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濟南名士秦瓊

秦瓊(571—638)字叔寶, 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唐朝開國將領,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 最初是隋朝來護兒部將, 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 兵敗, 張須陀戰死, 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 又隨裴投降李密, 得到重用, 被任用為帳內驃騎。 李密失敗後, 投降王世充, 因不滿王的為人, 於619年投唐, 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 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 每戰必先, 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 626年(武德九年), 參與玄武門之變, 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 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

秦瓊出身貧寒, 其先祖史無記載, 傳奇小說《隋史遺文》中杜撰其父親為秦彝(北齊老太宰秦旭之子, 鎮守馬鳴關, 手中一條虎頭鏨金槍, 秦家瓦面金裝鐧天下聞名, 後靠山王楊林兵發北齊, 死守馬鳴關, 最終因為奸臣賣國, 開門投降, 引兵入城, 秦彝死命抵抗, 部隊十不存一, 戰死疆場, 其祖父為秦旭北齊太宰, 後自殺而死)。

1995年, 在濟南市經七小緯六路銀行宿舍樓施工中, 發現一座石室墓葬。 在墓室清理中, 濟南市博物館考古人員發現了秦愛墓誌銘。 從秦愛墓誌銘中可知, 秦愛字季養, 齊郡曆城人。 他的兒子秦瓊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以驍勇聞名, 多立戰功, 並參與“玄武門之變”, 協助李世民誅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秦愛墓誌銘最大的歷史意義,

是其糾正了正史、地方誌及民間傳說中有關秦瓊家世的誤傳。 從墓誌銘中可以看出, 秦瓊的曾祖父秦孝達、祖父秦方太、父親秦愛三代均系魏、齊兩朝文職官吏, 而《舊唐書》、《新唐書》均漏載, 此可以補正史之缺佚。 至於《隋唐演義》等白話小說中稱秦瓊“乃祖是北齊領軍大將秦旭, 父是北齊武衛大將軍秦彝”一說, 純屬對秦瓊家世的演繹。 另外, 曆城縣誌等地方誌誤載秦家世代冶鐵, 出身寒微, 俗謂“冶鐵秦家”, 墓誌可以糾正這個誤傳。 另外, 過去傳說秦瓊故宅即今西門外沙苑、五龍潭等處, 秦愛墓誌銘證明這實為誤傳。 墓誌銘載秦愛于大業十年(西元614年)終於齊州曆城縣懷智裡宅, 後於貞觀二年改葬于齊州曆城縣懷智裡。
根據銘文出土地點, 今天的經七小緯六路一帶在唐代當屬懷智裡。 按唐時“裡”的範圍, 五龍潭一帶與經七小緯六路顯然不可能同屬懷智裡。

秦瓊, 字叔寶, 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秦瓊之父曾任北齊時期的咸陽王錄事參軍。 隋大業年間, 秦瓊效力于隋將來護兒帳下, 因其志向高遠和勇猛強悍, 深得器重。 秦母去世後, 來護兒曾派員專程到秦瓊家弔唁, 全軍上下大為驚異。 隋末亂世, 義軍群起, 秦瓊投歸隋將齊郡郡丞苯張須陀, 在下邳(今江睢寧北)與義軍首領盧明月交戰。 當時, 雙方力量懸殊, 張須陀部隊僅一萬來人, 義軍則有十多萬人, 相持十多天后, 須陀已是人困糧絕。 就是這急於撤退而又怕追趕的緊要關頭, 秦瓊與羅士信挺身而出,

願帶領一千人偷襲對方軍營, 以掩護大隊人馬安全後撤。 秦瓊與羅士信憑藉自己的智勇, 使突襲獲得成功。 張須陀則乘機回師追擊, 取得了脫逃後的勝利。 僅此一仗, 秦瓊的勇猛多智便很快揚名於軍中。 在之後的作戰中, 秦瓊因為有功而被任命為建節尉。 後在對義軍李密進擊時, 張須陀戰敗而亡。 秦瓊率殘兵敗將歸依了裴仁基, 而後又隨同裴仁基投降了義軍瓦崗軍首領李密。 李密得到秦瓊非常高興, 加以重用讓他作驃騎將軍。 在跟隨李密作戰中, 有一次李密被流失射中, 墜于馬下, 昏迷不省人事, 此時左右隨從四散, 追兵就要趕到, 情況十分危急, 多虧秦瓊拼死護衛, 並重整隊伍, 這才擊退了追兵, 從而使李密大難不死。
後來李密失敗, 秦瓊又為隋將王世充收得, 被任命為龍驤大將軍。 後因不滿王世充的狡詐, 遂與程咬金等人脫離王世充投向李淵並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幹事, 因其勇猛過人, 被委任為馬軍總管。 此後, 秦瓊跟隨秦王李世民, 先後鎮壓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多路義軍, 為唐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淵曾派使者賜予金瓶以示褒獎。 之後, 又因戰功, 多次受到獎賞, 先後拜為秦王右統軍, 加授上柱國。 後又進封為翼國公, 深得秦王李世民的信任。 秦瓊不僅在唐王朝創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且在唐王朝內部鬥爭的“玄武門之變”中, 堅決站在秦王李世民一邊, 一起誅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 為李世民當太子奪皇位掃清了道路。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接王位,改號貞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瓊也因有功,拜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給七百戶的封邑。後來,秦瓊多病纏身,自謂:自幼戎馬轉戰,身經大戰二百餘次,光流的血也足足有幾十鬥之多,元氣大傷,怎能不病?到貞觀十二年(638)終於因病去世。死後贈徐州都督,改封胡國公,並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焉。”(《舊唐書》本傳)他的畫像也上了表彰大功臣的淩煙閣。秦瓊的傳奇人生後被演義進了戲劇以及說唱文學之中,並且被人們譽為“山東好漢”。濟南一地也附會出了不少關於秦瓊的遺跡,像秦瓊賣馬槐、秦瓊府、秦瓊墓等等。至今在濟南五龍潭仍留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的石碑。

