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遇盤根錯節,哪識刀斧之利:讓東漢得以續命的名臣虞詡

東漢漢安帝四年(西元110年)大漢帝國西北邊境匈奴猖獗, 嚴重威脅到帝國安定團結的大好政治局面。 時任大將軍鄧騭, 面對匈奴人瘋狂進犯, 無計可施, 打算徹底放棄涼州(今甘肅武威), 將邊境之民全部內遷至“三輔”之內。 所謂“三輔”, 就是指舊時西漢都城長安一帶, 也就是今天陝西省西安一帶。

決定放棄涼州, 這也是迫不得已:此時, 大漢帝國“維穩”局勢異常惡劣, 不但是匈奴人, 羌人、鮮卑人、甚至內部漢民都在四處造反, 漢朝中央政府是顧得了這頭, 顧不了那頭。 鄧騭計畫是對匈奴人先作戰略上的退讓,

以全力應付其它地方的叛亂。 他如此對朝中大臣說:“這就好比是兩件破衣服, 把一件拆了去補另一件, 還能得到一件完整的衣服, 否則, 兩件衣服都沒法穿了。 ”

鄧騭

大漢國居然到了如此地步!大家也拿不出別的好辦法, 只能是依照鄧騭之計行事了。

就在這時, 一位默默無聞的文官虞詡私下找到太尉張禹, 反對鄧騭的計畫。 張禹聽了虞詡的說辭, 大為贊同。 他立即召集眾大臣再次議政, 並在朝會上採取了虞詡的建議:網羅涼州英雄豪傑來抗擊匈奴, 同時將涼州地方官員的子弟召入洛陽頒賞, 實際上是作為人質, 防止涼州人造反。

半路突然殺出了個虞詡, 讓大將軍鄧騭在朝官公開議政之時大丟其臉。

鄧騭, 是當朝鄧太后的親弟弟;鄧氏一家, 更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之後, 家境顯赫。 此時, 鄧太后在內扶持幼帝, 掌控朝政大局;鄧騭在外把持軍政大權, 以為羽翼。 鄧氏家族, 可謂是權傾天下。 更何況, 鄧騭也不是只會以權勢壓人。 他還多方引薦人才, 為朝廷推薦和培養了很多賢能大臣,

威望甚重, 說話向來在朝中就是一言九鼎。 這次議政, 名不見經傳的虞詡居然讓一言九鼎的鄧騭折戟沉沙, 鄧騭如何咽得下這口惡氣!

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時, 朝歌地方突發暴民造反, 攻殺官吏, 聚眾作亂, 州郡官府都無法平息。 鄧騭瞅準時機, 立刻任命虞詡為朝歌縣長, 前往平叛。

這是公然利用職權在給虞詡穿小鞋!

虞詡

虞詡友人聽說此事, 大為擔心。 虞詡卻冷靜地說道:“做事不避艱難, 是臣子職責。 不遇盤根錯節, 不識刀斧之利——這正是我建功立業的機會!”然後, 慨然赴任。

到任後, 河內太守也替虞詡惋惜:“您是一位儒者, 應當留在朝廷做謀士, 如今卻來到朝歌這種混亂之地, 我很為你擔憂!”

虞詡毫不在意, 居然口出狂言:“朝歌這群叛匪, 不過是狗羊相聚, 只求溫飽, 請閣下不要擔憂!”

州郡經年都撲滅不了的叛亂, 生來未經戰火的文弱小官還敢這麼小覷, 真是不知“死”字是怎麼寫的!這讓河內太守的面子往哪擱?太守估計此時也很不爽, 心裡不斷冷笑, 問:“為什麼這麼說?”

然而, 虞詡接下來的這番話, 卻讓人不得不服氣:“朝歌位於古韓國和魏國交界處, 背靠太行山, 面臨黃河(黃河古道), 距離敖倉不過百里。 青州、冀州現時逃亡的難民數以萬計, 而叛匪卻不知道打開敖倉放糧濟民;也不懂得攻佔武庫、搶奪武器, 以斬斷天下右臂。 這說明他們不足為慮。 ”暴民不知放糧收買人心, 說明他們無政治野心;不搶佔軍事要地, 說明他們無戰略眼光。 既無圖謀又無大略, 這樣一群暴民, 確實不足為慮!

