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越來越磨蹭?因為總被催催催

孩子的“慢”, 並不代表停滯不前, 他們其實一直在前行, 只是需要時間積蓄能量。

——凱叔

01

前幾天和閨蜜小聚, 見面沒聊幾句, 她就開啟了瘋狂吐槽模式。 自從今年9月, 她“晉升”為小學生家長以後, 每天早晨那一小時就像人間煉獄。 早上六點半, 不管多累, 她都會準時起床變身腳踩風火輪的超人, 洗漱、做飯。 一切搞定後, 又迅速變身高音喇叭, 開始每天的催娃起床、催穿衣、催洗臉、催刷牙、催吃早飯、催出門的“催催催”模式。

而她那萌萌噠閨女卻是個慢性子, 眼看上學就要遲到了, 無論你怎麼喊“快一點”, 她都是磨磨蹭蹭地刷牙、洗臉、吃早飯。

偶爾還會來一句, “媽媽, 你的壞脾氣又來了”,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 閨蜜家每天上演的“兵荒馬亂”, 多數家庭都經歷過。

孩子走路慢了, 我們覺得他磨蹭, 臉一黑吼道, “拖拉什麼, 走快一點啊”;吃飯不認真, 我們奪過孩子的碗筷, 一邊喂一邊催,

“快點吃, 飯都涼了”;半小時能搞定的作業, 孩子非要拖拖拉拉熬上兩個小時, 你分分鐘想拿過作業本替他寫, 還要按捺住情緒, “寶貝兒乖, 快點寫啊~”

但崩潰的是, 任我們怎麼催, 孩子們卻不慌不忙, 甚至越催越慢。 其實, 我們總催“快一點”, 孩子也不會真的就快了。

相反, 催習慣了, 說順口了, 他們反而適應了。 催促不但沒能讓孩子變優秀, 還可能讓他們變得更糟糕。

“起床, 起床, 快起來!去洗臉, 去刷牙……”

這種“連珠炮”似的催促場景, 大多數父母都不陌生。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家有磨蹭娃, 都常常讓父母傷透腦筋。

但我們卻常常不去深究孩子磨蹭的原因, 而是簡單粗暴地把這歸結于孩子是故意拖拉, 和家長唱反調。

心理學上, 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 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視角, 認為孩子太磨蹭,

打亂了我們的節奏, 總想催促他們快一點, 再快一點。

殊不知, 真正被打亂節奏的是孩子。

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指出,

父母不斷地說“快一點”, 會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而在心理學上, 3-6歲的孩子正處在敏感期, 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按“快速鍵”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

這孩子都很容易失去自我,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心理專家姬雪松也曾說,

父母過多地催促孩子,通常是因為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消化這些焦慮,將他們過多地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這不但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破壞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焦慮、自卑而敏感。

而懂得放慢節奏,慢養孩子的父母,反而時常在孩子身上收穫意外之喜。

我的一個同學,就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媽媽。陪孩子出去玩,她會放慢腳步,讓自己適應孩子的步調;孩子被廣場上的鴿子吸引,她會停下來,陪著她一起看,直到孩子看夠了,心滿意足地說“媽媽,我們走吧”;她帶孩子去公園裡喂魚,會看著孩子一點點捏著魚食喂,有時候,一喂甚至就是一個下午。

而她的女兒,小小年紀,做事已經特別有條理性。

有次我去她家串門,剛好趕上孩子在拼積木。只見小人兒很淡定地拿著一塊塊積木,手上一邊忙活,嘴裡一邊有規律地念叨著“首先、其次、然後、再然後”,平和而又快樂。

而孩子的這種秩序感,恰恰來自于媽媽對她的耐心。

同學是個聰明媽媽,她充分瞭解對於處在敏感期的孩子需要多些耐心,給予孩子足夠的心靈養分和成長空間,讓孩子自然平穩地慢慢成長,順利度過敏感期。

“媽媽,你等等我~”

“寶貝,你慢慢來!”