“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贈與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欠下了店飯錢無奈何只得來賣它。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這是《秦瓊賣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兩句,可謂家喻戶曉、遐爾聞名。對照歷史,我們才知道文藝作品的荒謬,與真實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酉陽雜俎》上記載,秦叔寶的坐騎並非黃驃馬,而是忽雷駁,馬的毛色青白相間,雄壯威武。此馬象人一樣喜愛喝酒,酒後不但不會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秦叔寶死後,忽雷駁也嘶鳴不食而死。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秦叔寶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對金裝鐧,而是一杆超重的長槍。在他跟隨李世民攻打洛陽城時,他把這杆長槍插在城外的泥土中,十幾個王世充的士兵沖出城來,想要拔出這杆長槍,他們一起用力也沒奏效,長槍依然穩穩地插在泥土當中。秦叔寶再度來到城下,輕而易舉將長槍拔了出來,握在手中昂然離去,在場的雙方將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寶的長槍從此聞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動中,此槍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大長了帝國的威風,讓外邦蠻夷們心悅誠服、由衷讚歎。 秦叔寶的故事汗牛充棟,但大多是牽強附會,正史上對他的記載十分簡單,近年來,秦叔寶父親的墓碑出土,才讓人們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來,秦叔寶的祖父在北魏時期曾擔任過廣年縣令,秦叔寶的父親曾在北齊王府裡當過書記官,這樣一來,他的真實身份既不是《隋唐演義》中的顯貴之後(《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表弟羅成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鐵匠的兒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層官員家庭的帥哥。

根據秦叔寶父親的墓誌銘所述,秦家世居齊州曆城縣懷智裡,那麼秦叔寶算是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相傳那裡的大槐樹就是秦叔寶親手種植的。根據流傳下來的秦叔寶的畫像所繪,秦叔寶長眉朗目,風姿秀美,是個氣度不凡的美男子,與傳說中五大三粗的形象頗有出入。大陸拍攝了場面宏大的《隋唐英雄傳》,裡面扮演秦叔寶的黃海冰高大英俊,一身正氣,與歷史上的原型在外形上是十分吻合的,這就是說,秦叔寶這個山東大漢是個非常出眾的男人,從歷史年表的推算,他是少年從軍,很快就顯示了不同一般的資質。

秦叔寶最初是在隋朝大將來護兒的帳下擔任親兵,在傳說中的隋唐好漢中,排在秦叔寶前面的好漢只有來護兒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秦叔寶的確也很受來護兒的賞識。秦叔寶的母親去世了,來護兒派人弔唁,眾人十分驚奇,“士兵陣亡和士兵的親人去世,樣的情形很多,將軍從來沒有過問過,為什麼惟獨對秦叔寶格外禮遇呢?”,來護兒的回答是,“秦叔寶此人勇悍無比,有志氣,有節操,以後一定能夠飛黃騰達,成就大業,豈能以卑下的態度對待他”。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對內窮奢極侈,對外連年用兵,沉重的徭役、兵役逼得農民走投無路,民不聊生之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秦叔寶轉到齊郡通守張須陀帳下,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歷史上的所謂農民起義,少有軍紀嚴明、愛民如子,多的是燒殺搶掠、蹂躪百姓,所以,農民起義以失敗而告終毫不稀奇,秦叔寶充當劊子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大業十年(西元614年)十二月,張須陀進攻盧明月的起義軍,當時,秦叔寶的年齡不會超過十七歲。

張須陀手下只有一萬多人,而起義部隊有十余萬人,雙方相持了十幾天後,張須陀的部隊糧食將盡,戰況卻不見起色,愛兵如子的張須陀徵求眾人的意見,“敵人看見我們撤兵,一定傾巢出動,全力追趕,他們的大營必定空虛,此時用一千人偷襲敵人的營地,必然成功,但這項計謀是兵行險招,十分危險,哪位將軍願意擔此重任”,大家面面相覷,無人敢應,只有秦叔寶和羅士信自告奮勇,上前接令,當時的羅士信大概只有十五歲,少年英雄,聯手出擊,正是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年齡. 張須陀按計行事,棄營撤退,秦叔寶、羅士信分別帶領一千多人埋伏在荒草叢中,等待時機。盧明月果然率眾追趕張須陀,秦叔寶、羅士信帶著伏兵直撲義軍營寨,對方營門緊閉,秦叔寶和羅士信攀柵而上,敵人刀槍齊下,二人用佩刀格擋,翻越柵欄,一躍而下,他們手起刀落,很快就解決了數十人,然後打開營門,讓隋軍進入,跟著四處縱火,焚燒了義軍三十多個營柵,烈焰沖天,映紅了整個天空,盧明月心知不妙,趕緊回救,卻為時已晚,張須陀回軍衝殺,斬敵無數,激戰之下,盧明月僅以數百騎突圍,其餘的全部作了隋軍的俘虜,經此一戰,秦叔寶名揚四海,聲震天下。

