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廣西這座城市保留很多殖民地建築,乍看以為是鼓浪嶼

中國的很多城市, 由於歷史的原因, 都大量保存著當年殖民風的建築, 不說上海天津青島這樣的大城市, 即使在安慶、北海, 甚至我的老家太原, 這些老建築因為保護不力, 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甚至問起當地人, 也是茫然不知。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紛至遝來,先後有英國、德國、奧匈帝國、法國、義大利、葡萄牙、美國、比利時等八個國家在北海設立領事館、教堂、醫院、海關、洋行、女修院、育嬰堂、學校等一系列機構。 作為這些機構辦公、居住、通郵、傳教、行醫和辦學的用房。 不管對於這些老房子的記憶是喜是憂,

正是這些老房子使這個海濱小城非同尋常。 陽光依然過份灼人, 但是走近這些老房子, 我仿佛走近一段幽深的過往, 心, 慢慢靜了下來!

我對這些老建築, 老房子興趣愈來愈濃厚, 探尋它們, 就是發現一個城市底蘊的過程。 上面這個建築, 是當年在北海的英領館,

充滿濃烈的南洋風情, 當我騎著單車走近它的時候, 不由想起蔡琴這首南洋風情的《老曲盤》和歌中的單車鈴聲。

英國領事館建於1885年, 是西方國家在北海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 見證了北海近代被迫開放的歷史。 1999年10月, 英國領事館舊址往東北方向成功平移55.8米,

移至北海一中校園內, 現為辦公樓。

雙樓原是英國領事館的附屬建築, 兩座相距32米的券廊式西洋建築, 因兩樓造型相同, 似孿生兄弟, 故名雙樓, 現為北海一中的教師宿舍。

北海一中的學生, 不知道耳濡目染于這些老房子中, 對他們有何影響。

貞德女子學校舊址, 前身是英國基督教聖公會辦的英國女子小學,始於1890年, 是西方教會在北海開辦教會學校的歷史見證, 現為市人民醫院圖書館。

貞德女子學校舊址不遠處,同樣是明黃色的建築,是法國天主教在北海建立的女修道院。

普仁醫院又稱英國醫院,位於現在市人民醫院大院內,其舊址僅存八角樓和醫生樓,八角樓為八邊形三層樓建築,高13.2米,邊長2.75米,是北海當時的最高建築。

醫生樓為二層的西洋建築,現為市人民醫院庫房。

白色的拱廊,青色的門窗,有著老房子特有的清涼氣息。

法國領事館是外國駐北海時間最長的一個領事館,從1887年建館至1950年撤出,歷時64年。舊址位於現在市迎賓館內,四周古木森森,花繁葉茂。

現存的德國領事館舊址建於1905年,正門有門廊,門廊兩邊各有長10米的弧形臺階,四周環境優美。

古老的臺階兒,掩映在盛開的扶桑花中。

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建於1891年,是外國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現位於市文化大院內。

主體為二層券廊式建築,附樓的建築風格與主樓舊同,只有一層。

蔥郁的樹木掩映著大大小小的門廊,光影遊動,漫步其中,意趣盎然。

北海海關,因海關大權操縱在洋人手裡,故又稱洋關。洋關大樓建於1883年,現存舊址位於市海關大院內。

1877年英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同年清政府在北海設立海關。為辦理外國使團官員,外交使節眷屬往來信函、包裹等業務的需要,北海海關附設“海關寄信局”。1896年清政府創辦“大清郵政”。翌年,北海“海關寄信局”被轉為國家開辦的“大清郵政北海分局”,成為我國最早開辦的郵政分局之一。

北海老房子的美,融合了南中國的熱帶風情,那些古老樹木掩映下的老房子,有一種歐洲建築所沒有的美感。

建築因人而生動,沒有人住的老房子,總讓人感慨落花流水,歲月無情,這也是我更偏愛梅園的原因。

與郵政局咫尺之遙的梅園,建於1912年,位於中山東路204號,是一棟兩層卷廊式西洋建築,是北海最早的私人洋樓之一。園內種滿了各種熱帶樹木,上圖左是芒果樹,圖右是主人最偏愛的含笑樹。

梅園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20米。梅園的第一任主人叫梅弼如(上圖右側),廣州臺山人,曾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梅弼如定居北海後,他請承建海關大樓及稅務司公館等西洋建築的建築尚羅叔建造了這棟西洋風格的花園洋房,是北海最早的私人洋樓之一。因洋樓主人姓梅,樓房建好後,他還在院子內種了兩株梅花樹,取名梅園。

現房子的主人梅先生是梅弼如的孫子,家中的家俱與陳設均是老物件,例如這只19世紀美國Ansoniaclock木制古董鐘。見我嘖嘖稱奇,梅先生卻輕輕搖頭,原來歷經十年浩劫,家中大部分老家俱均已不知下落。而梅弼如先生身著海軍軍服的照片,亦被損毀,現存的照片,是加拿大的親戚從海外寄來的。

梅先生的母親雖已八十高齡,依然端莊清雅,對於曾經的磨難,都付諸於笑談中。

梅先生鍾情于園中的含笑樹,原來如此!

