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近200年來首次“生前退位” 日本天皇稱號如何發展而來

據日本NHK報導稱, 日本天皇將于2019年4月30日退位, 這是日本近200年來首位“生前退位”的天皇。 日本政府目前正就天皇退位, 皇太子同年5月1號即位新天皇並修改元號進行最後調整。 在12月8日的內閣會議上, 將根據皇室會議的意見最終確定退位日程等相關事項。

日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底退位。 圖:美聯社

那麼日本天皇這一稱號緣何延續千年?又如何一步一步走下神壇呢?

真實的日本天皇究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 在南北朝時期, 日本先後有5位大王來華要求冊封。 那時, 日本還沒有稱天皇, 只是稱大王。

誰是日本第一位天皇

“推古天皇”是有日本信史可查的最早的天皇。 網上圖片

7世紀初, “天皇”的稱號正式出現了。 提出這一稱號的是日本第一位女皇、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于592年登基, 628年去世。 一般認為, 這是有日本信史可查的最早的天皇。 她在位期間, 中國建立起統一的隋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強大起來, 佔據漢江、洛東江流域。

周邊形勢的變化引起了推古天皇和她的侄子、攝政王聖德太子的注意。 他們也試圖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樹立天皇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觀念,

還重視中日邦交, 向中國派遣留學生。

不過, 他們不願再臣服於中國。 西元608年, 推古王朝在給隋朝的國書中, 首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即推古女王稱自己為“天皇”, 稱隋煬帝為“皇帝”。 這是日本在對外交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天皇”稱號, 意在挑戰華夷秩序, 與隋朝平起平坐。

不願臣服隋朝 首次自稱“天皇”

西元629年, 舒明天皇即位。 642年, 其皇后即位, 稱皇極天皇。 在舒明、皇極兩朝, 貴族“蘇我氏”大興土木、勞役人民, 暴虐驕橫, 甚至藐視和排擠皇極天皇。 朝廷上逐步形成反對蘇我氏專權, 主張學習中國唐朝制度的改革集團。 集團的核心人物中大兄皇子, 求教于留學隋唐歸來的學生和僧侶, 立志革新政治, 增強王室權威。

中大兄皇子刺殺權臣蘇我入鹿。 網上圖片

645年, 中大兄皇子策劃了一場“清君側”的宮廷政變, 在權臣蘇我入鹿在上早朝時, 與歌舞伎嬉鬧並解下佩劍, 中大兄皇子等人手執武器沖入大殿, 刺殺蘇我入鹿。

蘇我入鹿的父親蘇我蝦夷得知兒子被殺後, 企圖反撲。 中大兄皇子立即展開政治攻勢,

宣傳“天地開闢, 君臣始有”, 揭露蘇我入鹿專橫跋扈、違君之道的罪行。 蘇我蝦夷的部下紛紛“解劍投弓, 舍此而去”。 眾叛親離的蘇我蝦夷燒宅自焚而死, 權傾一時的蘇我氏退出了歷史舞臺, 權力重歸天皇。

清除了蘇我氏後, 皇極天皇打算讓位給兒子中大兄皇子。 但中大兄皇子為避閑言, 不受皇位, 由舅舅輕皇子即位, 這就是孝德天皇。

效仿唐代官制

孝德天皇是位博學之士。 《日本書紀》說他尊崇佛教, “為人柔仁好儒, 不擇貴賤”。 他博覽中國典籍, 對遠自黃帝和堯舜, 近至漢唐諸帝的治國之術頗有瞭解, 一直想改革日本陳腐的政治。

孝德天皇上臺伊始, 立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 輔佐政事。 他還仿照唐代官制, 任命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 蘇我石川麻呂為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大臣,又任命從唐朝留學回國的僧旻、高向玄理為國博士,組成了改革的智囊班底。

