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宿管阿姨用“給予精神”贏得社會認同

近日, 有媒體記者接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的電話說, 一位元宿管阿姨本來11月25日要退休的, 結果她所管的寢室樓800多名同學集體“請願”將阿姨留了下來。 每年新生住進宿舍, 不到一個月她就能記住所有學生的姓名、專業、班級、籍貫, 甚至家庭成員情況。

沒有耀眼的身份標籤, 從事的後勤工作看上去也不夠光鮮和體面, 這位宿管阿姨為何能夠在平凡的世界裡“發揮作用, 實現價值, 贏得尊重”?同學們的挽留, 說到底就是對這位宿管阿姨角色扮演的肯定。

宿管阿姨與大學生之間原本只是一種工作關係,

這位宿管阿姨卻將這種關係昇華為情感關係。 和遇到一位好老師一樣, 遇到一位好的宿管阿姨同樣是人生的幸運。 宿管阿姨儘管不能傳授給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 卻也能做到“常常去安慰, 總是去幫助”;只有走進95後大學生的世界, 才能與他們同頻共振。

在一個講究利益變現的時代裡, 社會評價的單一化和片面化, 讓不少人會輕視宿管阿姨這樣的“臨時工”。 實際上, 宿管阿姨與大學生朝夕相處, 已經成為“全員育人”的一員, 宿管阿姨的角色扮演, 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大學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承擔著諸多的社會角色, 在課外難以和數量眾多的大學生進行有品質的社會互動。 大學生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

在有些時候處於被遺忘、被忽略的邊緣地帶。

“想大學生所想, 急大學生所急”, 這位宿管阿姨將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工作之中, 讓大學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自然會對她產生“自己人”的心理歸屬與認同。 不論是義務為大學生縫縫補補, 還是擔當“樹洞”傾聽大學生的心聲, 抑或她的嚴格與“嘮叨”, 這位“待生如子”的宿管阿姨, 和大學生成為利益相關、情感相系、關係相互的共同體, 將工作關係昇華為情感關係。

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做好, 同樣會贏得他人的尊重、信任與社會認同, 同樣能找到價值實現的通道。 在身份社會逐漸向專業社會過渡的當下,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越來越少地來源於身份標籤,

越來越多地取決於他後天的角色扮演。 那種只看見少數成功個案, 卻忽視大多數普通人的陳舊觀念, 正在得到重塑和更新。

只有懂得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和幫助他人, 才能縮減彼此之間的距離感與隔閡感;一個願意用心靈陪伴心靈的宿管阿姨, 一個具有“給予的精神”、願意不斷付出的人, 自然會得到大學生們的“用腳投票”。 即使她要退休了, 大學生們也會想方設法地挽留她, 這何嘗不是一種感恩、回報與激勵?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06日第2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