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碗肉羹改變的神仙命運,誰才是名至實歸的食神

中國人對吃的態度可謂虔誠, 廚師被封為神是再合情合理不過了。 那麼, 歷史上有哪些廚師曾被封為食神, 誰才是最名至實歸的食神?

廚藝界供奉的食神, 主要有三位:彭祖、伊尹、易牙。 與一般的行業神不同, 這幾位食神在歷史上的主要角色, 卻不是廚師, 而是位高權重的大臣。 用時下流行的“俗話”來說, 不想爬上高位的大臣不是好廚子。

彭祖乃廚藝之祖。 傳說中, 上古堯帝時的飲食是“太羹不和, 粢食不毇”——肉湯不用鹽梅調味, 糧食也不舂細, 寡淡而且粗糲。 彭祖破天荒地發明了調味之法, 精心烹製了一碗香味四溢的雞羹。 堯帝大為讚歎, 視之為千秋萬世之功, 遂將彭祖封于彭城(今江蘇徐州)。 彭祖在這裡建立了大彭氏國, 從廚師一躍登上了國王之位。 徐州至今還保留著一座彭祖廟, 殿內有描繪彭祖“捉雉烹羹”光輝事蹟的壁畫。 這裡是廚藝界的聖地,

從全國各地趕來朝聖的廚師絡繹不絕。

彭祖為後世的為人臣者留下了一條寶貴經驗:要想抓住王的心, 首先要抓住王的胃。 商湯時期的伊尹, 出生後被廚師收養, 是一個身份低微的奴隸。 但他理論水準高, 在長期的廚房工作中總結出了一套“五味調和論”和“火候論”。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 伊尹認為酸、甜、苦、辛、鹹五味, 和水、木、火三種材料, 決定了飯食的味道。 通過調節火候, 可以去除魚肉的腥味、食草動物的膻味、食肉動物的臊味。 鍋中變化, 妙不可言。 根據個人的口味, 結合陰陽和四季的轉化, 準確把握五味的調和, 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能“熟而不爛, 甘而不噥, 酸而不酷, 鹹而不減, 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 肥而不膩”。

伊尹的廚藝理論,

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飲食習慣。 但是關於他的烹飪實踐, 史書中卻只提到過他烹製的一碗天鵝湯。 不過, 真正的好菜一碗就夠了。 這碗天鵝湯成功地引起了商湯的注意, 使伊尹有機會與商湯坐而論道。 在《史記》中, 那場景是這樣的:伊尹還叫阿衡的時候, 想求見成湯, 卻苦於沒有門路, 於是就去給成湯欲娶為妻的有莘氏做陪嫁的男僕, 背著飯鍋砧板來見成湯, 然後借著談論烹調滋味的機會向成湯進言, 勸說他實行王道:“以滋味說湯, 致于王道”。

《呂氏春秋·本味篇》描述得更詳細:伊尹滔滔不絕地給商湯講述了“肉之美者”、“魚之美者”、“飯之美者”、“水之美者”等等天下美味, 讓人聽得垂涎三尺。 最後, 伊尹正色總結說:商是小國寡君,

美食有限, 想要嘗遍天下美味, 就要做統禦天下的王。 聰明的伊尹, 把廚藝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商湯聽完後大為感動, 任命伊尹為宰相。 在伊尹的輔助下, 商湯果然擊敗夏桀, 成了商朝的開國之君。

繼彭祖、伊尹之後, 春秋時期的易牙也憑藉廚藝獲得齊桓公的寵信,

被封為大夫。 這恐怕會讓後世懸樑苦讀、登科入仕的儒生大跌眼鏡。 不過, 這條從廚房通向朝堂的仕途, 在秦漢以後幾乎就斷絕了。

為什麼先秦時期的廚子能封侯拜相呢?這是因為, 吃在商周社會著實不是一件生活小事。 食物的作用, 除了裹腹, 更是重要的是祭祀, 用來取悅神明、維繫社會秩序。 商人尚鬼, 周人尚禮, 雖然志趣不同, 但對於祭祀神鬼卻是同樣的無比鄭重。

