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決定歷史走向的戰役?

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 有諸多戰役都是決定歷史走向的, 但是我認為所有的戰役與其說是偶然還不如說是必然, 因為悠悠長河自有定數, 諸如項羽雖勇猛破秦軍, 卻也敗於自己的傲慢。 苻堅帥軍將近80萬兵丁十倍於東晉, 卻被自己的狂妄毀於一旦。 以下就是我認為的歷史上決定了歷史走向的戰役, 分別為長平之戰、巨鹿之戰、垓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宋金郾城之戰、大順清吳山海關大戰、朱陳鄱陽湖大戰。

秦趙長平之戰

簡介:長平之戰, 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 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 秦國獲勝進佔長平, 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影響:長平之戰以秦國獲勝而告終。 戰後, 趙國元氣大傷, 趙軍二十萬兵丁被直接坑殺, 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大大地削弱了趙國, 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秦楚巨鹿之戰

簡介:巨鹿之戰, 是秦末大起義中, 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 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 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 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

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 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經此一戰, 秦朝主力盡喪, 名存實亡。

影響:與項羽北上救趙、俘虜王離、迫降章邯的同時, 劉邦趁秦軍主力被牽制在河北, 也乘虛自率一軍向西進發,

首先進入關中。 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關, 十月進入咸陽, 秦王子嬰出降, 秦朝滅亡。

楚漢垓下之戰

簡介:垓下之戰是指發生在前202年, 楚漢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 漢五年十二月, 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 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 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週邊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于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影響: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捩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新漢昆陽之戰

簡介:昆陽之戰是王莽建立的新政權末年(西元8年~西元23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影響: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三國官渡之戰

簡介: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影響: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三國赤壁之戰

簡介: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影響: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秦晉淝水之戰

簡介:淝水之戰,發生於西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影響: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宋金郾城之戰

簡介:郾城大捷又稱郾城之戰,是指宋高宗紹興十年(西元1140年),金朝撕毀和約,再次以金兀術為統帥,兵分四路大舉進犯,嶽飛奉命坐鎮郾城,指揮抗金。

影響:在相持膠著後,金軍將最精銳的重甲”鐵浮屠”騎兵投入戰鬥,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嶽飛即令手持大斧,大刀的步兵上陣,專砍馬腿,近身肉搏,”手拽廝劈”,岳飛告誡步卒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剁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殺得金軍屍橫遍野,潰退而去。兀術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朱陳鄱陽湖之戰

簡介: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影響: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明朝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大順清吳山海關大戰

簡介: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重要戰役。此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影響: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未能再起。清軍乘勢佔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

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週邊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于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影響: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捩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新漢昆陽之戰

簡介:昆陽之戰是王莽建立的新政權末年(西元8年~西元23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影響: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三國官渡之戰

簡介: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影響: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三國赤壁之戰

簡介: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影響: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秦晉淝水之戰

簡介:淝水之戰,發生於西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影響: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宋金郾城之戰

簡介:郾城大捷又稱郾城之戰,是指宋高宗紹興十年(西元1140年),金朝撕毀和約,再次以金兀術為統帥,兵分四路大舉進犯,嶽飛奉命坐鎮郾城,指揮抗金。

影響:在相持膠著後,金軍將最精銳的重甲”鐵浮屠”騎兵投入戰鬥,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嶽飛即令手持大斧,大刀的步兵上陣,專砍馬腿,近身肉搏,”手拽廝劈”,岳飛告誡步卒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剁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殺得金軍屍橫遍野,潰退而去。兀術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朱陳鄱陽湖之戰

簡介: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影響: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明朝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大順清吳山海關大戰

簡介: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重要戰役。此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影響: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未能再起。清軍乘勢佔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