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高情商父母不會和孩子說這3句話

有時候我們不以為然的一句話, 卻在孩子的心上紮了一根刺。 所謂情商高, 就是會說話, 尤其是對孩子。

—— 凱叔

《爸爸去哪了》第五季剛剛結束, 各位老鐵們紛紛表示依依不捨, 含淚看完最後一集。

回過頭來看, 大家被瘋狂圈粉的不僅僅是因為萌娃的顏值, 更重要的是每個萌娃的鮮明性格以及互動中顯示出來的家庭教養。 這一季裡粉絲收割機除了Jasper小暖男以外, 還有嗯哼小朋友, 他的情商也以及爸爸的高情商引導更是秒殺一大批粉絲。

育兒路上總會遇到一地雞血的我們, 到底如何做才能培養出高情商孩子呢?其實不說這三句話, 就可以了。

“怎麼這麼不聽話”

孩子拿起杯子把水灑了一地, 用力地關門開門, 不停地開燈關燈, 把櫃子裡的東西翻個遍, 把顏料畫地到處都是, 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等等這些行為都太常見了。

對孩子衝口而出的責備, 出現率最高的就是“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斥責孩子不聽話的做法真的很普遍, 自己親眼所見就很多, 社交平臺上分享的更是不少。

“帶孩子去兒童樂園做搖搖車, 沒玩一會, 就聽見旁邊奶奶對孫子說, 你怎麼這麼不乖, 你看弟弟多乖, 好好跟弟弟學學, 就像機關槍一樣,

連發好幾批子彈, 一聽就知道這些話那位奶奶經常掛在嘴邊, 其實那小男孩只是要求上去下來而已, 竟然這樣說孩子。 ”

“在超市排隊給錢的時候, 親眼目睹一位媽媽在大聲批評自己的孩子, 怎麼到處亂摸啦, 跑來跑去的, 能消停一下行不, 這麼大了還不懂事, 你這麼煩, 下次出來不帶你了, 下次留你自己一個人在家, 可憐的是那個男孩已經5、6歲了, 都懂事了, 在大庭廣眾下被罵, 心裡好受麼。 ”

上面這些例子中, 除了斥責孩子不聽話, 還把孩子跟別人比較, 這種責備的組合實在是太經典了, 恨不得雙重指責才能平息心中的不滿。

我們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 孩子闖禍了很多人會很不耐煩和生氣, 控制不好情緒的人甚至會變成憤怒。

口頭上的粗暴, 不加控制的話, 惡化下去很可能會發展成身體暴力, 後果不堪設想。

不久前看到一則報導, 一小女孩在商場流鼻血了, 爺爺不僅沒照看孩子, 還覺得孩子闖禍了, 邊罵邊扇孩子耳光……看得人又心疼又氣憤, 可以想像這可憐的孩子遭受言語上的虐待平時肯定是少不了的。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嬰兒從誕生起, 就有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世界, 他們一出生不是進入自然環境, 而是進入了人類社會”。

不能否認孩子的有些行為的確會給別人造成影響, 要想孩子順利地融入社會環境中, 需要家長耐心引導。

說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是在引導,因為這句話只傳達了一個資訊——“你是個壞孩子”——一種特別主觀的評價。

最重要的資訊卻沒給孩子說:

孩子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孩子到底做了什麼

TA的行為對父母和身邊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會讓身邊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我們說孩子不聽話,重要的資訊都沒給孩子說,就給孩子判了刑,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爸爸去哪了5》裡,有一次嗯哼和爸爸去小泡芙家裡吃飯,嗯哼和小泡芙因為玩玩具鬧彆扭,嗯哼非常生氣地走掉了,有孩子的父母對這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爸爸連忙追出去並沒有斥責或者批評嗯哼,而是蹲下來像朋友一樣,很認真地告訴嗯哼,男孩子要大度,這是給孩子傳授父母自己認可的正能量和價值觀,除此以外,爸爸還非常明確地告訴嗯哼,那是別人的玩具。

