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高顏值“蛋糕”只能吃?浙大學生用它奪得一項國際金獎!

咦, 這是什麼?乳白色的綿軟的底基上有著灰綠色的淡淡紋飾, 形成一個很好看的心形, 仿佛是蛋糕店裡被緊鎖在櫥窗裡的奶油抹茶蛋糕, 在昏暗的燈光下仿佛飄出了誘人的氣息, 讓人不禁咂了咂嘴~都仿佛感受到了奶油抹茶蛋糕入口時的香甜了呢!

吃貨且慢, 這可不是你腦海中飄出的某種美食, 而是生活於土壤中幫助植物更好生長的木黴小精靈啊!而這個內盛有酷似抹茶奶油蛋糕的培養皿,

正是來自于浙江大學實驗室的一份培養產物了。

ZIU代表隊的吉祥物——木黴精靈

或許有人問, 每天面對著這麼高顏值、能誘發食欲的研究物, 實驗人員真的沒有動過一點點歪念嗎, 比如......(斜眼笑)

答案是, 當然有啦!這不, 浙江大學iGEM團隊就利用了這些看起來很有(hao)用(chi)的木黴精靈奪得了一項國際大獎呢。

怎樣用“蛋糕”獲獎

就在不久前, 在美國波士頓海恩斯國際會議中心, 浙江大學代表隊ZJU-China第八次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械大賽(iGEM), 第五次斬獲金牌!

比賽獲得的金牌

ZJU-China團隊由生命科學學院陳銘教授帶隊, 生命科學學院、竺可楨學院、醫學院、農學院、電腦學院、物理系共6個院系14名隊員組成。

隊員們的卡通介紹

據瞭解, 從競賽銅牌到金牌,每個獎牌需完成相應指標,其中金牌在完成銅牌和銀牌指標之外,還需完成金牌備選指標四個中的兩個。金牌指標具體包括:①完成與專案主題結合的社會調研或試驗;②優化之前的元件或項目;③對項目進行有效的建模;④項目整體的有效運作能力具有說服力。

在iGEM2017的比賽中,ZJU-China團隊的項目選擇了New Application Track,以植物共生菌木黴為底盤生物,結合了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裝置等硬體設備,構建了一套符合自動化農業理念的產品體系。在該體系的工作流程中,首先由硬體設備VOC裝置,對植物散發出的VOC進行檢測。當植物受到病原侵染時,其VOC成分會發生改變,預先利用邏輯回歸演算法訓練的模型能夠完成植物受病與否的判斷,並能夠通過互聯網將資料和資訊即時上傳共用。如果監測到病情,VOC裝置可以通過DAPG(2,4-二乙醯基間苯三酚)化學信號和中波信號兩種途徑將信號傳遞給木黴。前者是利用與AHL(醯化高絲氨酸內酯)相仿的化合物DAPG進行信號傳遞,原理類似於乳糖操縱子。後者利用中波使Ferritin蛋白發熱並開啟細胞膜表面的TRPV1(辣椒素受體)鈣離子通道,引入鈣離子內流從而開啟下游基因。當木黴接收到來自VOC裝置的信號後,即可開啟下游基因的表達。針對特定的環境和目的,如宿主植物和病原菌種等,為木黴導入不同的下游基因,使其能夠發揮相應的功能。專案旨在構建一個自動化農業產品的平臺,能夠實現從監測判別到回應解決的完整系統。相較于傳統農業或傳統生物防治,該產品體系具有資訊交互性強、針對性強、可拓展性強、人力物力成本小等顯著優勢。

講講iGEM在浙大的黑歷史

iGEM作為一個跨學科性質的比賽,每年都吸引了浙江大學很多院系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參加。在過去六年的參賽經歷中,就有來自生命科學學院、竺可楨學院、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電腦科學學院、醫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電氣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系、控制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和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十多個院系和專業的九十多名同學參與。

浙江大學代表隊2010年第一次參賽,憑藉出色的軟體應用性拿到了第一枚金牌;

浙大2010年代表隊

2011年經過全隊的努力取得了亞洲總冠軍、世界第三名以及Best New Application單項獎的優異成績;

浙大2011年代表隊

2012年摘得亞洲賽區銀牌,並參加世界總決賽;

浙大2012年代表隊

2013年首次在亞洲賽區獲得Best Biobrick Measurement Approach 單項獎,摘得金牌並晉級世界總決賽;

浙大2013年代表隊

2014年赴美參加世界大賽獲銅牌;

浙大2014年代表隊

2015年再次摘得世界大賽金牌;

浙大2015年代表隊

2016年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這一系列上獲得銀牌。

浙大2016年代表隊

每一年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真是非常棒啊!

