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走了幾十年 誰能憶起哈爾濱香坊老鐵路道口的變遷

不知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場景, 一條路走在半中央, 鐵杆一落, 就得為火車讓道……

如今, 我再哈爾濱還真見不到這樣的道口了, 但是作為跟隨中東鐵路發展起來的城市,

這樣的道口以前有很多, 香坊區公濱路那兒以前就有一個……

“小心火車”哈爾濱是我國最早修建鐵路城市之一。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14日, 橫穿並交會於城市中心的中東鐵路東部線(濱綏線)、西部線(濱洲線)、南部線(長濱線)三條鐵路幹線正式通車運營。 應該說從那時起, 哈爾濱的鐵路道口就應運而生了。

據載, 哈埠較早出現有人值守的道口見於傅家甸(現道外區)去往埠頭區(現道裡區)岔路口的鐵道線上, 大致位置在現道外區北馬路附近。 大概是因為當年的道外區是哈埠最繁華的地帶, 那裡的道口有工人看守。

中東鐵路 網路配圖

“火車到來前, 留著大鬍子的俄國鐵路工人就從“木刻楞”房裡走出來, 放下兩邊的欄杆, 翹著大鬍子, 嗚嗚地吹起小喇叭, 警告人們不得通過。 火車過後, 再把欄杆緩緩升起, 吹喇叭放行。 ”

而香坊區那時, 中東鐵路管理局雖落戶香坊, 但是隨行軍隊也駐軍香坊, 要發展商業可能就不太合適。 就這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香坊區較為人煙稀少, 很多道路都沒有形成, 絕大多數的鐵路道口無人值守, 只設“小心火車”等警示牌。

一年四季仨老頭

新中國成立, 百廢待興, 北方的大城市哈爾濱也漸漸繁榮了起來, 愈加繁忙的道口終於迎來了鐵路工務段人員的看守。

剛開始道口房用舊帳篷或舊枕木搭成, 後來逐漸改為磚房。 道口設備較為簡陋, 欄杆為木制, 刷著黑白相間的油漆, 45度角炮筒般斜支著, 後邊墜著短鋼軌頭, 用小滑輪和鋼絲繩將欄杆連接在一起, 一次操縱, 道口兩側欄杆可同時起落。

公濱路老道口

“有火車來時, 值班人員就把欄杆一放, 拿著喇叭提醒那些“躍躍欲試”的過路人火車要來啦。 晚上出來接車時, 還會拎著帶防風罩的標誌性“洋油燈”。 ”

那時, 道口狀況可概括為“一二三三”模式和“兩無”。

“一二三三”模式, 即一所道口房, 二處木欄杆、三個老頭(老鐵路員工), 三班倒;

“兩無”, 即無報警、無電話。

“一年四季, 無論氣候多麼惡劣, 全憑肉眼瞭望列車。 那時蒸汽機車時速為50多公里, 燒煤, 火車行駛時呼呼喘著粗氣,

拖著滾滾的濃煙, 鳴鳴的汽笛聲能傳出十幾裡。 火車經過道口, 遇上不順心的司機猛拉汽笛, 霹靂般的汽笛聲震得大地都直發顫, 膽小的行人能給嚇出毛病來, 有心眼的人都躲得遠遠的。 ”耀眼紅燈

網路配圖

進入上世紀60年代, 隨著火車的不斷更新、提速, 很多無人值守的道口變成有人值守,並設置非定型道口信號,火車離道口1公里地就能壓響道口電鈴。在正線繁忙和瞭望條件不好的道口增設了對公路方向的閃光信號、自動撥號電話和由道口員控制的遮斷信號。

道口一旦發生險情,道口員馬上合閘,這時沖著鐵路方向的遮斷信號亮起紅燈,那紅燈好比鐵路局長的停車命令,多大膽的司機也不敢越過。

在這一時期,為配合拓寬和平路、新陽路、公濱路的改造工程,木制欄杆改為電動軌道小車式欄杆,俗稱“跑車”。“跑車”頭部安裝一盞會轉的紅燈,類似現在的警燈,夜間格外耀目。

英姿颯爽女道口員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鐵路部門加大道口投入,建造了一批造型新穎又便於瞭望的道口房,增設了道口照明設備及高音喇叭,並安設鐵制隔離帶。

道口員隊伍裡也出現了青年員工,甚至還出現了一批年輕漂亮的女道口員。她們頭戴大沿帽,手持信號旗,英姿颯爽,不亞於現在的警花。

這一時期,哈爾濱鐵路部門重學習借鑒了北京鐵路局經驗,研製了電動液壓道口欄杆,全部淘汰了自中東鐵路以來,延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手搬大輪盤和鋼絲繩傳動的笨重木制欄杆。

當時代的列車駛進上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隨著我國鐵路大提速,曾為城市交通安全立下汗馬功勞的鐵路老道口,成了阻礙列車提速和交通發展的“絆腳石”。

道口交通肇事逐年增多,城市交通要道塞車現象日趨嚴重。這種公路和鐵路交叉的形式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的需求。哈爾濱先後拆除了老道口,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造型各異、風姿綽約的立交橋。

時光不能倒退,歷史必須前行。就讓這車輪滾滾、燈光閃爍、鈴聲陣陣的老道口景象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與我們同看城市變化,共用時代新風。

很多無人值守的道口變成有人值守,並設置非定型道口信號,火車離道口1公里地就能壓響道口電鈴。在正線繁忙和瞭望條件不好的道口增設了對公路方向的閃光信號、自動撥號電話和由道口員控制的遮斷信號。

道口一旦發生險情,道口員馬上合閘,這時沖著鐵路方向的遮斷信號亮起紅燈,那紅燈好比鐵路局長的停車命令,多大膽的司機也不敢越過。

在這一時期,為配合拓寬和平路、新陽路、公濱路的改造工程,木制欄杆改為電動軌道小車式欄杆,俗稱“跑車”。“跑車”頭部安裝一盞會轉的紅燈,類似現在的警燈,夜間格外耀目。

英姿颯爽女道口員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鐵路部門加大道口投入,建造了一批造型新穎又便於瞭望的道口房,增設了道口照明設備及高音喇叭,並安設鐵制隔離帶。

道口員隊伍裡也出現了青年員工,甚至還出現了一批年輕漂亮的女道口員。她們頭戴大沿帽,手持信號旗,英姿颯爽,不亞於現在的警花。

這一時期,哈爾濱鐵路部門重學習借鑒了北京鐵路局經驗,研製了電動液壓道口欄杆,全部淘汰了自中東鐵路以來,延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手搬大輪盤和鋼絲繩傳動的笨重木制欄杆。

當時代的列車駛進上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隨著我國鐵路大提速,曾為城市交通安全立下汗馬功勞的鐵路老道口,成了阻礙列車提速和交通發展的“絆腳石”。

道口交通肇事逐年增多,城市交通要道塞車現象日趨嚴重。這種公路和鐵路交叉的形式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的需求。哈爾濱先後拆除了老道口,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造型各異、風姿綽約的立交橋。

時光不能倒退,歷史必須前行。就讓這車輪滾滾、燈光閃爍、鈴聲陣陣的老道口景象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與我們同看城市變化,共用時代新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