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熹最佩服的理學家,一生絕不做官,最後為何慘死貶所?

說起南宋理學家朱熹, 幾乎無人不知, 但說到另一位理學家蔡元定, 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然而, 蔡元定卻是朱熹最佩服的人之一, 當初, 蔡元定問學于朱熹, 對談數語, 朱熹立即驚呼:“此吾老友也, 不當在弟子列!”佩服之情, 溢於言表。

蔡元定少年聰穎, 八歲能詩, 日記千言, 過目不忘, 堪稱神童。 他從小接受儒家經典的教育, 及長, 結廬家鄉建陽縣(今福建南平建陽區)西山絕頂, 以蔬果野菜為食, 忍饑挨餓, 埋頭苦學, 著有《原辯》、《律呂新書》、《八陣圖說》、《皇極經世》等書多部, 終成一代理學大師。

這位被朱熹初次見面就驚呼為“老友”的人, 蔡元定不特著作等身, 學問深厚, 而且在南宋那些學富五車的大師級人物之中, 他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 為什麼?他好學問, 卻不好做官。

蔡元定與朱熹, 一個結草廬于建陽西山, 一個建精舍于建陽考亭, 近在咫尺, 常常對榻講論諸經奧義, 每至午夜時分。 他們廣博而深厚的學問, 吸引著各地的學子雲集, 可謂摩肩接踵, 蔡元定也隨之聲名遠播。 當時的太常少卿尤袤、秘書少監楊萬里, 在瞭解到蔡元定的學問後, 聯名將他推薦於朝, 朝廷隨即下詔召他做官, 蔡元定卻稱病堅辭。 而且, 為了躲避外界的騷擾,

表達不為世俗利祿所誘惑的決心, 他正式築室于西山, 作為讀書和隱居的終生之計。

然而, 樹欲靜而風不止。 朱熹晚年, 捲入了外戚韓侂胄和宗室趙汝愚的政治鬥爭, 韓侂胄得勢後, 為打擊政敵, 開啟了“慶元黨禁”, 朱熹被斥為“偽學魁首”, 遭到罷官去職的處罰。 朱熹門生學友, 牽連甚廣, 一介布衣的蔡元定也難逃厄運, 因他常在朱熹左右, 終於于慶元三年(1197), “有幸”獲得朝廷定性的一個“羽翼之罪”, 平民之身的他, 被流放到南蠻之地的道州(今湖南道縣)編管。

蔡元定不僅是個特立獨行的學者, 更是一個坦蕩率性的詩人。 當時, 朝廷下發了判決文書, 州官縣吏聞風而動, 追捕甚急。 而蔡元定呢? “不辭家即就道”, 竟然連家人都不打聲招呼, 就趕往三千裡外的道州。 朱熹得知後, 率數百門徒為他餞行。 那些平日裡因學問交流而建立了深厚師生情誼的學子們, 見蔡元定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憤慨者、歎息者甚至悲泣者不少, 蔡元定卻泰然自若, “不異平時”, 連朱熹都不禁感歎連連。

蔡元定看到弟子師友們一片悲戚, 當場賦詩一首道:“天道固溟漠, 世路尤險巇。 吾生本自浮, 與物多瑕疵。 此去知何事, 生死不可期。 執手笑相別, 無為兒女悲。 輕醇壯行色, 扶搖動征衣。 斷不負所學, 此心天所知。 ”他不但自己無怨憤之悲, 反而安慰同道們:“執手笑相別, 無為兒女悲”, 其內心的堅強和胸懷的坦蕩可見一斑。 尤其一句:“斷不負所學, 此心天所知”, 表現出了一代學人何等的自信!讓人感慨, 令人動容。

吟詩完畢,蔡元定慷慨就道,年過花甲的他,輾轉數月,步行三千里趕赴貶所,直走到雙腳流血。來到道州後,氣候不適,身體多病,蔡元定身心俱受摧殘,但他依然繼續讀書,繼續著述,繼續講學。第二年秋,蔡元定終因貧病交加,逝於貶所,終年六十四歲。

蔡元定曾在給自己的兒子們的信中教育他們說:“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而這,與其說是教育後代的勉勵之語,毋寧說是他自己的寫照,不怕嘲笑、不怕誤解、不怕屈辱、不怕打擊,“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他自坦蕩磊落,且執著於學問追求,心無旁騖,至死不渝。

吟詩完畢,蔡元定慷慨就道,年過花甲的他,輾轉數月,步行三千里趕赴貶所,直走到雙腳流血。來到道州後,氣候不適,身體多病,蔡元定身心俱受摧殘,但他依然繼續讀書,繼續著述,繼續講學。第二年秋,蔡元定終因貧病交加,逝於貶所,終年六十四歲。

蔡元定曾在給自己的兒子們的信中教育他們說:“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而這,與其說是教育後代的勉勵之語,毋寧說是他自己的寫照,不怕嘲笑、不怕誤解、不怕屈辱、不怕打擊,“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他自坦蕩磊落,且執著於學問追求,心無旁騖,至死不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