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德生:屍山血海上甘嶺

李德生, 1916 年 4 月出生在大山腹地一個叫李家窪的小山村。 1930 年不足 14 歲時就參加了紅軍, 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 是身經百戰的將軍, 在震驚中外的上甘嶺戰役中, 他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 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克拉克和範佛裡特將軍, 贏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激戰上甘嶺

在朝鮮戰爭的五次戰役之後, 毛澤東主席提出了讓我軍輪番作戰和敲牛皮糖的戰法。 但是一線部隊僅利用有利的山地地形及一般的野戰工事, 難與敵之火炮、航空兵相抗衡。

第三兵團於 1951年末再次進入陣地之後, 把部隊動員起來, 自設小鐵爐, 利用廢彈片打制工具, 使陣地工事由野戰築城向永久築城發展。 至 8 月底, 我們第一線的 6 個軍即完成坑道 190 多公里, 塹壕、交通溝650 公里, 各種掩體 1 萬多個。 此時橫貫朝鮮半島數百里的戰線, 已形成了具有 20 至 30 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1952 年夏秋季, 我軍依託堅固的坑道工事構築, 並在陣地上加強了防禦力量, 擺在正面戰場上的即有 55 個團, 18 個師。 敵有美第一軍之陸戰第一師、英聯邦第一師。 美軍第三、第四師佈陣于高棧洞、方度洞地區, 其預備隊為南朝鮮第一師, 該師位於雷坪裡地區;美第九軍、南朝鮮第九師、美第七師, 南朝鮮第二師位於鐵原、金化地區,

預備隊為美軍第四十師位於加平附近;南朝鮮第二軍之第六師、首都師、第三師展開在城後裡、科湖裡地區;美十軍所轄之南朝鮮第七師, 美軍二十師、南朝鮮第八師在1090高地、第七峰地區, 其預備隊為美四十五師, 位於楊口附近, 南朝鮮第一軍之第十一師、第五師佈陣于沙泉裡至東海岸江亭地區。 我軍在實施全線戰術反擊作戰之後, 使“聯合國軍”受到重大打擊。 住在東京的克拉克將軍意識到志願軍先發制人, 可能是迫使他接受遣返戰俘的和談方案, 因此他也決定要奪取作戰的主動權。 10月 8 日, 他命令美方談判代表宣佈和談無限期休會。 10 日克拉克批准了範佛裡特的“金化攻勢”作戰方案。 範佛裡特在前沿陣地勘察後,
決定把攻擊目標放在 537.7 高地北山和 597.9 高地兩個山頭上。

這兩個山頭, 總面積僅3.7平方裡, 但互為上甘嶺的犄角, 為我十五軍五聖山主陣地兩前沿連的防禦據點, 其山高坡陡, 地形複雜, 楔入敵方, 直接威脅著敵金化防線, 敵人要想奪取五聖山, 必須拿下這兩個高地。 敵人於10月14日3時對我上甘嶺地區進行兩小時接火力準備後, 美七師及南朝鮮第二師以 7 個營的兵力, 在 300 餘門火炮和 20 餘輛坦克及 40 餘架飛機的掩護下, 於 5 時分多路向我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發起猛烈進攻。

堅守兩個高地的是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的一、九連;因我炮兵尚未能及時變換陣地進行炮火支援, 所以一、九連只能用步兵火器, 依託坑道及殘存的野戰工事頑強戰鬥,

先後擊退敵一個排至一個營兵力 30 多次攻擊, 殺傷了大量敵人, 但終因野戰工事被毀, 彈藥消耗殆盡, 我傷亡很大。

10 月 20 日, 三兵團用電報通報了上甘嶺七整夜的戰況, 同時指出, 美軍又將 187 團、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陸續投入戰鬥。 因此兵團首長命令十二軍三十一師的九一團急調平康以北地區, 做十五軍的預備隊, 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之後, 九二團、九三團也相繼接受了去上甘嶺參戰的任務開赴前線。

李德生臨危受命

此時,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賡已奉命歸國去組建哈爾濱工程兵學院, 王近山副司令員任代司令員。 王近山先通知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到兵團部。 見面後, 王握著秦基偉的手說:“怎麼樣? 我看你瘦了 !”接著說,

“你給我個實話, 你能不能頂得住?”