《詩經·小雅·楚茨》說到:“神嗜飲食, 使君壽考。 ”神是一個“吃貨”, 為他獻上美食, 就能保佑長壽安康。 儒家經典《左傳》也說:“吾享祀豐潔, 神必據我”, “犧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獻給天神的美食, 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戰爭的勝負, 當然絲毫不敢怠慢。 這樣一來, 廚師和巫師一樣,擁有了和天神溝通的特權。所以廚師很重要。為什麼認定神是一個“吃貨”呢?當時的人們,大多以充饑為最大的欲求,他們能想到的敬獻給天神最好的禮物,也只能是美食了。

廚師的工作在當時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據《周禮》的記載,在負責周王室生活起居的4000多名官員中,與飲食相關的約有2300名,占了一半以上,而且被列於全書之首,地位非常顯赫。他們的分工極為細緻,有膳夫、庖人、獸人、漁人、鱉人、臘人、酒人、醯人……陣容比今天的酒店還要強大。這些人的職責,除了烹飪美食,還要在祭禮中擔任要職,主持儀程。總而言之,就是要想盡辦法讓天神滿意。

天神有沒有享用大餐不得而知,真正因此快樂起來的是人。這些隆重的祭祀,在儀式結束後無不成了凡人的飲食盛宴。不知是因為神的食欲旺盛還是人的嘴饞,周人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可以說是無事不宴、無日不宴。《詩經》中的《吉日》、《信南山》等等許多篇章,都描述了祭祀之後宴飲的熱鬧場面。這樣一些帶有宗教儀式感的宴飲,久而久之,竟發展出了令孔夫子心心念念的周禮。

《禮記·禮運》直白地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鬱鬱乎文的周禮,就是從飲食中發端的。《禮記》曰:“禮,飲食必祭,示有先也。”收穫的糧食果蔬,首先要用來祭祀鬼神祖先,然後才能給人享用。宴會中飲食的先後順序,漸漸地演化成了社會人倫的綱常和禮法。《禮記》規定,在宴席上,上卿、小卿、大夫、士、庶子要按順序就坐,俎豆、牲體、薦饈“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如此說來,廚師或許是周禮的真正創造者。一場又一場的宴飲,強化了禮樂精神,也鞏固了尊卑貴賤的社會秩序。直到今天,中國人還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這一套餐桌禮儀。

廚師如此神氣,被君王提拔為大臣、被後世尊為食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廚藝裡包含的一些樸素的道理,和為人處世、治國齊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孟子的高足萬章曾問老師:有人說伊尹以廚藝取悅于商湯,是不是這麼回事?孟子說:當然不是。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身在草莽而胸懷大志,並不在乎區區的高官厚祿。中國人都很熟悉《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種簡潔奧妙的治國之道,其實就是源于伊尹的五味調和說。

調味的道理,無非就是味淡了增加調料,味重了設法沖淡,直至不鹹不淡。伊尹認為,為政也要像調味一樣,順應各種人的需要,以達到上下和順、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錢鐘書曾稱讚伊尹“把最偉大的統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食譜”。伊尹的權力如日中天之際,曾囚禁新繼位的商王太甲,代為執政。這成了他人生唯一的污點。不過,伊尹的“政變”並不是為了擅權,而是因為年輕的商王不肖,伊尹作為輔政大臣不得不加以管教。等太甲改過之後,伊尹仍舊還政於他。

與伊尹相比,另一位食神易牙的職業生涯就真的是劣跡斑斑了。

易牙在廚藝方面算得上是一個天才。據《淮南子》記載,楚平王的孫子白公問孔子:“若以石投水中,何如?”孔子說,吳越之地善於游泳的人能潛入水中取出石頭。白公又刁難他:“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說,魯國的淄河、澠河之水相合,易牙嘗一口就能分辨出來。由此可知,易牙擁有驚人的辨味能力,就連謹言慎行的孔子也毫不掩飾地大加讚歎。

