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桃花扇》曾經的誕生地,如今“鳳凰”展翅,翩若驚鴻,動人心魄

桃園, 地處泰州南城河外側東岸, 為紀念清代戲曲家孔尚任在泰寫作《桃花扇》的主題公園。 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陳庵完稿《桃花扇》之景, 與泰州梅園戲劇、柳園評話相聯, 三園一線, 為“戲曲文化三家村”。 桃園核心景點為複建明清風格的陳庵。 庵堂前後三進, 局部兩層架構, 以文字、圖片、古明清傢俱再現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期間寓居陳庵創作《桃花扇》的場景。 景區有觀賞桃3600多株、116個品種, 其花期可從三月中旬持續到四月下旬, 每年桃花盛開期間舉辦桃花節, 熱鬧非凡。 景區南端水榭碼頭, 主要停靠河中遊覽船隻。

水榭北上至桃花島, “隱龍”、“十勝”二橋將島岸相連。 陳庵西側為石舫, 舫上置古戲臺, 供戲曲展示或票友活動。 陳庵向北清風閣, 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 鳳凰墩下、清風閣邊, 即為藕花洲。 鳳凰墩上, 建有來鳳樓。

地址:泰州市海陵區東南園10號

景區內的建築頗有古典韻味, 比如眼前這清風閣。 鳳凰墩”的另一制高點上, 豎立整個桃園內最高點、高約20余米的三層八角重簷建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 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 數次登臨, 並詠有《清風閣》詩。 複建清風閣, 為宋式三層八角重簷, 閣高約二十米, 與望海樓隔河相映, 登臨此樓, 清風徐來, 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園內種了數千棵桃樹, 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 不同種類的桃花品種陸續開花, 一派桃花爛漫美麗景象, 引得許多市民和遊客前來踏春、賞花。

對於李中水上森林公園, 我們去對了時間;可惜對於桃園, 迎接我們的是一片秋冬的蕭瑟。 旅行, 同樣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無法兼顧所有景觀。

孔尚任舊居又名“陳庵”, 原為明代泰州陳氏人家的家廟, 是清康熙間著名戲曲家孔尚任(1648-1718)寓居並寫下名篇《桃花扇》的場所, 也是桃園內的主體建築。

講解員帶著我們從陳庵的後花園“怡園”進入。 入口狹窄, 內有乾坤。

陳庵至今還保留著孔尚任當年寓居此地及創作《桃花扇》的場景, 舊居的東側廂房, 景區作了場景復原。 西側廂房, 現為孔尚任及《桃花扇》的史記展。 以文字、圖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戲曲歷史, 作為“戲曲文化三家村”之一, 與南北柳園、梅園遙相呼應。

孔尚任(1648-1718), 孔子六十四代孫, 生卒于山東曲阜, 清朝著名戲劇作家、詩人。 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三年多時間內, 孔尚任駐節泰州治水, 先後寓居州署、大林橋西北宮家園、許漱雪寓所隔壁、泰山東側五藉園、陳庵等五個場所。 孔尚任寓居“陳庵”創作的《桃花扇》, 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 故事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豔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桃花扇》以悲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將男女之情與國家興亡之感都賦予了哲理性的昇華。

老街熱鬧,園中卻格外靜謐,雖然怡園看似小巧玲瓏,但是四處點綴著生機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狀的石頭,那些怪石堆疊在一起,突兀嶙峋,氣勢不凡。站在石橋上,庭院裡的秀美的精緻一覽無餘。石橋的背後是一棟典型的泰式民居,有個非常詩意的名字:聽雨齋。若逢煙雨,站在聽雨齋的屋簷下,聆聽一曲《桃花扇》選段,一定會有更深刻的感悟。

走出陳庵,整個桃園更像一處濱河而建的大公園。鳳城河以水為脈,以人為魂,垂柳依依,石橋飛架。雖在蘇北,卻又江南水鄉的特色柔婉清麗。

在泰州,你永遠用不著來去匆匆。遊園賞景,講究的就是那份篤定從容。與三兩好友閑坐河邊涼亭,聽到咿咿呀呀、百轉千回的曲子,頓時,就讓時空慢了下來。

這艘石舫就是其實是個古戲臺。古代演員們在船上演出,前面的船頭就是戲臺,四角的小亭子下面是奏樂池,後面的兩層閣樓是供演員化妝和休息的地方。規模僅次於北京頤和園的,與頤和園的不同之處在於頤和園的風格是中西合璧式的,而桃園的這艘石舫則是純中式風格,木頂是蘇州園林的風格,它是根據史載孔尚任舫亭觀戲之遺圖設計的。