秦基偉說:“我四十五師打得差不多了, 二十九師會上一個團, 四十四師、二十九師還有其他防務, 兵力再無法調動!”

王近山說:“我問你能不能頂得住? 要是不行你就下來, 我讓十二軍上去。 ”秦基偉激動地說:“我不下, 要死就死在上甘嶺, 我死也不下!”王說:“那好, 一言為定。 十五軍下來, 不過十二軍也要上, 我把十二軍配屬你指揮, 再增調些炮兵, 還有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團。 ”

自10月30日夜間大反擊開始以來, 上甘嶺陣地又形成了拉鋸戰, 此時王近山想必須派一個熟悉部隊的指揮員去率領十二軍, 他首先想到了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 從紅軍長征開始, 李德生就是王近山的老部下, 抗日戰爭時期, 王近山任七六九團團長時, 李德生任營長,解放戰爭時,王近山任六縱司令員,李德生是他所轄的十七旅旅長,六縱改為十二軍,王近山任軍長,李德生任三十五師師長。所以他知道李德生打仗很過硬,不怕苦,任務交給他,就像老牛頂頭一般,縮不回來。此時,十二軍在金城前線防禦作戰已整整一年,正奉命返谷山地區休整。王近山電告十二軍軍長曾紹山要副軍長李德生立即到兵團接受任務,於是李德生帶著作戰參謀張軍急匆匆趕到兵團去見王近山。

王近山叮囑說:“戰鬥可能是空前殘酷激烈的,要準備打蘇聯斯大林格勒大血戰那樣的仗,一個戰士從戰鬥開始到結束要指揮一個連。”

“我們要把敵人消滅在最前沿不准它前進一步,每一個陣地都要和敵人反復爭奪。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要十分注意研究敵人的進攻特點,講究戰術,以最小的代價,給敵人以重大的殺傷。”

最後王近山對李德生說:“十二軍調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全軍同志從上到下,要準備全部投入戰鬥。我們正在上報,準備在十五軍統一指揮下成立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你統一指揮在上甘嶺前線作戰的十二軍、十五軍所屬部隊,炮兵由炮七師師長顏伏指揮,你們要注意協同。戰鬥情況及時直接報兵團,也要報秦基偉軍長,仗是在他們陣地上打的,要服從他的統籌調動,要相互搞好團結。”李德生當即表態,堅決執行兵團命令,指揮好前線的戰鬥。

李德生

李德生回到軍部向幾位領導傳達了王代司令員的命令後,立即趕赴上甘嶺,聽取秦基偉他們介紹10天來的戰鬥情況、經驗教訓以及敵我攻防的特點。隨後又驅車繼續前進。很快即進入敵人的炮火封鎖區,一時彈片橫飛,敵機投下的照明彈使黑夜猶如白晝,接著就是轟炸掃射,即使這樣,我運送彈藥物資的人員車輛仍絡繹不絕地奔向前方。

前進途中,李德生發現了敵人四個師的番號,這樣大規模的進攻,絕不僅僅是為了前沿兩個連的陣地,腦子裡不由閃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陣地已被打成一片鬆土,工事全毀,戰士反擊上去如何保護自己僅存的幾個小坑道,缺糧、缺水、缺彈藥,敵人佔領表面陣地封鎖了洞口,如何解決吃喝,保存體力,補充彈藥 ? 從前沿到縱深幾十裡路翻山越嶺,敵人的飛機大炮層層封鎖,如何保證前方的物資需要 ? 陣地上電話線經常被炸斷,如何保持通信聯絡?反擊時,炮火如何配合,反擊上去如何守住陣地? 人多了遭殺傷,人少了怎麼守?