天賦異稟的易牙,為了獲得齊桓公的寵信,無所不用其極。據《管子》記載,齊桓公有一天開玩笑說他吃遍了天下美味,只有“蒸嬰兒”還未嘗試。易牙聽了二話不說,回家就把自己的長子給蒸了,獻給齊桓公。這讓齊桓公非常感動——易牙愛寡人勝過愛自己的兒子啊。管仲卻對此十分反感,他在臨死之前勸告齊桓公:人間之情莫過於親子,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能痛下殺手,又怎麼會愛國君?一定要遠離這種奸險小人。

管仲死後,易牙被罷免。但時間一長,齊桓公就變得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終於忍不住召回了易牙。失去了管仲的約束,易牙和另外兩個奸臣豎刁、開方朋比為奸,最後竟然築起高牆,把齊桓公活活餓死在了寢宮之中。齊桓公的屍體停放了67天無人問津,屍蟲都爬到了牆門之外。而易牙呢,正忙著扶立新君、剪除異己,掀起了一場真正的政變。

易牙的惡行激起了眾怒,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宋襄公聯合操、衛等國出兵幫助齊太子昭複國,見勢不妙的易牙連夜逃到了彭城躲藏起來。傳說,春秋時期彭祖仍然在世,易牙曾經三次向彭祖拜師學藝。易牙選擇在彭城終老,不知道是不是良心發現,決心重操舊業呢。

彭城之地,既能取東海之鮮,又兼收湖山之野味,相傳易牙在這裡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地方菜系——魯菜,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在徐州,世代都有掛易牙名號的飯店,如易牙閣、易牙齋等等。歷代食客撰寫的食經,也經常假託易牙之名,如明代韓奕的《易牙遺意》,周履靖的《續易牙遺意》。老北京俗曲《廚子歎》中有一句唱詞:“自古庖人贊易牙,到而今傳留行次有廚茶”,儼然把易牙奉為了廚界的聖人。人們口頭語中常說的“打牙祭”,據說也是源于過去廚師行業祭祀易牙的習俗。每到祭祀這一天,占易牙的光,人們才能吃上一頓好飯菜。

在以倫理道德為極則的古代社會,為什麼易牙這樣的奸臣也能和彭祖、伊尹一樣被尊為食神呢?也許,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而秦漢以後,廚師日益職業化,社會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指斥為“末技”。

再則,神仙的社會似乎比世俗社會更具包容性。窮凶極惡之人也有被封神的先例,比如暴虐之極的商紂王,死後竟也名列封神榜,被封為天喜星。易牙和紂王這樣的極端人物被封神,恐怕不是作為世人的楷模,而是為了讓後人銘記、反思。

除了彭祖、伊尹、易牙之外,有的地方還供奉著五花八門的食神,有伏羲、關羽、諸葛亮、漢宣帝、詹王等等。而其實,除了詹王,其他幾位都不是廚子出身。

詹王的知名度不如其他幾位食神高,而且沒有當過官,是一位比較純粹的廚師。傳說他為隋文帝做菜,隋文帝問他世間什麼食物最美味,詹王回答道:“鹽味最美。”隋文帝一聽,這不是在戲弄自己嗎?一怒之下把詹王斬首處決了。這一來後果很嚴重,宮裡的禦廚做菜再也不敢放鹽了。飯菜寡淡無味,隋文帝這才意識到鹽味有多美而詹王有多冤。於是將詹王追封為食神。

據說,舊時有一習俗,從立秋開始,酒館的廚師要連續供奉“詹王大帝”四十八天。每年農曆八月十三為詹王的忌日,要舉行“詹王會”,廚師收徒也多選擇在這一天,以示鄭重。

各行各業常常要供奉一個行業神,保佑徒子徒孫技藝精進、生意興隆。而廚藝界卻供奉多個食神,可見中國人對吃懷有多麼複雜和深厚的情感。不過,除了詹王之外,上述的幾位食神都有“以食干政”的不務正業之嫌。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吃的追求遠遠超出了美味本身。

那麼,問題來了:誰才是名至實歸的食神?

