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問鼎中原的“鼎”是指的什麼?

九鼎, 是中國的代名詞, 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戰國時, 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 周顯王時, 九鼎沒于泗水下。 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 亦曾屢次重鑄九鼎, 武則天 、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相傳, 夏朝初年, 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 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 鑄造九鼎, 象徵九州, 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 以一鼎象徵一州, 並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皆嘗亨鬺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鼎遷于夏商 。 周德衰, 宋之社亡, 鼎乃淪沒, 伏而不見。 "

關於九鼎的下落, 史家眾說紛壇, 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 對九鼎的記敘, 就有出入, 前後不一。 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西元前255年), 周赧王死, 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 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 宋之社亡, 鼎乃淪沒, 伏而不見。 "由後者分析, 九鼎在秦滅周之前, 即"宋之社亡"時, 已經不見;那麼, 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 豈不是自相矛盾, 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 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

在其所著的《漢書》中, 對九鼎之下落, 採取兼收並蓄之法, 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 同時, 又補充了一條史料, 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 即西元前327年, 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 派了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 畢竟是江水滔滔, 無從覓處, 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 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 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 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 已無力量保護自己。 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 卻虎視眈眈, 力圖統一中國, 取周而代之。 因此, 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 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 入不敷出, 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 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 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 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 自找麻煩, 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 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 因此, 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 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 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 但往往自相矛盾, 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 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 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 根據歷代史書記載, 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傳承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傳承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