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足球起源於中國

國際足聯宣佈中國古代哪項運動是足球的起源?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專案繁多, 其中被稱為古代足球的蹴鞠最受人青睞。 蹴鞠起源于戰國, 在漢代獲得大的發展, 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明清時期開始衰弱。 2004年國際足聯宣佈, 中國古代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蹴鞠資料圖

前段時間, 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 新增的龍舟、柔力球、舞龍等運動項目備受社會關注。 那麼在古代, 人們都玩哪些“時尚”運動呢?

從軍事體育到娛樂運動

早在史前荒蠻時代, 我們的先民在群居的生活中, 由於覓食自衛的需要,

奔跑、跳躍、攀登、投擲等成為最常使用的肢體活動, 人類最初的體育運動雛形由此而生。 隨著部族爭端出現, 古人有意識地進行軍事訓練, 因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軍事體育活動。

在寧夏賀蘭山東麓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 真實再現了遠古人類放牧、狩獵的場景。 一尊來自秦始皇兵馬俑的陶俑, 默默向今人傳授當時的射箭姿勢: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 雙足成丁字形, 左臂半舉, 右臂曲舉於胸前, 頭和身體微向左側轉, 昂首凝視左前方。 這與現代射箭運動的預備動作頗有幾分神似。

在古代, 馬匹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生活和軍事作戰工具, 人們對其有較高崇拜度, 很多運動也圍繞“馬”展開。 古時的騎射、打馬球等運動,

都把騎馬作為基礎, 對馬的馴服也被視為一種特殊能力。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出土於1970年。 這尊銀質的精美盛酒器物, 表面留有兩匹尾部坐地, 嘴銜酒杯, 向人匐拜的舞馬形象。 這表明當時人們的馴馬之術已達到相當水準, 而且對馴馬樂此不疲。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 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 漢代以後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民間習俗並流傳至今。 南京博物院的《古代仕女行樂圖》中, 秋千、投壺、鬥百草等運動在古代女子中間非常流行。

古代“玩法”與現代體育很相似

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項目繁多, 其中被稱為古代足球的蹴鞠最受人青睞。 蹴鞠起源于戰國, 在漢代獲得大的發展,

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明清時期開始衰弱。 2004年國際足聯宣佈, 中國古代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南宋時期, 宮廷宴會時一般都會舉行蹴鞠大賽, 人們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 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 叫“風流眼”。 兩隊人站在“風流眼”兩邊, 由隊員顛球, 傳球數次後傳給副隊長, 副隊長顛數下待球端正穩當, 再傳給隊長, 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 結束時按踢過“風流眼”的球的多少定勝負。 與現代足球相比, 這種蹴鞠對抗性不強, 但是對踢准的要求更高。

從唐代起, 由馬球演變而來的捶丸運動開始在平民中普及。 從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宗宮中行樂圖》中可以看到, 捶丸運動不論是球杆的形狀, 還是洞口的白色三角旗,

仿佛與現代的高爾夫球運動如出一轍。 捶丸的打法與高爾夫球也十分一致, 包括側旋球、內外旋球等, 而擊球姿勢則有站式, 也有跪式。

古時, 源於軍事的項目——搬武功石, 有點像現代舉重。 搬武功石是古代武科舉的必考科目, 應試者需抬起重達250斤至300斤重的石頭, 且武功石底部要抬高過腰部, 難度一點也不比舉重小。

動靜結合, 重健身也重養性

中國古代體育主張動靜結合, 注重修身養性, 這與西方體育有一定區別, 但又是互補的。

這類運動有棋類競賽, 包括圍棋、象棋、六博棋、雙陸棋等。 幾千年來, 下棋既開啟了人們的智慧, 又滿足了人類的競爭心, 娛樂著世世代代的民眾。

古代的很多運動和遊戲項目, 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比如圍棋, 就蘊涵了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圓地方、三百六十周天之數等含義, 其變化豐富, 意韻深遠, 魅力無窮。

當然, 古代體育也有階層之分。 古時的禦術即駕馭馬車的技術, 是君子的六門必修課, 平民玩不起。 而像馬球這樣的運動簡化成了捶丸, 百姓才得以參與其中。

古時, 釣魚、下棋等休閒活動, 也有修身養性的含義。 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在秀雅的園墅中與人對弈, 剛從前線匆匆趕來的戎裝士兵想向他稟報淝水大捷, 但他仍然聚精會神地下棋, 神情自若。 這種瀟灑的氣度、沉著的修養, 是古代才子學士們所追求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