孝德天皇是第一位天皇效仿中國使用年號。網上圖片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佈年號為大化,取自中國的《尚書》“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這是日本第一次效仿中國使用年號。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發佈《改新之詔》,開始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世襲氏姓貴族制度,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將土地、部民全部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國家每6年一次,把田地平均分給農民;統一租稅。

大化改新讓日本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天皇成為最高權威,自詡為神的代言者,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大化改新沒有給孝德天皇帶來平靜。他原本與自己的外甥、皇太子中大兄皇子關係密切,政見一致,攜手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兩人出現了不同看法,日漸失和。

651年,孝德天皇改年號為“白雉”,第二年又將政治中心從奈良縣的飛鳥移至難波(今大阪)。這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擺脫中大兄皇子。當時,新政不斷受到貴族和舊勢力的抵制。中大兄皇子既是為了控制殘餘的守舊勢力,也是為了個人的權柄,要求孝德天皇遷都回飛鳥。孝德天皇不肯接受。653年,中大兄皇子毅然率領皇室貴族和朝廷大臣返回飛鳥,大半臣子也隨他而去。孝德天皇獨自留在難波,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就在抑鬱之中去世。

幕府的扯線木偶

孝德天皇死後,皇極太上天皇于655年重新即位,稱齊明天皇。中大兄皇子668年正式即位,是為天智天皇。在即位前,他頒佈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正規法典《近江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大化改新沒能讓天皇家族地位永固。中大兄皇子登基後,賜給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一個姓氏:藤原。此後,藤原氏長期受天皇賞賜,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於9世紀下半期建立起攝關政治,開始獨攬朝政。

藤原氏於9世紀下半期建立起攝關政治,開始獨攬朝政。網上圖片

“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大臣代理行政事務,稱為攝政;天皇長大親政後,另設關白一職,輔助天皇總攬政事。按規定,攝政應由皇室成員擔任,但自從藤原良房在866年自稱攝政後,這個職務就落入權臣手中。11世紀中葉,藤原氏的莊園已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十幾分之一。既有攝關兩職在手,又有龐大經濟基礎,藤原氏便能隨意廢立天皇了。

11世紀中葉以後,藤原氏的專權日漸受到皇室和官僚的反對。1086年,白河天皇為抵制藤原氏,讓位給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成為太上天皇。他在自己的住處建立“院廳”,任命官吏,挑選武士保衛太上天皇和院廳,國政事務都歸院廳處理,“院政”由此誕生。

太上天皇真正掌權的時間不長,僅有100年左右,即後三條、白河、鳥羽、後白河4位太上天皇統治時期。

在各方反對藤原氏的時候,新興武士階層登上歷史舞臺。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皇權,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團的力量。源氏武士團是成長最快、最強的武士團之一。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與朝廷相並立,形成了雙重政權結構。

源賴朝。網上圖片

源賴朝去世後,幕府實權落入他的妻子北條氏家中,他們與皇室的矛盾日趨尖銳。1221年,矛盾終於激化,京都的皇室和貴族發動了聲討幕府的“承久之亂”。當年5月15日,皇室向全國發令討伐幕府。得到消息的幕府立即進行反擊總動員,“軍中只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迅速集結19萬大軍,由北條時房、北條泰時率領,兵分三路進軍京都。發兵的同時,北條義時還寫信給後鳥羽太上天皇說:“今派19萬大軍,請見情迎戰。若仍感不足,我將親率20萬大軍赴京都。”此時,皇室的兵力只有1.7萬騎。6月5日至6日,兩軍在杭瀨川相遇,皇室軍不戰而潰,幕府軍進入京都。後鳥羽太上天皇大驚失色,投降時推卸責任說:“此次事件並非是自己策劃,而是謀臣的計畫。”

平亂之後,幕府對皇室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廢掉了年幼的仲恭天皇,停止了太上天皇的院政,將兩位太上天皇后鳥羽和順德流放,擁立後堀河天皇登基。

