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是盜墓起家的 是他發明了地道戰

閱讀了一些資料和查閱了有關史書, 做足了功課, 再說曹操。 曹操是個盜墓的, 不容置疑。 他生前是很注意自己葬後事情的, 考慮到了盜墓的問題, 這才出現了“七十二疑塚”、“秘葬”, 這些反盜墓民間說法。 但在事實上, 曹操並沒有防住盜墓賊, 後來考古發現“魏武王常用慰項石”石碑, 就是被盜墓賊盜走後追繳來的。 盜墓者也沒有防住盜墓者。

曹操自己是一名盜墓狂人, 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

盜掘梁孝王劉武的墓。 曹操盜墓, 《三國志》原文並不見載, 僅見於補注。 東晉史學家孫盛編撰的《魏氏春秋》裡有這樣的文字—— “又梁孝王, 先帝母弟, 墳陵尊顯, 松柏桑梓, 猶宜恭肅, 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 破棺裸屍, 略取金寶。 至令聖朝流涕, 士民傷懷。 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所過隳突, 無骸不露。 ”

曹操一生有15個妻妾。 這就是丁夫人。 如何評說曹操的生活咱先放在一邊兒。 還是繼續說盜墓的事兒, 《魏氏春秋》有袁紹攻伐曹操前的“檄文”。 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之手。 陳琳是當時的大才子, 詩、文、賦都很拿手, 《為袁紹檄豫州》, 成了陳琳流傳後世的散文名篇。 如果不是陳琳揭露了事件真相, 曹操盜墓的史實恐怕就難辯真假了。

盜墓時, 曹操是親臨現場指揮取寶的。 這在歷史上的盜墓名人中比較少見, 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辦。 另外, 他在軍中設置了專職盜墓機構,

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中國盜墓史上第一次出現專業的盜墓名詞, 這是鮮見的。

這是曹氏祖墓,我問當地的一位老者,他說,小時候就在這土堆上跑著玩,早就被盜了。盜墓自古就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就是因為盜掘秦陵,讓劉邦抓住了把柄,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壞了大事。 曹操一直有頭風病,據說曹操在看陳琳寫的檄文時正犯病,看到要緊處時,傳說曹操驚出了一身冷汗,頭也不覺得疼了。

曹操祖墳裡埋葬的是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大女兒曹憲等曹姓家族成員,被後世稱為“四孤堆”。祖墳上現存的兩株千年銀杏,據說代表了曹氏家族中出現的曹操、曹丕父子的形象。曹操生性多疑,傳說中,他為了防止自己的墳墓被盜,專門採取了“疑塚”的措施。要求在安葬遺體的那一天,讓人抬著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出城,並將這些棺木安葬在72座陵墓之中。也正是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程,為真正的曹操墓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

在這裡還是說一說關於盜墓的幾個詞,“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古代的軍中職位,“中郎將”是漢代皇帝身邊的親信紅人,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前將軍。相當於今天的警備司令,級別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馬,非一般人能擔任。“校尉”,在戰國末期已有此官職,秦漢時為部隊中的中級軍官,級別比中郎將低很多,與“中郎將”是指揮官不同,“校尉”是具體辦事的頭兒。“發丘”,就是盜墓,自然“發丘中郎將”就是盜墓大隊長;“摸金”到墓中尋找寶物,“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帶著一夥盜墓者幹具體事的盜墓小隊長。

關於盜墓的事兒就暫說到這裡,還是說說曹操 的另一獨特的戰事的發明——古代的地道戰,亳州有留存的曹操運兵道,跟著導遊,先順著單行道前行,窄窄的走道不時設有障礙牆和絆腿板,須得“蛇行鶴伏”。在經緯交織的運兵道裡,建有貓耳洞、單人掩體、多人掩體、陷阱等軍事設施,

運兵道設計周全合理。曲曲彎彎的地道裡,時可數人並行,時而狹窄只容一人側身前行,時而突現分叉,時而出現上下兩層複道,變化神奇莫測,佈局深奧難明。穿行在陰濕的古道裡,雖說逼仄不便,但也別有一番情趣,令人忘記塵俗、忘記歲月,生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感歎。