北海教區成立於1920年,是廣東七大天主教區之一,其活動經費直接由羅馬梵蒂岡經香港寄來。

主教府樓是北海教區“主教”的辦公樓。“主教”是天主教的高級神職人員,有任免神父的權力。

主教府樓建於1934年至1935年,因該樓建築漂亮,環境優美,北海人把它稱為“紅樓”,是北海有名的洋樓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該樓加建了第三層,使原貌有所改變。

正眺望紅樓,突然聽到一陣吆喝聲,原來是一位老者推著單車賣蜂蜜,真是接地氣兒啊!

三層的主教府樓,住得滿滿當當。

當年的地磚,依然有一種時光無法湮滅的美感。

貞德女子學校舊址不遠處,同樣是明黃色的建築,是法國天主教在北海建立的女修道院。

普仁醫院又稱英國醫院,位於現在市人民醫院大院內,其舊址僅存八角樓和醫生樓,八角樓為八邊形三層樓建築,高13.2米,邊長2.75米,是北海當時的最高建築。

醫生樓為二層的西洋建築,現為市人民醫院庫房。

白色的拱廊,青色的門窗,有著老房子特有的清涼氣息。

法國領事館是外國駐北海時間最長的一個領事館,從1887年建館至1950年撤出,歷時64年。舊址位於現在市迎賓館內,四周古木森森,花繁葉茂。

現存的德國領事館舊址建於1905年,正門有門廊,門廊兩邊各有長10米的弧形臺階,四周環境優美。

古老的臺階兒,掩映在盛開的扶桑花中。

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建於1891年,是外國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現位於市文化大院內。

主體為二層券廊式建築,附樓的建築風格與主樓舊同,只有一層。

蔥郁的樹木掩映著大大小小的門廊,光影遊動,漫步其中,意趣盎然。

北海海關,因海關大權操縱在洋人手裡,故又稱洋關。洋關大樓建於1883年,現存舊址位於市海關大院內。

1877年英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同年清政府在北海設立海關。為辦理外國使團官員,外交使節眷屬往來信函、包裹等業務的需要,北海海關附設“海關寄信局”。1896年清政府創辦“大清郵政”。翌年,北海“海關寄信局”被轉為國家開辦的“大清郵政北海分局”,成為我國最早開辦的郵政分局之一。

北海老房子的美,融合了南中國的熱帶風情,那些古老樹木掩映下的老房子,有一種歐洲建築所沒有的美感。

建築因人而生動,沒有人住的老房子,總讓人感慨落花流水,歲月無情,這也是我更偏愛梅園的原因。

與郵政局咫尺之遙的梅園,建於1912年,位於中山東路204號,是一棟兩層卷廊式西洋建築,是北海最早的私人洋樓之一。園內種滿了各種熱帶樹木,上圖左是芒果樹,圖右是主人最偏愛的含笑樹。

梅園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20米。梅園的第一任主人叫梅弼如(上圖右側),廣州臺山人,曾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梅弼如定居北海後,他請承建海關大樓及稅務司公館等西洋建築的建築尚羅叔建造了這棟西洋風格的花園洋房,是北海最早的私人洋樓之一。因洋樓主人姓梅,樓房建好後,他還在院子內種了兩株梅花樹,取名梅園。

現房子的主人梅先生是梅弼如的孫子,家中的家俱與陳設均是老物件,例如這只19世紀美國Ansoniaclock木制古董鐘。見我嘖嘖稱奇,梅先生卻輕輕搖頭,原來歷經十年浩劫,家中大部分老家俱均已不知下落。而梅弼如先生身著海軍軍服的照片,亦被損毀,現存的照片,是加拿大的親戚從海外寄來的。

梅先生的母親雖已八十高齡,依然端莊清雅,對於曾經的磨難,都付諸於笑談中。

梅先生鍾情于園中的含笑樹,原來如此!

北海教區成立於1920年,是廣東七大天主教區之一,其活動經費直接由羅馬梵蒂岡經香港寄來。

主教府樓是北海教區“主教”的辦公樓。“主教”是天主教的高級神職人員,有任免神父的權力。

主教府樓建於1934年至1935年,因該樓建築漂亮,環境優美,北海人把它稱為“紅樓”,是北海有名的洋樓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該樓加建了第三層,使原貌有所改變。

正眺望紅樓,突然聽到一陣吆喝聲,原來是一位老者推著單車賣蜂蜜,真是接地氣兒啊!

三層的主教府樓,住得滿滿當當。

當年的地磚,依然有一種時光無法湮滅的美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