單從廚藝來說,彭祖、伊尹、易牙、詹王都很出色。說到藝德,爭議主要在易牙。尊崇易牙的人奉他為神,批評他的人則視之為賊。

有人為易牙辯護,說商周時期的一些邊緣民族曾普遍存在“殺首子”、“易長子而食”的習俗。這些四夷地區文明尚未開化,還沒有形成對偶婚,女子在訂婚時可能已經懷孕,所以人們對長子是否親生往往有所懷疑。寫于戰國時代的道家經典《列子》,記載了南蠻地區的殺首子情況:“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殺掉長子並且分食,有益於弟弟妹妹的生養。其實,真正目的是為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這種習俗在古代世界相當普遍,《聖經》的《出埃及記》中,耶和華也曾曉諭摩西說:要把所有頭生的分別出來貢獻給我,凡是以色列子弟中間母親頭胎所生的,無論是人或是牲畜,都應該歸我……

據學者考證,易牙正是來自北方的狄人。他為了烹製美味,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習俗,同時也將廚藝做到了極致,不愧為食神。所以,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也癡迷于易牙菜系的美味,對他讚賞不已。

然而,即便有孔子護持,也不足以讓易牙得到世人的諒解。亞聖孟子也許是察覺到了孔子言論的不當,有意地做了一次糾正。他對梁惠王說了這樣一段話:君子對於禽獸牲畜,看它們活著便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它們哀號便不忍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這番話,對“殺子獻羹”的易牙,顯然是毫不留情的批評,同時也是告誡天下的君子:若是有志於仕途,不應再拿君王的喜好作為敲門磚。

齊國著名的賢臣晏子,也深刻地吸取了易牙的教訓。據《左傳》記載,齊桓公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繼者齊景公曾問晏子,什麼是“和”?晏子以飲食打比方說:“和”就像做羹,水火醯醢鹽梅相互調和,“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吃了五味調和的羹,會使心態平和、君臣關係和順。易牙的菜雖然美味,但齊桓公吃了他的菜最終不得好死,而且險些亡國,顯然沒有達到“和”的境界。所以,易牙作為食神是不稱職的。

一碗雞羹,一碗天鵝羹,一碗人肉羹,改變了三個廚師的命運,卻導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食神給世人的啟示,卻在廚藝之外。如果人人都能在飲食中感悟為人處世的道理,那麼借用周星馳的電影《食神》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來說,“人人都是食神” 。

廚師和巫師一樣,擁有了和天神溝通的特權。所以廚師很重要。為什麼認定神是一個“吃貨”呢?當時的人們,大多以充饑為最大的欲求,他們能想到的敬獻給天神最好的禮物,也只能是美食了。

廚師的工作在當時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據《周禮》的記載,在負責周王室生活起居的4000多名官員中,與飲食相關的約有2300名,占了一半以上,而且被列於全書之首,地位非常顯赫。他們的分工極為細緻,有膳夫、庖人、獸人、漁人、鱉人、臘人、酒人、醯人……陣容比今天的酒店還要強大。這些人的職責,除了烹飪美食,還要在祭禮中擔任要職,主持儀程。總而言之,就是要想盡辦法讓天神滿意。

天神有沒有享用大餐不得而知,真正因此快樂起來的是人。這些隆重的祭祀,在儀式結束後無不成了凡人的飲食盛宴。不知是因為神的食欲旺盛還是人的嘴饞,周人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可以說是無事不宴、無日不宴。《詩經》中的《吉日》、《信南山》等等許多篇章,都描述了祭祀之後宴飲的熱鬧場面。這樣一些帶有宗教儀式感的宴飲,久而久之,竟發展出了令孔夫子心心念念的周禮。

《禮記·禮運》直白地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鬱鬱乎文的周禮,就是從飲食中發端的。《禮記》曰:“禮,飲食必祭,示有先也。”收穫的糧食果蔬,首先要用來祭祀鬼神祖先,然後才能給人享用。宴會中飲食的先後順序,漸漸地演化成了社會人倫的綱常和禮法。《禮記》規定,在宴席上,上卿、小卿、大夫、士、庶子要按順序就坐,俎豆、牲體、薦饈“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如此說來,廚師或許是周禮的真正創造者。一場又一場的宴飲,強化了禮樂精神,也鞏固了尊卑貴賤的社會秩序。直到今天,中國人還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這一套餐桌禮儀。

