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軍戰俘最後都去了哪裡?貴州這個小縣城給出了答案

抗日戰爭時期, 日軍先後投入總兵力173萬人。 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 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 雖然日軍號稱有武士道精神為支撐, 即使戰死也不投降。 但隨著戰爭的推進, 尤其是後期, 日軍被俘虜、投降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日軍對待戰俘基本上是全部殘忍殺死, 但中國確不是這樣。 那麼, 這些人數眾多的日軍戰俘最後都去了哪裡呢?地處偏遠地區的貴州一小縣城給出了答案。

驕橫的日軍

這個小縣城叫做鎮遠,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 鎮遠縣歷史文化悠久, 西元前277年就已經建縣, 距今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 鎮遠地勢險要, 扼守貴州東南, 是作為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戰略要地。

鎮遠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縣城裡曾收容了500多名侵華日軍戰俘, 鎮遠的日軍戰俘收容所又名第二俘虜收容所。 這個戰俘收容所最早于1937年11月在湖南常德建立, 最開始叫做“和平村”。 1938年後遷到了貴州鎮遠, 這個戰俘收容所共運行了長達6年之久。 先後關押了包括日本籍、朝鮮籍等戰俘500多人。

被俘的日軍

鎮遠日軍收容所對被俘的日軍進行改造、教育, 讓他們成為反戰人士積極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服務。 1944年11月下旬, 日軍為挽救危局, 兵發三路進攻黔南, 連陷荔波、三都、丹寨等地, 兵鋒直指鎮遠。 為防不測, 鎮遠“和平村”戰俘收容所不得不遷到了重慶巴縣鹿角場。

和平村

鎮遠縣戰俘收容所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 為改造這些戰俘做出了貢獻。 尤其是在鎮遠戰俘收容所, 還有過日本著名作家鹿地亙, 為改造日本戰俘進行了數年的教育工作。 此人早年到中國, 因為反對日軍的帝國主義被迫害, 流亡到上海內山書店, 與魯迅、內山完造等人關係不錯。 為改造這些日軍, 鹿地亙在鎮遠戰俘收容所呆了6年, 成功改造了上百名人成為反戰人士。 1946年4月, 由於日本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

所以這些日軍都全部被遣返回國。

和平村日軍改造營房

鎮遠戰俘收容所的發現,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側面認識抗日戰爭的機會。

那麼, 在抗日戰爭時期, 還有多少個像鎮遠一樣的日軍戰俘收容所呢?

抗戰時期, 全國共設置了4個大的戰俘收容所。 第一個是西安戰俘收容所,也稱之為第一戰俘收容所。主要關押的是位於西北各戰區俘獲的日軍俘虜,這個收容所曾收容了上千名日軍戰俘,1946年4月,這批戰俘被遣送回國。

日本作家鹿地亙(右邊第三微笑者)和他改造成功的戰犯

第二個戰俘收容所便是鎮遠的“和平村”。第三個戰俘收容所位於重慶,在鎮遠“和平村”遷到重慶前就已經設立,位於舊城西城臨江門內,名字叫做“博愛村”,後來又擴大了包括正義村和新亞村在內的三個村,主要關押的是日本籍和朝鮮籍戰俘。抗戰期間,關押的戰俘流動性大,先後有大概數千日軍被關押。

第四個戰俘收容所位於桂林,稱之為“蘇生學園”,主要用於對敵宣傳和進行情報戰爭。首批進駐“蘇生學園”的日軍俘虜有50多名,其中包括了日軍駐河內領事館的特工鹽見聖策,此人本來要處以極刑,但由於掌握了日軍不少情報才得以免死。“蘇生學園”共關押日軍戰俘五、六百人,一部分日軍被改造成為反戰人士。1946年4月,全部日軍被遣返回國。

遣返日軍戰俘

戰俘收容和遣返政策,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寬容大度,這些日軍戰俘回國後不少人成為了反戰人士。

第一個是西安戰俘收容所,也稱之為第一戰俘收容所。主要關押的是位於西北各戰區俘獲的日軍俘虜,這個收容所曾收容了上千名日軍戰俘,1946年4月,這批戰俘被遣送回國。

日本作家鹿地亙(右邊第三微笑者)和他改造成功的戰犯

第二個戰俘收容所便是鎮遠的“和平村”。第三個戰俘收容所位於重慶,在鎮遠“和平村”遷到重慶前就已經設立,位於舊城西城臨江門內,名字叫做“博愛村”,後來又擴大了包括正義村和新亞村在內的三個村,主要關押的是日本籍和朝鮮籍戰俘。抗戰期間,關押的戰俘流動性大,先後有大概數千日軍被關押。

第四個戰俘收容所位於桂林,稱之為“蘇生學園”,主要用於對敵宣傳和進行情報戰爭。首批進駐“蘇生學園”的日軍俘虜有50多名,其中包括了日軍駐河內領事館的特工鹽見聖策,此人本來要處以極刑,但由於掌握了日軍不少情報才得以免死。“蘇生學園”共關押日軍戰俘五、六百人,一部分日軍被改造成為反戰人士。1946年4月,全部日軍被遣返回國。

遣返日軍戰俘

戰俘收容和遣返政策,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寬容大度,這些日軍戰俘回國後不少人成為了反戰人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