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塵蟎過敏導致寶寶呼吸衰竭,家中這東西竟是禍首!

最近很多寶寶都出現了過敏的症狀, 有位媽媽描述寶寶的症狀是:開始咳嗽, 而且越咳越厲害, 滿臉通紅, 甚至有點喘不上氣, 全身出現紅腫塊, 只要一碰到有毛毛的東西就會更嚴重。 想問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其實導致這位元寶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塵蟎過敏, 有些家長可能想像不到塵蟎過敏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實際上, 在小兒吸入性過敏的案例中有百分之八十源自塵蟎過敏, 寶寶如果一次性大量接觸塵蟎暴露, 就可能出現急性過敏反應。

塵蟎在平時生活中, 看不見摸不著, 只能在顯微鏡上看到它,

它的身體直徑只有二十到五十微米, 比我們一根頭髮絲的直徑還要細上上百倍。

很多寶寶都會過敏, 比如皮膚發紅長痘痘、吃某種輔食過敏等等。 誘發嬰兒過敏的因素有哪些?到底什麼是過敏?家長可能會想到是吃了什麼東西,

大部分的家長都沒有想到家裡的毛絨玩具、灰塵也是罪魁禍首!

塵蟎過敏嚴重的話將會導致呼吸衰竭!日常生活中, 爸爸媽媽該怎樣判斷寶寶是否過敏呢?因為什麼過敏?趕緊看看這篇文章吧,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哦~

過敏在全球的嚴重性:

過敏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WHO指出, 過敏已經成為全球六大疾病, 全球20%的人群深受過敏的困擾。

全球大約有1.5億人患有哮喘。 在特應性皮炎裡(俗稱“濕疹”), 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高達30%。 在過敏患者中, 食物過敏困擾著全球2.2-5.2億人。

近年來, 中國過敏性疾病有快速上升的趨勢。 有研究提示, 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兒童支氣管哮喘患病率10年內增加了1倍。

遺傳學家認為, 如果父母一方容易過敏, 孩子過敏的可能性為1/3,

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過敏症, 孩子患過敏的可能性為70%。

寶寶過敏的危害

過敏不好好治療, 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傷害。 幼時曾患食物過敏和皮膚過敏的孩子, 以後患過敏性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可能性遠遠高於一般寶寶, 約為3到8倍。

幼兒時期的過敏傷害不僅表現在對皮膚、腸胃及呼吸道等方面, 它對生長發育和心智發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嬰兒時期的皮膚過敏症狀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對其情緒、行為具會產生影響, 治療不好會導致多動症趨勢。

過敏的原因

過敏病發作的誘發因素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過敏原;

通常過敏原又分為吸入性過敏和食物過敏:

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家塵、塵蟎、羽毛、貓皮屑、狗皮屑、真菌、蟑螂、花粉;

(開篇提到的那位媽媽描述的症狀應該是盛滿)

食物過敏原包括:奶、蛋、花生、堅果、黃豆及豆製品、麥類、螃蟹、蝦、鱈魚、蚌殼等海鮮。

這些過敏原以家庭塵蟎最為常見。

2、呼吸道病毒感染;

3、化學刺激物;

如香煙尼古丁、汽車尾氣、臭氧等, 這些因素可直接誘發過敏症狀;

4、間接因素;

如運動、天氣巨變、室內外溫差大於7℃、喝冰水、情緒不穩定等, 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過敏。

如何判斷寶寶過敏?

小兒的過敏表現包括一般症狀和行為改變兩個方面, 常在小兒接觸過敏原半小時至數小時後出現。

一般症狀為小兒面頰、鼻頭及耳垂潮紅, 耳道濕潤, 耳痛, 鼻塞, 打噴嚏, 黑眼圈, 眼瞼腫脹、下垂, 頭痛, 唇幹, 皮膚乾燥或多汗, 眼角或手掌出現皺紋,

腹痛, 腹瀉, 腹脹, 便秘, 臂、腿或關節處有濕疹, 反復感染, 慢性咳嗽, 哮喘, 呼吸淺而快或不規則, 脈搏紊亂, 血壓升高, 關節發緊等。

如何測試寶寶是否為過敏體質?