接著,秦叔寶跟隨張須陀平定其他義軍,屢建戰功,在與孫宣雅對決的海曲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第一個躍上城樓,打敗了孫宣雅,被隋朝授予建節尉一職,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秦叔寶的第一個官職。無奈天下形勢已經不可收拾,義軍散而複聚,越殺越多,註定了大隋忠臣張須陀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張須陀與瓦崗軍李密在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決戰,隋軍中了埋伏,被李密的義軍團團圍住,張須陀本來已經沖出了包圍圈,眼見部下無法突圍,於是返身去救,在千軍萬馬之中四進四出,終於力竭戰死,以身殉國。有人把張須陀稱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說他滿手血腥,對照歷史,他實在是個大好男人,其英勇壯烈、忠貞不屈讓人潸然淚下、深受感動。史料上記載,張須陀死後,手下號泣數日,悲不自勝,這中間,不知有沒有被張須陀帶上歷史舞臺的秦叔寶,戰後,秦叔寶率領殘兵投靠了隋將裴仁基,聽從裴仁基的指揮與調遣。

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四月,裴仁基與瓦崗軍作戰不利,索性投降了瓦崗軍,這樣,秦叔寶就成了瓦崗軍李密手下的將領。李密家世高貴,世代都是顯宦,卻不是人們想像當中眼高手低的貴公子,唐人的史料中記載,他曾與翟讓比試箭法,以此來決定誰當瓦崗軍的大當家。比試的辦法是,在箭靶上寫一個王字,王字中間一橫和一豎的交叉點就是靶心,誰射中了靶心就是贏家,王伯當特意將筆劃寫得很細,增加比試的難度。李密不慌不忙地拿起弓箭,立馬射中了靶心,坐上了瓦崗軍大當家的位置。李密對秦叔寶和程知節十分看重,他挑選了八千名最勇猛的士兵組成“內軍”,分為左右兩軍,由秦叔寶和程知節分別統領,主要任務是充當李密的親衛隊,李密曾誇下海口,“我這八千人可當百萬大軍”,在李密的眼中,秦叔寶是最勇敢、武藝最高超的將軍。 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七月,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展開決戰,雙方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腳下殺得天昏地暗,由早及晚,不分勝負。李密被流箭射中,從馬上摔下來,昏死過去,瓦崗軍眾人都以為李密已經戰死,士氣崩潰,宇文化及的大軍又趁勢追殺,眼見瓦崗軍就要一敗塗地,秦叔寶臨危不亂,在千軍萬馬中將李密搶救出來,隨後,又集合散兵敗將,向宇文化及發動反撲,終於將宇文化及擊敗,但是,瓦崗軍也已遭受重創,實際上是兩敗俱傷。這時,另一個割據勢力王世充想坐收漁人之利,率領兩萬精銳對瓦崗軍發起攻擊,李密卻棋走昏招,堅持與對手硬碰硬,在河南邙山與王世充的軍隊正面決戰。王世充的軍隊面臨斷糧的境地,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個個在戰場上如同下山猛虎,結果是,瓦崗軍煙消雲散,大當家李密撇下部下,獨自投奔了大唐,秦叔寶、程知節萬般無奈之下,歸順了王世充這個奸雄。

秦叔寶得到了高官厚祿,得封龍驤大將軍,卻很快就鄙薄王世充的為人。程知節對秦叔寶言道,“王世充對人沒有器量,又愛詛咒發誓,活象個巫婆神漢,他奸詐狡猾,決不可能是天下歸心的明主,我們跟著他沒有出路”,秦叔寶深表贊同,決定離開王世充,另投明主。

此時,李淵父子威名遠振,出師以來勢如破竹,秦叔寶、程知節心中傾慕,決定到大唐去建功立業。西元619年二月,王世充軍與唐軍在河南九曲作戰,秦叔寶和程知節假裝向唐軍衝擊,一行幾十騎跑出一百多步,一齊下馬向王世充拜別,“我們得到了你的特殊禮遇,也想報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們不想與你為伍,就此告別,後會有期”,王世充的鼻子幾乎氣歪,卻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眾人投奔了唐營而不敢追擊。

秦叔寶和程知節歸唐之後,被唐高祖李淵指派到秦王李世民帳下,這時,秦叔寶大概才二十出頭的年紀,與年輕英武的秦王一見如故,很快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秦叔寶被授予馬軍總管,程知節被授予秦王府左三統軍,李世民親自挑選千餘精銳騎兵,穿皂衣黑甲,由秦叔寶、程知節等人統領,組成玄甲隊,每戰必為先鋒,開始了掃平割據勢力的征戰歷程。