夜晚,鳳城河燈火漸起,昆曲藝人會在這裡演唱《桃花扇》著名唱段,伴隨著燈影槳聲,是來泰州最別致的人文體驗。

水榭碼頭———踏雪尋蹤。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遊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攝影師常用的框式構圖,以精美雕欄作為前景,望海樓和泰州電視塔作為遠景。古今兩大地標建築,同時入畫。不知是巧合還是人為,都讓人拍案叫絕。

望海樓是鳳城河風景區核心景觀。始建于宋,盛世重建,更領江淮雄風,國學大師文懷沙老人稱其為“江淮第一樓”。樓西文會堂,史載初為北宋滕子京所建,列北宋時在泰為官,後升遷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五相史料,堂前植“五相樹”,立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作范仲淹青銅塑像,加之景區已有千年之久的州城遺址、宋城古涵等景點,一切盡顯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輝煌。

才出桃園,我們步行前往桃園碼頭,搭乘前往望海樓的渡船。隔著鳳城河眺望,對岸的望海樓風格古樸大氣,磅礴無量。尤其在黃昏時分,映射在蒼穹下的線條剪影讓人感到震撼。

望海樓,記錄了宋代范仲淹在泰州任職時留下的古老記載,名人詠泰州的碑林更是展示了泰州的歷史沿革,體現出泰州從五代至明清的悠久歷史。范仲淹《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詩中寫道:東南滄海郡,幕府清風堂。詩書對周孔,琴瑟親義黃。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言蘭一相接,豈特十步香。

寥寥數語,勾勒出鳳城河一副浩渺磅礴的詩意畫像。也與范仲淹先生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有異曲同工之意。

畫舫直接把我們送到瞭望海樓下的碼頭,轉眼,先前遊覽的桃園就到了對岸。泰州很小,瞬移,是分分鐘的事。

泰州望海樓初建於南宋紹定二年,距今恰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連出三聲,必含天意。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于盛世。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建築采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範,盛世氣韻。正可謂余秋雨先生為泰州寫的《望海樓新記》提到: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樓前的銀杏正是金黃,趁著陽光正好,登臨望海樓,俯瞰鳳城獨有的秋高氣爽。

眼前的望海樓,重簷歇山頂,上蓋黑褐色琉璃瓦,外觀是典型的宋式彩繪,主要色彩取朱紅、黃、白三種色系,顯得古樸、典雅、大氣。望海樓始建于宋,當時叫海陽樓,明代稱望海樓,清代又更名為靖海樓和鳴鳳樓。整座樓建在古城的東南角上,東南臨城河,巍峨壯美,是泰州城幾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地標。

乘坐電梯直達望海樓的觀光層,位於第四層。一入內便是金碧輝煌的殿堂樓閣映入眼簾。一幅金箔牡丹圖--前程似錦。牡丹花是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也是美麗、富貴、幸福、和諧的象徵。整幅圖色豔而不俗,非常豐滿,凸現了國花的卓越風姿,也標誌著泰州的現在繁華似錦,泰州的未來前程似錦。

從這裡看望海樓東靠城牆,西鄰柳園,與對面的桃園遙遙相望。當我們憑欄遠眺時,看到的鳳城河水天相接,渾然一色。有新建的高樓大廈,有古老的歷史遺存。在樓上,泰州的現代文化與古文化盡收眼底。

古泰州城與水緊密相連,水城一體的城市格局形似鳳凰。故泰州城又有鳳凰城之美名。它自古以來就風調雨順、名人輩出,古代很多在泰州做官的人,離任後仕途大都高升。風水好的地方,就連普通人都能感知到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靈氣。登臨望海樓倚欄俯瞰,泰州這只鳳凰正翩然展翅,婉若游龍,攝人心魄。

故事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豔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桃花扇》以悲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將男女之情與國家興亡之感都賦予了哲理性的昇華。

老街熱鬧,園中卻格外靜謐,雖然怡園看似小巧玲瓏,但是四處點綴著生機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狀的石頭,那些怪石堆疊在一起,突兀嶙峋,氣勢不凡。站在石橋上,庭院裡的秀美的精緻一覽無餘。石橋的背後是一棟典型的泰式民居,有個非常詩意的名字:聽雨齋。若逢煙雨,站在聽雨齋的屋簷下,聆聽一曲《桃花扇》選段,一定會有更深刻的感悟。

