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一個人要活得精彩,在於擁有高級的年齡觀

一個人的生命氣象, 往往從擁有高級的年齡觀開始。

01

你身邊一定有被年齡困住的人。

我高中同學李雯就是如此。

八年前, 她29歲那年,

一共相了28次親。

她說:“我今年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我問:“為什麼這麼著急啊?”

她說:“女人過了30就是剩女了, 過了30就是別人挑你了。 ”

我說:“憑你的條件, 不至於。 ”

她又說:“我33歲前必須要孩子。 ”

我問:“為什麼就必須呢?”

她回答:“過了這個年齡生孩子很危險。 ”

相親28次親後, 她終於嫁了人。

她其實並不太喜歡他,

但為了完成任務, 她選擇了將就。

這一將就, 婚姻就出現了狀況。

婚後生活一直磕磕碰碰,

去年, 他老公多次出軌。

朋友們勸她:“不合適, 就離了吧。 ”

她卻說:“我都36歲了, 還帶著孩子, 估計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

因怕年齡大而不敢離,

她天天過得唉聲歎氣。

02

同學劉剛是另一個被年齡困住的人。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民企,

做了辦公室的一名行政人員。

那時候, 做行政待遇還將就。

有一天, 一幫同學聚會時,

大家勸他:“辦公室行政沒什麼技術含量, 可替代性強, 你應該學點技術活。 ”

劉剛說:“我都30歲了, 還折騰什麼呀?”

另外一位同學聽進去了,

三年後, 拿到了“註冊會計師”。

劉剛直流口水:“早知道我也學了。 ”

我們又勸他:“你不是喜歡研究心理嗎, 立馬學啊。 ”

劉剛說:“我都33歲了, 記性力不行了。 ”

另外一位同學聽進去了,

2016年當上了“心理諮詢師”。

劉剛又流口水:“早知道我也學了。 ”

這幾年, 搞行政的待遇幾乎沒漲。

劉剛經常歎氣:“這工作還不如雞肋。 ”

大家又勸他:“那你趕緊轉行啊。 ”

劉剛卻說:“我都要奔四了, 轉行肯定做不好, 還不如在這個崗位上湊合一下。 ”

03

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故事呢?

因為我發覺身邊很多人都被年齡“框”住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年齡不再是一種刻度,

而是變成了我們頭上的緊箍咒,

好像過了一定年齡,

我們只能變成規規矩矩的提線木偶,

再也無法從生活的五指山下翻身。

所以我想談談“年齡觀”這個事情。

你知道一個人有幾種年齡嗎?

你可能蒙了:“年齡, 還能有幾種?”

是的, 我們通常說的只有一種,

那就是身份證的法定年齡。

但其實一個人擁有四種年齡:

●第一種:生命年齡。

就是身份證上所記載的法定年齡。

●第二種:生理年齡。

生理年齡也叫身體年齡, 就是身體器官整體機能所呈現出的年齡。 生理年齡可小於生命年齡, 也可大於生命年齡。

●第三種:容貌年齡。

就是人的容貌特徵所顯現出來的年齡。

●第四種:心理年齡。

就是人的心理狀態所呈現出來的年齡。

心理學家希爾曼研究大量案例後發現:

“那些人生過得特別精彩的人,

往往在四種年齡上都擁有高級的年齡觀。 ”

04

英國保險機構做過一個全球調查。

結果發現:中國人最怕老。

中國人不僅最怕老,

而且把每個年齡段都過得憂心忡忡:

“我不想呆在童年, 因為實在幼稚。 ”

“我不想呆在少年, 因為學業繁重。 ”

“我不想呆在青年, 因為一無所有。 ”

“我不想呆在中年, 因為危機重重。 ”

“我不想呆在老年, 因為行將入土。 ”

每個年齡段的我們,

似乎都不太喜歡這個年齡的自己,

所以我們一輩子都過得不太快樂。

喜歡麥達德寫的《最好的年齡》:

她在電視節目中問現場觀眾:

你覺得幾歲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齡?

