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懷念鄉村的“麥秸垛”

文:于榮亞

圖:來自網路

近日, 偶爾一次外出, 看到了收割後的農田旁邊, 掛著各式各樣的條幅, “農田一把火, 讓你牢裡做。 ”“天裡有火星, 罰你一千整。 ”等等。

望著農田裡被遺棄的各種植物的秸稈, 看著路邊一幅幅警告性的標語, 我的心緒飄回到了幾十年前老家的麥秸垛。 農村出身歲數略大的, 誰不熟悉麥秸垛?那可是農民的寶貝, 蓋房子、餵牲口、燒火做飯、甚至冬天取暖都離不開它。 那還是我們心目中最難忘的風景。

村頭路旁, 一丘丘的麥秸垛杵在那裡, 戴著一頂“泥帽子”, 默默地望著村裡土房子灶突裡嫋嫋冒出的黑煙, 相映成趣。 農家做飯燒麥秸, 就從垛根底下一把把撕, 形成一個大洞, 常常會成為孩子們玩耍的樂園。

在吃大鍋飯的時候, 全隊幾百畝的麥秸都垛在場裡, 一般垛成兩個大的麥秸垛。 麥秸垛一般下面大致呈半圓形, 上半部分大致是一個成一個弧面。

垛麥秸垛不僅是一項技術還是一項藝術。 在下面往上送麥秸可是一項體力活, 你想一下一叉子麥秸你要舉過幾米高, 沒有一定的體力和技術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舉叉子的之外, 在上面垛垛的人那可更是一門學問活。

在上面既要把麥秸垛垛的好看,

還要保證麥秸垛不漏雨, 此外還要小心自己不從麥秸垛上掉下來, 一心三用, 那可真不容易啊!

垛麥秸垛的時候, 一般都是從中間朝四周垛, 這樣基本保證麥秸垛不漏雨。 如果你從周圍往四周垛, 垛好之後可能中間會漏雨, 這樣, 一垛麥秸垛可能就會化成污泥。

麥秸垛小時候可是我們的樂園。 夏天, 我們拾柴火的時候, 有時候偷偷的鑽到麥秸垛裡, 趁人不注意抱一抱麥秸逃的無影無蹤了。 冬天的晚上我們捉迷藏, 柴火垛更是我們的藏身之所。 我們幾個躲藏的小夥伴齊心協力扒一個地洞, 然後幾位小夥伴鑽進去, 只剩下一位小夥伴將洞堵死, 人後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這樣, 對方就是再怎麼找也找不到我們了。

後來實行了責任制之後, 麥秸垛不會再集中在一起, 各家各戶都在自己的小場裡垛起或大或小的麥秸垛。

一個麥秸垛便是一戶農家的一份小小的資產。 一家子得罪了人, 仇家要想報復又不想結仇太深, 便會在月黑風高的夜裡劃一根火柴,

把他家的麥秸垛點著。

麥秸垛一般在村外, 個個麥秸垛又都孤零零地戳著, 所以放這樣一把火引起“火燒連營”的可能性非常小。 然而, 火光熊熊, 頗有聲勢;村裡就有人叫喊起來:“村東頭著了火啦!”大家跑去看, 這火沒有可能救, 也沒有必要救, 眼睜睜看著這個麥秸垛燒完, 變成一小堆灰燼。

主家來了,心裡跟明鏡似的,明知道點火的是誰,卻也無可奈何,罵兩句糊塗街回家睡覺去了。罵得太凶,說不定明天村西頭那個麥秸垛也著了。

秸垛堆了幾年都沒有使用,便可能有狐狸、黃鼬、刺蝟、長蟲之類寄居其中。這些動物在老百姓眼裡,都帶幾分“仙氣”,狐狸稱為“狐仙”,黃鼬稱為“黃仙”,刺蝟稱為“白仙”,長蟲稱為“長仙”,告誡孩子們離開這樣的麥秸垛遠遠的,免得無意中衝撞了這些“大仙”被它們“魔”上。

農村流傳的許多離奇故事,都是以麥秸垛為背景的。不過《聊齋志異》中那麼多鬼狐故事,我卻一時想不出哪個故事發生在麥秸垛中。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狼》,說是一個屠夫趕集回家天色已晚,被兩頭狼跟蹤,屠夫將肉骨頭扔給它們,終於不能解決問題。

最後只能在一個柴禾垛根底下和狼對決,兩頭狼都被殺死。蒲松齡沒有直接說這是一個麥秸垛,但是文中寫道,屠夫“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這個柴禾垛是個麥秸垛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現在農村麥田的面積已經大幅度減少,當年麥浪滔滔的景象已經很難見到了;麥子少,麥秸也就少。其二,那時麥子軋完了場,留下麥秸主要是兩大用途,一是泥房子,二是當燒柴,現在需要泥的土房子已經極少,做飯也不用再燒麥秸,麥秸失去了保留的價值。

先前的機械化割麥取代了手工,麥秸當時就被粉碎當做肥料翻耕在田野裡了。也有的機割小麥留茬很高,麥秸少了,麥茬子卻被點火燒掉,弄得烏煙瘴氣,實在影響環境。

主家來了,心裡跟明鏡似的,明知道點火的是誰,卻也無可奈何,罵兩句糊塗街回家睡覺去了。罵得太凶,說不定明天村西頭那個麥秸垛也著了。

秸垛堆了幾年都沒有使用,便可能有狐狸、黃鼬、刺蝟、長蟲之類寄居其中。這些動物在老百姓眼裡,都帶幾分“仙氣”,狐狸稱為“狐仙”,黃鼬稱為“黃仙”,刺蝟稱為“白仙”,長蟲稱為“長仙”,告誡孩子們離開這樣的麥秸垛遠遠的,免得無意中衝撞了這些“大仙”被它們“魔”上。

農村流傳的許多離奇故事,都是以麥秸垛為背景的。不過《聊齋志異》中那麼多鬼狐故事,我卻一時想不出哪個故事發生在麥秸垛中。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狼》,說是一個屠夫趕集回家天色已晚,被兩頭狼跟蹤,屠夫將肉骨頭扔給它們,終於不能解決問題。

最後只能在一個柴禾垛根底下和狼對決,兩頭狼都被殺死。蒲松齡沒有直接說這是一個麥秸垛,但是文中寫道,屠夫“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這個柴禾垛是個麥秸垛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現在農村麥田的面積已經大幅度減少,當年麥浪滔滔的景象已經很難見到了;麥子少,麥秸也就少。其二,那時麥子軋完了場,留下麥秸主要是兩大用途,一是泥房子,二是當燒柴,現在需要泥的土房子已經極少,做飯也不用再燒麥秸,麥秸失去了保留的價值。

先前的機械化割麥取代了手工,麥秸當時就被粉碎當做肥料翻耕在田野裡了。也有的機割小麥留茬很高,麥秸少了,麥茬子卻被點火燒掉,弄得烏煙瘴氣,實在影響環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