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告訴你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父母最大的“贏”, 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輸”。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新聞:江蘇10歲女童因成績差, 家中服藥輕生, 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和374字的2頁遺書。

女童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 我可能不在世了, 因為我學習不好, 我死不是因為爸媽, 也不是因為老師, 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 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 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

成績不好就自殺, 這是孩子“輸不起”的表現。 想起電視劇《急診科醫生》的類似情節。

有一小姑娘考試考砸了, 受不了媽媽的批評, 喝了農藥 ,

醫生全力搶救後, 命是暫時保住 , 但只剩下一個月的生命。

女孩媽媽聽完就崩潰了, 哭著說:“我要知道她會喝藥, 我幹嗎要說她呀!沒考好就沒考好唄……”

現實生活中, 孩子出事之後, 父母的第一反應都和那位媽媽一樣, 幡然醒悟:在生命面前, 成績微不足道。

如果讓父母在“孩子不想活了”和“成績不好”中二選一, 相信所有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因為活著, 就有希望, 就是幸福。

與其在無法挽回的時候痛心疾首, 不如及早教會孩子積極、坦然地面對“輸”。 輸得起, 你就贏了。

孩子的輸不起, 緣于家長輸不起

看過《最強大腦》義大利男孩安德列·拉托雷和中國男孩李雲龍的對決戰。

節目組要求兩位孩子記憶51對新郎新娘的隨機站隊順序,

並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元展示出來。

一開始, 李雲龍誤以為自己擺放錯誤, 在現場失聲痛哭, 嘴裡一直念叨著:“我擺錯了, 可是我記對了呀!”

用現場評委的話來說:感覺他整個人被擊潰了, 什麼都沒有了。

安德列·拉托雷見李雲龍的反映, 忍不住也落了淚, 主持人問起, 他說:“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 也覺得很難過。 ”

成績公佈後, 意識到自己是贏家的李雲龍, 情緒大反轉, 立馬破涕為笑。 再看看義大利孩子:他大方地跑過來祝賀、擁抱李雲龍。

事後, 很多人評論李雲龍“輸不起”, 大贊義大利男孩的豁達和淡定。

其實不僅李雲龍, 中國孩子現在普遍變得“輸不起”。

大到成績不好就自殺:

小到一遇挫折就哭鬧:

“上次沒拿到三好學生, 哭得撕心裂肺”

“面試的小學沒要我家孩子, 孩子總是悶悶不樂”

“玩個遊戲, 一輸就耍賴、打人……”

白岩松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 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

但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天價學區房、昂貴補習班、放棄工作陪讀等……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資本, 和孩子“一損俱損, 一榮俱榮”。 孩子輸不起, 家長更輸不起。

劉震雲在他的書中寫道:生活本沒有輸贏, 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 那就便是輸家。

贏未必可喜, 輸未必可悲, 勝負並不重要, 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

輸了成績, 不代表輸了人生

曾看過一位15歲少年自殺前留下的血書:

“老爸老媽, 我死是因為我成績差的太多了,

不可能考上高中, 我也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

我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 只能放棄了, 如果我還聽得進課的話, 我會努力學習, 考上大學的, 可是我不行, 我不願意做啃老的人, 也不願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 所以我選擇死。 ”

少年的世界裡只有成績, 成績不好, 就是沒出息的表現;成績不好, 就沒有活著的必要。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觀察, 叫做“十一名現象”, 意思是成人後有成就的人, 並不是班上的前十名, 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科學家霍金, 上學的時候, 成績就從未進過前10名。

作業不整潔, 學習能力差, 又不會閱讀, 一度是讓老師無奈和同學嘲笑的對象, 有同學甚至還當著他的面打賭, 說他這一輩子定會一事無成。

霍金對於他們的諷刺和打擊不予理會, 專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上。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霍金從毫不出眾的差生搖身一變為物理界的宗師級人物。

試想, 當年從未進入前十名的他若是自暴自棄或是放棄生命, 還會有如今偉大的科學家和科學發明嗎?

《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成績主要說明學習起點的新狀況, 而不是提供終結性的結論。

魯迅說過:我覺得坦途在前, 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輸了成績, 並不代表輸了人生。 不怕輸的孩子, 才有機會贏。

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後贏不了

有父母把孩子的“輸不起”,看作是一種爭強好勝。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

一是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麼?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去過海外留學,畢業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藝,會彈琴,酷愛運動,尤其跑步和單車,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

出生優越,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放棄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過一例“合肥少女毀容”事件。

高中生周岩愛慕同校女孩陶汝坤,求愛不成,乘其不備,向女孩的頭上澆油並點燃,導致女孩毀容。

男女交往本應是你情我願的事,周岩卻因追求不得而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極端行為,這難道不是“輸不起”導致的惡果嗎?

還有“江歌事件”中被眾人唾駡的陳世峰,因不同意女友劉鑫與其分手,糾纏不止,喪心病狂殺害了和他毫無糾葛的江歌,這樣的人就算學霸,又如何?

看過一句話: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從小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教會孩子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為人父母最大的贏,是教會孩子面對輸

吳鎮宇在《爸爸去哪兒》裡的一句話感動無數觀眾,他說 “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孩子還小,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輸”:

1.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孩子輸的時候大哭大鬧,父母遷就孩子,刻意讓孩子贏。而不知讓孩子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2. 培養孩子的豁達胸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的心胸是“輸得起”的關鍵。別再對你的孩子說:

“期末考試考不到多少,看我怎麼收拾你!”

