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痛風 吃出來的“帝王病”,中醫治痛風

痛風 吃出來的“帝王病”

近幾年每逢節日長假過後, 來看病的痛風病人就特別多, 究其原因, 和假期的飲食是分不開的。 舊病復發的痛風患者多因一時疏忽, 忘了管住嘴;而新增的患者則是因為大快朵頤了。 這享口福咋還享出病來了?今天就說一說這個吃出來的“帝王病”——痛風。

其實, 痛風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 在過去, 西方的痛風病人主要集中在王室成員、貴族和富貴人家當中, 因此, 也被稱為“帝王病”、“富貴病”。

希波格拉底是第一個描述痛風的醫生。 他發現豐富的食物和葡萄酒與此病有關, 富人和窮人都會得痛風, 但宦官幾乎不得痛風, 並且痛風的首次發病往往出現在成年男性和絕經期以後的女性。 而且, 他認為痛風是由於人體內有毒的液體滴入關節中而發病的。 這個觀點與現代痛風發病是由尿酸鹽沉積的理論是一致的。

現在, 醫生對痛風的認識很明確,

是由於長期進食大量高蛋白食物等導致的。 不幸的是, 很多讓人垂涎的食物都含大量嘌呤。 食物中的嘌呤在人體內轉化為尿酸, 使體內血尿酸濃度升高、沉積、形成針狀晶體, 進而刺激關節和臟器, 形成痛風。

在中國, 痛風之名始于金元時期。 最早見於《靈樞·賊風》篇, 說這個病傷于濕氣, 藏之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 久留而不去。 古人雖不明白有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結晶在組織中沉積而導致痛風發作, 但其濕氣久存學說, 同樣與尿酸過多沉積在血液組織、關節液中的現代醫學理論相一致。

《金匱要略》對痛風的認識就有了很大的進展, 也有了較豐富的內容。 一是將痛風定名為“曆節”, 在古代, 很多關節炎都歸屬於曆節。 二是強調了飲食不節與痛風的關係。 至唐代則把痛風稱為“白虎病”、“白虎曆節”。 就是說痛風發作時, 關節疼痛就像被老虎咬一樣, 相當痛苦。

金元時代名醫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記載:痛風者, 四肢百節走痛, 他方謂之白虎曆節風症。 朱丹溪是第一個命名痛風的醫學家。

那時是蒙古人統治著中國, 而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和漢人不同, 多以肉食為主, 因此, 蒙古人中得痛風的貴族也不少。

所以,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這本書中首創了治療痛風的方劑。 這個方子是由黃柏、威靈仙、蒼術、羌活、甘草、陳皮、芍藥、桃仁、紅花各15克組成,

水煎服。 即使到了現在, 中醫仍在將此方加減變化之後用於治療痛風, 療效依然很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