緊(you)張(qu)的備戰過程

此次參加比賽的ZJU-iGEM2017已經是浙江大學第八支iGEM隊伍了。

從去年十月開始納新,整個過程延續了近三個月,經過層層嚴格緊張的選拔,最初報名的一百多人最終只留下了二十幾人。在其中的wenter project階段,他們需要在一個寒假的時間構思一個完整的專案,從項目設計到網頁製作,與實際參賽相比只是少了HP和做實驗的步驟。有隊員戲說:“NBA全明星賽的時候,我還一邊放著電腦,趁著暫停的時候,看看文獻。回想過去,高三的寒假我都沒有這麼認真地學過。”

三月初的Brainstorm則正式拉開了備戰的帷幕。確定主題,細節構思,方法探索,進行實驗,整個備戰過程就隨著春天的復蘇一點點生長起來。

學習壓力相對不是這麼重的暑假就成了項目實驗進展最快的時候。那時,九點前,一邊整理筆記,一邊和剛爬到四樓還氣喘吁吁的隊員,問候聲早;完成一天的實驗,剛好四個人偷偷地來一局雙扣,給輸的人手臂用馬克筆劃上一隻小烏龜;戴著耳機,穿著白大褂,很有節奏地做30個菌落pcr。大家每天都聚在實驗室,朝夕相處下,彼此的這段青春交織在一起。

暑假裡也少不了東奔西跑。簽證,高校交流,實驗的空隙裡穿插著忙碌的腳步。“經常要到處遷徙,面基不同的人,呼吸不同地域的空氣,帶著我們的項目,驕傲而無所畏懼地分享給同樣感興趣的人。周邊產品、硬體軟體、新的質粒、新的螢光,小驚喜不定期地出現。”

隨著交流和研究的深入,項目也逐步地進入下一個階段。隊員們熟諳,很多項目在九月的時候近似的優秀,但是最終在十一月參賽的時候就會出現層次。因此,組員們進一步地修正項目,並且對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包裝和調整。他們覺得,收尾工作其實並不著急,過早的畫句號,些許固步自封。正是在這樣的深思熟慮和精益求精的情況下,ZJU-iGEM2017給比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讓自己的青春增添了一抹美麗的色彩。

專屬於413實驗室的小溫馨

浙江大學紫金港生物實驗中心413實驗室,門上貼有“綜合創新開放實驗室”幾個大字,整潔的實驗台、大小各異的實驗裝置,還有隨處可見的ZJU-iGEM的印章,這就是隊員們的據點了。在實驗室門口的白板上,還留有往屆隊員留下的明信片,以及隊員們給自己或是給下屆隊員們的寄語,抑或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實驗塗鴉,成為這個實驗室中一抹特別不一樣的顏色,帶給隊員們一些傳統和繼承,溫暖而又明媚。

白板下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厚厚的簽到本。往前翻看,“X月X日,XXX,進入時間:8點,離開時間:24點”,“X月X日,XXX,進入時間:8點,離開時間:淩晨1點”……其他人在家享受安逸的假期時,iGEM的隊員們早早起床來到413,在這裡一泡就是一天,淩晨一點多離開是常態。而平時有課的時候,他們就自發地利用課餘時間趕過來實驗。

實驗室的留言牆

iGEMZJU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科研團隊、參賽隊伍,更是一種親密而深厚的友誼,是一種特殊的牽掛,就像是一壇埋在酒窖裡的黃酒,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香日益濃重,最終成為佳釀。每到畢業季,曾經的隊員們就會又一次穿上實驗服,回到這個充盈著他們在大學裡與眾不同的回憶的413實驗室,和老師一起,拍一張畢業照。