皇室分裂

13世紀下半葉,為爭奪皇位,皇室分裂成兩個系統。以後嵯峨天皇的長子後深草天皇為首的,稱持明院系統;以次子龜山天皇為首的,稱大覺寺系統。兩派爭相討好幕府,以求獲得支持。

146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幕府之下,出現了眾多擁有土地和武士的大莊園領主,稱為大名。大名的出現和戰國的到來,成了搖搖欲墜的天皇家族的救命稻草。因為,大名要在亂世中擴充勢力,鞏固地位,除了兵權和土地,還渴望獲得朝廷授予的官位和榮譽稱號,以顯得自己名正言順。為此,大名們從經濟上紛紛資助皇室,而經濟拮据的天皇就靠著賣官鬻爵維持生計。

16世紀後半葉,兩個聲名赫赫的大名——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為了利用天皇壓服其他大名,對天皇和皇室都表現得非常尊重。可憐的天皇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尊皇”行動受寵若驚。正親町天皇竟然稱頌織田信長是“大宏量”“大廣智”“大無欲”“大慈悲”。

織田信長。網上圖片

繼豐臣秀吉之後,大名德川家康戰勝群雄,結束了戰國時代,於1603年2月開創江戶幕府時代。此後的200多年裡,天皇的皇位繼承,除了因病、因亡者外,幾乎都受到江戶幕府的干涉。如果有天皇對江戶幕府的干涉稍稍表露出不滿,就會受到迫害,甚至被殺。比如後光明天皇、桃園天皇、後桃園天皇等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

幕府干預皇位繼承

在德川家族的江戶幕府統治下,天皇的自尊和權威喪失殆盡,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歷史的最低谷。能夠延續其血統,不被徹底推翻,已是天皇家族的萬幸。就在這歷史的穀底,日本迎來明治天皇,開始了現代化歷程。

明治天皇在統治日本的第二十二年(即1889年),頒佈了《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且“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議會和內閣事實上只是輔佐天皇的臣僚。更為重要的是“天皇統率陸海軍”,有軍事權。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改革,發動了對中國和俄國的戰爭,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1912年即位的大正天皇患有精神疾病,所以1921年起由皇太子裕仁攝政,至1926年裕仁登基,改元昭和。

昭和天皇。網上圖片

昭和初年,昭和天皇對“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事先知情的,還在事變後的1932年初褒獎關東軍:“沖風冒雪,英勇奮戰,以剷除其禍根,揚皇軍威武於海外”,“皇軍”一詞也隨即流傳開來。

1941年10月的重臣會議上,有人推薦由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組閣,以應對未來的日美決戰。天皇對此表示讚賞:“這種做法就是常言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隨著日美談判破裂,天皇諮詢海軍大臣和軍令部總長後,命人傳話給東條英機:“我問過他們,都說有相當把握。那就按原定計劃通知首相吧!”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一度佔據壓倒性優勢,但很快被回過神來的美軍扭轉戰局。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過“玉音放送”發佈《終戰詔書》。

從文字看,這份《終戰詔書》內容曖昧,將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成是“希求帝國之自存于東亞之安定”,而結束戰爭則是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與“破壞人類之文明”,不承認戰爭的侵略目的。

天皇逃過二戰戰敗懲罰

為保留天皇制,日本戰後首屆內閣東久邇宮內閣提出“一億總懺悔”的口號,將天皇的戰爭責任“化整為零”,分擔給了全體日本國民。

1943年11月23日,羅斯福與蔣介石單獨會談,天皇制的存廢是討論內容之一。蔣介石說:“如果日本國民起來對戰爭元兇的軍閥革命,打倒現在的侵略主義的軍閥政府,徹底根除侵略主義的根株,那麼我們就應該根據日本國民的自由意志,尊重他們選擇政府的形式。”在《開羅宣言》的初稿中有“廢除天皇制”一項,但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刪除了。曾留學日本的蔣介石知道天皇于日本人的意義,所以他說:“對於日本國民來說,天皇制是精神支柱,中國人民對東洋道義的傳統精神上的關照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在戰後混亂時期根據佔領軍的命令廢除天皇制的話,日本國內就陷於混亂。”