他想到要奪回前沿陣地並牢牢守住,需要解決的難題很多。

要打好上甘嶺戰役彈藥的運輸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十五軍的彈藥庫離前沿四五公里遠,如是小型防禦戰鬥,彈藥消耗不大可以應付,但目前敵人持續猛烈進攻,前沿所需彈藥數量相當大,敵人用炮火封鎖我縱深數十公里,通向前沿沒有公路,長途運輸又遠又累,有的戰士累得吐血,既造成傷亡,彈藥又供應不足,有時一個營作戰要兩個營運送彈藥。針對這一情況,大家想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即山前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連,每 50 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沿途挖一些貓耳洞,藏放彈藥,利用敵人炮火間隙,快步前送,因路程短,體力容易恢復。此法實行之後,大大減少了傷亡並保證了前沿的彈藥充足供應。運輸隊伍後來發展到 1300 多人。而且還有 26 輛汽車用於從德山峴到水泰裡之間,敵人封鎖最嚴密的短途地段,在硝煙、彈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賓士。

陣地上塵土硝煙迷漫,擋住了視線,進攻的敵人隨炮火跟進,炮火一停,敵人已沖至跟前,步槍單發射擊已失去作用,故前沿都是用衝鋒槍、機槍、爆破筒和手榴彈,打到後來,陣地上全成虛土,手榴彈投出去即沒入土中,只有投空炸,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後方即儘量供應這些武器。情況的改善,大大增強了部隊對敵人的殺傷力。試行一周後,從兩個陣地部隊的實力統計,即很能說明問題。

597.9陣地的O號陣地:九十一團一連一排38 人,步話機一部,輕機槍二挺,子彈 400 發衝鋒槍 12 支,子彈 6000 發,手榴彈 2360 枚手雷106個,爆破筒73根。

5 號陣地:九十一團一連兩個班 31 人,輕機槍一挺,子彈300發,衝鋒槍8支,子彈5000發手榴彈1760枚,手雷500個,甲種手榴彈35個爆破筒70根。

以這樣的實力、火力,陣地對付敵人兩個團的進攻都沒有問題。

此外,部隊的伙食供給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前階段作戰,一個連隊一個伙食單位,以致在分散的陣地上體力耗盡難以作戰。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五聖山后山腳,741 高地後面一個岩洞裡,由團裡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連隊抽調來十幾個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組織了50 多人的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著炮火,不斷地往前運送熟食。為了保溫用棉被包裹著。前沿戰鬥激烈不便集中吃飯,就用小袋子分成 5 個10 個一袋,一次背幾十袋。炊事員到陣地上,一袋袋扔給戰士們,因為運水不便,就送蘋果解渴充饑。741 高地供應站,還成了開“流水席”的供應點,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後方的人員,均可隨時進餐,在戰鬥的二十幾天裡,在此蒸了 4 萬多斤麵粉的饅頭、包子,保證了前沿戰士吃飽好作戰。

十二軍上陣地後,陣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毀,變為一片虛土,虛土有沒膝深。表面工事無法挖,沒工事怎麼打仗? 根據以往作戰經驗只有用麻袋裝土構築工事,李德生叫人打電話到軍裡,立即送1000 條麻袋來,當天夜裡,汽車即將麻袋送到前方。

因地面工事被毀,坑道工事未形成與戰壕相連接的戰鬥體系,屯兵坑道與山頂工事相距數十米,戰鬥進行中,增加兵員就要在暴露的陣地上通過,常遭敵人火力殺傷,特別是敵人佔領表面陣地後,即可封鎖我屯兵的坑道口,使我防守分隊處境被動。我們一上陣地,就是要解決站住腳和屯兵的問題。運來麻袋裝上土,圍成一個圓圈,暫時可以存身,但這樣的工事仍不能抵禦猛烈的炮火,所以一上去首先要突擊挖坑道和搶修戰壕,為了使一線部隊休息好,保存體力準備次日作戰。由預備連隊上去挖坑道,並提出挖一米堅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鼓勵大家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人民立功。有了這些措 上甘嶺戰役中的人員在前線某地分發麵施,陣地狀況日益改善,屯兵作戰有了保障,解決了在陣地上“站住腳”的問題。

