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野雞脖兒,青方,甘露,這些吃食只有北京人懂!

一北京大爺進了家鹵煮店:

“哎~師傅~來個大碗的!”

廚師:“中, 嫩燈則。 ”

您說這還能有北京味嘛,

從小喝糊辣湯長大的師傅,

估計也會做吧。

會做的, 恐怕也不瞭解咱老北京人的吃食,

光這吃食的叫法~ 就海了去了,

說真的, 甭說外地朋友,

在北京的您也不一定全知道~~

咱來測試測試唄

1

“野雞脖兒”

如果您往禽類那想可就偏了啊~

其實這就是老北京人每年開春兒最愛吃的:韭菜!

也是北京人包餃子,

保留看家的“餡兒”!

為什麼呢?

因為每年秋後割腕最後一茬兒韭菜,

地裡會鋪上一層細沙拌的雞糞,

然後用稻草簾子蓋好, 到了初春,

韭菜慢慢吐芽兒, 從根到稍漸漸過度,

呈現出四種顏色:紫稍兒、黃綠身、白根兒。

然後收菜的時候, 用馬藺草包成捆兒,

像極了野雞脖子的羽毛,

所以這名字就這麼叫開了。

據說“野雞脖兒”因為量少所以金貴著呢,

這種韭菜有種特殊濃郁的香氣,

到了開春兒, 誰家要是包了“野雞脖兒”餡兒的,

那可以和當時吃頓肉媲美了~

2

“紅嘴綠鸚哥”

在“鳥類”裡也算是美名了,

但在老北京人心裡, 這菠菜絕對夠到上這美名

因為咱老北京到了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

只有這“紅嘴綠鸚哥”幫的上,

讓人們還能吃上點越冬的青菜,

如趕上了“春雨貴如油”, 菠菜苗兒蹭蹭往上躥,

那時的老北京,挑著擔子的小菜販,都是買菠菜的,

您瞅吧,湛青湛青的葉子,粉紅色的根兒,

真是讓人看著新鮮,打心裡喜歡,

所以啊,這個“紅嘴綠鸚哥”可愛的名字,

真是名副其實。

尤其,到了六月,您把菠菜用開水焯一下,

調好了芝麻醬,點上一點兒芥末,撒點兒蒜末

一道北京家人不可少的涼菜~

3

青方

這個雅名,其實就是一塊不起眼的臭豆腐,

其實在北京,一提臭豆腐,第一就是王致和。

清朝末葉,傳入宮廷。

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

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臭豆腐這名字確實不雅,

按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也叫“禦青方”

似乎所有不同地域的人們都會對

“臭”香的食物情有獨鍾。

北京人更不例外。這青方,

在北京人眼裡可是餐桌小食中不可缺少的美味。

它獨特的氣味和入口後的香味,

讓北京人對它不能忘懷。

會吃的北京人,將它做面。

“臭豆腐鍋挑”是老北京吃麵條的習慣之一。

碗底放一塊臭豆腐,不要事先搗碎。

然後把煮熟的麵條從鍋中直接挑在碗裡,

上面撒點蔥花兒、青蒜末、花椒粒,

在用手勺把豬油加熱到七分熱往上一到,迅速把麵條伴開,

您就可以大口的吃啦。聞著悶臭可吃著卻噴兒香啊。

4

甘露(發音:gang lao)

從字面看這倆字兒,北京人也犯蒙,

但是一開口:“喝粥,就點兒醬gang lao”,一準就懂了。

其實甘露就是老北京人最愛的鹹菜,有的也叫它

“地螺絲”、“寶塔菜”、“地環”

京西的老百姓還有醬制甘露的習慣,

主要是用京西老黃醬的醬稀及其“醬油”醃制。

醃制好的甘露色澤金黃,口味鹹鮮,醬味濃郁。

據說慈禧西行吃到了百姓家的醬甘露,

她讚不絕口並令禦廚師到前門外“六必居”定點研製。

在過去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尤其是青黃不接的日子,

一小碟兒鹹菜,一個燒餅,都那麼幸福。

小時候家裡的鹹菜缸從來都是滿滿的,

都是姥姥奶奶給醃制過各種蔬菜,

後來再也沒有醬缸了,也很少做鹹菜。

常去超市買鹹菜,最喜歡的是甘露,

不過,現在真的有些小貴。

5

盆裡蹦

乍聽這名字,以為是魚?還是蝦?

