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金聖歎被砍頭還與劊子手開了個玩笑,古代劊子手有多難當?

清軍入關, 奪得了天下, 但江南地區人民對於滿族統治並不滿意。 恰好此時蘇州吳縣有個縣令橫徵暴斂, 激起蘇州人的不滿。 於是當時蘇州以金聖歎等為首的士人們決定到孔廟聚集, 以哀悼順治帝為由進行抗議, 並向當時的蘇州巡撫朱國治上訴。 但是朱國治卻隱瞞了該事件, 並誣陷這些人是倡亂道抗稅的, 並驚動了先帝之靈。 正好清政府也意圖對江南的士人進行威懾, 於是就逮捕了金聖歎等帶頭七人。

就這樣金聖歎進了大牢, 等候問斬。 要是一般人被關入了死牢, 就算有能強作淡定的, 但絕少有死到臨頭了, 還能有心情玩幽默。 金聖歎真的是死了都要玩, 即將問斬前, 他突然神神秘秘的找來牢頭, 告訴他有個驚天秘密, 並把秘密寫在一張紙上包好, 叮囑牢頭等他死後才能看。 牢頭信以為真, 還以為是啥財寶呢, 等金聖歎砍頭後, 哆嗦著手打開,

一看裡面只有一句話, 花生與豆干同嚼, 大有肉味。 不過這還不是他開的最後一個玩笑, 當金聖歎的頭被砍下來後, 他的耳朵裡突然滾出了兩張紙團, 劊子手見了以為是銀票什麼的, 趕忙去撿, 結果打開一看, 一張紙團裡都只有一個字, 一個是"好", 一個是"疼"。 合起來就是"好疼"。 這位老爺子, 真是死了也要拿人開刷一把。

砍頭現場的照片

中國歷史上, 各種酷刑層出不窮, 並且花樣百出, 令人想都想不到, 相比各種酷刑來說, 砍頭是最簡單, 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刑罰了。 但可別小看了砍頭, 前面說了劊子手需要夜以繼日的練習, 這是為何呢?原因很簡單, 脖子並不是說砍就能砍斷的, 不會的人砍半天都不一定能砍斷。 歷史上熟練的劊子手, 都可以決定, 讓囚犯痛快的死去, 或者是痛苦的死去。

相信有個疑問大家都有, 並且劊子手也有這個想法, 那就是頭被砍了之後, 這個人還有意識嗎?歷史上記載過不少犯人被砍頭後, 還有知覺的故事, 但是這些都不靠譜。 以常識來看, 頭沒了人肯定死透了,

怎麼可能會有意識。 有個人為了試驗一番, 竟然約好劊子手, 拿自己做實驗。

拉瓦錫的圖片

這個人就是拉瓦錫, 此人被評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 此人是個少年天才, 同樣也是個瘋子,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此人被法國大革命牽連到之後,

被捕入獄, 在牢獄期間他便在思考, 人如果被砍頭了會有感覺嗎?他讓人找來了劊子手, 與其約定, 如果自己被判處死刑, 他便要做人生的最後一個實驗, 那就是人的頭被砍下去會有無意識, 他會以眨眼的方式來證明, 整個過程要劊子手記錄下來。

不幸的是, 由於其地位特殊, 學術界聯名上書也沒能保住他, 最終被判處死刑。 而他在最後的時刻依然想著的是自己的實驗, 真的是個瘋子般的人物, 根據劊子手的記錄他的眼睛總共眨了十一次, 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人就此隕落, 不知道該評價他是瘋子還是勇敢。

劊子手這一職業的出現, 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時至今日已經不復存在了。 要想先殺人, 殺豬十五年, 所以古代的劊子手多是屠夫出身,僅僅是屠夫,也很難當上劊子手。

砍頭是門技術活,一般都是師徒傳承,作為劊子手幾乎沒有子嗣,也許是因為傷陰德,所以斷子絕孫者居多。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人去做呢?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願意去做這個行當,但是有這種刑罰,就必須有人去執行,總不能讓皇帝去砍頭吧,所以先是官府點名,讓你幹你必須得幹,不幹就是你死,總會有人去幹這傷陰德的營生。

到了後來,吃不上飯的窮苦孩子為了生計,就去當起來了劊子手。雖然比較血腥,但是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清朝時候,每砍下一個人頭,就有四塊大洋的收入,而且偶爾還會有外快,有的家屬會要求留個全屍,也就是看似頭和身體分離,但是還連著一層皮,這就比較考驗劊子手的技術了。