部隊“站住腳”後,保障通信暢通,就成了重中之重。敵人的炮火晝夜不停地往這兩個陣地上打。電話線常被打斷,通訊聯絡不能保證,命令難以下達,情況不能上報。戰鬥十分激烈,接線員傷亡很大,後來即多準備一些電線,部隊上去打一次反擊,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線,稍後一些地區,電線埋在塹壕一側專挖的小土溝裡,基本上保證了由團到前沿的通信聯絡暢通,後來步話機也配備到了連和排。

597.9高地的11個陣地不是一條直線排列,而是由兩條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隊將山上重要的無名高地個別編號,西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分別命名為 6、5、4、0 號陣地;東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是2、8、1、3號陣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為 3 號陣地,其西南還有 10 號陣地,正面是 9 號陣地,再往東南下去是最近的7號陣地,山腳東面是11號陣地,東北面就是上甘嶺村,11 號陣地東面是一條山間公路,公路向東即是537.7北山。

犬牙交錯的地形,部隊運動相當複雜,但山形有前有後,彎彎曲曲,卻提供了從前後和兩側觀察戰況的好條件。團裡由偵察股組成一個觀察網,各陣地上設觀察員,及時將看到的情況,彙集上報,連、營、團晚上不斷派小分隊到敵陣地前沿瞭解敵情,有的點配了步話機,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嚴密的通信觀察措施,使上級指揮機構,對團、營、連直至前沿班的敵我情況,均能及時掌握,對指揮作戰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步炮協同,有時直人民志願軍的後勤工作接給炮兵指示目標,使用猛烈的火力,成連成排地殺傷敵人。

戰役結束

上甘嶺戰役歷時 40 多天,在不足 4 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雙方都投入大量兵力,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敵人的總兵力 6 萬餘人。我方投入的部隊:十五軍四十五師、二十九師,十二軍三十一師及三十四師一零六團,山野榴炮114 門,火箭炮 24 門,高射炮 47 門。總兵力4萬餘人。敵人打炮 190 萬發,投炸彈5000 餘枚,我方消耗炮彈 40 余萬發。共擊退敵營以下兵力25 次,營以上兵力 650 餘次,共斃傷俘敵25000餘人,我傷亡11500 餘人,擊落敵機 270 餘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炮61門,坦克14輛。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裡特承認:這次作戰是“戰爭最血腥的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受到最大的損失”。總司令克拉克寫到:“這個開始有限目標之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我認為作戰是失敗的。”

李德生任營長,解放戰爭時,王近山任六縱司令員,李德生是他所轄的十七旅旅長,六縱改為十二軍,王近山任軍長,李德生任三十五師師長。所以他知道李德生打仗很過硬,不怕苦,任務交給他,就像老牛頂頭一般,縮不回來。此時,十二軍在金城前線防禦作戰已整整一年,正奉命返谷山地區休整。王近山電告十二軍軍長曾紹山要副軍長李德生立即到兵團接受任務,於是李德生帶著作戰參謀張軍急匆匆趕到兵團去見王近山。

王近山叮囑說:“戰鬥可能是空前殘酷激烈的,要準備打蘇聯斯大林格勒大血戰那樣的仗,一個戰士從戰鬥開始到結束要指揮一個連。”

“我們要把敵人消滅在最前沿不准它前進一步,每一個陣地都要和敵人反復爭奪。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要十分注意研究敵人的進攻特點,講究戰術,以最小的代價,給敵人以重大的殺傷。”

最後王近山對李德生說:“十二軍調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全軍同志從上到下,要準備全部投入戰鬥。我們正在上報,準備在十五軍統一指揮下成立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你統一指揮在上甘嶺前線作戰的十二軍、十五軍所屬部隊,炮兵由炮七師師長顏伏指揮,你們要注意協同。戰鬥情況及時直接報兵團,也要報秦基偉軍長,仗是在他們陣地上打的,要服從他的統籌調動,要相互搞好團結。”李德生當即表態,堅決執行兵團命令,指揮好前線的戰鬥。

