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民分類投放意識弱 海口垃圾“一鍋燴”仍舊難分類

垃圾車不分類混雜壓縮直接運走。

市民分類投放意識薄弱 垃圾中轉站不具備分類條件 處理前不分類直接填埋或焚燒 記者走訪海口一些學校、街道、垃圾轉運站等 發現從源頭到終端都不太樂觀

垃圾分類, 一直是近年來宣導的環保措施之一。 有效的垃圾分類將有助於提高垃圾回收效率, 有助於城市環境的保護。 近年來, 隨著環衛一體化ppp專案陸續投入使用, 海口的城市環境和垃圾清理工作也得到一定改善, 但垃圾分類這一理念卻遠未成為現實。

近日, 記者走訪海口部分社區、街道、學校等場所, 從垃圾產生的源頭, 垃圾轉運站等垃圾處理中端環節, 直至垃圾處理廠等末端, 發現海口垃圾分類情況仍不樂觀。 源頭市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 中端垃圾中轉站不具備分類條件, 末端也未進行分類, 而是直接焚燒或者填埋。 實現垃圾分類, 海口仍是在路上。

南國都市報記者王康景王子遙實習生趙靜文/圖

源頭

市民分類投放意識弱

垃圾箱常“吃”錯東西

李妚四是負責濱涯湖新村片區衛生清理的環衛工人。 5日中午, 剛剛上班沒多久的她騎著環衛車, 繞著轄區的背街小巷清掃一周後, 車後的垃圾箱已經滿了。 垃圾箱裡裝的大部分是周邊居民丟棄的未經分類的生活垃圾。

“多數袋子底下都有汁, 像飲料、油水等, 都是帶水的和幹的混在一個袋子裝。 ”李妚四告訴記者, 濱涯湖新村內租戶多, 人口流動性強, 租住的外來人口沒有垃圾幹濕分類意識, 多數人也懶得去分類。

然而, 在一些社區中, 居民卻在垃圾幹濕分類上有心無力。 作為秀英區海盛花園的業主之一, 小林(化名)在最初提倡垃圾幹濕分類時就曾為家裡再度添置了一個垃圾桶,

平時將塑膠瓶、包裝盒、廢紙等裝在一個垃圾箱內, 食品殘渣、剩飯菜及果皮等放在另一個垃圾桶中。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 如今他家中又變回最初的只有一個垃圾桶。

“在生活中, 想做到垃圾幹濕分類並不容易。 ”小林舉例稱, 他當天中午打包回家的飯菜盒及塑膠袋底部滿是菜油, 為了不弄髒餐桌, 他選擇用報紙墊著。 然而吃完後, 他便習慣性地將報紙、餐巾紙等放入吃完的餐盒中, 準備一起丟掉。 “包裝盒、廢報紙等本來屬於幹垃圾, 但是被菜油一浸, 我們也不知道屬於幹垃圾還是濕垃圾。 這樣的一包垃圾應該是混合垃圾, 如果社區垃圾箱分為幹濕兩區,

我不知道該丟哪邊。 ”

記者走訪發現, 包括小林居住的社區內的不少中低檔社區的垃圾收集處並未分別設置“幹垃圾”和“濕垃圾”的投放區, 居民們的生活垃圾都統一丟進了收集處的大型垃圾箱內。 而前來收集垃圾的環衛工人, 也沒有第一時間將垃圾進行分類清理, 而是囫圇吞棗般全部裝進垃圾車運走。 對於一些有意堅持垃圾幹濕分類的居民而言, 這樣的收集運送模式顯然讓他們做了“無用功”。

在椰林路3號的昌隆宿舍, 該社區有兩個垃圾屋, 每個垃圾屋內只有一個垃圾桶, 且沒有標注垃圾分類。 管理員劉先生說, 大家都是這樣倒垃圾的, 並無分類。

校園內的綠色回收垃圾箱被混放各種垃圾。

高校內垃圾分類設施齊全

但多數學生仍是隨意亂丟

記者還走訪了海口市內部分高校。 在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內有不少幹濕垃圾分類桶, 都是按兩個桶一組放置, 但記者觀察發現, 不少學生在附近小賣部或超市買了物品如食物, 吃過之後剩下的塑膠袋、飲料瓶和易開罐等也是隨意放進其中一個桶內, 基本上不看類別。此外,校園內還有單獨設立的綠色可回收垃圾桶,但記者看到不少綠色垃圾桶內有不可回收的食物殘渣和果皮等物。