廚師如此神氣,被君王提拔為大臣、被後世尊為食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廚藝裡包含的一些樸素的道理,和為人處世、治國齊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孟子的高足萬章曾問老師:有人說伊尹以廚藝取悅于商湯,是不是這麼回事?孟子說:當然不是。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身在草莽而胸懷大志,並不在乎區區的高官厚祿。中國人都很熟悉《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種簡潔奧妙的治國之道,其實就是源于伊尹的五味調和說。

調味的道理,無非就是味淡了增加調料,味重了設法沖淡,直至不鹹不淡。伊尹認為,為政也要像調味一樣,順應各種人的需要,以達到上下和順、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錢鐘書曾稱讚伊尹“把最偉大的統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食譜”。伊尹的權力如日中天之際,曾囚禁新繼位的商王太甲,代為執政。這成了他人生唯一的污點。不過,伊尹的“政變”並不是為了擅權,而是因為年輕的商王不肖,伊尹作為輔政大臣不得不加以管教。等太甲改過之後,伊尹仍舊還政於他。

與伊尹相比,另一位食神易牙的職業生涯就真的是劣跡斑斑了。

易牙在廚藝方面算得上是一個天才。據《淮南子》記載,楚平王的孫子白公問孔子:“若以石投水中,何如?”孔子說,吳越之地善於游泳的人能潛入水中取出石頭。白公又刁難他:“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說,魯國的淄河、澠河之水相合,易牙嘗一口就能分辨出來。由此可知,易牙擁有驚人的辨味能力,就連謹言慎行的孔子也毫不掩飾地大加讚歎。

天賦異稟的易牙,為了獲得齊桓公的寵信,無所不用其極。據《管子》記載,齊桓公有一天開玩笑說他吃遍了天下美味,只有“蒸嬰兒”還未嘗試。易牙聽了二話不說,回家就把自己的長子給蒸了,獻給齊桓公。這讓齊桓公非常感動——易牙愛寡人勝過愛自己的兒子啊。管仲卻對此十分反感,他在臨死之前勸告齊桓公:人間之情莫過於親子,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能痛下殺手,又怎麼會愛國君?一定要遠離這種奸險小人。

管仲死後,易牙被罷免。但時間一長,齊桓公就變得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終於忍不住召回了易牙。失去了管仲的約束,易牙和另外兩個奸臣豎刁、開方朋比為奸,最後竟然築起高牆,把齊桓公活活餓死在了寢宮之中。齊桓公的屍體停放了67天無人問津,屍蟲都爬到了牆門之外。而易牙呢,正忙著扶立新君、剪除異己,掀起了一場真正的政變。

易牙的惡行激起了眾怒,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宋襄公聯合操、衛等國出兵幫助齊太子昭複國,見勢不妙的易牙連夜逃到了彭城躲藏起來。傳說,春秋時期彭祖仍然在世,易牙曾經三次向彭祖拜師學藝。易牙選擇在彭城終老,不知道是不是良心發現,決心重操舊業呢。

彭城之地,既能取東海之鮮,又兼收湖山之野味,相傳易牙在這裡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地方菜系——魯菜,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在徐州,世代都有掛易牙名號的飯店,如易牙閣、易牙齋等等。歷代食客撰寫的食經,也經常假託易牙之名,如明代韓奕的《易牙遺意》,周履靖的《續易牙遺意》。老北京俗曲《廚子歎》中有一句唱詞:“自古庖人贊易牙,到而今傳留行次有廚茶”,儼然把易牙奉為了廚界的聖人。人們口頭語中常說的“打牙祭”,據說也是源于過去廚師行業祭祀易牙的習俗。每到祭祀這一天,占易牙的光,人們才能吃上一頓好飯菜。

在以倫理道德為極則的古代社會,為什麼易牙這樣的奸臣也能和彭祖、伊尹一樣被尊為食神呢?也許,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而秦漢以後,廚師日益職業化,社會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指斥為“末技”。