其實都不是,這正是老北京窮人家的吃食~

主要食材:棒子麵

這可是北京人最常吃的糧食,

但天天做貼餑餑、蒸窩頭之類的飯食也總是有個夠的,

所以用盡心思,變著戲法,弄出來~

其實就是把棒子麵和好了,

弄成小丁放到撒有幹玉米麵的盆裡,

雙手持盆搖晃,不讓剛切好的丁再沾到一起。

搖出一個個筋道的小疙瘩。

因為搖的時候,小疙瘩會在盆裡上下跳動,

所以,盆裡蹦的名字就是這麼“蹦”來的。

玉米麵的小疙瘩不太好熟,得多煮會兒,

水不要太少了,要不然煮出來就變成粥了。

傳統的吃法是在剛撈出的玉米麵疙瘩裡澆上

預先調好的韭菜花、芝麻醬、

辣椒糊(油)等佐料……

吃時再用肉末炸醬幹拌,

一碗熱乎乎的地道老北京小吃

——“盆裡蹦”就擺上桌了。

如今還有多少人吃過這一口啊~~~

6

蛤蟆吐蜜

這還真算是北京人愛吃的一種“吃食”,

看那些麵點張著“大嘴”,

有餡兒漏出來,

您可別以為這是“露餡兒”了的殘次品,

這可是造型!

再仔細端詳,還真是蛤蟆嘴吐了蜜

這“蛤蟆”的歷史可真是悠久了,

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

"燒餅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

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兒,

掛著燒餅邊上,

所以人們就形象地叫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新鮮出爐的蛤蟆吐蜜還冒著嫋嫋的熱氣,

吃它有個講究,

那就是“嘴得張得比它還大”,

一口下去,皮勁道爽口,餡兒甜蜜芬芳,

整個口腔都溢滿了香甜的滋味。

再看熱騰騰的餡料裡面還有豆皮在裡面,

這一口口吃的都是貨真價實啊!

7

水疙瘩

這也是北京人冬天裡的看家菜啊~

這“疙瘩”來自於

芥菜地下部分的根叫大頭菜,

把這根用鹽水醃了,就是水疙瘩。

之所以叫水疙瘩,估計是相對於醬疙瘩的叫法。

水疙瘩炒黃豆這道菜,

原先絕對是北京人冬天的當家食物。

水疙瘩切絲,配上黃豆上鍋煸炒,如果喜歡吃辣,

可以稍微澆一點辣椒油。

那時家裡都不富裕,有時一頓飯只有這一個菜,

主食配上饅頭、花卷加上一碗白米粥。

最愛的是一粒粒挑著黃豆吃,真的很香!

第二天上學、上班的,找個小瓶子裝一些帶著,

大家都會都爭著吃。

不得不說,一道水疙瘩炒黃豆,

寄託著濃濃的北京情。

也是老北京冬天的味道,深深懷念

8

香椿魚兒

這可是珍貴的吃食啊,

過了這一季,可真是要等上一年啊

老北京人,對向香椿情有獨鍾,

情有獨鍾的吃食,那也是冠以情有獨鍾的名兒,

這炸好的“香椿魚”,

用筷子撥攏怎麼能看出是魚呢?