西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劉武周舉兵攻唐,並州都督李元吉指揮不當,致使太原失守,李元吉逃到了長安,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劉武周大將宋金剛乘勝前進,一路凱歌,大唐的河東領土幾乎全部失陷,李世民眼見情勢危急,挺身而出,擔當了收復河東的重任。李世民的三萬精兵渡過黃河,在柏壁與宋金剛軍對峙。宋金剛是孤軍深入,利在速戰速決,李世民堅壁不出,又派人截斷宋金剛的糧道,等待宋金剛糧草耗盡、無以為繼。在此之前,河東的夏縣與蒲州起兵回應劉武周,大唐朝廷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往征剿,宋金剛派尉遲敬德增援夏縣守軍,裡應外合,將永安王李孝基及手下將領盡數抓獲。尉遲敬德得意洋洋,準備還軍澮州(治翼城,今屬山西),此時,秦叔寶已經埋伏在夏縣與澮州之間的美良川(今山西聞喜南),準備給尉遲敬德一個迎頭痛擊。尉遲敬德早已被勝利衝昏頭腦,未將秦叔寶的伏軍放在眼裡,雙方交手之後,才發現此路唐軍勇猛無敵,勢不可擋,尉遲敬德左沖右突,奮力殺出包圍圈,狼狽逃向澮州,秦叔寶部斬首2000餘級,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 接著,蒲州在唐軍的圍剿下也向宋金剛求救,尉遲敬德、尋相又被宋金剛派去增援蒲州。李世民如法炮製,派遣精銳士卒三千人,從小路穿插,在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設下埋伏,殺得尉遲敬德全軍覆沒,尉遲敬德、尋相孤身逃走。唐軍一面收復失地,一面繼續與宋金剛對峙,到了西元620年四月,宋金剛軍糧草耗盡,撤兵回軍,李世民開始後發制人,全力追擊。唐軍將士一天馳騁200裡,連李世民都三天不解甲,兩天沒吃飯,終於在雀鼠穀(介休西南)追上了宋金剛的主力部隊,一天之內連打八仗,俘斬數萬人,宋金剛、尉遲敬德逃往介休(今屬山西),唐軍如影隨形,緊跟不放,宋金剛萬般無奈,率領兩萬士兵在介休背城佈陣,以最後的老本與唐軍決戰。李世民派秦叔寶、程知節攻打大陣的北端,翟長孫、秦武通攻打大陣的南端,正面迎擊的徐世績出師不利,李世民親自帶兵衝殺,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潰宋金剛軍,斬首三千余人,劉武周、宋金剛逃往突厥,後來死在突厥人的刀下,尉遲敬德、尋相眼見大勢已去,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縣,介休南)兩城向大唐投降歸順。

柏壁之戰,河東收復,秦叔寶戰功最著,唐高祖欣喜萬分,加封上柱國,賞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他派人送秦叔寶一個金瓶,告訴秦叔寶,“你不顧自己的妻子兒女,遠來投奔我,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果我的肉可以食用,我都應該賜給你,何況那些子女玉帛?你要以此為勉勵,帶領部下,為大唐再立新功”,很快,秦叔寶成為秦王右三統軍,下一個敵人,就是秦叔寶曾經效力過的王世充。

王世充原來就是隋朝東都洛陽的守將,他毒死楊侗,于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為鄭,佔據河北大部州縣的竇建德也自稱夏王,這樣,在中原地區,唐、鄭、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王世充趁著唐軍在河東作戰,奪取了河南的許多州縣,成為大唐急須解決的心腹之患。李淵採取先王后竇的方略,于武德三年(西元620年)七月,令李世民率領八萬軍隊進攻王世充,每次戰役秦叔寶都充當先鋒。鑒於洛陽城城防堅固,李世民決定掃清週邊,拔掉洛陽城外王世充軍的各個據點。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正月,屈突通、竇軌巡營時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失利,連連告急,李世民親自帶領訓練有素的玄甲隊馳援他們,斬俘王世充軍六千餘人,俘虜王世充的騎將葛彥璋,王世充逃回洛陽城,閉門不出。

王世充困守孤城,彈盡糧絕,只得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不是等閒之輩,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決定聯合王世充共同對抗唐軍。武德四年(西元621年)三月,夏王竇建德親率十余萬大軍馳援洛陽,很快推進到東原一帶(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等人的建議,繼續用重兵圍困洛陽城,自己親率精銳步騎3500人搶佔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阻止竇建德軍西進。五月初二,決戰打響了,秦叔寶橫槍躍馬,從敵軍正面一直殺到敵軍背面,他手持唐軍軍旗,又從敵軍背面殺到敵軍正面,千軍萬馬之中,縱橫馳騁,勇不可擋,敵軍心生怯意,陣腳大亂,唐軍一鼓作氣,贏得了虎牢戰役的最後勝利,竇建德被迫接受了充當俘虜的命運。唐夏虎牢戰役,為數不多的唐軍消滅竇建德軍十余萬人,成為歷史上圍城打援的著名戰例。王世充眼見竇建德軍的主力已經潰敗,洛陽城不會再有援軍,走投無路之中,向唐軍棄械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區落入唐軍的掌控,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初告成功。秦叔寶受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因功進封翼國公。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竇建德在長安遇害,其舊部高雅賢等人共推劉黑闥為首領,起兵反唐,半年之內,盡複竇建德故地,佔據了河北大部郡縣和河南部分地區,又與突厥狼狽為奸,得到了突厥頡利可汗的支援,一時聲勢驚人,嚴重威脅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十二月,李世民奉命出征,身邊自然少不了秦叔寶這位王牌將領。武德五年(西元622年)二月,秦叔寶在列人(今河北肥鄉東北)迎擊劉黑闥部,又立殊勳,三月,劉黑闥糧草已盡,糧道又被李世民截斷,不得不與唐軍決一死戰。劉黑闥的兩萬步騎渡過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與唐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戰鬥一直從中午持續到黃昏,唐軍氣勢如虹,劉黑闥軍拼命頑抗,唐軍決開洺水,頓時濁浪滔天,劉黑闥軍終於士氣崩潰,被唐軍斬首一萬餘級,數千人淹死在洺水當中,劉黑闥帶著兩百騎兵倉皇逃走,後來也避免不了被人出賣、斬首示眾的命運。淪陷州縣光復了,秦叔寶再受重賞,前後受賜的金帛數以千萬計。

