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要讓人遇見美好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

“晚上, 我打著手電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當拐杖, 我拄著一束光。 ”

最近, 一組小學生詩歌在網上流傳, 讓人嘖嘖稱奇。 簡潔、乾淨的文字, 讓我們在驚歎小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之餘, 看到了詩意, 也看到了童真的美好。

讓人看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這是語文教育應有之義。 教育應該釋放孩子們的天性, 引導他們發現生活與自然中的各種美好, 並且學會欣賞美、表達美。 而緊張緻密的生活, 是詩意和想像力的天敵, 書山題海之中遇不見美好, 焦慮搶跑的路上只會與美好擦肩而過。

孩子們的“神文案”讓人看到了文字之美、童真之美,

宿管徐阿姨, 則讓我們看到了人格之美。 徐阿姨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宿管員, 她能叫出樓裡691名學生的名字, 連他們的興趣愛好、外賣喜歡點什麼、女朋友是誰都知道。 她要退休了, 800余名學生集體“請願”將她留了下來。 徐阿姨和不久前逝世的香港大學後勤阿姨袁蘇妹一樣, 之所以能夠得到學生的愛戴以及社會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緣于她們對學生無私的愛與奉獻。

宿管阿姨也好, 食堂阿姨也罷, 都不是教師, 沒有給學生傳授過具體的知識, 在以教書育人為使命的校園內, 她們是很不打眼的“小角色”。 但是她們對學生噓寒問暖、視生如子, 同樣是在育人。 她們教會學生們如何關愛他人,

如何做一個被他人需要的人, 小角色也有大舞臺。 這可能比知識傳授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更大。 教育當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解答疑慮, 讓人感受到美好品格的薰陶, 學會做人, 同樣是教育, 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

同樣在杭州, 一位帶病堅守講臺, 在退休前的最後一課上與學生互鞠一躬的一幕讓人肅然起敬。 浙江師範大學附屬杭州筧橋實驗中學的社會老師周志芬講完課後, 學生們集體給她鞠了一躬, 然後爭先恐後地送上親手寫的賀卡。 早前, 周老師被診斷為肺癌早期, 從教生涯的最後幾個月裡, 周老師其實是帶病堅持的。 我們當然不鼓勵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的帶病堅持, 但是身體允許下的堅守, 是站好最後一班崗,

是有始有終, 也是責任與擔當。 學生集體與老師互相鞠躬、告別, 這是一個美好的教育場景, 簡單的儀式中蘊含著豐富的意義, 讓人體會到了責任、堅守與尊重。

同樣美好的是另外一個教育場景:長江師範學院的一場演講中, 會場卻突然停電, 陷入一片漆黑。 有學生機智地將手機上的閃光燈開關打開, 沉寂了一會兒的黑暗很快被一個、兩個、三個……更多的閃光燈燈光淹沒, 會場被“鋪”成了一片“星海”。 用手機閃光燈照亮舞臺, 既是對演講者的尊重, 也是對知識的渴望。 這種求知的精神和態度所營造出來的場景, 閃光燈“鋪”成的“星海”, 本身更加動人。

教育是一個過程, 每一個過程都由不同的場景所承載。 回首往事, 我們可能會忘記具體的知識,

但是美好的教育場景, 如與師友圍坐一端、促膝而談, 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 卻會深深打動我們, 讓我們受益終身。 就像我們容易忘記孔子與弟子們談志的具體內容, 但是“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所呈現出來的其樂融融的畫面之美, 卻叫人揮之不去。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教人成為高官, 還是成為富豪?抑或超越他人, 成為人上人?成功的定義千萬種, 把成功當作唯一目的, 只會讓人誤入歧途。 教育應該讓人在一個個過程中, 在豐富的場景中觸碰人的心靈, 讓人遇見美好, 與美好的人性、人格相遇, 讓每個人都成為最美好的那個自己。

美好不會存在於從一個培訓班奔赴另一個培訓班的途中,

也不會出現在冷冰冰的管理之中, 更不會誕生于急於求成的功利化目標之下。 讓孩子在教育中遇見美好, 教育者首先要努力讓我們的教育變得美好, 更加重視教育的育人功能, 多營造溫馨的教育育人場景;更加重視教育的過程, 把實現人的幸福成長作為目標。 如此, 其他目標也能自然而然地實現。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11日第2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