1、假如一個寶寶小的時候皮膚上長濕疹, 經常身上長癢疙瘩, 就可能是過敏體質;

2、寶寶的皮膚敏感, 經常長濕疹, 身上常有紅疙瘩和疹子, 患處反復發作難以治癒;

3、寶寶經常性揉眼睛、摳鼻子, 常有流鼻涕、打噴嚏症狀。 一打起噴嚏來一個接一個, 停不下來;

4、寶寶眼圈發黑發青;

5、寶寶著急或用力哭的時候, 眉毛四周部位就會發紅;

6、寶寶多汗、好動, 容易感冒;

7、跑步或者大笑以後寶寶會咳嗽, 像喘不上氣一樣;

8、晚上睡覺剛睡下半小時到兩小時就會驚醒夜哭, 常有虛汗;

9、寶寶容易氣喘,特別是上樓梯或長時間走路跑步時;寶寶還有雞胸;

10、有家族病史。

如果懷疑小孩是過敏兒,最好能帶小孩找過敏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常見的小兒過敏疾病:

01

嬰幼兒濕疹

嬰幼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兩個頰部、額部和下頜部,嚴重時可累及胸部和上臂。開始時皮膚發紅,上面有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可出現水皰、膿皰、小糜爛面、潮濕、滲液,並可形成痂皮,痂脫落後下麵是糜爛面,癒合後成紅斑。

嬰幼兒濕疹病因多由外界或體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

體內因素:過敏性體質是濕疹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其他也包括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功能障礙,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靜脈曲張,多汗,皮膚乾燥等。

外界因素: 如化學製劑、化妝品、香料、染料、清潔劑、動物毒素、蛋類、魚蝦及牛奶等異性蛋白、花粉、塵埃、細菌感染、日曬、寒冷、搔抓等

02

過敏性咳嗽

是哮喘的一種特殊類型,為兒科較為常見的臨床現象。其臨床特點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症狀。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易被誤診為感染性疾病,而濫用抗生素,貽誤治療,使病情遷延

03

食物過敏

嬰幼兒的食物過敏反應發病率,明顯高於成年人。6歲以下的寶寶,大約有1%-3%會對食物過敏。

寶寶吃過導致過敏的食物後幾分鐘到2小時之內出現,出現蕁麻疹或腫脹、慢性濕疹、或呼吸問題。有時候症狀會反映在消化道,寶寶可能會嘔吐或腹瀉。

也有的過敏屬於遲髮型過敏反應,則需要幾小時或1天后,乃至2-3周後才會發生症狀。如果小寶寶在進食某些食物後發生以上症狀,媽媽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04

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主要發生於特異體質的患兒,藥物過敏的發生與患兒的體質因素、藥物的化學性質和用藥的方法等因素有關。

症狀有幾種:

a、 固定性紅斑型:發于嘴周圍皮膚,肛門處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見。皮疹形態特殊,易於識別。特點為鮮紅色或紫紅色水腫性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清楚。

b、紅斑性發疹:表現為全身性,對稱性分佈大量鮮紅雞皮樣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紅色斑片,形成似猩紅熱式麻疹,伴輕度中度發熱。

c、蕁麻疹型:表現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風團,扁平高起,形態不規則,伴有明顯的瘙癢,部分患兒有發熱乏力,關節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狀。

d、膿皰介:致敏原在嬰幼兒以食物為主,如奶、魚、蛋等;在兒童和成人致敏原多考慮接觸物,如化學物品、動物皮屑、動物毛和某些藥物。

小兒過敏症狀發生後,要及時治療,急性可諮詢醫生服藥應急處理,長期應預防為主。

05

家族遺傳

科學研究,小兒過敏與家族遺傳的過敏體質有很大關係,過敏病主要來自於遺傳的過敏體質,加上外界過敏原或刺激物(空氣污染或病毒感染)的激發,導致呼吸道慢性且持續的發炎反應。所以要避免過敏病的發生,只能建議高危險群的兒童應避免過敏原或有害的刺激物接觸,進一步感染而致的發炎反應。

06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又稱為敏感性皮膚,就是容易因飲食、情緒或所用的護膚用品,導致皮膚表面乾燥、發紅、起斑點、眼腫、脫皮或生暗瘡等。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

如何預防?