新聞連結——關於iGEM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英文全稱為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由麻省理工學院於2003年創辦,2005年發展成為國際性學術競賽,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國際性學術競賽。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研究領域,每年大賽參賽隊伍的相關研究成果都受到如《科學》、《自然》、《科學美國人》、《經濟學人》等期刊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受到BBC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專題報導。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是國際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大學生創新科技賽事。隨著iGEM大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廣,參賽隊伍越來越多,今年共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共337支隊伍參加比賽。

贏,一起君臨天下;輸,一同東山再起。不畏將來,不悔過往。

這應該就是iGEMZJU對於自己青春作出的最好的承諾吧!

本文作者:張佳楠

部分內容、圖片來源於公眾號iGEMZJU、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網、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辦公網

本文編輯:章北

從競賽銅牌到金牌,每個獎牌需完成相應指標,其中金牌在完成銅牌和銀牌指標之外,還需完成金牌備選指標四個中的兩個。金牌指標具體包括:①完成與專案主題結合的社會調研或試驗;②優化之前的元件或項目;③對項目進行有效的建模;④項目整體的有效運作能力具有說服力。

在iGEM2017的比賽中,ZJU-China團隊的項目選擇了New Application Track,以植物共生菌木黴為底盤生物,結合了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裝置等硬體設備,構建了一套符合自動化農業理念的產品體系。在該體系的工作流程中,首先由硬體設備VOC裝置,對植物散發出的VOC進行檢測。當植物受到病原侵染時,其VOC成分會發生改變,預先利用邏輯回歸演算法訓練的模型能夠完成植物受病與否的判斷,並能夠通過互聯網將資料和資訊即時上傳共用。如果監測到病情,VOC裝置可以通過DAPG(2,4-二乙醯基間苯三酚)化學信號和中波信號兩種途徑將信號傳遞給木黴。前者是利用與AHL(醯化高絲氨酸內酯)相仿的化合物DAPG進行信號傳遞,原理類似於乳糖操縱子。後者利用中波使Ferritin蛋白發熱並開啟細胞膜表面的TRPV1(辣椒素受體)鈣離子通道,引入鈣離子內流從而開啟下游基因。當木黴接收到來自VOC裝置的信號後,即可開啟下游基因的表達。針對特定的環境和目的,如宿主植物和病原菌種等,為木黴導入不同的下游基因,使其能夠發揮相應的功能。專案旨在構建一個自動化農業產品的平臺,能夠實現從監測判別到回應解決的完整系統。相較于傳統農業或傳統生物防治,該產品體系具有資訊交互性強、針對性強、可拓展性強、人力物力成本小等顯著優勢。

講講iGEM在浙大的黑歷史

iGEM作為一個跨學科性質的比賽,每年都吸引了浙江大學很多院系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參加。在過去六年的參賽經歷中,就有來自生命科學學院、竺可楨學院、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電腦科學學院、醫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電氣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系、控制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和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十多個院系和專業的九十多名同學參與。

浙江大學代表隊2010年第一次參賽,憑藉出色的軟體應用性拿到了第一枚金牌;

浙大2010年代表隊

2011年經過全隊的努力取得了亞洲總冠軍、世界第三名以及Best New Application單項獎的優異成績;

浙大2011年代表隊

2012年摘得亞洲賽區銀牌,並參加世界總決賽;

浙大2012年代表隊

2013年首次在亞洲賽區獲得Best Biobrick Measurement Approach 單項獎,摘得金牌並晉級世界總決賽;

浙大2013年代表隊

2014年赴美參加世界大賽獲銅牌;

浙大2014年代表隊

2015年再次摘得世界大賽金牌;

浙大2015年代表隊

2016年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這一系列上獲得銀牌。

浙大2016年代表隊

每一年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真是非常棒啊!