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名學生,詢問是否留意到桶上有垃圾分類,為何沒有按照分類丟垃圾?有的同學表示大家都是這樣扔,有的則坦言“沒有太留意”。只有個別同學表示,如果是瓶子或者易開罐等容易辨別是否可回收,會注意往可回收桶裡扔。

在省交通學校內,記者看到同樣擺放了多個標明幹濕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可在幹濕垃圾桶內仍可以看到速食盒和食物殘渣與塑膠瓶子等垃圾混放。

壞、爛菜和塑膠袋混雜

農貿市場無明確規定

記者走訪大英、新華等多個農貿市場發現,菜市場產生的壞、爛菜和塑膠袋等垃圾基本上是混放不分類。在大英菜市場,記者看到一些菜販將挑出的爛、壞菜以及塑膠袋等物品混合裝袋,滿了就拿到旁邊的垃圾轉運站丟。而在一旁的新華農貿市場內,經營者們同樣是此種做法。

“市場裡產生的垃圾無非就是爛菜葉、塑膠袋、泡沫箱等。一般我們都是用廢舊泡沫箱裝損耗的菜葉。菜葉上都打過水,廢箱上也會沾一些,我都是裝滿了就丟掉。”在龍華區公益性菜市場經營蔬菜攤的陳阿姨表示,她並不知道“垃圾分類”的說法,大多數市場也沒有實行類似的分類方式,市場管理方也對此也沒有明確的要求。

垃圾轉運站垃圾也不分類。

商圈周邊“飯盒”多

速食垃圾混放垃圾桶

商場店鋪也是垃圾產生的重要源頭,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商場店鋪垃圾分類做得也不好。比如南寶電腦商城廣場上有專設的垃圾小屋,屋內擺放了四個標明幹濕垃圾的垃圾桶,可記者走近一看,商場工作人員食用剩下的速食盒以及食物殘渣等濕垃圾、報紙、瓶子都混放一起。

記者在海墾路一家燒臘餐館後廚外的洗滌區看到了餐館用來轉運垃圾的綠色環保垃圾,箱內除了剛剛使用過的一次性碗筷、紙巾、塑膠袋等外,還有不少飯菜剩下的湯汁和未喝完的飲料。負責清理碗碟的工作人員坦言,該店確實沒有做幹濕分類,所有垃圾都放在這一個垃圾箱內。

街邊垃圾箱密佈

按類投放卻是少數

近年來,海口加大力度整治環境,加強街道路面的衛生治理,並在各街道路面配備了大量的“兩桶一組”標示分類的垃圾桶,有效保障了街面的整潔有序。不過當記者沿著南沙路某一段走下去查看各個垃圾桶時發現,大多數垃圾桶都存在亂放垃圾的情況。

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元市民,多以不知道怎麼分或者大家都這樣扔為由。“我看到桶裡各種垃圾都有,幹的濕的,我也就不那麼留意了。”市民劉先生說。

類似情況在海口部分景區內同樣存在。記者走訪了海口灣及萬綠園,並沿途隨機查看了30個幹濕分類垃圾箱。雖然景區內每隔百米左右就可以見到垃圾箱,但是除了經過清理後無垃圾存在的6個外,仍有17個垃圾箱記憶體在幹濕垃圾錯放、混放的情況。在海口灣的廣場周邊,還臨時擺放了數個大型的綠色環保垃圾桶,記者打開查看發現,也同樣存在錯放、混放的現象,在幹垃圾箱中,未喝完的飲料瓶、椰子等赫然在目,而在濕垃圾箱中,有紙盒等垃圾。

中端

環衛工人未受垃圾分類培訓

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環衛人員與垃圾轉運站充當“清運”角色,處於中端位置,同樣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處於重要環節。不過記者走訪環衛人員、垃圾清運車輛以及垃圾轉運站發現,垃圾分類同樣不太樂觀。

“我們不負責垃圾分類,只是將路面垃圾清掃乾淨放到車上的垃圾桶裡,不過那些塑膠瓶和易開罐等有一定價值的垃圾我們會自己分揀出來賣。”在海德路,一位元環衛工告訴記者。除了“不負責”分類,還有一些環衛工人不知道怎麼分類,比如在椰林路的一位李姓環衛工告訴記者,自己上崗沒有經過專門的垃圾分類培訓,也不清楚具體該怎麼分類,而且上級也沒有要求在清理垃圾中要進行分類。