1

避免過早添加輔食

寶寶4~6個月後,再添加輔助食品。

2

有過敏史的媽媽應注意忌口 

懷孕後期要提防曾使自己過敏的食物,以免讓孩子通過母乳間接過敏。哺乳期間,母親更要避免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3

注意輔食品種的選擇

嬰兒常見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雞蛋、花生、大豆、魚蝦類、貝類、柑橘類水果、小麥等。

首先給嬰兒添加的輔食應是易於消化而又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米粉可作為試食的首選食物,其次是蔬菜、水果,然後再試食肉、魚、蛋類。輔食添加的順序依次為穀物-蔬菜-肉、魚、蛋類。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蛋清、花生、海產品等,應在1歲以後才提供。

4

掌握循序漸進的輔食添加原則

給嬰兒添加輔食要掌握由一種到多種、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的原則。

每次引入的新食物,應為單一食物,少量開始,一次一種一種3天,以便觀察嬰兒胃腸道的耐受性和接受能力,如無過敏,再添加新的食物。這樣減少一次進食多種食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5

乳酸菌

有發現指出添加乳酸菌對於懷孕、哺育期和嬰幼兒早期,有助於預防過敏的發生。乳酸菌能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腸內有益菌種,若攝取足夠的乳酸菌,有助於消化食物,並預防過敏物質跑出腸壁。因此乳酸菌對過敏的病患會有幫助,但是長期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觀察。

6

正確的飲食觀念

研究證實,攝取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較低的過敏發生率,這是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產生,所以建議攝取低鹽、高Omega-3系列脂肪酸(如深海魚油)、多蔬果的飲食模式,以減少過敏的發生。

7

居家環境的改善

居家環境的改善是過敏疾病治療和預防最重要的一環。找出過敏原,避免過敏原

①拿掉所有裝飾物,使房間儘量清爽,沙發、地毯、窗簾儘量不要使用,若一定要使用,儘量用木質地板和平滑易擦的傢俱。

②大部分過敏學者不建議養寵物,如已經飼養寵物,請考慮送給別人或把寵物養在室外。

③定期清潔臥室。

④床鋪、被套、枕頭最好使用化學纖維,用防塵蟎套或塑膠套封好,每隔1~2周用55℃以上的熱水洗滌。

⑤臥室裡不要放置絨毛玩具,不用的衣服、棉被也要放到貯藏室內保持密封狀態。

⑥室內可擺設保濕器,、冷暖空調、空氣淨化器,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清潔。 

8

下面這些重點部位的清洗

①嘴和下巴:寶寶吃完奶或溢奶時,要用濕布及時擦嘴,千萬不要漏了容易沾到奶的下巴和脖子。由於這幾個部位一天要擦好幾次,因此下手要輕要慢要溫柔,不然很容易擦紅皮膚。

②屁股:不管寶寶用布尿布還是紙尿褲,記得要勤換,保持寶寶屁股的乾燥和透氣,千萬不要讓紙尿褲一捂就幾個小時,因為尿液和便便對寶寶幼嫩皮膚的侵蝕是導致寶寶尿布疹的罪魁禍首。

另外,寶寶排便後,不少媽媽為圖方便,有時光用濕紙巾抹屁股就完事。這種做法很不妥,因為糞、尿有一定的酸鹼性,甚至裡面還殘留有對皮膚不利的微生物,最好用清水徹底洗乾淨。

③頭皮:有些寶寶頭皮油脂分泌過多,易跟灰塵結在一起,甚至形成茄。有些家長怕麻煩或怕弄疼孩子就隨它去。寶寶身上無論哪裡不乾淨,對他的健康都是個威脅,因此,建議家長可以一週一次,適當用點嬰幼兒洗髮水細心地將其洗淨,不要在寶寶身上留下任何衛生“死角”。

溫馨提示:

1、在預防的同時注意飲食和營養:已明確過敏的食物要回避,其他食物不要過分忌口,以保證均衡營養,不必追求所謂功能性食品

2、循序漸進地進行體育鍛煉,尤其是耐寒鍛煉:如果曾因運動加重或誘發症狀的,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藥物控制症狀後進行鍛煉,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但要避免到充斥氯氣的室內游泳館活動。

3、不要自行亂用藥(保健品),選擇不當會給孩子健康帶來不良後果。

4、治療期間,局部應避免各種刺激,防止寶寶搔抓和摩擦,最好用紗布或襪子套住兩手,頭部可戴柔軟布帽,以減輕後枕部的摩擦.禁忌熱水燙,肥皂水洗和濫用有刺激性的外用藥物.結痂厚時,也不可用水洗,應先用麻油濕潤,再用棉簽輕輕除去,仍不能去痂,應用軟膏厚塗包紮.