緊(you)張(qu)的備戰過程

此次參加比賽的ZJU-iGEM2017已經是浙江大學第八支iGEM隊伍了。

從去年十月開始納新,整個過程延續了近三個月,經過層層嚴格緊張的選拔,最初報名的一百多人最終只留下了二十幾人。在其中的wenter project階段,他們需要在一個寒假的時間構思一個完整的專案,從項目設計到網頁製作,與實際參賽相比只是少了HP和做實驗的步驟。有隊員戲說:“NBA全明星賽的時候,我還一邊放著電腦,趁著暫停的時候,看看文獻。回想過去,高三的寒假我都沒有這麼認真地學過。”

三月初的Brainstorm則正式拉開了備戰的帷幕。確定主題,細節構思,方法探索,進行實驗,整個備戰過程就隨著春天的復蘇一點點生長起來。

學習壓力相對不是這麼重的暑假就成了項目實驗進展最快的時候。那時,九點前,一邊整理筆記,一邊和剛爬到四樓還氣喘吁吁的隊員,問候聲早;完成一天的實驗,剛好四個人偷偷地來一局雙扣,給輸的人手臂用馬克筆劃上一隻小烏龜;戴著耳機,穿著白大褂,很有節奏地做30個菌落pcr。大家每天都聚在實驗室,朝夕相處下,彼此的這段青春交織在一起。

暑假裡也少不了東奔西跑。簽證,高校交流,實驗的空隙裡穿插著忙碌的腳步。“經常要到處遷徙,面基不同的人,呼吸不同地域的空氣,帶著我們的項目,驕傲而無所畏懼地分享給同樣感興趣的人。周邊產品、硬體軟體、新的質粒、新的螢光,小驚喜不定期地出現。”

隨著交流和研究的深入,項目也逐步地進入下一個階段。隊員們熟諳,很多項目在九月的時候近似的優秀,但是最終在十一月參賽的時候就會出現層次。因此,組員們進一步地修正項目,並且對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包裝和調整。他們覺得,收尾工作其實並不著急,過早的畫句號,些許固步自封。正是在這樣的深思熟慮和精益求精的情況下,ZJU-iGEM2017給比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讓自己的青春增添了一抹美麗的色彩。

專屬於413實驗室的小溫馨

浙江大學紫金港生物實驗中心413實驗室,門上貼有“綜合創新開放實驗室”幾個大字,整潔的實驗台、大小各異的實驗裝置,還有隨處可見的ZJU-iGEM的印章,這就是隊員們的據點了。在實驗室門口的白板上,還留有往屆隊員留下的明信片,以及隊員們給自己或是給下屆隊員們的寄語,抑或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實驗塗鴉,成為這個實驗室中一抹特別不一樣的顏色,帶給隊員們一些傳統和繼承,溫暖而又明媚。

白板下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厚厚的簽到本。往前翻看,“X月X日,XXX,進入時間:8點,離開時間:24點”,“X月X日,XXX,進入時間:8點,離開時間:淩晨1點”……其他人在家享受安逸的假期時,iGEM的隊員們早早起床來到413,在這裡一泡就是一天,淩晨一點多離開是常態。而平時有課的時候,他們就自發地利用課餘時間趕過來實驗。

實驗室的留言牆

iGEMZJU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科研團隊、參賽隊伍,更是一種親密而深厚的友誼,是一種特殊的牽掛,就像是一壇埋在酒窖裡的黃酒,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香日益濃重,最終成為佳釀。每到畢業季,曾經的隊員們就會又一次穿上實驗服,回到這個充盈著他們在大學裡與眾不同的回憶的413實驗室,和老師一起,拍一張畢業照。

新聞連結——關於iGEM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英文全稱為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由麻省理工學院於2003年創辦,2005年發展成為國際性學術競賽,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國際性學術競賽。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研究領域,每年大賽參賽隊伍的相關研究成果都受到如《科學》、《自然》、《科學美國人》、《經濟學人》等期刊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受到BBC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專題報導。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是國際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大學生創新科技賽事。隨著iGEM大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廣,參賽隊伍越來越多,今年共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共337支隊伍參加比賽。

贏,一起君臨天下;輸,一同東山再起。不畏將來,不悔過往。

這應該就是iGEMZJU對於自己青春作出的最好的承諾吧!

本文作者:張佳楠

部分內容、圖片來源於公眾號iGEMZJU、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網、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辦公網

本文編輯:章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