“你真窩囊 ,就知道哭,他搶你的,你不會和他搶啊!”

“上次還考了98分,這次怎麼變成88分了……”

這樣的引導,怎麼可能讓孩子“輸得起”?

3. 在孩子面前學會輸。

常說“沒關係”:

“菜燒糊了,沒關係,媽媽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打羽毛球輸了,沒關係,爸爸注重的是過程,還得到了鍛煉……”

還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經歷、解決辦法等,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4. 不用模糊語言誇讚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你真棒”、“你真是聰明的孩子”掛在嘴邊,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

一旦孩子犯錯被家長批評,“剛說我真棒,這會又說我真笨...”

所以父母誇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清晰的語言,評價具體的行為。讓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對他的某一行為不滿意,而不是對人。

吳京說過一句話:“我從不害怕從頭開始。”

願每個孩子都有吳京這種“輸得起”的自信,以及應對失敗的積極態度。願每個孩子都能以闊達心態對待輸贏,做一個能贏也能輸的大氣之人。

茲心批註:

(1)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士,都是因為輸得起。在取得成就之前,都輸過,甚至輸的很慘。 他們和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輸了之後,繼續重新開始。

(2)唐僧師徒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有一難過不去,就取不到真經。

(3)真正厲害的人,無所謂輸贏。用匠心精神來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認清方向,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如此下去想沒有成就都難。

*注:配圖來自網路

*本文原題:《10歲女童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告訴你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點擊圖片關注慈懷課堂

聽音訊微課,讓我和你一起在學海暢遊

慈懷課堂慈懷課堂,陪你讀書小程式

推薦公眾號

慈懷百萬媽媽關注親子教育號——

慈懷媽媽,

推崇“育人先育己”理念,

養育孩子首先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果你想加入我們,

和百萬媽媽一起成長,

點擊名片關注慈懷媽媽,

可以進慈懷媽媽社群,

和百萬媽媽互相學習。

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後贏不了

有父母把孩子的“輸不起”,看作是一種爭強好勝。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

一是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麼?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去過海外留學,畢業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藝,會彈琴,酷愛運動,尤其跑步和單車,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

出生優越,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放棄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過一例“合肥少女毀容”事件。

高中生周岩愛慕同校女孩陶汝坤,求愛不成,乘其不備,向女孩的頭上澆油並點燃,導致女孩毀容。

男女交往本應是你情我願的事,周岩卻因追求不得而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極端行為,這難道不是“輸不起”導致的惡果嗎?

還有“江歌事件”中被眾人唾駡的陳世峰,因不同意女友劉鑫與其分手,糾纏不止,喪心病狂殺害了和他毫無糾葛的江歌,這樣的人就算學霸,又如何?

看過一句話: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從小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教會孩子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為人父母最大的贏,是教會孩子面對輸

吳鎮宇在《爸爸去哪兒》裡的一句話感動無數觀眾,他說 “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孩子還小,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輸”:

1.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孩子輸的時候大哭大鬧,父母遷就孩子,刻意讓孩子贏。而不知讓孩子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2. 培養孩子的豁達胸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的心胸是“輸得起”的關鍵。別再對你的孩子說:

“期末考試考不到多少,看我怎麼收拾你!”

“你真窩囊 ,就知道哭,他搶你的,你不會和他搶啊!”

“上次還考了98分,這次怎麼變成88分了……”

這樣的引導,怎麼可能讓孩子“輸得起”?

3. 在孩子面前學會輸。

常說“沒關係”:

“菜燒糊了,沒關係,媽媽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打羽毛球輸了,沒關係,爸爸注重的是過程,還得到了鍛煉……”

還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經歷、解決辦法等,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4. 不用模糊語言誇讚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你真棒”、“你真是聰明的孩子”掛在嘴邊,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

一旦孩子犯錯被家長批評,“剛說我真棒,這會又說我真笨...”

所以父母誇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清晰的語言,評價具體的行為。讓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對他的某一行為不滿意,而不是對人。

吳京說過一句話:“我從不害怕從頭開始。”

願每個孩子都有吳京這種“輸得起”的自信,以及應對失敗的積極態度。願每個孩子都能以闊達心態對待輸贏,做一個能贏也能輸的大氣之人。

茲心批註:

(1)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士,都是因為輸得起。在取得成就之前,都輸過,甚至輸的很慘。 他們和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輸了之後,繼續重新開始。

(2)唐僧師徒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有一難過不去,就取不到真經。

(3)真正厲害的人,無所謂輸贏。用匠心精神來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認清方向,不忘初心,擇一事,終一生。如此下去想沒有成就都難。

*注:配圖來自網路

*本文原題:《10歲女童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告訴你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點擊圖片關注慈懷課堂

聽音訊微課,讓我和你一起在學海暢遊

慈懷課堂慈懷課堂,陪你讀書小程式

推薦公眾號

慈懷百萬媽媽關注親子教育號——

慈懷媽媽,

推崇“育人先育己”理念,

養育孩子首先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果你想加入我們,

和百萬媽媽一起成長,

點擊名片關注慈懷媽媽,

可以進慈懷媽媽社群,

和百萬媽媽互相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