因為爸爸的耐心解釋,嗯哼聽了之後也意識到是自己做的不對,想明白之後,回去給小泡芙道歉,讓人嘖嘖稱讚啊。

湯瑪斯﹒戈登在他那本暢銷50多個國家,銷量500多萬冊的《PET父母效能訓練》裡提到,要讓孩子知道不被接納的行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實是:

1.平和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2.告訴他們“行為造成的後果”

3.同時表達“我們的情緒”,讓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

情商高的父母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因為起不到效果,從現在開始就跟孩子好好溝通吧,不要最終的主觀評判,而要把背後的原因解釋給孩子聽。

“不許哭”

那天帶著孩子在戶外的遊樂場裡玩耍,玩著玩著就聽見一個大哥哥突然哭起來,捂著臉流著眼淚,過了一會才看見一位在花草邊上抽著煙的爸爸走過來冷冷地問孩子“玩的好好地,怎麼哭起來?”

“他搶了我的玩具”,小孩孩的哭聲變成抽搐。“被弟弟搶了玩具就哭,你不是哥哥嗎?不許哭。”哭聲本來變小了的,聽了爸爸的話之後小男孩哭地更難過了。孩子本來情緒已經有所緩和,卻被爸爸的話造成二次傷害。

孩子遇到各種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便發出信號,哭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除此以外,哭還是孩子感知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有效途徑。

嗯哼在第三次分離的時候止不住大哭,爸爸杜江並沒有馬上安慰嗯哼讓他不哭,而是把嗯哼抱到沒人的房間裡,告訴他為什麼一定要去,杜江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他問嗯哼為什麼不想去,“是害怕離開爸爸嗎?”,在引導孩子回想上次離開爸爸時有沒有遇到不好的事情,“有受到傷害嗎?”,嗯哼說沒有,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問“那這次呢?”,嗯哼說“這次也是一樣的嘛”。

杜江不僅確定了孩子大哭的原因,還特別耐性地引導孩子回憶過去的經歷,幫助孩子推導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難,太棒了。

孩子遇到困難的同時往往會產生一系列情緒,我們經常談論共情,可是很多媽媽卻說共情好難啊,對孩子吼一吼,簡單粗暴,當下就看到效果,但缺點就是孩子有點怨氣和恐懼。

不要禁止孩子哭泣,我們要用最有效的共情幫孩子解決情緒和情感的問題,關鍵點是:

1.會共情的父母首先是看到了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情緒

2.其次共情,共的“情緒”的“情”,讓孩子自己爸爸媽媽自己也感受到孩子的情緒,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傷心,媽媽知道”

3.最後才是解決“事情”的“情”,杜江幫助嗯哼回憶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用轉移注意力以及提供選擇的方式,説明孩子解決此刻的問題

共情的核心理念是——情緒被照顧好了,孩子自己自然會調整情緒,積極解決問題。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不許哭”,相反,他們會說“你想哭一會是可以的,爸爸媽媽陪你”。

“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

如果說“怎麼這麼不聽話”是主觀評價,“不許哭”是強權式地鎮壓,那“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威脅和恐嚇了。

前天帶孩子坐飛機回國,坐在第一排的孩子大概只有1歲半,不知道什麼原因小女孩開始哭起來了,當了父母之後,特別害怕給別人造成不便和麻煩,尤其在公共場合。

那位新手媽媽沒法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時,苦口婆心哄了一陣子之後,急了就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可是再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強烈的情緒。

那小女孩哭地更厲害了,聲音更大,把事情搞砸之後,那位年輕的媽媽開始軟下來,恢復到哄孩子的狀態,軟硬兼施,當媽的都不容易啊。

有多少媽媽因為說了這句話而懊惱呢?