穿越時光隧道,就會感受曹操的智慧。運兵道的最窄處只能一個人過去。曹操運兵道以亳州市內大隅首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面輻射,現已發掘出6000多米,於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狀況來說,可謂工程浩大、規模宏偉。曹操當年為了顯示其兵多將廣,曹操以吸引四方豪傑歸順,就在亳州城內修築地下道,通往四門,再從另一道折回,首尾相接,兵卒來回奔走,日夜不絕,給外人以勢力雄壯的假像。四方豪傑聞曹操兵馬強壯,以後定成大事,於是紛紛歸順。曹操遂崛于群雄之首。

這是運兵道的指揮部,上下兩層,也是最寬闊的地方,只供三人並排而過。古運兵道的發現於偶然之中。抗戰時期,飛機瀕臨亳州城轟炸,城內軍民在挖防空洞時,赫然挖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地下道來。於是,古運兵道終於重見天日。上世紀70年代,電影《向陽院的故事》中,紅小兵修公路挖砂漿時,挖通的地下道就是曹操運兵道。

這是曹氏祖墓,我問當地的一位老者,他說,小時候就在這土堆上跑著玩,早就被盜了。盜墓自古就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就是因為盜掘秦陵,讓劉邦抓住了把柄,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壞了大事。 曹操一直有頭風病,據說曹操在看陳琳寫的檄文時正犯病,看到要緊處時,傳說曹操驚出了一身冷汗,頭也不覺得疼了。

曹操祖墳裡埋葬的是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大女兒曹憲等曹姓家族成員,被後世稱為“四孤堆”。祖墳上現存的兩株千年銀杏,據說代表了曹氏家族中出現的曹操、曹丕父子的形象。曹操生性多疑,傳說中,他為了防止自己的墳墓被盜,專門採取了“疑塚”的措施。要求在安葬遺體的那一天,讓人抬著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出城,並將這些棺木安葬在72座陵墓之中。也正是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程,為真正的曹操墓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

在這裡還是說一說關於盜墓的幾個詞,“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古代的軍中職位,“中郎將”是漢代皇帝身邊的親信紅人,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前將軍。相當於今天的警備司令,級別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馬,非一般人能擔任。“校尉”,在戰國末期已有此官職,秦漢時為部隊中的中級軍官,級別比中郎將低很多,與“中郎將”是指揮官不同,“校尉”是具體辦事的頭兒。“發丘”,就是盜墓,自然“發丘中郎將”就是盜墓大隊長;“摸金”到墓中尋找寶物,“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帶著一夥盜墓者幹具體事的盜墓小隊長。

關於盜墓的事兒就暫說到這裡,還是說說曹操 的另一獨特的戰事的發明——古代的地道戰,亳州有留存的曹操運兵道,跟著導遊,先順著單行道前行,窄窄的走道不時設有障礙牆和絆腿板,須得“蛇行鶴伏”。在經緯交織的運兵道裡,建有貓耳洞、單人掩體、多人掩體、陷阱等軍事設施,

運兵道設計周全合理。曲曲彎彎的地道裡,時可數人並行,時而狹窄只容一人側身前行,時而突現分叉,時而出現上下兩層複道,變化神奇莫測,佈局深奧難明。穿行在陰濕的古道裡,雖說逼仄不便,但也別有一番情趣,令人忘記塵俗、忘記歲月,生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感歎。

穿越時光隧道,就會感受曹操的智慧。運兵道的最窄處只能一個人過去。曹操運兵道以亳州市內大隅首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面輻射,現已發掘出6000多米,於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狀況來說,可謂工程浩大、規模宏偉。曹操當年為了顯示其兵多將廣,曹操以吸引四方豪傑歸順,就在亳州城內修築地下道,通往四門,再從另一道折回,首尾相接,兵卒來回奔走,日夜不絕,給外人以勢力雄壯的假像。四方豪傑聞曹操兵馬強壯,以後定成大事,於是紛紛歸順。曹操遂崛于群雄之首。

這是運兵道的指揮部,上下兩層,也是最寬闊的地方,只供三人並排而過。古運兵道的發現於偶然之中。抗戰時期,飛機瀕臨亳州城轟炸,城內軍民在挖防空洞時,赫然挖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地下道來。於是,古運兵道終於重見天日。上世紀70年代,電影《向陽院的故事》中,紅小兵修公路挖砂漿時,挖通的地下道就是曹操運兵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