美國的“知日派”也持相同的觀點。1944年,曾任駐日大使的格魯對盟軍在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尼米茲說:“為了使日軍無條件投降,天皇是必要的。日本人、日本軍人唯一喜歡的聲音就是天皇的聲音。換句話說,天皇是拯救數萬美國人生命的源泉。”格魯還告訴總統杜魯門:“日本拒絕無條件投降的最大障礙,是天皇和天皇制的破壞與永久性廢除。”盟軍沒有在對日宣言中寫明廢黜天皇,從而換取了日軍的無條件投降。

麥克亞瑟與昭和天皇會面。網上圖片

麥克亞瑟以盟軍名義佔領日本後,蘇聯、英國、澳大利亞等盟國要求將昭和天皇作為日本頭號戰犯,與希特勒、墨索里尼並列為“三大元兇”。麥克亞瑟回絕了這個要求,他知道“如果天皇作為戰犯受到控告或被絞死,那麼整個日本就必須建立軍事管制政府,而很可能爆發遊擊戰爭。”當時左翼運動蓬勃興起,日本共產黨甚至喊出了“打倒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口號,所以一旦日本因廢除天皇而陷入混亂,那麼就會給蘇聯以可乘之機,將日本引向共產主義。麥克亞瑟將自己的顧慮電告美國政府,最終打消了美國廢黜天皇的想法。

其實麥克亞瑟剛到東京,參謀就建議他召見天皇。但麥氏說:“如此做法會傷害日本人的感情,而使天皇在他們心裡成為一個殉道者了。不能這樣做,我將等待,到時天皇會自願拜訪我的。東方的忍耐而不是西方的倉促更能達到我們的目標。”果不其然,裕仁在1945年9月27日親自登門了。

裕仁身著燕尾服和條紋褲,戴著高筒禮帽出現在麥克亞瑟面前。麥克亞瑟以對待君主的禮儀予以招待,並為裕仁點上一支美國香煙。裕仁開門見山地說:“麥克亞瑟將軍,我是作為對我國人在進行戰爭時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所作出的一切決定和所採取的一切行動負完全責任的人來到這裡的,是向你所代表的那些國家投案並接受審判的。”麥克亞瑟似乎被裕仁的話語打動了,以至在回憶錄中稱其為“日本第一紳士”。

菊花王朝僅成國體象徵

1946年元旦,裕仁發表《人間宣言》說,“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這標誌著天皇不再是人間的神。

據報導,明仁退位後會稱為“上皇”,明仁的妻子美智子會稱為“上皇后”。圖:美聯社

一個月後,昭和天皇被獲准巡幸全國,日本各地都熱烈歡迎他的到來。裕仁對各行各業的人們說:“戰敗的痛苦當作偉大的建設動力⋯⋯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我們在失敗後的灰燼中去重建不受舊的殘渣影響的光輝燦爛的新日本——能夠維護自己的驕傲,重新贏得世界尊敬的新日本。”當時有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日本支援天皇制者占61.3% ,反對者只有8.7 %。

同年11月,代替《日本帝國憲法》的《日本國憲法》頒佈,天皇從此不再有統治國家的權力,而僅“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天皇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于國政的權能。”有統計說,在新憲法下,昭和天皇每年要在約1160份檔上簽字,參加象徵性的國事活動約50次,參加禮節性活動約20次,發出致外國元首函件、賀電約600件。日本天皇有時還需出訪外國。

昭和天皇于1989年去世,日本政府花費7400萬美元,按神道教儀式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裕仁之子明仁即位,成為日本菊花王朝第125代天皇,改元平成。

蘇我石川麻呂為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大臣,又任命從唐朝留學回國的僧旻、高向玄理為國博士,組成了改革的智囊班底。