行業口訣: 莫與人犯交頭語,不理人犯攀親故,莫視目。斷頭臺前是死人,從峰回絕天路。

在很多人印象中,古代行刑砍頭時候,劊子手都是手起刀落,一刀斃命。但是,實際上,劊子手手起刀落這種情況很少見,大多數是隨便砍兩下,砍死為止。比如說清末的時候,有位美國傳教士來到中國見證死刑,竟然看到一個劊子手行刑時,砍了十五刀才把犯人的頭砍下,當時情況非常恐怖。

那位美國傳教士名叫露西,當時跟安徽省總督姨太太關係很好。所以,有一次露西聽到府中下人說,前兩天看犯人砍頭,竟然砍了十五刀才把犯人砍死,露西心裡非常震驚。因為她覺著這樣太殘忍了,簡直是對人命的踐踏。為什麼不能把刀磨得快一點,一刀結束犯人痛苦呢?

露西為這件事,還跟當地官府申請,要求把刀磨得快一點,以後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但是,當地官府都不願意搭理她,畢竟當時政局混亂,都忙著各自保命,誰還來搭理一個外國人?

其實露西說得對,在執行死刑時候,為什麼劊子手不把刀磨快一點,這樣就可以讓犯人臨終前少受一點痛苦呢?

其實,這不能怪劊子手,那是因為劊子手從來就沒有磨刀的習慣。而且他們不僅不磨刀,還非常忌諱這個。畢竟劊子手是要殺人的,既然殺人,還要把刀磨快,這不是說明這個人非常喜歡殺人嗎?這簡直就是徒增殺戮,長此以往毀損傷陰德短命。

所以,沒有一個磨刀師傅願意給劊子手磨刀,而且,劊子手自己也不願意磨刀增加罪孽。一般來說,劊子手的刀從買了就沒有再磨過,用鈍了就直接扔掉,當然,扔掉後,劊子手就從此再不幹這行了,因為一般鬼頭刀都是師傅傳下來了,扔了刀等於就是扔了飯碗了。

劊子手其實是一項富含技術型的工作,大都上都是家族式的產業,然後理所當然的子承父業,而且需要劊子手從小到大一直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過硬的砍頭技巧。

那麼古時候判罪需要哪些具體的步驟呢,第一步理所當然的應該就是進行審判了,翻案輕者則逃過砍頭的罪名,重者當然只有挨下這一刀了。接下來,就是由刑部進行提刑,隨後由刑部負責人帶領,去遊街,這也是大多數電視局之中會出現的一幕;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常常還會在遊街的過程之中被扔雞蛋、以及壞掉的蔬菜一類。

在古時候,也會有替身的出現,無非就是幫罪犯挨這一刀,所以驗明真身這個環節不能少,也非常的重要,只有在驗證身份之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在行刑的過程之中,一定會有一個監管員,也就是所謂的“監斬”,為的就是保證這場行刑能夠正常的進行下去,也是保證現場紀律的一個手段。隨後,劊子手上場,準備行刑。

開頭說到劊子手從小進行相關的練習,才能保證自己的技術熟練,用冬瓜來進行練習,現在這塊冬瓜之上劃一條橫線,然後提刀將冬瓜砍為兩半,評定的標注就是下刀之處與劃線的地方不差分毫才算得上是過關。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砍正在燃燒的香,就是要剛剛好將炭頭砍下,才能夠成為一名劊子手。

溥儀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孫耀庭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而鄧海山就是中國最後一名劊子手,民國時期《大公報》曾經專門描述了鄧海山的一生,鄧海山是清朝末年非常有名的劊子手,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讓鄧海山給自己行刑,因為他行刑有技巧,砍頭有絕招。

鄧海山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困,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尋找一份工資高的事情,因為自己也沒有門路,所以就去做了這個別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想要當劊子手,是要拜師的。砍頭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你上場以後突然膽怯,不就成了笑話了嗎?或者你一下子沒有把頭砍掉,犯人會更加痛苦。

鄧海山拜師以後非常勤奮,白天的時候就拿冬瓜來練習,先在冬瓜上劃條橫線,然後隨手將冬瓜斬為兩半,下刀處與劃線不差絲毫才算練到家,晚上鄧海山就拿香頭練習,用刀砍下香頭火炭頭,只有這樣才能練出本領。鄧海山成名以後,官府都希望能夠找鄧海山砍頭。