一個小女孩說:“兩個月,因為會被抱著走,得到很多的照顧。”

一個小男孩說:“3歲,因為不用上學,可以不停玩耍。”

一個少年說:“18歲,因為高中畢業了,可以開車去任何地方。”

一個男人說:“25歲,因為渾身有用不完的活力。”

一個女人說:“29歲。因為可以躺在屋子裡任何地方,什麼也不幹。”

一個媽媽說:“45歲,因為已盡完撫養子女的義務。”

一個老人說:“65歲,因為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在問了很多現場觀眾後,

麥達德得出這樣一句結論:

“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

每一個年齡其實都是最好的年齡,

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享受,

每一個年齡都有他獨特的風韻。”

對於生命年齡,

我們常常認為自己現在所處的年齡是最糟的,

似乎永遠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但如果你像麥達德一樣換個角度看,

就會發現——每個年紀,都是恰到好處的自己。

在一期綜藝節目中,

主持人問51歲的劉嘉玲:

“你最享受人生的哪一段時光?”

劉嘉玲笑了笑,然後篤定地說:

“最享受現在,此刻就是我最好的時光。”

主持人問:“為什麼?”

劉嘉玲說了一段讓人記憶深刻的話:

“20多歲的女孩就該是20多的味道,

青春洋溢,很美。

30多歲的女人瞭解了很多生活,

眼睛裡開始有了故事,也很美。

50多歲的女人,像我,

雖然皮膚的質地沒那麼漂亮了,

但我眼神的光芒卻是年輕人沒有的。

每個年齡,其實都有每個年齡的味道,

每個年齡,其實都是恰到好處的自己。”

所以,對於生命年齡,

最好的年齡觀就是欣然享受。

欣然享受每個年齡段的美好,

在每個年齡都活出最好的自己。

05

作家艾小羊寫過一篇很火的文章,

叫《對美貌的執念,正在毀掉新女性》。

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現在的人,特別是女性,

太過度追求容貌之美了。

“走,咱們去潛水吧?”

“不去,我怕皮膚被曬黑。”

“走,咱們去西藏旅行吧?”

“不去,我怕皮膚被曬黑。”

很多女人,幾乎把三分之一的時間,

都用在了追求和保持容貌之美上,

從而喪失了很多人生的樂趣。

知乎上有個有趣的提問:

為什麼大多想用美貌留住男人的女人都失敗了?

有一個回答一針見血:

“以為外在美貌能夠留住一個人,

是一種自打耳光的行為,

當你選擇用美貌留住一個人時,

就應該想到世界上還有人,

你還不是最好的。 ”

過度追求美貌,

讓我們損失的不僅是人生的滋味,

甚至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人生的大幸福。

艾小羊說:“女人對美的過於貪心,會讓人生體驗變得糟糕。”

作家畢淑敏問一個資深整形醫生:

“您可以一眼就看出誰整過形嗎?”

醫生回答:“基本可以。”

“什麼樣的人你都接收嗎?”

“不,我先讓他回答一個問題。回答不好,我就不做。”

畢淑敏問:什麼問題?

“把你的心想像成山谷,告訴我那裡是什麼景象?”

有人說,山谷裡綠樹成陰泉水潺潺。

有人說,山谷裡鳥鳴不絕百獸出沒。

有人說,山谷裡陰風慘慘草木凋零。

畢淑敏不解:這和整形有什麼關係?

醫生說:相由心生。整形效果並非一勞永逸,想要保持好效果,心境就得美好明媚。因為再好的手術刀,也抵不過另外兩把刀。

畢淑敏問:那兩把刀是什麼?

“一把刀是時間,時間會沖刷整容的效果。

另外一把更尖銳的刀,就是心靈的雕刻。

只有心裡有智慧有內容的人,

才能滋養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我是想說,對於容貌年齡,

最好的年齡觀是適度呵護與滋養內心。

適度呵護就是說我們要追求容貌美,

但不能失去限度,

失去限度就會損傷人生的豐富性。

滋養內心就是說要豐富內在,

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不是玻尿酸,

而是你的才華、智慧與氣質。

對此,林清玄有句話說得好: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

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

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女人前半生可以靠容貌活著,

而後半生則取決於內心的修煉。

06

52歲之前,李開複一直有個目標:

“成為一個有很大影響力的人。”

為此,他把“拼命”作為自己的標籤,

“希望每個單位時間都可以產生最大價值。”