老人會讓你看這一根根香椿炸熟後,

那散開的葉子窄窄的莖,

那葉子就像是金魚的尾巴。

過去在旗的那些紈絝子弟們,

除了提籠架鳥就是養小金魚,

他們對吃又那麼講究,

因此看那炸香椿的葉子散開的樣子,

就給起名叫“炸香椿魚”。

用金魚尾巴來形容的炸香椿魚的,

並不是我想像的什麼大鯉魚

大草魚之類的模樣!

9

“心兒裡美”、““大紅袍”和“二纓子”

紫瓤兒“心兒裡美” 冬天蘿蔔賽過梨~

曾有書專門描寫過北京的“心兒裡美”蘿蔔

“冬飆撼壁,圍爐永夜,煤焰燭窗,口鼻炱黑。

忽聞門外有蘿蔔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

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

北京人冬天主要吃“心裡美”、

“大紅袍”和“二纓子”這三種蘿蔔,

其中“二纓子”是一種小蘿蔔,多用於醃制。

其實老北京人除了愛這“心裡美”

連皮都不放過。。。。。

醃蘿蔔皮,一道北京傳統的小菜。

紅心綠皮的"心裡美"蘿蔔,老北京人都愛吃。

北京人過日子講究精打細算,瓤吃完了,

咱也不浪費。切下的蘿蔔皮,

拌糖加醋,也是一道美味的小菜。

說到醃蘿皮,就不得不湯壺小酒兒,

這絕對是北京人酒桌上的一道經典下酒菜。

咂摸滋味,喝著,聊著,這就是生活。

10

“卷果”

有糖卷果、炸卷果

這可是是北京清真最著名的傳統小吃,

每逢伊斯蘭教節日或回族喜慶之日,

都會以炸卷果來招待客人。

“炸卷果”分葷、素兩種,葷的主料是牛羊肉,

素的主料一般是山藥和大棗,

素的也稱“糖卷果”因為都得用油皮裹起來炸,

所以得名“炸卷果”。

而糖卷果,是最深得孩子和女子喜愛,

因為用了山藥和大棗,

還有的加青梅、桃仁、瓜仁等等

您說能不好吃嗎?

打小兒北京人,就愛說愛貧,

總能在吃飯的時候聽到這麼一句:

趕緊吃吧,吃都堵不上你的嘴!

沒辦法,誰叫咱北京人能說會道,

連個吃食的名兒都能給編排的這麼完美呢?!

您說是不?

招聘啟事

注意啦!老北京城開始招收全職小編了!

如果您想加入我們,請把簡歷發到下面的郵箱,期待您的到來!

招聘條件:

1、全職坐班!(兼職勿擾)

2、北京土著,瞭解北京文化,熟悉北京文化。

3、原創寫作能力強,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創新思維。

4、有新媒體運營經驗,攝影經驗,採編及美食編輯工作經驗者優先。

非誠勿擾!郵件標題請加上“應聘編輯”幾個字

投遞郵箱:laobeijingcheng@126.com

那時的老北京,挑著擔子的小菜販,都是買菠菜的,

您瞅吧,湛青湛青的葉子,粉紅色的根兒,

真是讓人看著新鮮,打心裡喜歡,

所以啊,這個“紅嘴綠鸚哥”可愛的名字,

真是名副其實。

尤其,到了六月,您把菠菜用開水焯一下,

調好了芝麻醬,點上一點兒芥末,撒點兒蒜末

一道北京家人不可少的涼菜~

3

青方

這個雅名,其實就是一塊不起眼的臭豆腐,

其實在北京,一提臭豆腐,第一就是王致和。

清朝末葉,傳入宮廷。

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

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臭豆腐這名字確實不雅,

按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也叫“禦青方”

