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

南皮縣是河北省滄州市的下轄縣, 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 地處河北省東南, 東臨渤海, 北靠天津。 距北京250公里, 距天津160公里, 距石家莊和濟南均為220公里。

屬環京津、環渤海城市群。

京滬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和京滬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邯黃鐵路過境建站。

南皮縣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歷史悠久的南皮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

張之洞、張之萬、霍殿閣、劉喜奎、賈耽皆為南皮名人。

截止到2011年, 南皮縣總面積800平方千米, 待開發土地22萬畝, 人口37萬, 下轄9個鄉鎮 。

2017年10月, 南皮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中文名稱

南皮縣

別 名

南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滄州市

下轄地區

寨子鎮、南皮鎮、馮家口鎮、大浪澱鄉等6個鎮、3個鄉

政府駐地

南皮鎮

電話區號

0317

郵政區碼

0615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東部, 南運河畔

面 積

800平方千米

人 口

37萬人

方 言

冀魯官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南皮石金剛、釣魚臺、明代古槐、南皮縣烈士陵園、大浪澱水庫等

火車站

滄州西站、南皮站

車牌代碼

冀J

代 碼

130927

名 人

張之洞、張之萬、霍殿閣等

途經鐵路

京滬鐵路(客運專線)邯黃鐵路

建制沿革

遠古至南北朝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

據《太平寰字記》記載, 北方少數民族山戌攻打燕國, 燕向齊國求救, 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

築城制皮革, 稱為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千米), 由於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 所以稱此城為“南皮”。 它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

唐虞夏商時期, 天下分為十二州, 南皮屬兗州地。 商朝時, 姜太公曾隱居此地垂釣。 西周時屬齊國麥丘邑, “文以附眾, 武以威敵”的內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 且死後葬于南皮。 可見當時南皮與商、周王朝的關係。 東周初。 南皮境屬於齊國。 周惠王十三年(西元前664年), 齊侯割地給燕國, 南皮為燕齊交界之地。 春秋時期, 山戎攻燕, 齊乘援燕之機, 又將南皮收回。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 設南皮縣, 屬巨鹿郡, 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

設勃海郡, 轄南皮。 東漢延光元年(122年), 勃海郡府遷到南皮。 三國時, 南皮屬魏國。 晉代南皮先屬冀州勃海國治轄, 西晉咸寧三年(277年)改勃海國為郡。 太康十年(289 年)勃海郡併入清河國。 太安元年(302年)又設勃海郡.郡府在南皮。 西魏登國元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 太安四年(458年), 郡址由南皮遷到東光。 東魏時, 南皮縣城遷於現址。

隋唐至明清

隋唐時約三百多年內.南皮曾幾次反復歸冀州、景州管轄。 五代時期,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 南皮縣隸屬滄州。 北宋時期, 南皮縣屬河北東路滄州。 熙寧六年(1073年), 臨津(今山東寧津)縣併入, 縣域擴大。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臨津鎮由南皮縣劃出。 元朝時, 南皮縣歸屬中書省河問府滄州管轄。 明朝時南皮屬京師河間府滄州,

下設九裡。 每髓轄十甲。 清初, 南皮設肓四路, 二十個地方。 管轄範圍:達368個村莊, 面積有所擴大。 宣統二年(1908年), 縣以下設鄉, 南皮轄6個鄉。

近現代

民國二年(1913年), 廢州府制, 南皮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 次年改稱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 陵道府制, 南皮縣隸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 劃歸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1937年10月, 日本侵略者佔領南皮, 建立偽政權。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 收復失地。 1938年5月, 建立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 仍沿舊制, 轄6個區。 縣政府初建時, 受中共冀魯邊區黨組織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遊擊支隊”行營領導。 7月, 改屬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領導。 9月, 改屬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1940年6月, 建立鬲津縣, 原南皮縣二、三、四區劃歸鬲津縣。 7月, 南皮縣北半部一、五、六區與滄縣捷地堿河以南, 於橋至狼口公路以西區域合併, 另建南皮縣, 屬冀南第六專署, 1941年3月改為冀魯邊區一專署。 1943年1月, 撤銷鬲津縣, 擴建南皮縣。 1914年4月, 南皮縣與東光(含吳橋)縣合併, 建立東南縣。 9月, 東光南部與吳橋地區劃出, 南皮與東光北部地方重新組建東南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區。 1945年12月, 東南縣撤銷恢復南皮縣, 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 1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

