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助商滅夏桀,一生侍奉三朝,聖賢還是奸臣?

伊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 名伊, 官名尹, 一說名為摯, 後官名為阿衡。 據《尚書》、《墨子。 尚賢下》、《楚辭。 天問》、《孟子》、《呂氏春秋。 本味》和《史記》等古籍記載, 他是夏朝末年有莘氏的家奴, 富有謀略, 作為陪嫁之臣, 隨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湯處, 湯先任其為司廚小臣, 後其運用才智為湯所賞識重用, 委以國政, 替湯出謀劃策, 最後經鳴條一戰, 攻滅夏桀, 奠立了商朝的基業。

湯去世後, 他先後扶立並盡心輔助湯的兒子外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後, 他又扶立湯的孫子太甲為王, 並以湯的功績和夏桀昏暴亡國的事實教導太甲務必勤于政事, 治理好國家。

但是, 太甲即位後卻一味沉湎於歌舞酒色, 不理政事, 還帶頭破壞湯立下的法規。 伊尹屢次苦口婆心地勸諫, 太甲均無動於衷。 眼看太甲愈演愈烈, 將成為夏桀第二, 伊尹就在湯於桐的陵墓旁建造宮舍;毅然將太甲送往該處居住, 讓他反省, 伊尹自攝國政。 這件事, 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思前顧後, 終於悔悟。 3年後, 伊尹親自攜帶君王的冠冕服飾, 去桐宮迎他回都城, 歸還國政, 自己仍作相, 悉心輔佐。 自此, 太甲勤政愛民, 謙虛謹慎, 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民大悅”, 伊尹也十分高興,

作了《太甲訓》等3篇文章誇獎他。

《帝王世紀》說, 伊尹一生輔弼了商朝五代帝王, 直到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時才壽終正寢, 終年100餘歲, 去世時天降大霧3日。 沃丁為了報答他始終盡忠、扶持商王室的豐功大德, 特以天子之禮將他葬於亳。 據《史記。 正義。 括地志》說,

亳即偃師縣西北

依據上述記載, 因伊尹助湯滅夏建商, 又改造了太甲, 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 也不乘機圖篡王位, 赤誠為國, 所以, 後人將他尊崇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賢相, 將他與其後的呂尚、周公、管仲一起, 奉為人臣的楷模, 稱道不衰。

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後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

在汲郡的戰國墓中發現了一部古籍《竹書紀年》, 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仲壬崩, 伊尹放大甲於桐, 乃自立。 伊尹即位, 七年, 太甲潛出自桐, 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 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這一下掀起了軒然大波, 歷來被推崇備至的伊尹原來並非聖賢, 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賊。 從此, 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亂臣賊子這一問題, 使歷代的文士們爭辯不休。

一派意見認為,《竹書紀年》敘述夏、商等朝史事,經考證,頗為可信,史料價值甚高,“太甲殺伊尹”之說當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歸還國政之說只是儒家崇古的說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後被殺的逆臣。

另一派學者則引經據典,極力反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史學家崔述,他在《商考信錄。辨太甲殺伊尹之說》中辯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說明太甲是經伊尹訓導後悔過才返都的;《左傳》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聲”,指的是太甲復位後仍用伊尹為相,對伊尹毫無怨言,說明他並未殺伊尹;沃丁禮葬伊尹後,《尚書》中留有《沃丁》篇,讚頌伊尹的功德,說明伊尹系善終

自西晉出土《竹書紀年》至今1700年來,兩種觀點各執己見,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證,誰也難以說服對方。看來,伊尹究竟是還政太甲後善終,還是廢主篡位後被殺,究竟是聖賢還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學家深入發掘史料,進一步考證論定了。

一派意見認為,《竹書紀年》敘述夏、商等朝史事,經考證,頗為可信,史料價值甚高,“太甲殺伊尹”之說當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歸還國政之說只是儒家崇古的說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後被殺的逆臣。

另一派學者則引經據典,極力反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史學家崔述,他在《商考信錄。辨太甲殺伊尹之說》中辯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說明太甲是經伊尹訓導後悔過才返都的;《左傳》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聲”,指的是太甲復位後仍用伊尹為相,對伊尹毫無怨言,說明他並未殺伊尹;沃丁禮葬伊尹後,《尚書》中留有《沃丁》篇,讚頌伊尹的功德,說明伊尹系善終

自西晉出土《竹書紀年》至今1700年來,兩種觀點各執己見,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證,誰也難以說服對方。看來,伊尹究竟是還政太甲後善終,還是廢主篡位後被殺,究竟是聖賢還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學家深入發掘史料,進一步考證論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