有耐心的父母,收穫的也是有耐心的孩子。

等一等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個會說“孩子,你慢慢來”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滿滿的安全感,這種孩子就像原裝出廠的電池一樣,能量滿格。

《爸爸去哪兒》中的金句小王子嗯哼就是個能量滿格的孩子。杜江霍思燕夫婦對嗯哼採取的一直是一種慢養方式。

已經4歲的嗯哼還沒有上幼稚園,在節目中,杜江曾談起霍思燕的育兒經:晚上一年幼稚園,是對男孩最好的禮物。

而這一點,有些父母可能很難接受,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晚上一年幼稚園,這得耽誤孩子多少事情呢。

但事實上,沒有上過幼稚園的嗯哼並不輸給其他孩子。

節目中,他的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不但俘虜了小夥伴們的心,也深受觀眾喜愛,一撥人還爭著搶著要組團去“偷”嗯哼呢。

而杜江,也一直用行動在告訴嗯哼:

“慢慢長大,不著急”,

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幾個爸爸中,杜江是很有耐心的一位老爸。對於話嘮兒子,杜江就像朋友般和他一對一地交流著,從不敷衍,從不欺騙。面對因為單獨執行任務而陷入分離焦慮症的嗯哼,杜江用一種正面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嗯哼逐漸接受分離,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放慢腳步,等一等他們。

甚至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不僅能收穫親子之間的信任,還能讓孩子有條不紊地長成能量滿滿、陽光快樂的樣子。

面對孩子的磨蹭,作為父母,我們不能總是催催催,因為這幾乎沒什麼用,還有可能打亂孩子的節奏。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收穫一個能量滿格的孩子呢?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讓他們尊崇自己的內心秩序,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做作業。比如,孩子穿鞋這件事,我們總是認為與其讓孩子慢悠悠地浪費時間,不如自己替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我們只注重了結果,卻打亂了孩子的節奏,讓他失去了嘗試的機會。

孩子的“慢”,並不代表停滯不前,他們其實一直在前行,只是需要時間積蓄能量,打好基礎。

父母只需要多給孩子一點耐心,等一等,他們會做得越來越好。

教會孩子時間管理

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當他們磨蹭時,正是教他們管理時間的好機會比如,起床時告訴孩子,“最晚七點二十要出發,否則上學會遲到。”當孩子磨蹭開小差時,清楚地告訴她,“寶貝,你慢點沒關係,但如果因此遲到,你需要接受這個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更堅定,允許孩子磨蹭,一旦遲到,讓他去承擔後果。如此一次、兩次後,孩子就會慢慢地有時間概念,他會意識到,早晨上學這事真的是要靠自己。為了不遲到,他會慢慢地加速,在預定的時間完成該完成的事,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

做“慢半拍”父母

心理學家克裡斯汀•弗拉薇尼說,

我們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與頭腦,卻沒有讓他們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而這些技能,往往只有在遊戲中才能獲得。

當孩子在一隻貓咪、一扇落地窗,甚至一灘積水旁流連忘返的時候,我們常常難以理解,這哪裡值得浪費一上午的時間?

這些在我們看來無聊的事情、重複的遊戲,實際都是孩子特定階段的一種專注力與學習力的成長。

何不做“慢半拍”父母,放慢腳步,陪孩子去感知這些讓他們著迷的事物。

成長本就是一件緩慢的事情。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腳步,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多姿多彩。

想要孩子不磨蹭,就告訴孩子,“慢點來,才穩當。”

學著做“慢一點”父母,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聽鳥叫,聽蟲鳴,看滿天亮麗的星斗。

作者:青未了,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專注情感、家庭、育兒成長,願傾畢生所長,寫溫情走心的文字。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

這孩子都很容易失去自我,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心理專家姬雪松也曾說,

父母過多地催促孩子,通常是因為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消化這些焦慮,將他們過多地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這不但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破壞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焦慮、自卑而敏感。

而懂得放慢節奏,慢養孩子的父母,反而時常在孩子身上收穫意外之喜。

我的一個同學,就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媽媽。陪孩子出去玩,她會放慢腳步,讓自己適應孩子的步調;孩子被廣場上的鴿子吸引,她會停下來,陪著她一起看,直到孩子看夠了,心滿意足地說“媽媽,我們走吧”;她帶孩子去公園裡喂魚,會看著孩子一點點捏著魚食喂,有時候,一喂甚至就是一個下午。

而她的女兒,小小年紀,做事已經特別有條理性。

有次我去她家串門,剛好趕上孩子在拼積木。只見小人兒很淡定地拿著一塊塊積木,手上一邊忙活,嘴裡一邊有規律地念叨著“首先、其次、然後、再然後”,平和而又快樂。

而孩子的這種秩序感,恰恰來自于媽媽對她的耐心。

同學是個聰明媽媽,她充分瞭解對於處在敏感期的孩子需要多些耐心,給予孩子足夠的心靈養分和成長空間,讓孩子自然平穩地慢慢成長,順利度過敏感期。

“媽媽,你等等我~”

“寶貝,你慢慢來!”