在跟隨李世民的征戰中,每逢敵人的驍將銳卒在陣前挑釁,李世民總讓秦叔寶去拿下他們,秦叔寶提槍躍馬而去,“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堪稱英雄蓋世的萬人敵,李世民對秦叔寶更加器重,秦叔寶也以此頗為自負。

李世民戰必勝、攻必克,在李唐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讓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十分嫉恨,李建成感到自己的皇儲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千方百計想要除掉李世民。突厥進犯中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做了主帥,他請求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強將精兵調到自己帳下,想等李世民成為光杆司令後再予以加害。形勢緊迫,秦王府將士一致要求李世民馬上動手,先發制人,秦叔寶也堅定地站在李世民這一邊,願意與他同生共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爆發了,秦叔寶跟隨李世民誅殺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幫助李世民奪取了皇儲之位,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秦叔寶擁戴有功,成為李世民的首功之臣。秦叔寶拜左武衛大將軍,得封邑七百戶。

自此,秦叔寶沒有再領兵出征,多年以來纏綿病塌,身體十分虛弱,他曾對別人言道,“我從少年時代起就戎馬倥傯,經歷過大小二百多次戰鬥,屢次身受重傷,計量我前後流出的鮮血,總有幾斛之多,怎能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秦叔寶因病去世,追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墓前雕刻石人、石馬,以彰顯其顯赫的戰功和超人的武功,貞觀十三年(西元639年),唐太宗改封秦叔寶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進了淩煙閣,畫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去世多年的秦叔寶也名列其中,成為永垂青史的大唐英雄。

戰馬、長槍、驃悍勇武的男人、鮮血染紅的沙場,秦叔寶的形象充滿了男人的血性,充滿了氣吞山河的陽剛,他如同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讓今人反思我們民族失落已久的精神和夢想,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唐人的無比自信,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唐人的豪情萬丈,智、信、仁、勇、嚴,他樣樣具備,是他聚焦了我們無限嚮往的鐵血大唐,豪傑輩出,逐鹿天下,英雄的傳奇久久在我們心中風雲激蕩。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接王位,改號貞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瓊也因有功,拜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給七百戶的封邑。後來,秦瓊多病纏身,自謂:自幼戎馬轉戰,身經大戰二百餘次,光流的血也足足有幾十鬥之多,元氣大傷,怎能不病?到貞觀十二年(638)終於因病去世。死後贈徐州都督,改封胡國公,並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焉。”(《舊唐書》本傳)他的畫像也上了表彰大功臣的淩煙閣。秦瓊的傳奇人生後被演義進了戲劇以及說唱文學之中,並且被人們譽為“山東好漢”。濟南一地也附會出了不少關於秦瓊的遺跡,像秦瓊賣馬槐、秦瓊府、秦瓊墓等等。至今在濟南五龍潭仍留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的石碑。

“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贈與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欠下了店飯錢無奈何只得來賣它。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這是《秦瓊賣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兩句,可謂家喻戶曉、遐爾聞名。對照歷史,我們才知道文藝作品的荒謬,與真實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酉陽雜俎》上記載,秦叔寶的坐騎並非黃驃馬,而是忽雷駁,馬的毛色青白相間,雄壯威武。此馬象人一樣喜愛喝酒,酒後不但不會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秦叔寶死後,忽雷駁也嘶鳴不食而死。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秦叔寶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對金裝鐧,而是一杆超重的長槍。在他跟隨李世民攻打洛陽城時,他把這杆長槍插在城外的泥土中,十幾個王世充的士兵沖出城來,想要拔出這杆長槍,他們一起用力也沒奏效,長槍依然穩穩地插在泥土當中。秦叔寶再度來到城下,輕而易舉將長槍拔了出來,握在手中昂然離去,在場的雙方將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寶的長槍從此聞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動中,此槍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大長了帝國的威風,讓外邦蠻夷們心悅誠服、由衷讚歎。 秦叔寶的故事汗牛充棟,但大多是牽強附會,正史上對他的記載十分簡單,近年來,秦叔寶父親的墓碑出土,才讓人們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來,秦叔寶的祖父在北魏時期曾擔任過廣年縣令,秦叔寶的父親曾在北齊王府裡當過書記官,這樣一來,他的真實身份既不是《隋唐演義》中的顯貴之後(《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表弟羅成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鐵匠的兒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層官員家庭的帥哥。

根據秦叔寶父親的墓誌銘所述,秦家世居齊州曆城縣懷智裡,那麼秦叔寶算是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相傳那裡的大槐樹就是秦叔寶親手種植的。根據流傳下來的秦叔寶的畫像所繪,秦叔寶長眉朗目,風姿秀美,是個氣度不凡的美男子,與傳說中五大三粗的形象頗有出入。大陸拍攝了場面宏大的《隋唐英雄傳》,裡面扮演秦叔寶的黃海冰高大英俊,一身正氣,與歷史上的原型在外形上是十分吻合的,這就是說,秦叔寶這個山東大漢是個非常出眾的男人,從歷史年表的推算,他是少年從軍,很快就顯示了不同一般的資質。