再則,神仙的社會似乎比世俗社會更具包容性。窮凶極惡之人也有被封神的先例,比如暴虐之極的商紂王,死後竟也名列封神榜,被封為天喜星。易牙和紂王這樣的極端人物被封神,恐怕不是作為世人的楷模,而是為了讓後人銘記、反思。

除了彭祖、伊尹、易牙之外,有的地方還供奉著五花八門的食神,有伏羲、關羽、諸葛亮、漢宣帝、詹王等等。而其實,除了詹王,其他幾位都不是廚子出身。

詹王的知名度不如其他幾位食神高,而且沒有當過官,是一位比較純粹的廚師。傳說他為隋文帝做菜,隋文帝問他世間什麼食物最美味,詹王回答道:“鹽味最美。”隋文帝一聽,這不是在戲弄自己嗎?一怒之下把詹王斬首處決了。這一來後果很嚴重,宮裡的禦廚做菜再也不敢放鹽了。飯菜寡淡無味,隋文帝這才意識到鹽味有多美而詹王有多冤。於是將詹王追封為食神。

據說,舊時有一習俗,從立秋開始,酒館的廚師要連續供奉“詹王大帝”四十八天。每年農曆八月十三為詹王的忌日,要舉行“詹王會”,廚師收徒也多選擇在這一天,以示鄭重。

各行各業常常要供奉一個行業神,保佑徒子徒孫技藝精進、生意興隆。而廚藝界卻供奉多個食神,可見中國人對吃懷有多麼複雜和深厚的情感。不過,除了詹王之外,上述的幾位食神都有“以食干政”的不務正業之嫌。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吃的追求遠遠超出了美味本身。

那麼,問題來了:誰才是名至實歸的食神?

單從廚藝來說,彭祖、伊尹、易牙、詹王都很出色。說到藝德,爭議主要在易牙。尊崇易牙的人奉他為神,批評他的人則視之為賊。

有人為易牙辯護,說商周時期的一些邊緣民族曾普遍存在“殺首子”、“易長子而食”的習俗。這些四夷地區文明尚未開化,還沒有形成對偶婚,女子在訂婚時可能已經懷孕,所以人們對長子是否親生往往有所懷疑。寫于戰國時代的道家經典《列子》,記載了南蠻地區的殺首子情況:“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殺掉長子並且分食,有益於弟弟妹妹的生養。其實,真正目的是為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這種習俗在古代世界相當普遍,《聖經》的《出埃及記》中,耶和華也曾曉諭摩西說:要把所有頭生的分別出來貢獻給我,凡是以色列子弟中間母親頭胎所生的,無論是人或是牲畜,都應該歸我……

據學者考證,易牙正是來自北方的狄人。他為了烹製美味,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習俗,同時也將廚藝做到了極致,不愧為食神。所以,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也癡迷于易牙菜系的美味,對他讚賞不已。

然而,即便有孔子護持,也不足以讓易牙得到世人的諒解。亞聖孟子也許是察覺到了孔子言論的不當,有意地做了一次糾正。他對梁惠王說了這樣一段話:君子對於禽獸牲畜,看它們活著便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它們哀號便不忍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這番話,對“殺子獻羹”的易牙,顯然是毫不留情的批評,同時也是告誡天下的君子:若是有志於仕途,不應再拿君王的喜好作為敲門磚。

齊國著名的賢臣晏子,也深刻地吸取了易牙的教訓。據《左傳》記載,齊桓公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繼者齊景公曾問晏子,什麼是“和”?晏子以飲食打比方說:“和”就像做羹,水火醯醢鹽梅相互調和,“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吃了五味調和的羹,會使心態平和、君臣關係和順。易牙的菜雖然美味,但齊桓公吃了他的菜最終不得好死,而且險些亡國,顯然沒有達到“和”的境界。所以,易牙作為食神是不稱職的。

一碗雞羹,一碗天鵝羹,一碗人肉羹,改變了三個廚師的命運,卻導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食神給世人的啟示,卻在廚藝之外。如果人人都能在飲食中感悟為人處世的道理,那麼借用周星馳的電影《食神》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來說,“人人都是食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