似乎所有不同地域的人們都會對

“臭”香的食物情有獨鍾。

北京人更不例外。這青方,

在北京人眼裡可是餐桌小食中不可缺少的美味。

它獨特的氣味和入口後的香味,

讓北京人對它不能忘懷。

會吃的北京人,將它做面。

“臭豆腐鍋挑”是老北京吃麵條的習慣之一。

碗底放一塊臭豆腐,不要事先搗碎。

然後把煮熟的麵條從鍋中直接挑在碗裡,

上面撒點蔥花兒、青蒜末、花椒粒,

在用手勺把豬油加熱到七分熱往上一到,迅速把麵條伴開,

您就可以大口的吃啦。聞著悶臭可吃著卻噴兒香啊。

4

甘露(發音:gang lao)

從字面看這倆字兒,北京人也犯蒙,

但是一開口:“喝粥,就點兒醬gang lao”,一準就懂了。

其實甘露就是老北京人最愛的鹹菜,有的也叫它

“地螺絲”、“寶塔菜”、“地環”

京西的老百姓還有醬制甘露的習慣,

主要是用京西老黃醬的醬稀及其“醬油”醃制。

醃制好的甘露色澤金黃,口味鹹鮮,醬味濃郁。

據說慈禧西行吃到了百姓家的醬甘露,

她讚不絕口並令禦廚師到前門外“六必居”定點研製。

在過去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尤其是青黃不接的日子,

一小碟兒鹹菜,一個燒餅,都那麼幸福。

小時候家裡的鹹菜缸從來都是滿滿的,

都是姥姥奶奶給醃制過各種蔬菜,

後來再也沒有醬缸了,也很少做鹹菜。

常去超市買鹹菜,最喜歡的是甘露,

不過,現在真的有些小貴。

5

盆裡蹦

乍聽這名字,以為是魚?還是蝦?

其實都不是,這正是老北京窮人家的吃食~

主要食材:棒子麵

這可是北京人最常吃的糧食,

但天天做貼餑餑、蒸窩頭之類的飯食也總是有個夠的,

所以用盡心思,變著戲法,弄出來~

其實就是把棒子麵和好了,

弄成小丁放到撒有幹玉米麵的盆裡,

雙手持盆搖晃,不讓剛切好的丁再沾到一起。

搖出一個個筋道的小疙瘩。

因為搖的時候,小疙瘩會在盆裡上下跳動,

所以,盆裡蹦的名字就是這麼“蹦”來的。

玉米麵的小疙瘩不太好熟,得多煮會兒,

水不要太少了,要不然煮出來就變成粥了。

傳統的吃法是在剛撈出的玉米麵疙瘩裡澆上

預先調好的韭菜花、芝麻醬、

辣椒糊(油)等佐料……

吃時再用肉末炸醬幹拌,

一碗熱乎乎的地道老北京小吃

——“盆裡蹦”就擺上桌了。

如今還有多少人吃過這一口啊~~~

6

蛤蟆吐蜜

這還真算是北京人愛吃的一種“吃食”,

看那些麵點張著“大嘴”,

有餡兒漏出來,

您可別以為這是“露餡兒”了的殘次品,

這可是造型!

再仔細端詳,還真是蛤蟆嘴吐了蜜

這“蛤蟆”的歷史可真是悠久了,

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

"燒餅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

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兒,

掛著燒餅邊上,

所以人們就形象地叫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新鮮出爐的蛤蟆吐蜜還冒著嫋嫋的熱氣,

吃它有個講究,

那就是“嘴得張得比它還大”,

一口下去,皮勁道爽口,餡兒甜蜜芬芳,

整個口腔都溢滿了香甜的滋味。

再看熱騰騰的餡料裡面還有豆皮在裡面,

這一口口吃的都是貨真價實啊!

7

水疙瘩

這也是北京人冬天裡的看家菜啊~

這“疙瘩”來自於

芥菜地下部分的根叫大頭菜,

把這根用鹽水醃了,就是水疙瘩。

之所以叫水疙瘩,估計是相對於醬疙瘩的叫法。

水疙瘩炒黃豆這道菜,

原先絕對是北京人冬天的當家食物。

水疙瘩切絲,配上黃豆上鍋煸炒,如果喜歡吃辣,

可以稍微澆一點辣椒油。

那時家裡都不富裕,有時一頓飯只有這一個菜,

主食配上饅頭、花卷加上一碗白米粥。

最愛的是一粒粒挑著黃豆吃,真的很香!