孝德天皇是第一位天皇效仿中國使用年號。網上圖片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佈年號為大化,取自中國的《尚書》“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這是日本第一次效仿中國使用年號。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發佈《改新之詔》,開始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世襲氏姓貴族制度,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將土地、部民全部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國家每6年一次,把田地平均分給農民;統一租稅。

大化改新讓日本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天皇成為最高權威,自詡為神的代言者,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大化改新沒有給孝德天皇帶來平靜。他原本與自己的外甥、皇太子中大兄皇子關係密切,政見一致,攜手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兩人出現了不同看法,日漸失和。

651年,孝德天皇改年號為“白雉”,第二年又將政治中心從奈良縣的飛鳥移至難波(今大阪)。這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擺脫中大兄皇子。當時,新政不斷受到貴族和舊勢力的抵制。中大兄皇子既是為了控制殘餘的守舊勢力,也是為了個人的權柄,要求孝德天皇遷都回飛鳥。孝德天皇不肯接受。653年,中大兄皇子毅然率領皇室貴族和朝廷大臣返回飛鳥,大半臣子也隨他而去。孝德天皇獨自留在難波,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就在抑鬱之中去世。

幕府的扯線木偶

孝德天皇死後,皇極太上天皇于655年重新即位,稱齊明天皇。中大兄皇子668年正式即位,是為天智天皇。在即位前,他頒佈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正規法典《近江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大化改新沒能讓天皇家族地位永固。中大兄皇子登基後,賜給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一個姓氏:藤原。此後,藤原氏長期受天皇賞賜,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於9世紀下半期建立起攝關政治,開始獨攬朝政。

藤原氏於9世紀下半期建立起攝關政治,開始獨攬朝政。網上圖片

“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大臣代理行政事務,稱為攝政;天皇長大親政後,另設關白一職,輔助天皇總攬政事。按規定,攝政應由皇室成員擔任,但自從藤原良房在866年自稱攝政後,這個職務就落入權臣手中。11世紀中葉,藤原氏的莊園已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十幾分之一。既有攝關兩職在手,又有龐大經濟基礎,藤原氏便能隨意廢立天皇了。

11世紀中葉以後,藤原氏的專權日漸受到皇室和官僚的反對。1086年,白河天皇為抵制藤原氏,讓位給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成為太上天皇。他在自己的住處建立“院廳”,任命官吏,挑選武士保衛太上天皇和院廳,國政事務都歸院廳處理,“院政”由此誕生。

太上天皇真正掌權的時間不長,僅有100年左右,即後三條、白河、鳥羽、後白河4位太上天皇統治時期。

在各方反對藤原氏的時候,新興武士階層登上歷史舞臺。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皇權,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團的力量。源氏武士團是成長最快、最強的武士團之一。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與朝廷相並立,形成了雙重政權結構。

源賴朝。網上圖片

源賴朝去世後,幕府實權落入他的妻子北條氏家中,他們與皇室的矛盾日趨尖銳。1221年,矛盾終於激化,京都的皇室和貴族發動了聲討幕府的“承久之亂”。當年5月15日,皇室向全國發令討伐幕府。得到消息的幕府立即進行反擊總動員,“軍中只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迅速集結19萬大軍,由北條時房、北條泰時率領,兵分三路進軍京都。發兵的同時,北條義時還寫信給後鳥羽太上天皇說:“今派19萬大軍,請見情迎戰。若仍感不足,我將親率20萬大軍赴京都。”此時,皇室的兵力只有1.7萬騎。6月5日至6日,兩軍在杭瀨川相遇,皇室軍不戰而潰,幕府軍進入京都。後鳥羽太上天皇大驚失色,投降時推卸責任說:“此次事件並非是自己策劃,而是謀臣的計畫。”

平亂之後,幕府對皇室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廢掉了年幼的仲恭天皇,停止了太上天皇的院政,將兩位太上天皇后鳥羽和順德流放,擁立後堀河天皇登基。