垃圾中轉站設施

不具備分類條件

在位於三葉西路的垃圾中轉站內,一名剛剛清掃完周邊區域的環衛工人將環衛車內的垃圾倒入轉運箱的活動鏟中,中轉站值班人員按動開關,活動鏟緩緩抬升,將垃圾悉數倒入箱內。

值班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垃圾箱每個可載約12噸的垃圾,裝滿後將會運往老城的垃圾收集場進行處理。倒入這中轉箱的垃圾,多數是附近環衛工人從社區垃圾場及街邊垃圾箱內收集的。

“我們這裡沒辦法處理,只負責將運來的垃圾壓縮好運走。”這名值班人員稱,中轉站並沒有人員及設施來將居民幹濕混合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事實上,除了建築垃圾外,所有混合類生活垃圾都可放入該中轉垃圾箱。記者注意到,該中轉垃圾箱也同樣沒有分為幹濕兩區,所有垃圾在入箱中都統一由機器壓縮後運走。

在坡博村的垃圾轉運站裡,記者看到,無論是負責街面清掃的小型環衛車還是旁邊的居民,到轉運站傾倒垃圾時都是直接倒進大型垃圾車廂的車鬥裡,然後值班人員操作機器進行壓縮處理,整個過程並無分類環節。此外,進入社區清運垃圾的中型垃圾車也是直接將社區內的垃圾全部倒入車鬥壓縮進車廂後運到白水塘中轉站。據白水塘垃圾中轉站蒙站長介紹,由於擔心二次污染,中轉站技術上也不能進行分類處理,而是直接運到處理廠去。

環衛工將塑膠瓶和易開罐分揀出來賣。

終端

處理前不再進行分類 直接進行填埋或焚燒發電

經瞭解,目前對海口城市垃圾進行末端最終處理的主要是海口垃圾填埋場和老城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記者向垃圾處理廠有關人士瞭解到,目前進行末端垃圾填埋或者焚燒,也都沒有進行處理前的分類,垃圾清運車將混雜的垃圾運到處理廠,就直接進行填埋或者焚燒發電。

海口市環衛局副調研員劉波介紹,目前在技術上還不允許在垃圾中轉站和處理廠進行分類再處理,由於海口一天垃圾量很大,有2、3千噸垃圾,再進行分類不僅耗時耗力,也難以保證及時清理當天的垃圾,而且很有可能會產生二次污染。

基本上不看類別。此外,校園內還有單獨設立的綠色可回收垃圾桶,但記者看到不少綠色垃圾桶內有不可回收的食物殘渣和果皮等物。

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名學生,詢問是否留意到桶上有垃圾分類,為何沒有按照分類丟垃圾?有的同學表示大家都是這樣扔,有的則坦言“沒有太留意”。只有個別同學表示,如果是瓶子或者易開罐等容易辨別是否可回收,會注意往可回收桶裡扔。

在省交通學校內,記者看到同樣擺放了多個標明幹濕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可在幹濕垃圾桶內仍可以看到速食盒和食物殘渣與塑膠瓶子等垃圾混放。

壞、爛菜和塑膠袋混雜

農貿市場無明確規定

記者走訪大英、新華等多個農貿市場發現,菜市場產生的壞、爛菜和塑膠袋等垃圾基本上是混放不分類。在大英菜市場,記者看到一些菜販將挑出的爛、壞菜以及塑膠袋等物品混合裝袋,滿了就拿到旁邊的垃圾轉運站丟。而在一旁的新華農貿市場內,經營者們同樣是此種做法。

“市場裡產生的垃圾無非就是爛菜葉、塑膠袋、泡沫箱等。一般我們都是用廢舊泡沫箱裝損耗的菜葉。菜葉上都打過水,廢箱上也會沾一些,我都是裝滿了就丟掉。”在龍華區公益性菜市場經營蔬菜攤的陳阿姨表示,她並不知道“垃圾分類”的說法,大多數市場也沒有實行類似的分類方式,市場管理方也對此也沒有明確的要求。

垃圾轉運站垃圾也不分類。

商圈周邊“飯盒”多

速食垃圾混放垃圾桶

商場店鋪也是垃圾產生的重要源頭,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商場店鋪垃圾分類做得也不好。比如南寶電腦商城廣場上有專設的垃圾小屋,屋內擺放了四個標明幹濕垃圾的垃圾桶,可記者走近一看,商場工作人員食用剩下的速食盒以及食物殘渣等濕垃圾、報紙、瓶子都混放一起。

記者在海墾路一家燒臘餐館後廚外的洗滌區看到了餐館用來轉運垃圾的綠色環保垃圾,箱內除了剛剛使用過的一次性碗筷、紙巾、塑膠袋等外,還有不少飯菜剩下的湯汁和未喝完的飲料。負責清理碗碟的工作人員坦言,該店確實沒有做幹濕分類,所有垃圾都放在這一個垃圾箱內。