秦叔寶最初是在隋朝大將來護兒的帳下擔任親兵,在傳說中的隋唐好漢中,排在秦叔寶前面的好漢只有來護兒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秦叔寶的確也很受來護兒的賞識。秦叔寶的母親去世了,來護兒派人弔唁,眾人十分驚奇,“士兵陣亡和士兵的親人去世,樣的情形很多,將軍從來沒有過問過,為什麼惟獨對秦叔寶格外禮遇呢?”,來護兒的回答是,“秦叔寶此人勇悍無比,有志氣,有節操,以後一定能夠飛黃騰達,成就大業,豈能以卑下的態度對待他”。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對內窮奢極侈,對外連年用兵,沉重的徭役、兵役逼得農民走投無路,民不聊生之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秦叔寶轉到齊郡通守張須陀帳下,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歷史上的所謂農民起義,少有軍紀嚴明、愛民如子,多的是燒殺搶掠、蹂躪百姓,所以,農民起義以失敗而告終毫不稀奇,秦叔寶充當劊子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大業十年(西元614年)十二月,張須陀進攻盧明月的起義軍,當時,秦叔寶的年齡不會超過十七歲。

張須陀手下只有一萬多人,而起義部隊有十余萬人,雙方相持了十幾天後,張須陀的部隊糧食將盡,戰況卻不見起色,愛兵如子的張須陀徵求眾人的意見,“敵人看見我們撤兵,一定傾巢出動,全力追趕,他們的大營必定空虛,此時用一千人偷襲敵人的營地,必然成功,但這項計謀是兵行險招,十分危險,哪位將軍願意擔此重任”,大家面面相覷,無人敢應,只有秦叔寶和羅士信自告奮勇,上前接令,當時的羅士信大概只有十五歲,少年英雄,聯手出擊,正是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年齡. 張須陀按計行事,棄營撤退,秦叔寶、羅士信分別帶領一千多人埋伏在荒草叢中,等待時機。盧明月果然率眾追趕張須陀,秦叔寶、羅士信帶著伏兵直撲義軍營寨,對方營門緊閉,秦叔寶和羅士信攀柵而上,敵人刀槍齊下,二人用佩刀格擋,翻越柵欄,一躍而下,他們手起刀落,很快就解決了數十人,然後打開營門,讓隋軍進入,跟著四處縱火,焚燒了義軍三十多個營柵,烈焰沖天,映紅了整個天空,盧明月心知不妙,趕緊回救,卻為時已晚,張須陀回軍衝殺,斬敵無數,激戰之下,盧明月僅以數百騎突圍,其餘的全部作了隋軍的俘虜,經此一戰,秦叔寶名揚四海,聲震天下。

接著,秦叔寶跟隨張須陀平定其他義軍,屢建戰功,在與孫宣雅對決的海曲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第一個躍上城樓,打敗了孫宣雅,被隋朝授予建節尉一職,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秦叔寶的第一個官職。無奈天下形勢已經不可收拾,義軍散而複聚,越殺越多,註定了大隋忠臣張須陀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張須陀與瓦崗軍李密在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決戰,隋軍中了埋伏,被李密的義軍團團圍住,張須陀本來已經沖出了包圍圈,眼見部下無法突圍,於是返身去救,在千軍萬馬之中四進四出,終於力竭戰死,以身殉國。有人把張須陀稱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說他滿手血腥,對照歷史,他實在是個大好男人,其英勇壯烈、忠貞不屈讓人潸然淚下、深受感動。史料上記載,張須陀死後,手下號泣數日,悲不自勝,這中間,不知有沒有被張須陀帶上歷史舞臺的秦叔寶,戰後,秦叔寶率領殘兵投靠了隋將裴仁基,聽從裴仁基的指揮與調遣。

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四月,裴仁基與瓦崗軍作戰不利,索性投降了瓦崗軍,這樣,秦叔寶就成了瓦崗軍李密手下的將領。李密家世高貴,世代都是顯宦,卻不是人們想像當中眼高手低的貴公子,唐人的史料中記載,他曾與翟讓比試箭法,以此來決定誰當瓦崗軍的大當家。比試的辦法是,在箭靶上寫一個王字,王字中間一橫和一豎的交叉點就是靶心,誰射中了靶心就是贏家,王伯當特意將筆劃寫得很細,增加比試的難度。李密不慌不忙地拿起弓箭,立馬射中了靶心,坐上了瓦崗軍大當家的位置。李密對秦叔寶和程知節十分看重,他挑選了八千名最勇猛的士兵組成“內軍”,分為左右兩軍,由秦叔寶和程知節分別統領,主要任務是充當李密的親衛隊,李密曾誇下海口,“我這八千人可當百萬大軍”,在李密的眼中,秦叔寶是最勇敢、武藝最高超的將軍。 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七月,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展開決戰,雙方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腳下殺得天昏地暗,由早及晚,不分勝負。李密被流箭射中,從馬上摔下來,昏死過去,瓦崗軍眾人都以為李密已經戰死,士氣崩潰,宇文化及的大軍又趁勢追殺,眼見瓦崗軍就要一敗塗地,秦叔寶臨危不亂,在千軍萬馬中將李密搶救出來,隨後,又集合散兵敗將,向宇文化及發動反撲,終於將宇文化及擊敗,但是,瓦崗軍也已遭受重創,實際上是兩敗俱傷。這時,另一個割據勢力王世充想坐收漁人之利,率領兩萬精銳對瓦崗軍發起攻擊,李密卻棋走昏招,堅持與對手硬碰硬,在河南邙山與王世充的軍隊正面決戰。王世充的軍隊面臨斷糧的境地,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個個在戰場上如同下山猛虎,結果是,瓦崗軍煙消雲散,大當家李密撇下部下,獨自投奔了大唐,秦叔寶、程知節萬般無奈之下,歸順了王世充這個奸雄。