而家屬也想找鄧海山砍頭,鄧海山還能從中撈出不少油水,鄧海山砍頭的時候有個絕招,能夠給犯人留個全屍,而家屬就會賄賂鄧海山,鄧海山下刀的時候,會注意輕重,正好將犯人的頭砍下來,又不會讓頭掉下來,正好連著一點皮。

晚清時期的劊子手是個高收入職業,鄧海山每斬一名犯人,衙門賞洋四元。這可是當時一個長工半年的工錢啊,看來犯人的腦袋也很值錢。除了“砍頭賞”之外,鄧海山還能撈“外塊”。死者家屬如果不想讓死者身首異處,讓他在脖子上斷筋留皮,就得先給他好處。因為這活兒對技術要求更高,即要把頭砍下,又得連著皮,還不能讓監斬官看出來,這刀法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不過,鄧海山有這絕活,他幹了一輩子劊子手,練出了絕招。

鄧海山出師之時,師傅對他說:“殺人九十九,到時要收手。”意思是,劊子手這行不能幹一輩子,而且有“殺人過百,斷子絕孫”之說。可他沒有聽師傅的,從入行一直幹到大清滅亡,民國又幹了幾年,直到斬刑徹底廢除他才失業。

砍頭本來收益就很高,但是鄧海山晚年的時候過的並不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劊子手中有個規矩,就是一個劊子手一生不能砍100個頭,“殺人過百,斷子絕孫”。

鄧海山雖然很有錢,但是沒有一個姑娘願意嫁給他,因為他身上有太多的煞氣。容易給人帶來不幸。所以鄧海山也就應了斷子絕孫哪句話。鄧海山晚年的時候做善事,散盡家產,希望不入地獄。所以晚年的鄧海山已經沒有什麼錢了。

鄧海山晚年的時候,想加入寺廟,出家做和尚,但是因為殺人過多,就被拒絕了。最後流落街頭,被活活餓死了。

所以古代的劊子手多是屠夫出身,僅僅是屠夫,也很難當上劊子手。

砍頭是門技術活,一般都是師徒傳承,作為劊子手幾乎沒有子嗣,也許是因為傷陰德,所以斷子絕孫者居多。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人去做呢?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願意去做這個行當,但是有這種刑罰,就必須有人去執行,總不能讓皇帝去砍頭吧,所以先是官府點名,讓你幹你必須得幹,不幹就是你死,總會有人去幹這傷陰德的營生。

到了後來,吃不上飯的窮苦孩子為了生計,就去當起來了劊子手。雖然比較血腥,但是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清朝時候,每砍下一個人頭,就有四塊大洋的收入,而且偶爾還會有外快,有的家屬會要求留個全屍,也就是看似頭和身體分離,但是還連著一層皮,這就比較考驗劊子手的技術了。

行業口訣: 莫與人犯交頭語,不理人犯攀親故,莫視目。斷頭臺前是死人,從峰回絕天路。

在很多人印象中,古代行刑砍頭時候,劊子手都是手起刀落,一刀斃命。但是,實際上,劊子手手起刀落這種情況很少見,大多數是隨便砍兩下,砍死為止。比如說清末的時候,有位美國傳教士來到中國見證死刑,竟然看到一個劊子手行刑時,砍了十五刀才把犯人的頭砍下,當時情況非常恐怖。

那位美國傳教士名叫露西,當時跟安徽省總督姨太太關係很好。所以,有一次露西聽到府中下人說,前兩天看犯人砍頭,竟然砍了十五刀才把犯人砍死,露西心裡非常震驚。因為她覺著這樣太殘忍了,簡直是對人命的踐踏。為什麼不能把刀磨得快一點,一刀結束犯人痛苦呢?

露西為這件事,還跟當地官府申請,要求把刀磨得快一點,以後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但是,當地官府都不願意搭理她,畢竟當時政局混亂,都忙著各自保命,誰還來搭理一個外國人?

其實露西說得對,在執行死刑時候,為什麼劊子手不把刀磨快一點,這樣就可以讓犯人臨終前少受一點痛苦呢?