走出陳庵,整個桃園更像一處濱河而建的大公園。鳳城河以水為脈,以人為魂,垂柳依依,石橋飛架。雖在蘇北,卻又江南水鄉的特色柔婉清麗。

在泰州,你永遠用不著來去匆匆。遊園賞景,講究的就是那份篤定從容。與三兩好友閑坐河邊涼亭,聽到咿咿呀呀、百轉千回的曲子,頓時,就讓時空慢了下來。

這艘石舫就是其實是個古戲臺。古代演員們在船上演出,前面的船頭就是戲臺,四角的小亭子下面是奏樂池,後面的兩層閣樓是供演員化妝和休息的地方。規模僅次於北京頤和園的,與頤和園的不同之處在於頤和園的風格是中西合璧式的,而桃園的這艘石舫則是純中式風格,木頂是蘇州園林的風格,它是根據史載孔尚任舫亭觀戲之遺圖設計的。

夜晚,鳳城河燈火漸起,昆曲藝人會在這裡演唱《桃花扇》著名唱段,伴隨著燈影槳聲,是來泰州最別致的人文體驗。

水榭碼頭———踏雪尋蹤。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遊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攝影師常用的框式構圖,以精美雕欄作為前景,望海樓和泰州電視塔作為遠景。古今兩大地標建築,同時入畫。不知是巧合還是人為,都讓人拍案叫絕。

望海樓是鳳城河風景區核心景觀。始建于宋,盛世重建,更領江淮雄風,國學大師文懷沙老人稱其為“江淮第一樓”。樓西文會堂,史載初為北宋滕子京所建,列北宋時在泰為官,後升遷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五相史料,堂前植“五相樹”,立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作范仲淹青銅塑像,加之景區已有千年之久的州城遺址、宋城古涵等景點,一切盡顯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輝煌。

才出桃園,我們步行前往桃園碼頭,搭乘前往望海樓的渡船。隔著鳳城河眺望,對岸的望海樓風格古樸大氣,磅礴無量。尤其在黃昏時分,映射在蒼穹下的線條剪影讓人感到震撼。

望海樓,記錄了宋代范仲淹在泰州任職時留下的古老記載,名人詠泰州的碑林更是展示了泰州的歷史沿革,體現出泰州從五代至明清的悠久歷史。范仲淹《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詩中寫道:東南滄海郡,幕府清風堂。詩書對周孔,琴瑟親義黃。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言蘭一相接,豈特十步香。

寥寥數語,勾勒出鳳城河一副浩渺磅礴的詩意畫像。也與范仲淹先生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有異曲同工之意。

畫舫直接把我們送到瞭望海樓下的碼頭,轉眼,先前遊覽的桃園就到了對岸。泰州很小,瞬移,是分分鐘的事。

泰州望海樓初建於南宋紹定二年,距今恰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連出三聲,必含天意。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于盛世。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建築采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範,盛世氣韻。正可謂余秋雨先生為泰州寫的《望海樓新記》提到: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樓前的銀杏正是金黃,趁著陽光正好,登臨望海樓,俯瞰鳳城獨有的秋高氣爽。

眼前的望海樓,重簷歇山頂,上蓋黑褐色琉璃瓦,外觀是典型的宋式彩繪,主要色彩取朱紅、黃、白三種色系,顯得古樸、典雅、大氣。望海樓始建于宋,當時叫海陽樓,明代稱望海樓,清代又更名為靖海樓和鳴鳳樓。整座樓建在古城的東南角上,東南臨城河,巍峨壯美,是泰州城幾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地標。

乘坐電梯直達望海樓的觀光層,位於第四層。一入內便是金碧輝煌的殿堂樓閣映入眼簾。一幅金箔牡丹圖--前程似錦。牡丹花是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也是美麗、富貴、幸福、和諧的象徵。整幅圖色豔而不俗,非常豐滿,凸現了國花的卓越風姿,也標誌著泰州的現在繁華似錦,泰州的未來前程似錦。

從這裡看望海樓東靠城牆,西鄰柳園,與對面的桃園遙遙相望。當我們憑欄遠眺時,看到的鳳城河水天相接,渾然一色。有新建的高樓大廈,有古老的歷史遺存。在樓上,泰州的現代文化與古文化盡收眼底。

古泰州城與水緊密相連,水城一體的城市格局形似鳳凰。故泰州城又有鳳凰城之美名。它自古以來就風調雨順、名人輩出,古代很多在泰州做官的人,離任後仕途大都高升。風水好的地方,就連普通人都能感知到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靈氣。登臨望海樓倚欄俯瞰,泰州這只鳳凰正翩然展翅,婉若游龍,攝人心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