秦叔寶得到了高官厚祿,得封龍驤大將軍,卻很快就鄙薄王世充的為人。程知節對秦叔寶言道,“王世充對人沒有器量,又愛詛咒發誓,活象個巫婆神漢,他奸詐狡猾,決不可能是天下歸心的明主,我們跟著他沒有出路”,秦叔寶深表贊同,決定離開王世充,另投明主。

此時,李淵父子威名遠振,出師以來勢如破竹,秦叔寶、程知節心中傾慕,決定到大唐去建功立業。西元619年二月,王世充軍與唐軍在河南九曲作戰,秦叔寶和程知節假裝向唐軍衝擊,一行幾十騎跑出一百多步,一齊下馬向王世充拜別,“我們得到了你的特殊禮遇,也想報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們不想與你為伍,就此告別,後會有期”,王世充的鼻子幾乎氣歪,卻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眾人投奔了唐營而不敢追擊。

秦叔寶和程知節歸唐之後,被唐高祖李淵指派到秦王李世民帳下,這時,秦叔寶大概才二十出頭的年紀,與年輕英武的秦王一見如故,很快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秦叔寶被授予馬軍總管,程知節被授予秦王府左三統軍,李世民親自挑選千餘精銳騎兵,穿皂衣黑甲,由秦叔寶、程知節等人統領,組成玄甲隊,每戰必為先鋒,開始了掃平割據勢力的征戰歷程。

西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劉武周舉兵攻唐,並州都督李元吉指揮不當,致使太原失守,李元吉逃到了長安,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劉武周大將宋金剛乘勝前進,一路凱歌,大唐的河東領土幾乎全部失陷,李世民眼見情勢危急,挺身而出,擔當了收復河東的重任。李世民的三萬精兵渡過黃河,在柏壁與宋金剛軍對峙。宋金剛是孤軍深入,利在速戰速決,李世民堅壁不出,又派人截斷宋金剛的糧道,等待宋金剛糧草耗盡、無以為繼。在此之前,河東的夏縣與蒲州起兵回應劉武周,大唐朝廷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往征剿,宋金剛派尉遲敬德增援夏縣守軍,裡應外合,將永安王李孝基及手下將領盡數抓獲。尉遲敬德得意洋洋,準備還軍澮州(治翼城,今屬山西),此時,秦叔寶已經埋伏在夏縣與澮州之間的美良川(今山西聞喜南),準備給尉遲敬德一個迎頭痛擊。尉遲敬德早已被勝利衝昏頭腦,未將秦叔寶的伏軍放在眼裡,雙方交手之後,才發現此路唐軍勇猛無敵,勢不可擋,尉遲敬德左沖右突,奮力殺出包圍圈,狼狽逃向澮州,秦叔寶部斬首2000餘級,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 接著,蒲州在唐軍的圍剿下也向宋金剛求救,尉遲敬德、尋相又被宋金剛派去增援蒲州。李世民如法炮製,派遣精銳士卒三千人,從小路穿插,在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設下埋伏,殺得尉遲敬德全軍覆沒,尉遲敬德、尋相孤身逃走。唐軍一面收復失地,一面繼續與宋金剛對峙,到了西元620年四月,宋金剛軍糧草耗盡,撤兵回軍,李世民開始後發制人,全力追擊。唐軍將士一天馳騁200裡,連李世民都三天不解甲,兩天沒吃飯,終於在雀鼠穀(介休西南)追上了宋金剛的主力部隊,一天之內連打八仗,俘斬數萬人,宋金剛、尉遲敬德逃往介休(今屬山西),唐軍如影隨形,緊跟不放,宋金剛萬般無奈,率領兩萬士兵在介休背城佈陣,以最後的老本與唐軍決戰。李世民派秦叔寶、程知節攻打大陣的北端,翟長孫、秦武通攻打大陣的南端,正面迎擊的徐世績出師不利,李世民親自帶兵衝殺,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潰宋金剛軍,斬首三千余人,劉武周、宋金剛逃往突厥,後來死在突厥人的刀下,尉遲敬德、尋相眼見大勢已去,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縣,介休南)兩城向大唐投降歸順。

柏壁之戰,河東收復,秦叔寶戰功最著,唐高祖欣喜萬分,加封上柱國,賞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他派人送秦叔寶一個金瓶,告訴秦叔寶,“你不顧自己的妻子兒女,遠來投奔我,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果我的肉可以食用,我都應該賜給你,何況那些子女玉帛?你要以此為勉勵,帶領部下,為大唐再立新功”,很快,秦叔寶成為秦王右三統軍,下一個敵人,就是秦叔寶曾經效力過的王世充。