其實,這不能怪劊子手,那是因為劊子手從來就沒有磨刀的習慣。而且他們不僅不磨刀,還非常忌諱這個。畢竟劊子手是要殺人的,既然殺人,還要把刀磨快,這不是說明這個人非常喜歡殺人嗎?這簡直就是徒增殺戮,長此以往毀損傷陰德短命。

所以,沒有一個磨刀師傅願意給劊子手磨刀,而且,劊子手自己也不願意磨刀增加罪孽。一般來說,劊子手的刀從買了就沒有再磨過,用鈍了就直接扔掉,當然,扔掉後,劊子手就從此再不幹這行了,因為一般鬼頭刀都是師傅傳下來了,扔了刀等於就是扔了飯碗了。

劊子手其實是一項富含技術型的工作,大都上都是家族式的產業,然後理所當然的子承父業,而且需要劊子手從小到大一直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過硬的砍頭技巧。

那麼古時候判罪需要哪些具體的步驟呢,第一步理所當然的應該就是進行審判了,翻案輕者則逃過砍頭的罪名,重者當然只有挨下這一刀了。接下來,就是由刑部進行提刑,隨後由刑部負責人帶領,去遊街,這也是大多數電視局之中會出現的一幕;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常常還會在遊街的過程之中被扔雞蛋、以及壞掉的蔬菜一類。

在古時候,也會有替身的出現,無非就是幫罪犯挨這一刀,所以驗明真身這個環節不能少,也非常的重要,只有在驗證身份之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在行刑的過程之中,一定會有一個監管員,也就是所謂的“監斬”,為的就是保證這場行刑能夠正常的進行下去,也是保證現場紀律的一個手段。隨後,劊子手上場,準備行刑。

開頭說到劊子手從小進行相關的練習,才能保證自己的技術熟練,用冬瓜來進行練習,現在這塊冬瓜之上劃一條橫線,然後提刀將冬瓜砍為兩半,評定的標注就是下刀之處與劃線的地方不差分毫才算得上是過關。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砍正在燃燒的香,就是要剛剛好將炭頭砍下,才能夠成為一名劊子手。

溥儀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孫耀庭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而鄧海山就是中國最後一名劊子手,民國時期《大公報》曾經專門描述了鄧海山的一生,鄧海山是清朝末年非常有名的劊子手,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讓鄧海山給自己行刑,因為他行刑有技巧,砍頭有絕招。

鄧海山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困,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尋找一份工資高的事情,因為自己也沒有門路,所以就去做了這個別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想要當劊子手,是要拜師的。砍頭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你上場以後突然膽怯,不就成了笑話了嗎?或者你一下子沒有把頭砍掉,犯人會更加痛苦。

鄧海山拜師以後非常勤奮,白天的時候就拿冬瓜來練習,先在冬瓜上劃條橫線,然後隨手將冬瓜斬為兩半,下刀處與劃線不差絲毫才算練到家,晚上鄧海山就拿香頭練習,用刀砍下香頭火炭頭,只有這樣才能練出本領。鄧海山成名以後,官府都希望能夠找鄧海山砍頭。

而家屬也想找鄧海山砍頭,鄧海山還能從中撈出不少油水,鄧海山砍頭的時候有個絕招,能夠給犯人留個全屍,而家屬就會賄賂鄧海山,鄧海山下刀的時候,會注意輕重,正好將犯人的頭砍下來,又不會讓頭掉下來,正好連著一點皮。

晚清時期的劊子手是個高收入職業,鄧海山每斬一名犯人,衙門賞洋四元。這可是當時一個長工半年的工錢啊,看來犯人的腦袋也很值錢。除了“砍頭賞”之外,鄧海山還能撈“外塊”。死者家屬如果不想讓死者身首異處,讓他在脖子上斷筋留皮,就得先給他好處。因為這活兒對技術要求更高,即要把頭砍下,又得連著皮,還不能讓監斬官看出來,這刀法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不過,鄧海山有這絕活,他幹了一輩子劊子手,練出了絕招。

鄧海山出師之時,師傅對他說:“殺人九十九,到時要收手。”意思是,劊子手這行不能幹一輩子,而且有“殺人過百,斷子絕孫”之說。可他沒有聽師傅的,從入行一直幹到大清滅亡,民國又幹了幾年,直到斬刑徹底廢除他才失業。

砍頭本來收益就很高,但是鄧海山晚年的時候過的並不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劊子手中有個規矩,就是一個劊子手一生不能砍100個頭,“殺人過百,斷子絕孫”。

鄧海山雖然很有錢,但是沒有一個姑娘願意嫁給他,因為他身上有太多的煞氣。容易給人帶來不幸。所以鄧海山也就應了斷子絕孫哪句話。鄧海山晚年的時候做善事,散盡家產,希望不入地獄。所以晚年的鄧海山已經沒有什麼錢了。

鄧海山晚年的時候,想加入寺廟,出家做和尚,但是因為殺人過多,就被拒絕了。最後流落街頭,被活活餓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