李德生

李德生回到軍部向幾位領導傳達了王代司令員的命令後,立即趕赴上甘嶺,聽取秦基偉他們介紹10天來的戰鬥情況、經驗教訓以及敵我攻防的特點。隨後又驅車繼續前進。很快即進入敵人的炮火封鎖區,一時彈片橫飛,敵機投下的照明彈使黑夜猶如白晝,接著就是轟炸掃射,即使這樣,我運送彈藥物資的人員車輛仍絡繹不絕地奔向前方。

前進途中,李德生發現了敵人四個師的番號,這樣大規模的進攻,絕不僅僅是為了前沿兩個連的陣地,腦子裡不由閃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陣地已被打成一片鬆土,工事全毀,戰士反擊上去如何保護自己僅存的幾個小坑道,缺糧、缺水、缺彈藥,敵人佔領表面陣地封鎖了洞口,如何解決吃喝,保存體力,補充彈藥 ? 從前沿到縱深幾十裡路翻山越嶺,敵人的飛機大炮層層封鎖,如何保證前方的物資需要 ? 陣地上電話線經常被炸斷,如何保持通信聯絡?反擊時,炮火如何配合,反擊上去如何守住陣地? 人多了遭殺傷,人少了怎麼守?

他想到要奪回前沿陣地並牢牢守住,需要解決的難題很多。

要打好上甘嶺戰役彈藥的運輸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十五軍的彈藥庫離前沿四五公里遠,如是小型防禦戰鬥,彈藥消耗不大可以應付,但目前敵人持續猛烈進攻,前沿所需彈藥數量相當大,敵人用炮火封鎖我縱深數十公里,通向前沿沒有公路,長途運輸又遠又累,有的戰士累得吐血,既造成傷亡,彈藥又供應不足,有時一個營作戰要兩個營運送彈藥。針對這一情況,大家想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即山前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連,每 50 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沿途挖一些貓耳洞,藏放彈藥,利用敵人炮火間隙,快步前送,因路程短,體力容易恢復。此法實行之後,大大減少了傷亡並保證了前沿的彈藥充足供應。運輸隊伍後來發展到 1300 多人。而且還有 26 輛汽車用於從德山峴到水泰裡之間,敵人封鎖最嚴密的短途地段,在硝煙、彈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賓士。

陣地上塵土硝煙迷漫,擋住了視線,進攻的敵人隨炮火跟進,炮火一停,敵人已沖至跟前,步槍單發射擊已失去作用,故前沿都是用衝鋒槍、機槍、爆破筒和手榴彈,打到後來,陣地上全成虛土,手榴彈投出去即沒入土中,只有投空炸,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後方即儘量供應這些武器。情況的改善,大大增強了部隊對敵人的殺傷力。試行一周後,從兩個陣地部隊的實力統計,即很能說明問題。

597.9陣地的O號陣地:九十一團一連一排38 人,步話機一部,輕機槍二挺,子彈 400 發衝鋒槍 12 支,子彈 6000 發,手榴彈 2360 枚手雷106個,爆破筒73根。

5 號陣地:九十一團一連兩個班 31 人,輕機槍一挺,子彈300發,衝鋒槍8支,子彈5000發手榴彈1760枚,手雷500個,甲種手榴彈35個爆破筒70根。

以這樣的實力、火力,陣地對付敵人兩個團的進攻都沒有問題。

此外,部隊的伙食供給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前階段作戰,一個連隊一個伙食單位,以致在分散的陣地上體力耗盡難以作戰。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五聖山后山腳,741 高地後面一個岩洞裡,由團裡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連隊抽調來十幾個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組織了50 多人的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著炮火,不斷地往前運送熟食。為了保溫用棉被包裹著。前沿戰鬥激烈不便集中吃飯,就用小袋子分成 5 個10 個一袋,一次背幾十袋。炊事員到陣地上,一袋袋扔給戰士們,因為運水不便,就送蘋果解渴充饑。741 高地供應站,還成了開“流水席”的供應點,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後方的人員,均可隨時進餐,在戰鬥的二十幾天裡,在此蒸了 4 萬多斤麵粉的饅頭、包子,保證了前沿戰士吃飽好作戰。