隨後, 虞詡正式上任。 在任期間, 他招募了一百多名罪犯, 赦罪後讓他們混入叛匪中間做臥底, 以毒攻毒, 混亂暴民, 很快就平息了朝歌之亂。

這之後, 鄧太后也聽說了虞詡的才能, 又把他改派至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任太守, 平羌人之亂。

羌人得知虞詡帶兵前來,派出數千羌軍在陳倉的崤谷攔截虞詡。虞詡聞知此消息,立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宣稱:“我已上書請求援兵,等援兵到後,再動身出發。”羌軍聽說以後,便分頭前往鄰縣劫掠。乘羌軍兵力分散的機會,虞詡命大軍日夜兼程行進了一百餘裡。他讓官兵每人各作兩個灶,以後每日增加一倍。於是羌軍不敢逼近。有人問虞詡:“以前孫臏使用過減灶計,而您卻增加灶的數量;兵法說每日行軍不超過三十裡,以保持體力,防備不測,而您如今卻每天行軍將近二百里,這是什麼道理?”虞詡說:“敵軍兵多,我軍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對方便不能測知我軍的底細。敵軍見我軍的灶數日益增多,必定以為郡兵已來接應。我軍人數既多,行動又快,敵軍必然不敢追趕。孫臏有意向敵人示弱,我現在有意向敵人示強,這是由於形勢不同的緣故。”

虞詡征戰

能以“增灶”之計嚇退強大的敵人,足證虞詡不但有謀略,膽識更是驚人——這簡直是老天給搖搖欲墜的東漢送來的救星!

虞詡到達郡府後,兵員不足三千人。羌軍有一萬多人,趁機圍攻赤亭達數十日。剛開始,虞詡向部隊下令,不許使用強弩,只許暗中使用小弩。羌人誤認為漢軍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進攻。這時,虞詡命令每二十只強弩集中射一個敵人,射無不中。羌軍大為震恐,紛紛退下。虞詡乘勝出城撲向羌人大軍,殺傷眾多敵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軍隊,命令他們先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然後改換服裝,往返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漢軍,更加驚恐不安。虞詡預料到羌軍將要撤走,先期秘密派遣五百餘人在河道的淺水處設下埋伏,守住羌軍的逃路。羌軍果然大舉奔逃,漢軍乘機突襲,大敗羌軍,殺敵擒虜數量極多,羌軍從此潰敗離散。

平定羌人之亂後,虞詡又開始了武都郡的治理。他查看研究地形,修建了一百八十處營堡,並招回流亡的百姓,賑濟貧民,開通水路運輸。虞詡剛到任時,谷價每石一千錢,鹽價每石八千錢,僅存戶口一萬三千戶。等到他在任三年之後,米價每石八十錢,鹽價每石四百錢,居民也增加到四萬多戶。人人富足,家家豐裕,從此一郡平安。

虞詡之才,功業可證!

時過境遷。

西元126年,漢順帝繼位,任命虞詡為司隸校尉。

才到任數月,虞詡就上奏彈劾太傅馮石和太尉劉熹,使得這二人被免官。不久,虞詡再次上奏,彈劾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人。

這可真是捅了馬蜂窩!

太傅是輔弼國君之官,當然是皇帝親信;太尉是東漢三公之一,名望甚重;中常侍在東漢晚期大多由皇帝身邊的宦官擔任,大多數都是皇室幸臣!虞詡舉報了這些人,意味著他這是在與朝中百官集體宣戰!百官們都憤恨不已,紛紛指責虞詡過於苛刻。朝廷三公更是聯名上書,彈劾虞詡“違反常法,於盛夏之際,大肆逮捕和關押無罪之人,吏民深受其害!”。

然而,這次危機,在虞詡上書順帝之後得到諒解,僥倖得以逃過一劫。

渡過此劫後,虞詡反而更加大膽——中常侍張防成了他下一彈劾目標。

張防是服侍漢順帝的宦官,深得漢順帝信任,權勢驚人。他經常濫用職權,大勢收受賄賂。虞詡依法多次追究張防之罪,但他的彈劾奏章卻屢屢遭到張防扣壓,不得上報。虞詡激憤之極,最後乾脆自身投入廷尉監獄,上書漢順帝說:“過去,漢安帝任用樊豐,廢黜皇室正統,幾乎使社稷滅亡。現在,張防又玩弄權勢,亡國之禍,恐將再臨。我不忍與張防同列朝廷,謹自囚廷尉以報,以免重蹈楊震覆轍!”樊豐,是漢安帝時最紅的宦官之一。當年,為了報復大臣楊震的舉報,樊豐千方百計網羅罪名將楊震迫害致死,造就了東漢晚期驚天動地的一場冤案。