收到郵件,十分鐘必回,哪怕深夜。

一分鐘時間沒被規劃,他就會坐立不安。

“為了追求更大的影響力,

我像機器一樣盲目地快速運轉,

心中那只貪婪的野獸霸佔了我的靈魂。”

2013年,《時代週刊》評選“影響世界百大人物”,

李開複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入選了。

可就在領獎回來後沒多久,他病倒了。

一檢查,淋巴癌。

他把獎盃扔到一邊,悲歎道:

“生病以後,才深深體會到,

其實健康失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對於容貌年齡,我們常常過度追求;

而對於身體年齡,又像李開複一樣過於放縱。

最近看到三條新聞,悚然心驚:

第一條:癌症不相信年輕——2000年,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10萬人裡面有40個得癌症,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增長了80%。

第二條:中國每年60萬人過勞死,平均每天1685人。

第三條:平安保險大範圍調查18—64歲人群後得出結論:國人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老8.2歲。

中國人普遍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1982年秋天,33歲的村上春樹,

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當小說家。”

自從腦子誕生這個想法後,

他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寫稿模式:

早上四點起床,泡咖啡,吃點心。

吃完就寫稿,寫稿十頁,四個小時。

寫好十頁還想寫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寫了七頁寫不下去了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然後開始跑步,跑10公里。

跑完休息一會,做翻譯。

下午兩點,結束工作,

然後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看書,看電影……

晚上九點,上床睡覺。

這個寫稿模式一堅持就是35年。

33歲之前,因為吸煙和熬夜,

村上的身體已經胖成了一個球。

但當他立下當小說家的志向後,

他知道這種生活習慣是不可能實現夢想的,

他必須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達到目的。

“當你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村上說。

正因如此,村上成功了。

我為什麼要寫村上的故事呢,

因為我想告訴大家:

“對於身體年齡,請記住一句話:

時間才是真正的big boss,

再有才華的人,最後拼的還是身體。

所以請養成與你的工作相匹配的生活習慣。”

07

中國有句老話害了很多人,

這句話就是——“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學奧數,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結婚,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生孩子,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買車子,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當處長,

於是,我們把生活過成了競技場,

一個個都在忙著追求“標配人生”:房,車,存款,婚姻,孩子……

一旦在認定年齡段完不成目標,

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但焦慮的我們似乎忘了一點:當人生只剩下標配,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把人生過成標準答案,那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人這一輩子,

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標配重要太多了。

前段時間,一位讀者在後臺留言說:

“17歲那年我喜歡上了一個女孩,

但因為信奉‘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

27歲的時候再也遇不到了。”

還有一位讀者留言說:

“小時候,我多麼渴望買下那塊糖,

但因為心疼錢最終沒買。

長大後我有了無數倍的幾毛錢,

卻不再需要那塊糖了,

也無法再愛那塊糖了。”

“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這句話,

實在是耽誤了太多中國人。

對於心理年齡,

我喜歡摩西奶奶的態度。

摩西,本是美國的一位普通老太太。

一位從沒進過美術學校的農村老太太。

但她老年時,突然喜歡上了畫畫。

很多親朋對她說:

“你這麼老了,還折騰什麼?”

“你這麼老了,還能畫出什麼名堂。”

但76歲的她還是拿起了畫筆,

“我不管,我就是喜歡畫畫。”

這一畫,就一發不可收。

94歲那年,她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她有一句名言——“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對於心理年齡,

最高級的年齡觀就是像摩西奶奶一樣——擁有無齡感。

所謂無齡感,

就是沒有年齡的概念,不為年齡所束縛,

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

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敢去嘗試。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

有哪些可以令人瞬間清醒的句子?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我38歲那年,

琢磨著要不要去讀兩年放射線照相術大專學位。

但是我覺得自己太老了,

等拿到學位時,都40歲了。

但好朋友跟我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不讀,你還是會40歲,

一個沒有學位的40歲。’

我現在已經60歲了,

那個學位改變了我的生活。”

特別喜歡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不管你現在多少歲,

如果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那就立刻去做,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所以我們一輩子都過得不太快樂。

喜歡麥達德寫的《最好的年齡》:

她在電視節目中問現場觀眾:

你覺得幾歲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齡?

