那些天,朱德同志吃不下,睡不著,坐不住,成天為這些關係到部隊生存、壯大的問題焦急憂慮”。(趙鎔:《跟隨朱德同志從南昌到井岡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

有一天,朱德意外地從報上看到范石生軍長率國民革命軍16軍從廣東韶關移防到同崇義接鄰的湖南郴州的消息,興奮不已。他同陳毅等人商量後,寫信給范石生,希望同他合作。

過了不久,朱德收到了在範部工作的共產黨員韋伯萃送來的范石生的親筆信。信中寫道:

春城一別,匆匆數載。兄懷救國救民大志,遠渡重洋,尋求興邦立國之道。而南昌一舉,世人矚目,弟誠感佩良深。今雖暫處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誰手,仍未可知。來信所提論點,愚意可行,弟當勉力為助。兄若再起東山,則來日前程不可量矣!弟今寄人籬下,終非久計,正欲與兄共商良策,以謀自立自強。(同上)

寥寥數語,范石生便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得淋漓盡致。考慮到四十七師師長曾曰唯怕因收留朱德部隊事機敗露而遭蔣介石暗算,有些猶豫,而曾曰唯所在汝城又是朱德當時駐地上堡至16軍郴州軍部的必經之地,於是他在信的結尾寫道:“希望枉駕汝城到曰唯處一唔。專此恭候。”(同上)其意是要朱德先去做曾曰唯的工作,並同他商量他們二人在何時何地會面以及如何建立統一戰線等事宜。

范、朱達成三條協定,朱德部隊成建制地隱蔽在範軍中

得知朱德已到汝城,不等朱德前來郴州,范石生就親自趕到汝城面見朱德。朱德提出三個條件:“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黨什麼時候調我們走,我們就什麼時候走;他給我們的物資補充,完全由我們自己支配;我們的內部組織和訓練工作等,完全按我們的決定辦,他不得進行干涉。”(《朱德選集》,第395頁)經過短暫交談,雙方達成三條協定:一、同意合作後朱德部隊的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時可走。二、紅軍改用16軍47師140團的番號隱蔽起來。朱德化名王楷,任47師副師長兼140團團長。三、按一個團的編制,先發一個月的薪餉,並立即發放武器彈藥和被服。這後兩條協議還是范石生主動提出來的。朱德起義軍和范石生16軍的武裝反抗蔣介石的統一戰線就這樣順利地建立起來了。

范石生說一不二,辦事雷厲風行,很快運來了可以裝備一個整團的軍需物資。朱德後來說:“他接濟我們10萬發子彈,我們的力量又增強了,他還一個月接濟萬把塊錢、醫生、西藥、被單……”(朱德自傳,手抄稿本)當時在范石生身邊的嚴中英回憶道:“範對我說:這支部隊現在還穿著單衣短褲,沒有蓋的。天氣這麼冷,就得先把棉服軍毯運去。我從側面瞭解,範對這部紅軍是按照一個團的軍需物品和糧餉等予以補充的。”(嚴中英:《南昌起義後朱德與范石生建立統一戰線側記》,《昆明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

在合作期間,朱德以16軍總參議的身份不時同范石生會晤,與他共同探討當時重大的理論、政治和軍事問題。在朱德的幫助下,范石生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加深了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和認識。

范石生曾拿《政治經濟學》和《辯證唯物論》這兩本書讓部隊的教官看,他說:“馬克思的學識很深,辯證法更不易懂。你們年輕人腦子靈活,細細琢磨會懂得的。”他不僅讓自己部隊的教官鑽研馬克思主義理論,還邀請朱德到軍官團講演,讓中下級軍官聽其灌輸共產主義、馬列學說。

這段時間,范石生還做了三件幫助共產黨的事,甚至準備和朱德公開樹起反對蔣介石的大旗。

范石生任由朱德在當地聯絡和發展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暴動的準備。范石生同意朱德的建議,將參加了秋收起義的張子清、伍中豪營編為第141團,將何舉成帶領的湖南宜興、汝城農軍200餘人編為第16軍特務營,並且給他們提供給養和裝備。這裡,就有三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隱蔽在范石生的部隊裡。為統一領導,朱德等人秘密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16軍軍委,由陳毅任書記。朱德還召集郴縣、耒陽、宜章、資興、汝城、樂昌、仁化、始興等縣的黨組織代表開會,準備在12月中旬舉行湘南暴動。