看到虞詡的奏章,張防感覺到頭皮發麻,立刻跑到漢順帝面前,痛苦流涕地賭咒發誓,竭力向漢順帝辯白。眼見親信宦官如此驚慌,漢順帝一時心軟,相信了張防。

於是,虞詡就此坐罪,被遣送到左校罰作苦役。

張防逃過一劫,當然就更不會放過虞詡。

在張防指使下,兩天之內,虞詡被傳訊拷打四次。看管虞詡的獄吏都不忍心,偷偷勸虞詡自殺算了。虞詡答道:“我寧願伏刑刀死於市,讓遠近之人都知道。不聲不響自殺,誰能知道其中是非?”

眼看虞詡就要被折磨致死,突然間救星到了。

扶持漢順帝繼位的大功臣浮陽侯孫程和祝阿侯張賢聽說此事,緊急求見順帝,為虞詡鳴冤。在兩人與漢順帝見面時,張防正站在漢順帝身後。孫程怒不可遏,大聲呵斥道:“奸臣張防,為何還不下殿去!”張防迫不得已,退入了宮殿東廂。

最終,在孫程等人和虞詡弟子們的反復申冤之下,漢順帝將虞詡無罪釋放,而把張防流放到邊疆。

孫程等人救虞詡

虞詡的勝利,終於讓大漢王朝政局維持了些許的正常。如果沒有虞詡等等忠直大臣的努力,也許大漢王朝將早亡數十年!然而,虞詡這樣忠誠且有大功的名臣,都要遭遇九死一生的迫害才能戰勝那些貪官污吏,大漢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

儘管旁人對虞詡都是一片讚譽之聲,他自己卻清醒得很。

臨終時,虞詡對兒子虞恭說:“我為朝廷辦事,正直無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無愧於心。後悔的是做朝歌縣長的時侯殺賊數百人,裡面哪能沒有冤枉的,到現在二十多年了,家裡再沒有增加一口人,這是因為我獲罪於天的緣故啊!”

要做事,就必然會犯錯——這就是幹事人的悲哀。

平羌人之亂。

羌人得知虞詡帶兵前來,派出數千羌軍在陳倉的崤谷攔截虞詡。虞詡聞知此消息,立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宣稱:“我已上書請求援兵,等援兵到後,再動身出發。”羌軍聽說以後,便分頭前往鄰縣劫掠。乘羌軍兵力分散的機會,虞詡命大軍日夜兼程行進了一百餘裡。他讓官兵每人各作兩個灶,以後每日增加一倍。於是羌軍不敢逼近。有人問虞詡:“以前孫臏使用過減灶計,而您卻增加灶的數量;兵法說每日行軍不超過三十裡,以保持體力,防備不測,而您如今卻每天行軍將近二百里,這是什麼道理?”虞詡說:“敵軍兵多,我軍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對方便不能測知我軍的底細。敵軍見我軍的灶數日益增多,必定以為郡兵已來接應。我軍人數既多,行動又快,敵軍必然不敢追趕。孫臏有意向敵人示弱,我現在有意向敵人示強,這是由於形勢不同的緣故。”

虞詡征戰

能以“增灶”之計嚇退強大的敵人,足證虞詡不但有謀略,膽識更是驚人——這簡直是老天給搖搖欲墜的東漢送來的救星!

虞詡到達郡府後,兵員不足三千人。羌軍有一萬多人,趁機圍攻赤亭達數十日。剛開始,虞詡向部隊下令,不許使用強弩,只許暗中使用小弩。羌人誤認為漢軍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進攻。這時,虞詡命令每二十只強弩集中射一個敵人,射無不中。羌軍大為震恐,紛紛退下。虞詡乘勝出城撲向羌人大軍,殺傷眾多敵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軍隊,命令他們先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然後改換服裝,往返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漢軍,更加驚恐不安。虞詡預料到羌軍將要撤走,先期秘密派遣五百餘人在河道的淺水處設下埋伏,守住羌軍的逃路。羌軍果然大舉奔逃,漢軍乘機突襲,大敗羌軍,殺敵擒虜數量極多,羌軍從此潰敗離散。

平定羌人之亂後,虞詡又開始了武都郡的治理。他查看研究地形,修建了一百八十處營堡,並招回流亡的百姓,賑濟貧民,開通水路運輸。虞詡剛到任時,谷價每石一千錢,鹽價每石八千錢,僅存戶口一萬三千戶。等到他在任三年之後,米價每石八十錢,鹽價每石四百錢,居民也增加到四萬多戶。人人富足,家家豐裕,從此一郡平安。

虞詡之才,功業可證!