皇室分裂

13世紀下半葉,為爭奪皇位,皇室分裂成兩個系統。以後嵯峨天皇的長子後深草天皇為首的,稱持明院系統;以次子龜山天皇為首的,稱大覺寺系統。兩派爭相討好幕府,以求獲得支持。

146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幕府之下,出現了眾多擁有土地和武士的大莊園領主,稱為大名。大名的出現和戰國的到來,成了搖搖欲墜的天皇家族的救命稻草。因為,大名要在亂世中擴充勢力,鞏固地位,除了兵權和土地,還渴望獲得朝廷授予的官位和榮譽稱號,以顯得自己名正言順。為此,大名們從經濟上紛紛資助皇室,而經濟拮据的天皇就靠著賣官鬻爵維持生計。

16世紀後半葉,兩個聲名赫赫的大名——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為了利用天皇壓服其他大名,對天皇和皇室都表現得非常尊重。可憐的天皇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尊皇”行動受寵若驚。正親町天皇竟然稱頌織田信長是“大宏量”“大廣智”“大無欲”“大慈悲”。

織田信長。網上圖片

繼豐臣秀吉之後,大名德川家康戰勝群雄,結束了戰國時代,於1603年2月開創江戶幕府時代。此後的200多年裡,天皇的皇位繼承,除了因病、因亡者外,幾乎都受到江戶幕府的干涉。如果有天皇對江戶幕府的干涉稍稍表露出不滿,就會受到迫害,甚至被殺。比如後光明天皇、桃園天皇、後桃園天皇等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

幕府干預皇位繼承

在德川家族的江戶幕府統治下,天皇的自尊和權威喪失殆盡,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歷史的最低谷。能夠延續其血統,不被徹底推翻,已是天皇家族的萬幸。就在這歷史的穀底,日本迎來明治天皇,開始了現代化歷程。

明治天皇在統治日本的第二十二年(即1889年),頒佈了《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且“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議會和內閣事實上只是輔佐天皇的臣僚。更為重要的是“天皇統率陸海軍”,有軍事權。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改革,發動了對中國和俄國的戰爭,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1912年即位的大正天皇患有精神疾病,所以1921年起由皇太子裕仁攝政,至1926年裕仁登基,改元昭和。

昭和天皇。網上圖片

昭和初年,昭和天皇對“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事先知情的,還在事變後的1932年初褒獎關東軍:“沖風冒雪,英勇奮戰,以剷除其禍根,揚皇軍威武於海外”,“皇軍”一詞也隨即流傳開來。

1941年10月的重臣會議上,有人推薦由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組閣,以應對未來的日美決戰。天皇對此表示讚賞:“這種做法就是常言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隨著日美談判破裂,天皇諮詢海軍大臣和軍令部總長後,命人傳話給東條英機:“我問過他們,都說有相當把握。那就按原定計劃通知首相吧!”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一度佔據壓倒性優勢,但很快被回過神來的美軍扭轉戰局。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過“玉音放送”發佈《終戰詔書》。

從文字看,這份《終戰詔書》內容曖昧,將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成是“希求帝國之自存于東亞之安定”,而結束戰爭則是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與“破壞人類之文明”,不承認戰爭的侵略目的。

天皇逃過二戰戰敗懲罰

為保留天皇制,日本戰後首屆內閣東久邇宮內閣提出“一億總懺悔”的口號,將天皇的戰爭責任“化整為零”,分擔給了全體日本國民。

1943年11月23日,羅斯福與蔣介石單獨會談,天皇制的存廢是討論內容之一。蔣介石說:“如果日本國民起來對戰爭元兇的軍閥革命,打倒現在的侵略主義的軍閥政府,徹底根除侵略主義的根株,那麼我們就應該根據日本國民的自由意志,尊重他們選擇政府的形式。”在《開羅宣言》的初稿中有“廢除天皇制”一項,但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刪除了。曾留學日本的蔣介石知道天皇于日本人的意義,所以他說:“對於日本國民來說,天皇制是精神支柱,中國人民對東洋道義的傳統精神上的關照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在戰後混亂時期根據佔領軍的命令廢除天皇制的話,日本國內就陷於混亂。”