有耐心的父母,收穫的也是有耐心的孩子。

等一等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個會說“孩子,你慢慢來”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滿滿的安全感,這種孩子就像原裝出廠的電池一樣,能量滿格。

《爸爸去哪兒》中的金句小王子嗯哼就是個能量滿格的孩子。杜江霍思燕夫婦對嗯哼採取的一直是一種慢養方式。

已經4歲的嗯哼還沒有上幼稚園,在節目中,杜江曾談起霍思燕的育兒經:晚上一年幼稚園,是對男孩最好的禮物。

而這一點,有些父母可能很難接受,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晚上一年幼稚園,這得耽誤孩子多少事情呢。

但事實上,沒有上過幼稚園的嗯哼並不輸給其他孩子。

節目中,他的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不但俘虜了小夥伴們的心,也深受觀眾喜愛,一撥人還爭著搶著要組團去“偷”嗯哼呢。

而杜江,也一直用行動在告訴嗯哼:

“慢慢長大,不著急”,

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幾個爸爸中,杜江是很有耐心的一位老爸。對於話嘮兒子,杜江就像朋友般和他一對一地交流著,從不敷衍,從不欺騙。面對因為單獨執行任務而陷入分離焦慮症的嗯哼,杜江用一種正面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嗯哼逐漸接受分離,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放慢腳步,等一等他們。

甚至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不僅能收穫親子之間的信任,還能讓孩子有條不紊地長成能量滿滿、陽光快樂的樣子。

面對孩子的磨蹭,作為父母,我們不能總是催催催,因為這幾乎沒什麼用,還有可能打亂孩子的節奏。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收穫一個能量滿格的孩子呢?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讓他們尊崇自己的內心秩序,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做作業。比如,孩子穿鞋這件事,我們總是認為與其讓孩子慢悠悠地浪費時間,不如自己替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我們只注重了結果,卻打亂了孩子的節奏,讓他失去了嘗試的機會。

孩子的“慢”,並不代表停滯不前,他們其實一直在前行,只是需要時間積蓄能量,打好基礎。

父母只需要多給孩子一點耐心,等一等,他們會做得越來越好。

教會孩子時間管理

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當他們磨蹭時,正是教他們管理時間的好機會比如,起床時告訴孩子,“最晚七點二十要出發,否則上學會遲到。”當孩子磨蹭開小差時,清楚地告訴她,“寶貝,你慢點沒關係,但如果因此遲到,你需要接受這個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更堅定,允許孩子磨蹭,一旦遲到,讓他去承擔後果。如此一次、兩次後,孩子就會慢慢地有時間概念,他會意識到,早晨上學這事真的是要靠自己。為了不遲到,他會慢慢地加速,在預定的時間完成該完成的事,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

做“慢半拍”父母

心理學家克裡斯汀•弗拉薇尼說,

我們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與頭腦,卻沒有讓他們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而這些技能,往往只有在遊戲中才能獲得。

當孩子在一隻貓咪、一扇落地窗,甚至一灘積水旁流連忘返的時候,我們常常難以理解,這哪裡值得浪費一上午的時間?

這些在我們看來無聊的事情、重複的遊戲,實際都是孩子特定階段的一種專注力與學習力的成長。

何不做“慢半拍”父母,放慢腳步,陪孩子去感知這些讓他們著迷的事物。

成長本就是一件緩慢的事情。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腳步,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多姿多彩。

想要孩子不磨蹭,就告訴孩子,“慢點來,才穩當。”

學著做“慢一點”父母,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聽鳥叫,聽蟲鳴,看滿天亮麗的星斗。

作者:青未了,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專注情感、家庭、育兒成長,願傾畢生所長,寫溫情走心的文字。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