王世充原來就是隋朝東都洛陽的守將,他毒死楊侗,于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為鄭,佔據河北大部州縣的竇建德也自稱夏王,這樣,在中原地區,唐、鄭、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王世充趁著唐軍在河東作戰,奪取了河南的許多州縣,成為大唐急須解決的心腹之患。李淵採取先王后竇的方略,于武德三年(西元620年)七月,令李世民率領八萬軍隊進攻王世充,每次戰役秦叔寶都充當先鋒。鑒於洛陽城城防堅固,李世民決定掃清週邊,拔掉洛陽城外王世充軍的各個據點。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正月,屈突通、竇軌巡營時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失利,連連告急,李世民親自帶領訓練有素的玄甲隊馳援他們,斬俘王世充軍六千餘人,俘虜王世充的騎將葛彥璋,王世充逃回洛陽城,閉門不出。

王世充困守孤城,彈盡糧絕,只得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不是等閒之輩,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決定聯合王世充共同對抗唐軍。武德四年(西元621年)三月,夏王竇建德親率十余萬大軍馳援洛陽,很快推進到東原一帶(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等人的建議,繼續用重兵圍困洛陽城,自己親率精銳步騎3500人搶佔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阻止竇建德軍西進。五月初二,決戰打響了,秦叔寶橫槍躍馬,從敵軍正面一直殺到敵軍背面,他手持唐軍軍旗,又從敵軍背面殺到敵軍正面,千軍萬馬之中,縱橫馳騁,勇不可擋,敵軍心生怯意,陣腳大亂,唐軍一鼓作氣,贏得了虎牢戰役的最後勝利,竇建德被迫接受了充當俘虜的命運。唐夏虎牢戰役,為數不多的唐軍消滅竇建德軍十余萬人,成為歷史上圍城打援的著名戰例。王世充眼見竇建德軍的主力已經潰敗,洛陽城不會再有援軍,走投無路之中,向唐軍棄械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區落入唐軍的掌控,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初告成功。秦叔寶受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因功進封翼國公。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竇建德在長安遇害,其舊部高雅賢等人共推劉黑闥為首領,起兵反唐,半年之內,盡複竇建德故地,佔據了河北大部郡縣和河南部分地區,又與突厥狼狽為奸,得到了突厥頡利可汗的支援,一時聲勢驚人,嚴重威脅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十二月,李世民奉命出征,身邊自然少不了秦叔寶這位王牌將領。武德五年(西元622年)二月,秦叔寶在列人(今河北肥鄉東北)迎擊劉黑闥部,又立殊勳,三月,劉黑闥糧草已盡,糧道又被李世民截斷,不得不與唐軍決一死戰。劉黑闥的兩萬步騎渡過洺水(今河北曲周東南),與唐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戰鬥一直從中午持續到黃昏,唐軍氣勢如虹,劉黑闥軍拼命頑抗,唐軍決開洺水,頓時濁浪滔天,劉黑闥軍終於士氣崩潰,被唐軍斬首一萬餘級,數千人淹死在洺水當中,劉黑闥帶著兩百騎兵倉皇逃走,後來也避免不了被人出賣、斬首示眾的命運。淪陷州縣光復了,秦叔寶再受重賞,前後受賜的金帛數以千萬計。

在跟隨李世民的征戰中,每逢敵人的驍將銳卒在陣前挑釁,李世民總讓秦叔寶去拿下他們,秦叔寶提槍躍馬而去,“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堪稱英雄蓋世的萬人敵,李世民對秦叔寶更加器重,秦叔寶也以此頗為自負。

李世民戰必勝、攻必克,在李唐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讓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十分嫉恨,李建成感到自己的皇儲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千方百計想要除掉李世民。突厥進犯中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做了主帥,他請求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強將精兵調到自己帳下,想等李世民成為光杆司令後再予以加害。形勢緊迫,秦王府將士一致要求李世民馬上動手,先發制人,秦叔寶也堅定地站在李世民這一邊,願意與他同生共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爆發了,秦叔寶跟隨李世民誅殺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幫助李世民奪取了皇儲之位,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秦叔寶擁戴有功,成為李世民的首功之臣。秦叔寶拜左武衛大將軍,得封邑七百戶。

自此,秦叔寶沒有再領兵出征,多年以來纏綿病塌,身體十分虛弱,他曾對別人言道,“我從少年時代起就戎馬倥傯,經歷過大小二百多次戰鬥,屢次身受重傷,計量我前後流出的鮮血,總有幾斛之多,怎能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秦叔寶因病去世,追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墓前雕刻石人、石馬,以彰顯其顯赫的戰功和超人的武功,貞觀十三年(西元639年),唐太宗改封秦叔寶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進了淩煙閣,畫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去世多年的秦叔寶也名列其中,成為永垂青史的大唐英雄。

戰馬、長槍、驃悍勇武的男人、鮮血染紅的沙場,秦叔寶的形象充滿了男人的血性,充滿了氣吞山河的陽剛,他如同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讓今人反思我們民族失落已久的精神和夢想,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唐人的無比自信,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唐人的豪情萬丈,智、信、仁、勇、嚴,他樣樣具備,是他聚焦了我們無限嚮往的鐵血大唐,豪傑輩出,逐鹿天下,英雄的傳奇久久在我們心中風雲激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