9、寶寶容易氣喘,特別是上樓梯或長時間走路跑步時;寶寶還有雞胸;

10、有家族病史。

如果懷疑小孩是過敏兒,最好能帶小孩找過敏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常見的小兒過敏疾病:

01

嬰幼兒濕疹

嬰幼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兩個頰部、額部和下頜部,嚴重時可累及胸部和上臂。開始時皮膚發紅,上面有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可出現水皰、膿皰、小糜爛面、潮濕、滲液,並可形成痂皮,痂脫落後下麵是糜爛面,癒合後成紅斑。

嬰幼兒濕疹病因多由外界或體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

體內因素:過敏性體質是濕疹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其他也包括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功能障礙,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靜脈曲張,多汗,皮膚乾燥等。

外界因素: 如化學製劑、化妝品、香料、染料、清潔劑、動物毒素、蛋類、魚蝦及牛奶等異性蛋白、花粉、塵埃、細菌感染、日曬、寒冷、搔抓等

02

過敏性咳嗽

是哮喘的一種特殊類型,為兒科較為常見的臨床現象。其臨床特點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症狀。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易被誤診為感染性疾病,而濫用抗生素,貽誤治療,使病情遷延

03

食物過敏

嬰幼兒的食物過敏反應發病率,明顯高於成年人。6歲以下的寶寶,大約有1%-3%會對食物過敏。

寶寶吃過導致過敏的食物後幾分鐘到2小時之內出現,出現蕁麻疹或腫脹、慢性濕疹、或呼吸問題。有時候症狀會反映在消化道,寶寶可能會嘔吐或腹瀉。

也有的過敏屬於遲髮型過敏反應,則需要幾小時或1天后,乃至2-3周後才會發生症狀。如果小寶寶在進食某些食物後發生以上症狀,媽媽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04

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主要發生於特異體質的患兒,藥物過敏的發生與患兒的體質因素、藥物的化學性質和用藥的方法等因素有關。

症狀有幾種:

a、 固定性紅斑型:發于嘴周圍皮膚,肛門處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見。皮疹形態特殊,易於識別。特點為鮮紅色或紫紅色水腫性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清楚。

b、紅斑性發疹:表現為全身性,對稱性分佈大量鮮紅雞皮樣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紅色斑片,形成似猩紅熱式麻疹,伴輕度中度發熱。

c、蕁麻疹型:表現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風團,扁平高起,形態不規則,伴有明顯的瘙癢,部分患兒有發熱乏力,關節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狀。

d、膿皰介:致敏原在嬰幼兒以食物為主,如奶、魚、蛋等;在兒童和成人致敏原多考慮接觸物,如化學物品、動物皮屑、動物毛和某些藥物。

小兒過敏症狀發生後,要及時治療,急性可諮詢醫生服藥應急處理,長期應預防為主。

05

家族遺傳

科學研究,小兒過敏與家族遺傳的過敏體質有很大關係,過敏病主要來自於遺傳的過敏體質,加上外界過敏原或刺激物(空氣污染或病毒感染)的激發,導致呼吸道慢性且持續的發炎反應。所以要避免過敏病的發生,只能建議高危險群的兒童應避免過敏原或有害的刺激物接觸,進一步感染而致的發炎反應。

06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又稱為敏感性皮膚,就是容易因飲食、情緒或所用的護膚用品,導致皮膚表面乾燥、發紅、起斑點、眼腫、脫皮或生暗瘡等。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

如何預防?