第二天上學、上班的,找個小瓶子裝一些帶著,

大家都會都爭著吃。

不得不說,一道水疙瘩炒黃豆,

寄託著濃濃的北京情。

也是老北京冬天的味道,深深懷念

8

香椿魚兒

這可是珍貴的吃食啊,

過了這一季,可真是要等上一年啊

老北京人,對向香椿情有獨鍾,

情有獨鍾的吃食,那也是冠以情有獨鍾的名兒,

這炸好的“香椿魚”,

用筷子撥攏怎麼能看出是魚呢?

老人會讓你看這一根根香椿炸熟後,

那散開的葉子窄窄的莖,

那葉子就像是金魚的尾巴。

過去在旗的那些紈絝子弟們,

除了提籠架鳥就是養小金魚,

他們對吃又那麼講究,

因此看那炸香椿的葉子散開的樣子,

就給起名叫“炸香椿魚”。

用金魚尾巴來形容的炸香椿魚的,

並不是我想像的什麼大鯉魚

大草魚之類的模樣!

9

“心兒裡美”、““大紅袍”和“二纓子”

紫瓤兒“心兒裡美” 冬天蘿蔔賽過梨~

曾有書專門描寫過北京的“心兒裡美”蘿蔔

“冬飆撼壁,圍爐永夜,煤焰燭窗,口鼻炱黑。

忽聞門外有蘿蔔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

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

北京人冬天主要吃“心裡美”、

“大紅袍”和“二纓子”這三種蘿蔔,

其中“二纓子”是一種小蘿蔔,多用於醃制。

其實老北京人除了愛這“心裡美”

連皮都不放過。。。。。

醃蘿蔔皮,一道北京傳統的小菜。

紅心綠皮的"心裡美"蘿蔔,老北京人都愛吃。

北京人過日子講究精打細算,瓤吃完了,

咱也不浪費。切下的蘿蔔皮,

拌糖加醋,也是一道美味的小菜。

說到醃蘿皮,就不得不湯壺小酒兒,

這絕對是北京人酒桌上的一道經典下酒菜。

咂摸滋味,喝著,聊著,這就是生活。

10

“卷果”

有糖卷果、炸卷果

這可是是北京清真最著名的傳統小吃,

每逢伊斯蘭教節日或回族喜慶之日,

都會以炸卷果來招待客人。

“炸卷果”分葷、素兩種,葷的主料是牛羊肉,

素的主料一般是山藥和大棗,

素的也稱“糖卷果”因為都得用油皮裹起來炸,

所以得名“炸卷果”。

而糖卷果,是最深得孩子和女子喜愛,

因為用了山藥和大棗,

還有的加青梅、桃仁、瓜仁等等

您說能不好吃嗎?

打小兒北京人,就愛說愛貧,

總能在吃飯的時候聽到這麼一句:

趕緊吃吧,吃都堵不上你的嘴!

沒辦法,誰叫咱北京人能說會道,

連個吃食的名兒都能給編排的這麼完美呢?!

您說是不?

招聘啟事

注意啦!老北京城開始招收全職小編了!

如果您想加入我們,請把簡歷發到下面的郵箱,期待您的到來!

招聘條件:

1、全職坐班!(兼職勿擾)

2、北京土著,瞭解北京文化,熟悉北京文化。

3、原創寫作能力強,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創新思維。

4、有新媒體運營經驗,攝影經驗,採編及美食編輯工作經驗者優先。

非誠勿擾!郵件標題請加上“應聘編輯”幾個字

投遞郵箱:laobeijingcheng@126.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