一個小女孩說:“兩個月,因為會被抱著走,得到很多的照顧。”

一個小男孩說:“3歲,因為不用上學,可以不停玩耍。”

一個少年說:“18歲,因為高中畢業了,可以開車去任何地方。”

一個男人說:“25歲,因為渾身有用不完的活力。”

一個女人說:“29歲。因為可以躺在屋子裡任何地方,什麼也不幹。”

一個媽媽說:“45歲,因為已盡完撫養子女的義務。”

一個老人說:“65歲,因為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在問了很多現場觀眾後,

麥達德得出這樣一句結論:

“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

每一個年齡其實都是最好的年齡,

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享受,

每一個年齡都有他獨特的風韻。”

對於生命年齡,

我們常常認為自己現在所處的年齡是最糟的,

似乎永遠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但如果你像麥達德一樣換個角度看,

就會發現——每個年紀,都是恰到好處的自己。

在一期綜藝節目中,

主持人問51歲的劉嘉玲:

“你最享受人生的哪一段時光?”

劉嘉玲笑了笑,然後篤定地說:

“最享受現在,此刻就是我最好的時光。”

主持人問:“為什麼?”

劉嘉玲說了一段讓人記憶深刻的話:

“20多歲的女孩就該是20多的味道,

青春洋溢,很美。

30多歲的女人瞭解了很多生活,

眼睛裡開始有了故事,也很美。

50多歲的女人,像我,

雖然皮膚的質地沒那麼漂亮了,

但我眼神的光芒卻是年輕人沒有的。

每個年齡,其實都有每個年齡的味道,

每個年齡,其實都是恰到好處的自己。”

所以,對於生命年齡,

最好的年齡觀就是欣然享受。

欣然享受每個年齡段的美好,

在每個年齡都活出最好的自己。

05

作家艾小羊寫過一篇很火的文章,

叫《對美貌的執念,正在毀掉新女性》。

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現在的人,特別是女性,

太過度追求容貌之美了。

“走,咱們去潛水吧?”

“不去,我怕皮膚被曬黑。”

“走,咱們去西藏旅行吧?”

“不去,我怕皮膚被曬黑。”

很多女人,幾乎把三分之一的時間,

都用在了追求和保持容貌之美上,

從而喪失了很多人生的樂趣。

知乎上有個有趣的提問:

為什麼大多想用美貌留住男人的女人都失敗了?

有一個回答一針見血:

“以為外在美貌能夠留住一個人,

是一種自打耳光的行為,

當你選擇用美貌留住一個人時,

就應該想到世界上還有人,

你還不是最好的。 ”

過度追求美貌,

讓我們損失的不僅是人生的滋味,

甚至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人生的大幸福。

艾小羊說:“女人對美的過於貪心,會讓人生體驗變得糟糕。”

作家畢淑敏問一個資深整形醫生:

“您可以一眼就看出誰整過形嗎?”

醫生回答:“基本可以。”

“什麼樣的人你都接收嗎?”

“不,我先讓他回答一個問題。回答不好,我就不做。”

畢淑敏問:什麼問題?

“把你的心想像成山谷,告訴我那裡是什麼景象?”

有人說,山谷裡綠樹成陰泉水潺潺。

有人說,山谷裡鳥鳴不絕百獸出沒。

有人說,山谷裡陰風慘慘草木凋零。

畢淑敏不解:這和整形有什麼關係?

醫生說:相由心生。整形效果並非一勞永逸,想要保持好效果,心境就得美好明媚。因為再好的手術刀,也抵不過另外兩把刀。

畢淑敏問:那兩把刀是什麼?

“一把刀是時間,時間會沖刷整容的效果。

另外一把更尖銳的刀,就是心靈的雕刻。

只有心裡有智慧有內容的人,

才能滋養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我是想說,對於容貌年齡,

最好的年齡觀是適度呵護與滋養內心。

適度呵護就是說我們要追求容貌美,

但不能失去限度,

失去限度就會損傷人生的豐富性。

滋養內心就是說要豐富內在,

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不是玻尿酸,

而是你的才華、智慧與氣質。

對此,林清玄有句話說得好: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

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

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女人前半生可以靠容貌活著,

而後半生則取決於內心的修煉。

06

52歲之前,李開複一直有個目標:

