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赤壁之戰後,曹操竟與周瑜爭功: 船是我自己燒的,幹你何事!

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雖然一個心疼, 一個身疼, 但畢竟苦肉計收到了預想的效果。 孫劉聯軍的一把火, 燒得曹操措手不及,

丟盔棄甲。 不僅當初來勢洶洶的, 號稱80萬之眾的曹軍損失大半, 而且戰船焚毀嚴重, 曹操敗走華容道, 才撿了一條小命, 得以逃回北方。 太險了!連剛從華容道出來的曹操自己都承認:“但得計少晚, 向使早放火, 吾徒無類矣。 ”意思是說, 周瑜這把火幸虧燒得晚了, 否則都得玩完, 自己就撂這了。 這怎麼不讓他一身冷汗, 好生後怕!

這就是西元208年發生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 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 周瑜採納黃蓋建議, 使用火攻, 一舉擊退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率軍南下, 本欲佔領南方, 後一統天下的曹操。 這些來龍去脈, 甚至細枝末節, 《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書都有詳盡記述。 可是作為當事人之一的曹操, 又是怎麼評價的呢?他的評價, 你聽了可能會大跌眼鏡, 匪夷所思。

曹操回到北方, 如何向留守北方的君臣交代?他當然不會以窘迫難堪敗將模樣示人;更不會垂足頓兄痛哭流涕;也不會自我檢討讓顏面聲望掃地;而是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臺階下。 不能太長敵人志氣, 也不能太滅自家威風, 於是他便有了下面這句話:“赤壁之役, 值有疾病, 孤燒船自退, 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

本句, 出自陳壽《三國志》中《周瑜傳》引用《江表傳》曹操的原話, 真實無假。 不知道, 如果周瑜和黃蓋聽到, 是不是會被雷倒, 甚至會吐血暈死。 估計周瑜不會, 別管你曹阿瞞怎麼為自己辯解, 赤壁之戰你兵敗是不爭的事實, 我周公瑾在你敗北之後又在夷陵大破你曹軍, 獲戰馬300匹, 軍威大振, 正春風得意。 不過真不能誇海口。 緊接著, 周瑜騎馬督戰曹仁, 不幸被飛箭射中右肋, 傷勢嚴重。 兩年後即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 周瑜趕回江陵駐地,

在準備出征益州的路上, 得重病, 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陽), 年僅36歲。

對於曹操所言自己放火燒船的說辭, 如果黃蓋聽到了, 又會有怎樣的感受?火攻, 這計策既是黃蓋提的, 也是黃蓋實施的。 他付出的代價, 著實不小。 一大把年紀, 為了取得曹操的信任進行詐降, 先是主動讓周瑜揍,實在不容易。等到點燃曹船,火攻之計成功之時,他更不容易。《三國志·黃蓋傳》引《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可見他和周瑜一樣,遭遇飛箭射擊,並中箭落水,幸虧吳軍打撈搶救及時,否則老命休矣!黃蓋先挨打;後挨射;再挨淹;最後再挨曹丞相這一千古奇冤,你說他心裡憋屈不憋屈?

曹操這種說法,在《三國志》其他章節,也有記述。《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武紀》:“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劉)備至巴丘(引《括地志》曰:‘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舡處。在巴陵南四十裡’)。”

到底他這種說法是真是假?真假成分有多少?史學界是有論證的。比較服眾的說法是:赤壁之戰,應該先後放了兩次火。第一次眾所周知是孫劉聯軍的這把火,但僅僅10幾艘引船,不可能那麼容易那麼快,就把一字排開上千艘曹軍大型戰船全部焚毀和焚完。當時戰船雖被連在一起,可使用的不是鐵鎖鐵鍊,而是“大棕索系矴石”(見《三國志·董襲傳》)可以很輕鬆地解開。只是因為過於倉促驚慌,加上戰船過多,空間狹小,不利駛離和分散。燒毀一艘大型戰船需要很長時間,近處戰船被殃及很難倖免,而遠處戰船完全有時間有可能躲避。所以孫劉聯軍所燒戰船,僅是其中一部分。

後來兵敗如山倒,曹軍潰敗不堪。曹操看大勢已去,識時務者為俊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撤離之前需要損毀武器輜重,也不能便宜敵人白白送給他們,這是古今中外戰場上常見的做法。所以曹操主動下令,燒毀所剩戰船,然後逃走,是極有可能的。只是他把兩把火都歸於自己,未免有些貽笑天下了。

先是主動讓周瑜揍,實在不容易。等到點燃曹船,火攻之計成功之時,他更不容易。《三國志·黃蓋傳》引《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可見他和周瑜一樣,遭遇飛箭射擊,並中箭落水,幸虧吳軍打撈搶救及時,否則老命休矣!黃蓋先挨打;後挨射;再挨淹;最後再挨曹丞相這一千古奇冤,你說他心裡憋屈不憋屈?

曹操這種說法,在《三國志》其他章節,也有記述。《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武紀》:“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劉)備至巴丘(引《括地志》曰:‘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舡處。在巴陵南四十裡’)。”

到底他這種說法是真是假?真假成分有多少?史學界是有論證的。比較服眾的說法是:赤壁之戰,應該先後放了兩次火。第一次眾所周知是孫劉聯軍的這把火,但僅僅10幾艘引船,不可能那麼容易那麼快,就把一字排開上千艘曹軍大型戰船全部焚毀和焚完。當時戰船雖被連在一起,可使用的不是鐵鎖鐵鍊,而是“大棕索系矴石”(見《三國志·董襲傳》)可以很輕鬆地解開。只是因為過於倉促驚慌,加上戰船過多,空間狹小,不利駛離和分散。燒毀一艘大型戰船需要很長時間,近處戰船被殃及很難倖免,而遠處戰船完全有時間有可能躲避。所以孫劉聯軍所燒戰船,僅是其中一部分。

後來兵敗如山倒,曹軍潰敗不堪。曹操看大勢已去,識時務者為俊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撤離之前需要損毀武器輜重,也不能便宜敵人白白送給他們,這是古今中外戰場上常見的做法。所以曹操主動下令,燒毀所剩戰船,然後逃走,是極有可能的。只是他把兩把火都歸於自己,未免有些貽笑天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