街邊垃圾箱密佈

按類投放卻是少數

近年來,海口加大力度整治環境,加強街道路面的衛生治理,並在各街道路面配備了大量的“兩桶一組”標示分類的垃圾桶,有效保障了街面的整潔有序。不過當記者沿著南沙路某一段走下去查看各個垃圾桶時發現,大多數垃圾桶都存在亂放垃圾的情況。

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元市民,多以不知道怎麼分或者大家都這樣扔為由。“我看到桶裡各種垃圾都有,幹的濕的,我也就不那麼留意了。”市民劉先生說。

類似情況在海口部分景區內同樣存在。記者走訪了海口灣及萬綠園,並沿途隨機查看了30個幹濕分類垃圾箱。雖然景區內每隔百米左右就可以見到垃圾箱,但是除了經過清理後無垃圾存在的6個外,仍有17個垃圾箱記憶體在幹濕垃圾錯放、混放的情況。在海口灣的廣場周邊,還臨時擺放了數個大型的綠色環保垃圾桶,記者打開查看發現,也同樣存在錯放、混放的現象,在幹垃圾箱中,未喝完的飲料瓶、椰子等赫然在目,而在濕垃圾箱中,有紙盒等垃圾。

中端

環衛工人未受垃圾分類培訓

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環衛人員與垃圾轉運站充當“清運”角色,處於中端位置,同樣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處於重要環節。不過記者走訪環衛人員、垃圾清運車輛以及垃圾轉運站發現,垃圾分類同樣不太樂觀。

“我們不負責垃圾分類,只是將路面垃圾清掃乾淨放到車上的垃圾桶裡,不過那些塑膠瓶和易開罐等有一定價值的垃圾我們會自己分揀出來賣。”在海德路,一位元環衛工告訴記者。除了“不負責”分類,還有一些環衛工人不知道怎麼分類,比如在椰林路的一位李姓環衛工告訴記者,自己上崗沒有經過專門的垃圾分類培訓,也不清楚具體該怎麼分類,而且上級也沒有要求在清理垃圾中要進行分類。

垃圾中轉站設施

不具備分類條件

在位於三葉西路的垃圾中轉站內,一名剛剛清掃完周邊區域的環衛工人將環衛車內的垃圾倒入轉運箱的活動鏟中,中轉站值班人員按動開關,活動鏟緩緩抬升,將垃圾悉數倒入箱內。

值班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垃圾箱每個可載約12噸的垃圾,裝滿後將會運往老城的垃圾收集場進行處理。倒入這中轉箱的垃圾,多數是附近環衛工人從社區垃圾場及街邊垃圾箱內收集的。

“我們這裡沒辦法處理,只負責將運來的垃圾壓縮好運走。”這名值班人員稱,中轉站並沒有人員及設施來將居民幹濕混合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事實上,除了建築垃圾外,所有混合類生活垃圾都可放入該中轉垃圾箱。記者注意到,該中轉垃圾箱也同樣沒有分為幹濕兩區,所有垃圾在入箱中都統一由機器壓縮後運走。

在坡博村的垃圾轉運站裡,記者看到,無論是負責街面清掃的小型環衛車還是旁邊的居民,到轉運站傾倒垃圾時都是直接倒進大型垃圾車廂的車鬥裡,然後值班人員操作機器進行壓縮處理,整個過程並無分類環節。此外,進入社區清運垃圾的中型垃圾車也是直接將社區內的垃圾全部倒入車鬥壓縮進車廂後運到白水塘中轉站。據白水塘垃圾中轉站蒙站長介紹,由於擔心二次污染,中轉站技術上也不能進行分類處理,而是直接運到處理廠去。

環衛工將塑膠瓶和易開罐分揀出來賣。

終端

處理前不再進行分類 直接進行填埋或焚燒發電

經瞭解,目前對海口城市垃圾進行末端最終處理的主要是海口垃圾填埋場和老城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記者向垃圾處理廠有關人士瞭解到,目前進行末端垃圾填埋或者焚燒,也都沒有進行處理前的分類,垃圾清運車將混雜的垃圾運到處理廠,就直接進行填埋或者焚燒發電。

海口市環衛局副調研員劉波介紹,目前在技術上還不允許在垃圾中轉站和處理廠進行分類再處理,由於海口一天垃圾量很大,有2、3千噸垃圾,再進行分類不僅耗時耗力,也難以保證及時清理當天的垃圾,而且很有可能會產生二次污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