時過境遷。

西元126年,漢順帝繼位,任命虞詡為司隸校尉。

才到任數月,虞詡就上奏彈劾太傅馮石和太尉劉熹,使得這二人被免官。不久,虞詡再次上奏,彈劾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人。

這可真是捅了馬蜂窩!

太傅是輔弼國君之官,當然是皇帝親信;太尉是東漢三公之一,名望甚重;中常侍在東漢晚期大多由皇帝身邊的宦官擔任,大多數都是皇室幸臣!虞詡舉報了這些人,意味著他這是在與朝中百官集體宣戰!百官們都憤恨不已,紛紛指責虞詡過於苛刻。朝廷三公更是聯名上書,彈劾虞詡“違反常法,於盛夏之際,大肆逮捕和關押無罪之人,吏民深受其害!”。

然而,這次危機,在虞詡上書順帝之後得到諒解,僥倖得以逃過一劫。

渡過此劫後,虞詡反而更加大膽——中常侍張防成了他下一彈劾目標。

張防是服侍漢順帝的宦官,深得漢順帝信任,權勢驚人。他經常濫用職權,大勢收受賄賂。虞詡依法多次追究張防之罪,但他的彈劾奏章卻屢屢遭到張防扣壓,不得上報。虞詡激憤之極,最後乾脆自身投入廷尉監獄,上書漢順帝說:“過去,漢安帝任用樊豐,廢黜皇室正統,幾乎使社稷滅亡。現在,張防又玩弄權勢,亡國之禍,恐將再臨。我不忍與張防同列朝廷,謹自囚廷尉以報,以免重蹈楊震覆轍!”樊豐,是漢安帝時最紅的宦官之一。當年,為了報復大臣楊震的舉報,樊豐千方百計網羅罪名將楊震迫害致死,造就了東漢晚期驚天動地的一場冤案。

看到虞詡的奏章,張防感覺到頭皮發麻,立刻跑到漢順帝面前,痛苦流涕地賭咒發誓,竭力向漢順帝辯白。眼見親信宦官如此驚慌,漢順帝一時心軟,相信了張防。

於是,虞詡就此坐罪,被遣送到左校罰作苦役。

張防逃過一劫,當然就更不會放過虞詡。

在張防指使下,兩天之內,虞詡被傳訊拷打四次。看管虞詡的獄吏都不忍心,偷偷勸虞詡自殺算了。虞詡答道:“我寧願伏刑刀死於市,讓遠近之人都知道。不聲不響自殺,誰能知道其中是非?”

眼看虞詡就要被折磨致死,突然間救星到了。

扶持漢順帝繼位的大功臣浮陽侯孫程和祝阿侯張賢聽說此事,緊急求見順帝,為虞詡鳴冤。在兩人與漢順帝見面時,張防正站在漢順帝身後。孫程怒不可遏,大聲呵斥道:“奸臣張防,為何還不下殿去!”張防迫不得已,退入了宮殿東廂。

最終,在孫程等人和虞詡弟子們的反復申冤之下,漢順帝將虞詡無罪釋放,而把張防流放到邊疆。

孫程等人救虞詡

虞詡的勝利,終於讓大漢王朝政局維持了些許的正常。如果沒有虞詡等等忠直大臣的努力,也許大漢王朝將早亡數十年!然而,虞詡這樣忠誠且有大功的名臣,都要遭遇九死一生的迫害才能戰勝那些貪官污吏,大漢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

儘管旁人對虞詡都是一片讚譽之聲,他自己卻清醒得很。

臨終時,虞詡對兒子虞恭說:“我為朝廷辦事,正直無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無愧於心。後悔的是做朝歌縣長的時侯殺賊數百人,裡面哪能沒有冤枉的,到現在二十多年了,家裡再沒有增加一口人,這是因為我獲罪於天的緣故啊!”

要做事,就必然會犯錯——這就是幹事人的悲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