范石生任由朱德在仁化、曲江等縣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在仁化董塘,朱德部隊配合各鄉農民自衛軍逮捕了土豪劣紳33人,處決了其中27人。接著,粉碎地主武裝的反撲,並一舉攻下仁化縣城。朱德部隊還曾一舉消滅了清水塘地主武裝,將反動民團的武器統統送給了農民自衛軍,將地主惡霸交由他們發落。(趙鎔:《跟隨朱德同志從南昌到井岡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土豪劣紳跑到廣州,向廣州行營主任李濟深報告,李打電話給范石生,“你部有共產黨,要查究”,但他不予理睬。(範木蘭:《范石生事略》,《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第122頁)

范石生還任由朱德率部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甚至準備和朱德公開樹起反對蔣介石的大旗。廣州起義舉行之前,中共北江特委傳來廣東省委指示,要朱德率部參加。他們途經韶關,請范石生撥給廣州的車皮,范石生一口答應。只是臨上火車時因得悉廣州起義失敗而中止。此後,朱德和范石生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以及所屬部隊的實際情況,“決定把部隊拉到廣東雷州半島取得海口,以求得到國際上的援助。然後,再向桂越、滇越邊境發展,擴大革命力量。”(李奇中:《朱德同志與湘南起義》,《回憶朱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76頁)李奇中在犁鋪頭整訓之時是朱德起義軍教導大隊隊長。他和朱德接觸密切,是最有可能得知這個極其重大的秘密決定的幾個人之一。

范石生大義送朱德,其情其義其恩其功重如山

1928年初,蔣介石發覺南昌起義軍餘部隱蔽在范石生部隊裡,下令要范石生解除起義軍的武裝,逮捕朱德。接到蔣介石密令,范石生考慮再三,決定讓朱德暫時離開,躲過眼前的災難。隨即,他給朱德寫了封信。當時情況緊急,況且戎馬倥傯幾十年,范石生的這封親筆信未能保留下來。但是34年之後的1962年,朱德仍十分清楚地記得這封信中的主要內容。他在那年6月同陳奇涵、楊至誠等同志談話時充滿感情地說:“我們臨走時,范石生還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誠意。我記得大意是:一、孰能一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二、為了避免部隊遭受損失,你們還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三、最後勝利是你們的,現在我是愛莫能助。”(朱德:《從南昌起來到上井岡山》,《朱德選集》第396頁)

朱德部隊離開時,范石生又派人送來了幾萬元現洋和一批槍支彈藥及軍需裝備,連同過去送給朱德起義軍,張子清、伍中豪營和工農革命第3師第1團餘部的各種裝備,可以武裝一個整師。當時,16軍政治部科員吳登雲和其他部分官兵二百來人,也跟著朱德一道走了。

朱德部隊在大雨滂沱中離開之時,有人建議:馬上派兵追擊,並與附近駐軍聯絡,將紅軍包圍消滅。但范石生未予理睬,按兵不動,連裝模作樣的追擊令都沒發。事後,范石生以“朱部叛變”上報蔣介石,了結此案。並且稱病前往廣州養“病”去了。

朱德部隊離開之後,於1928年1月5日攻佔仁化縣城,並在董塘幫助仁化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獨立第4團。又於1月12日發動湘南起義。起義軍利用范石生按兵不動的有利條件,一舉打垮了湖南軍閥許克祥的五個團,俘敵千餘並獲大批戰利品,建立了宜章、郴縣等六個縣的蘇維埃政府,武裝力量發展到一萬多人,組建了三個農軍師和兩個獨立團,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革命風暴還遍及二十幾個縣,約有一百萬人以上參加了起義,開闢了大好的革命局面。湘南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之後不久取得勝利的規模最大的起義,其意義“可與三大起義相提並論”。(劉學民:《論朱德和湘南起義》,《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4月)

4月下旬,朱德率領以南昌起義餘部為主要骨幹的湘南起義軍1萬多人到達井岡山下的寧岡礱市,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從此,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實行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光輝道路。

從以上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極端困難的時候,朱德起義軍得到了范石生慷慨無私作用非凡的幫助。沒有范石生的幫助,朱德率領的這支革命火種難以保存下來,“很可能就打光了”;(侯方嶽:《周恩來、朱德關於范石生將軍的談話追憶》,《黨的文獻》2004年第3期)沒有范石生的幫助,朱德起義軍難以取得湘南起義偉大的勝利;沒有范石生的幫助,也就沒有朱毛井岡山會師。(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