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品讀|“借光”之後

漢代匡衡鑿壁借光, 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勵志的故事, 也正因為自身的刻苦和勤奮及天分, 匡衡後來成為一代大學問家, 連太子劉奭(後來的漢元帝)都將他樹為榜樣。

多年來, 我們往往看到的是這句成語閃光的一面, 而“不光彩”的一面卻被歷史掩蓋, 鮮為人知。

劉奭登上皇位後, 匡衡也正式步入仕途, 平步青雲, 很快官至丞相, 被封侯。 在當時, 凡被封侯者, 都要賜予封地。 按當時制度, 匡衡應該得到的封地面積為3100頃, 可在丈量中, 不知是執行官員丈量失誤, 還是有意巴結賄賂, 多給他圈出了400頃。 事後, 有下屬向匡衡報告了此事, 面對突然借來的這道耀眼的“亮光”, 匡衡一下花了眼, 把持不住私欲, 乾脆將錯就錯, 佔有了多餘的土地。 地方官畏懼匡衡這位“紅人”的權勢, 未敢多言。

紙終究無法包住火, 還是有人向皇帝舉報了匡衡侵佔土地之事, 經查屬實, 依國策民意, 匡衡被撤職法辦, 貶為庶民, 封地被收回, 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從一位正面典型, 淪為反面案例。

想來, 也許正是因為從小做慣了無成本投入的“借”, 長大後也無反思, 且一時得利得勢, 使匡衡養成事事想佔便宜的心理, 最終給自己帶來致命的打擊。

看歷史, 不妨多看幾面。

(摘自《組工文萃》2017年第九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