在朋友圈裡曾經看過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帶娃壓力很大,那天氣上心頭,忍不住對女兒說了“我生氣了,媽媽不喜歡你了”,說了之後女兒一下子就大哭出來,看著孩子眼睛裡的眼淚,自己特別懊悔,連忙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說錯了,媽媽還是喜歡你的”,可是依然覺得那句話傷害了女兒,可是說出去的話就收不回來了啊。

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恐嚇式育兒表示不認同,網路上也能找到大量的看法和評論。

“這樣做肯定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聽話,媽媽就不會愛我,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就會變成如果我不優秀,就沒有人會喜歡和欣賞,所以孩子小時候會活在父母的期待裡,工作了會活在老闆和同事的期待的,最終沒有給自己活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他提出了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依戀型

·焦慮-矛盾型

·焦慮-回避型

·缺乏安全感淩亂型依戀

其中安全型依戀類型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類型,建立這種關係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的回應,只有這樣孩子和父母才能建立最牢固的安全感。

“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直接拒絕孩子,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的需求真的不合理,情商高的父母換種方式跟孩子說會更好:

1.看到孩子的需求,詢問並確認孩子的需求

2.告訴孩子他的需求合理或者不合理在什麼地方

3.孩子的需求會影響到父母,要坦誠地告訴孩子

4.如果有衝突了,給孩子提供選擇

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些積極暗示,越是著急越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坦誠和真誠交流代替這三句高頻衝動的話,要我們的孩子情商低都很難。

作者:zizi,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專注兒童教育和爸媽自我提升,發佈基於科學研究的兒童性格和能力培養方法,分享親子共讀、好書推薦,開設新中兩地讀書育兒群。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需要家長耐心引導。

說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是在引導,因為這句話只傳達了一個資訊——“你是個壞孩子”——一種特別主觀的評價。

最重要的資訊卻沒給孩子說:

孩子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孩子到底做了什麼

TA的行為對父母和身邊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會讓身邊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我們說孩子不聽話,重要的資訊都沒給孩子說,就給孩子判了刑,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爸爸去哪了5》裡,有一次嗯哼和爸爸去小泡芙家裡吃飯,嗯哼和小泡芙因為玩玩具鬧彆扭,嗯哼非常生氣地走掉了,有孩子的父母對這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爸爸連忙追出去並沒有斥責或者批評嗯哼,而是蹲下來像朋友一樣,很認真地告訴嗯哼,男孩子要大度,這是給孩子傳授父母自己認可的正能量和價值觀,除此以外,爸爸還非常明確地告訴嗯哼,那是別人的玩具。

因為爸爸的耐心解釋,嗯哼聽了之後也意識到是自己做的不對,想明白之後,回去給小泡芙道歉,讓人嘖嘖稱讚啊。

湯瑪斯﹒戈登在他那本暢銷50多個國家,銷量500多萬冊的《PET父母效能訓練》裡提到,要讓孩子知道不被接納的行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實是:

1.平和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2.告訴他們“行為造成的後果”

3.同時表達“我們的情緒”,讓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

情商高的父母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因為起不到效果,從現在開始就跟孩子好好溝通吧,不要最終的主觀評判,而要把背後的原因解釋給孩子聽。

“不許哭”

那天帶著孩子在戶外的遊樂場裡玩耍,玩著玩著就聽見一個大哥哥突然哭起來,捂著臉流著眼淚,過了一會才看見一位在花草邊上抽著煙的爸爸走過來冷冷地問孩子“玩的好好地,怎麼哭起來?”