1950年5月, 撤銷滄南專區, 南皮縣劃歸德州專區。 1952年10月, 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6月, 撤銷滄縣專區, 改屬天津專區, 12月, 撤銷天津專區, 改歸天津市轄, 南皮縣域分別劃歸交河縣和寧津縣(宣惠河以南地區劃歸寧津縣)。 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1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1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裡鄉、湯莊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莊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風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併,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馮家口鎮、劉八裡鄉、潞灌鄉、烏馬營鎮、大浪澱鄉。

旅遊資訊

唐代雕刻的石金剛

唐代雕刻的石金剛

位於滄州南47千米的南皮縣城東北。 景點特色:兩尊唐代雕刻的石金剛,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形如武將,怒目而視。東像雙手合十胸前,兩臂托鐧,西像兩手扶鐧杵地。

南皮烈士陵園

南皮烈士陵園

位於南皮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東院為骨灰堂。

釣魚臺

姜太公釣魚臺

中國有十大釣魚臺,位於南皮城西10千米的姜太公釣魚臺就是其中一處。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裡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臺。

明朝古槐

位於南皮縣城光明西路古槐廣場。據考為明初植,距今600餘年。高5米,圍約1.7米,樹幹中空,南面半劈,枯乾鋸斷,於老幹又發新枝,仍生機盎然。

五壘城

五壘城

五壘城距縣城東南22千米處,位於蘆莊子村西北角,城址呈東西向長方形臺地,高出四周地面2—3米。地勢南低北高,中部北邊有高臺一處,高出城北地面8米。可見文化層4米,地面有繩紋磚瓦殘片、泥質灰陶壺口沿等。 《輿地志》載:“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內,俗呼五壘城。今尚有梳妝樓、穿衣嶺等遺址。

石望柱

石望柱

石望柱兩根,青石雕刻,由柱頂、身、礎三部分組成,礎下連長方形頑石。一中斷,一存下半。柱通高4.18米,頂高0.80米,身長2.85米;礎方形,邊長0.75米,高0.31米;石長0.91米,寬0.60米,厚0.20米,徑0.41米。柱頂與柱身為一石所雕。頂雕犼,蹲體仰首望天;柱身八角八面體,通體浮雕雲龍紋,流雲密佈;根雕方形四面蓮瓣。零件柱身與上同,雕刻工整細緻。專家鑒定應為明代遺物。由葉三撥村徵集,現存文物保管所。

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1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1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裡鄉、湯莊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莊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風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併,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馮家口鎮、劉八裡鄉、潞灌鄉、烏馬營鎮、大浪澱鄉。

旅遊資訊

唐代雕刻的石金剛

唐代雕刻的石金剛

位於滄州南47千米的南皮縣城東北。 景點特色:兩尊唐代雕刻的石金剛,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形如武將,怒目而視。東像雙手合十胸前,兩臂托鐧,西像兩手扶鐧杵地。

南皮烈士陵園

南皮烈士陵園

位於南皮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東院為骨灰堂。

釣魚臺

姜太公釣魚臺

中國有十大釣魚臺,位於南皮城西10千米的姜太公釣魚臺就是其中一處。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裡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臺。

明朝古槐

位於南皮縣城光明西路古槐廣場。據考為明初植,距今600餘年。高5米,圍約1.7米,樹幹中空,南面半劈,枯乾鋸斷,於老幹又發新枝,仍生機盎然。

五壘城

五壘城

五壘城距縣城東南22千米處,位於蘆莊子村西北角,城址呈東西向長方形臺地,高出四周地面2—3米。地勢南低北高,中部北邊有高臺一處,高出城北地面8米。可見文化層4米,地面有繩紋磚瓦殘片、泥質灰陶壺口沿等。 《輿地志》載:“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內,俗呼五壘城。今尚有梳妝樓、穿衣嶺等遺址。

石望柱

石望柱

石望柱兩根,青石雕刻,由柱頂、身、礎三部分組成,礎下連長方形頑石。一中斷,一存下半。柱通高4.18米,頂高0.80米,身長2.85米;礎方形,邊長0.75米,高0.31米;石長0.91米,寬0.60米,厚0.20米,徑0.41米。柱頂與柱身為一石所雕。頂雕犼,蹲體仰首望天;柱身八角八面體,通體浮雕雲龍紋,流雲密佈;根雕方形四面蓮瓣。零件柱身與上同,雕刻工整細緻。專家鑒定應為明代遺物。由葉三撥村徵集,現存文物保管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