“成為一個有很大影響力的人。”

為此,他把“拼命”作為自己的標籤,

“希望每個單位時間都可以產生最大價值。”

收到郵件,十分鐘必回,哪怕深夜。

一分鐘時間沒被規劃,他就會坐立不安。

“為了追求更大的影響力,

我像機器一樣盲目地快速運轉,

心中那只貪婪的野獸霸佔了我的靈魂。”

2013年,《時代週刊》評選“影響世界百大人物”,

李開複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入選了。

可就在領獎回來後沒多久,他病倒了。

一檢查,淋巴癌。

他把獎盃扔到一邊,悲歎道:

“生病以後,才深深體會到,

其實健康失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對於容貌年齡,我們常常過度追求;

而對於身體年齡,又像李開複一樣過於放縱。

最近看到三條新聞,悚然心驚:

第一條:癌症不相信年輕——2000年,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10萬人裡面有40個得癌症,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增長了80%。

第二條:中國每年60萬人過勞死,平均每天1685人。

第三條:平安保險大範圍調查18—64歲人群後得出結論:國人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老8.2歲。

中國人普遍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1982年秋天,33歲的村上春樹,

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當小說家。”

自從腦子誕生這個想法後,

他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寫稿模式:

早上四點起床,泡咖啡,吃點心。

吃完就寫稿,寫稿十頁,四個小時。

寫好十頁還想寫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寫了七頁寫不下去了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然後開始跑步,跑10公里。

跑完休息一會,做翻譯。

下午兩點,結束工作,

然後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看書,看電影……

晚上九點,上床睡覺。

這個寫稿模式一堅持就是35年。

33歲之前,因為吸煙和熬夜,

村上的身體已經胖成了一個球。

但當他立下當小說家的志向後,

他知道這種生活習慣是不可能實現夢想的,

他必須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達到目的。

“當你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村上說。

正因如此,村上成功了。

我為什麼要寫村上的故事呢,

因為我想告訴大家:

“對於身體年齡,請記住一句話:

時間才是真正的big boss,

再有才華的人,最後拼的還是身體。

所以請養成與你的工作相匹配的生活習慣。”

07

中國有句老話害了很多人,

這句話就是——“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學奧數,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結婚,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生孩子,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買車子,

到了什麼年齡就該當處長,

於是,我們把生活過成了競技場,

一個個都在忙著追求“標配人生”:房,車,存款,婚姻,孩子……

一旦在認定年齡段完不成目標,

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但焦慮的我們似乎忘了一點:當人生只剩下標配,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把人生過成標準答案,那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人這一輩子,

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標配重要太多了。

前段時間,一位讀者在後臺留言說:

“17歲那年我喜歡上了一個女孩,

但因為信奉‘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

27歲的時候再也遇不到了。”

還有一位讀者留言說:

“小時候,我多麼渴望買下那塊糖,

但因為心疼錢最終沒買。

長大後我有了無數倍的幾毛錢,

卻不再需要那塊糖了,

也無法再愛那塊糖了。”

“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這句話,

實在是耽誤了太多中國人。

對於心理年齡,

我喜歡摩西奶奶的態度。

摩西,本是美國的一位普通老太太。

一位從沒進過美術學校的農村老太太。

但她老年時,突然喜歡上了畫畫。

很多親朋對她說:

“你這麼老了,還折騰什麼?”

“你這麼老了,還能畫出什麼名堂。”

但76歲的她還是拿起了畫筆,

“我不管,我就是喜歡畫畫。”

這一畫,就一發不可收。

94歲那年,她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她有一句名言——“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對於心理年齡,

最高級的年齡觀就是像摩西奶奶一樣——擁有無齡感。

所謂無齡感,

就是沒有年齡的概念,不為年齡所束縛,

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

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敢去嘗試。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

有哪些可以令人瞬間清醒的句子?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我38歲那年,

琢磨著要不要去讀兩年放射線照相術大專學位。

但是我覺得自己太老了,

等拿到學位時,都40歲了。

但好朋友跟我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不讀,你還是會40歲,

一個沒有學位的40歲。’

我現在已經60歲了,

那個學位改變了我的生活。”

特別喜歡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不管你現在多少歲,

如果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那就立刻去做,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