美國的“知日派”也持相同的觀點。1944年,曾任駐日大使的格魯對盟軍在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尼米茲說:“為了使日軍無條件投降,天皇是必要的。日本人、日本軍人唯一喜歡的聲音就是天皇的聲音。換句話說,天皇是拯救數萬美國人生命的源泉。”格魯還告訴總統杜魯門:“日本拒絕無條件投降的最大障礙,是天皇和天皇制的破壞與永久性廢除。”盟軍沒有在對日宣言中寫明廢黜天皇,從而換取了日軍的無條件投降。

麥克亞瑟與昭和天皇會面。網上圖片

麥克亞瑟以盟軍名義佔領日本後,蘇聯、英國、澳大利亞等盟國要求將昭和天皇作為日本頭號戰犯,與希特勒、墨索里尼並列為“三大元兇”。麥克亞瑟回絕了這個要求,他知道“如果天皇作為戰犯受到控告或被絞死,那麼整個日本就必須建立軍事管制政府,而很可能爆發遊擊戰爭。”當時左翼運動蓬勃興起,日本共產黨甚至喊出了“打倒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口號,所以一旦日本因廢除天皇而陷入混亂,那麼就會給蘇聯以可乘之機,將日本引向共產主義。麥克亞瑟將自己的顧慮電告美國政府,最終打消了美國廢黜天皇的想法。

其實麥克亞瑟剛到東京,參謀就建議他召見天皇。但麥氏說:“如此做法會傷害日本人的感情,而使天皇在他們心裡成為一個殉道者了。不能這樣做,我將等待,到時天皇會自願拜訪我的。東方的忍耐而不是西方的倉促更能達到我們的目標。”果不其然,裕仁在1945年9月27日親自登門了。

裕仁身著燕尾服和條紋褲,戴著高筒禮帽出現在麥克亞瑟面前。麥克亞瑟以對待君主的禮儀予以招待,並為裕仁點上一支美國香煙。裕仁開門見山地說:“麥克亞瑟將軍,我是作為對我國人在進行戰爭時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所作出的一切決定和所採取的一切行動負完全責任的人來到這裡的,是向你所代表的那些國家投案並接受審判的。”麥克亞瑟似乎被裕仁的話語打動了,以至在回憶錄中稱其為“日本第一紳士”。

菊花王朝僅成國體象徵

1946年元旦,裕仁發表《人間宣言》說,“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這標誌著天皇不再是人間的神。

據報導,明仁退位後會稱為“上皇”,明仁的妻子美智子會稱為“上皇后”。圖:美聯社

一個月後,昭和天皇被獲准巡幸全國,日本各地都熱烈歡迎他的到來。裕仁對各行各業的人們說:“戰敗的痛苦當作偉大的建設動力⋯⋯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我們在失敗後的灰燼中去重建不受舊的殘渣影響的光輝燦爛的新日本——能夠維護自己的驕傲,重新贏得世界尊敬的新日本。”當時有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日本支援天皇制者占61.3% ,反對者只有8.7 %。

同年11月,代替《日本帝國憲法》的《日本國憲法》頒佈,天皇從此不再有統治國家的權力,而僅“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天皇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于國政的權能。”有統計說,在新憲法下,昭和天皇每年要在約1160份檔上簽字,參加象徵性的國事活動約50次,參加禮節性活動約20次,發出致外國元首函件、賀電約600件。日本天皇有時還需出訪外國。

昭和天皇于1989年去世,日本政府花費7400萬美元,按神道教儀式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裕仁之子明仁即位,成為日本菊花王朝第125代天皇,改元平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