“他搶了我的玩具”,小孩孩的哭聲變成抽搐。“被弟弟搶了玩具就哭,你不是哥哥嗎?不許哭。”哭聲本來變小了的,聽了爸爸的話之後小男孩哭地更難過了。孩子本來情緒已經有所緩和,卻被爸爸的話造成二次傷害。

孩子遇到各種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便發出信號,哭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除此以外,哭還是孩子感知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有效途徑。

嗯哼在第三次分離的時候止不住大哭,爸爸杜江並沒有馬上安慰嗯哼讓他不哭,而是把嗯哼抱到沒人的房間裡,告訴他為什麼一定要去,杜江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他問嗯哼為什麼不想去,“是害怕離開爸爸嗎?”,在引導孩子回想上次離開爸爸時有沒有遇到不好的事情,“有受到傷害嗎?”,嗯哼說沒有,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問“那這次呢?”,嗯哼說“這次也是一樣的嘛”。

杜江不僅確定了孩子大哭的原因,還特別耐性地引導孩子回憶過去的經歷,幫助孩子推導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難,太棒了。

孩子遇到困難的同時往往會產生一系列情緒,我們經常談論共情,可是很多媽媽卻說共情好難啊,對孩子吼一吼,簡單粗暴,當下就看到效果,但缺點就是孩子有點怨氣和恐懼。

不要禁止孩子哭泣,我們要用最有效的共情幫孩子解決情緒和情感的問題,關鍵點是:

1.會共情的父母首先是看到了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情緒

2.其次共情,共的“情緒”的“情”,讓孩子自己爸爸媽媽自己也感受到孩子的情緒,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傷心,媽媽知道”

3.最後才是解決“事情”的“情”,杜江幫助嗯哼回憶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用轉移注意力以及提供選擇的方式,説明孩子解決此刻的問題

共情的核心理念是——情緒被照顧好了,孩子自己自然會調整情緒,積極解決問題。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不許哭”,相反,他們會說“你想哭一會是可以的,爸爸媽媽陪你”。

“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

如果說“怎麼這麼不聽話”是主觀評價,“不許哭”是強權式地鎮壓,那“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威脅和恐嚇了。

前天帶孩子坐飛機回國,坐在第一排的孩子大概只有1歲半,不知道什麼原因小女孩開始哭起來了,當了父母之後,特別害怕給別人造成不便和麻煩,尤其在公共場合。

那位新手媽媽沒法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時,苦口婆心哄了一陣子之後,急了就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可是再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強烈的情緒。

那小女孩哭地更厲害了,聲音更大,把事情搞砸之後,那位年輕的媽媽開始軟下來,恢復到哄孩子的狀態,軟硬兼施,當媽的都不容易啊。

有多少媽媽因為說了這句話而懊惱呢?

在朋友圈裡曾經看過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帶娃壓力很大,那天氣上心頭,忍不住對女兒說了“我生氣了,媽媽不喜歡你了”,說了之後女兒一下子就大哭出來,看著孩子眼睛裡的眼淚,自己特別懊悔,連忙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說錯了,媽媽還是喜歡你的”,可是依然覺得那句話傷害了女兒,可是說出去的話就收不回來了啊。

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恐嚇式育兒表示不認同,網路上也能找到大量的看法和評論。

“這樣做肯定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聽話,媽媽就不會愛我,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就會變成如果我不優秀,就沒有人會喜歡和欣賞,所以孩子小時候會活在父母的期待裡,工作了會活在老闆和同事的期待的,最終沒有給自己活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他提出了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依戀型

·焦慮-矛盾型

·焦慮-回避型

·缺乏安全感淩亂型依戀

其中安全型依戀類型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類型,建立這種關係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的回應,只有這樣孩子和父母才能建立最牢固的安全感。

“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直接拒絕孩子,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的需求真的不合理,情商高的父母換種方式跟孩子說會更好:

1.看到孩子的需求,詢問並確認孩子的需求

2.告訴孩子他的需求合理或者不合理在什麼地方

3.孩子的需求會影響到父母,要坦誠地告訴孩子

4.如果有衝突了,給孩子提供選擇

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些積極暗示,越是著急越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坦誠和真誠交流代替這三句高頻衝動的話,要我們的孩子情商低都很難。

作者:zizi,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專注兒童教育和爸媽自我提升,發佈基於科學研究的兒童性格和能力培養方法,分享親子共讀、好書推薦,開設新中兩地讀書育兒群。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