十二軍上陣地後,陣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毀,變為一片虛土,虛土有沒膝深。表面工事無法挖,沒工事怎麼打仗? 根據以往作戰經驗只有用麻袋裝土構築工事,李德生叫人打電話到軍裡,立即送1000 條麻袋來,當天夜裡,汽車即將麻袋送到前方。

因地面工事被毀,坑道工事未形成與戰壕相連接的戰鬥體系,屯兵坑道與山頂工事相距數十米,戰鬥進行中,增加兵員就要在暴露的陣地上通過,常遭敵人火力殺傷,特別是敵人佔領表面陣地後,即可封鎖我屯兵的坑道口,使我防守分隊處境被動。我們一上陣地,就是要解決站住腳和屯兵的問題。運來麻袋裝上土,圍成一個圓圈,暫時可以存身,但這樣的工事仍不能抵禦猛烈的炮火,所以一上去首先要突擊挖坑道和搶修戰壕,為了使一線部隊休息好,保存體力準備次日作戰。由預備連隊上去挖坑道,並提出挖一米堅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鼓勵大家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人民立功。有了這些措 上甘嶺戰役中的人員在前線某地分發麵施,陣地狀況日益改善,屯兵作戰有了保障,解決了在陣地上“站住腳”的問題。

部隊“站住腳”後,保障通信暢通,就成了重中之重。敵人的炮火晝夜不停地往這兩個陣地上打。電話線常被打斷,通訊聯絡不能保證,命令難以下達,情況不能上報。戰鬥十分激烈,接線員傷亡很大,後來即多準備一些電線,部隊上去打一次反擊,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線,稍後一些地區,電線埋在塹壕一側專挖的小土溝裡,基本上保證了由團到前沿的通信聯絡暢通,後來步話機也配備到了連和排。

597.9高地的11個陣地不是一條直線排列,而是由兩條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隊將山上重要的無名高地個別編號,西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分別命名為 6、5、4、0 號陣地;東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是2、8、1、3號陣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為 3 號陣地,其西南還有 10 號陣地,正面是 9 號陣地,再往東南下去是最近的7號陣地,山腳東面是11號陣地,東北面就是上甘嶺村,11 號陣地東面是一條山間公路,公路向東即是537.7北山。

犬牙交錯的地形,部隊運動相當複雜,但山形有前有後,彎彎曲曲,卻提供了從前後和兩側觀察戰況的好條件。團裡由偵察股組成一個觀察網,各陣地上設觀察員,及時將看到的情況,彙集上報,連、營、團晚上不斷派小分隊到敵陣地前沿瞭解敵情,有的點配了步話機,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嚴密的通信觀察措施,使上級指揮機構,對團、營、連直至前沿班的敵我情況,均能及時掌握,對指揮作戰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步炮協同,有時直人民志願軍的後勤工作接給炮兵指示目標,使用猛烈的火力,成連成排地殺傷敵人。

戰役結束

上甘嶺戰役歷時 40 多天,在不足 4 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雙方都投入大量兵力,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敵人的總兵力 6 萬餘人。我方投入的部隊:十五軍四十五師、二十九師,十二軍三十一師及三十四師一零六團,山野榴炮114 門,火箭炮 24 門,高射炮 47 門。總兵力4萬餘人。敵人打炮 190 萬發,投炸彈5000 餘枚,我方消耗炮彈 40 余萬發。共擊退敵營以下兵力25 次,營以上兵力 650 餘次,共斃傷俘敵25000餘人,我傷亡11500 餘人,擊落敵機 270 餘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炮61門,坦克14輛。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裡特承認:這次作戰是“戰爭最血腥的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受到最大的損失”。總司令克拉克寫到:“這個開始有限目標之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我認為作戰是失敗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