1

避免過早添加輔食

寶寶4~6個月後,再添加輔助食品。

2

有過敏史的媽媽應注意忌口 

懷孕後期要提防曾使自己過敏的食物,以免讓孩子通過母乳間接過敏。哺乳期間,母親更要避免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3

注意輔食品種的選擇

嬰兒常見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雞蛋、花生、大豆、魚蝦類、貝類、柑橘類水果、小麥等。

首先給嬰兒添加的輔食應是易於消化而又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米粉可作為試食的首選食物,其次是蔬菜、水果,然後再試食肉、魚、蛋類。輔食添加的順序依次為穀物-蔬菜-肉、魚、蛋類。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蛋清、花生、海產品等,應在1歲以後才提供。

4

掌握循序漸進的輔食添加原則

給嬰兒添加輔食要掌握由一種到多種、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的原則。

每次引入的新食物,應為單一食物,少量開始,一次一種一種3天,以便觀察嬰兒胃腸道的耐受性和接受能力,如無過敏,再添加新的食物。這樣減少一次進食多種食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5

乳酸菌

有發現指出添加乳酸菌對於懷孕、哺育期和嬰幼兒早期,有助於預防過敏的發生。乳酸菌能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腸內有益菌種,若攝取足夠的乳酸菌,有助於消化食物,並預防過敏物質跑出腸壁。因此乳酸菌對過敏的病患會有幫助,但是長期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觀察。

6

正確的飲食觀念

研究證實,攝取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較低的過敏發生率,這是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產生,所以建議攝取低鹽、高Omega-3系列脂肪酸(如深海魚油)、多蔬果的飲食模式,以減少過敏的發生。

7

居家環境的改善

居家環境的改善是過敏疾病治療和預防最重要的一環。找出過敏原,避免過敏原

①拿掉所有裝飾物,使房間儘量清爽,沙發、地毯、窗簾儘量不要使用,若一定要使用,儘量用木質地板和平滑易擦的傢俱。

②大部分過敏學者不建議養寵物,如已經飼養寵物,請考慮送給別人或把寵物養在室外。

③定期清潔臥室。

④床鋪、被套、枕頭最好使用化學纖維,用防塵蟎套或塑膠套封好,每隔1~2周用55℃以上的熱水洗滌。

⑤臥室裡不要放置絨毛玩具,不用的衣服、棉被也要放到貯藏室內保持密封狀態。

⑥室內可擺設保濕器,、冷暖空調、空氣淨化器,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清潔。 

8

下面這些重點部位的清洗

①嘴和下巴:寶寶吃完奶或溢奶時,要用濕布及時擦嘴,千萬不要漏了容易沾到奶的下巴和脖子。由於這幾個部位一天要擦好幾次,因此下手要輕要慢要溫柔,不然很容易擦紅皮膚。

②屁股:不管寶寶用布尿布還是紙尿褲,記得要勤換,保持寶寶屁股的乾燥和透氣,千萬不要讓紙尿褲一捂就幾個小時,因為尿液和便便對寶寶幼嫩皮膚的侵蝕是導致寶寶尿布疹的罪魁禍首。

另外,寶寶排便後,不少媽媽為圖方便,有時光用濕紙巾抹屁股就完事。這種做法很不妥,因為糞、尿有一定的酸鹼性,甚至裡面還殘留有對皮膚不利的微生物,最好用清水徹底洗乾淨。

③頭皮:有些寶寶頭皮油脂分泌過多,易跟灰塵結在一起,甚至形成茄。有些家長怕麻煩或怕弄疼孩子就隨它去。寶寶身上無論哪裡不乾淨,對他的健康都是個威脅,因此,建議家長可以一週一次,適當用點嬰幼兒洗髮水細心地將其洗淨,不要在寶寶身上留下任何衛生“死角”。

溫馨提示:

1、在預防的同時注意飲食和營養:已明確過敏的食物要回避,其他食物不要過分忌口,以保證均衡營養,不必追求所謂功能性食品

2、循序漸進地進行體育鍛煉,尤其是耐寒鍛煉:如果曾因運動加重或誘發症狀的,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藥物控制症狀後進行鍛煉,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但要避免到充斥氯氣的室內游泳館活動。

3、不要自行亂用藥(保健品),選擇不當會給孩子健康帶來不良後果。

4、治療期間,局部應避免各種刺激,防止寶寶搔抓和摩擦,最好用紗布或襪子套住兩手,頭部可戴柔軟布帽,以減輕後枕部的摩擦.禁忌熱水燙,肥皂水洗和濫用有刺激性的外用藥物.結痂厚時,也不可用水洗,應先用麻油濕潤,再用棉簽輕輕除去,仍不能去痂,應用軟膏厚塗包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