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馬伊琍直播媽媽經,為什麼我不想要女兒太聽話

01

在直播中, 她坦言自己非常後悔, 曾經對愛馬太嚴格。

她說, 她是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 所以愛馬出生後, 她也用老一套的方法來教育她,

並成功地把愛馬教育成了讓大家羡慕的“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 問題來了, 孩子的成長並不像表面看來的那麼順利。

有一天, 愛馬回家說, 她在幼稚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的時候, 有個小朋友總要當媽媽, 而讓愛馬當寶寶。 這讓愛馬感到很委屈, 因為她也想當媽媽。

這時, 馬伊琍說:“那你可以拒絕啊”, 而愛馬卻弱弱地說:“我不敢。 ”

馬伊琍這才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

自己家的這個“乖孩子”, 已經習慣於屈從強硬的方式, 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感受, 已經不會說“不”了!

萬一遇到壞人, 她不會反抗, 不會自我保護, 只能忍心吞聲, 那後果就嚴重了。

而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 和跟她平時嚴格專制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很多次, 在愛馬的想法和她不能達成一致的時候,

她會因為趕時候或者別的原因, 而粗暴地強迫愛馬聽她的話。

她說, 有一年冬天, 愛馬非要穿短袖, 而她著急帶愛馬出門, 於是就粗暴地強迫愛馬穿上長袖冬衣:“今天必須聽我的, 我沒時間和你多說。 ”

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愛馬很容易認錯, 只要媽媽聲音大一點, 或者表情嚴肅一點, 她就會說:“媽媽我錯了, 我再也不敢了。 ”

心理學認為, 孩子一開始是從重要他人(父母、老師等)的評價中去認識自我。

要孩子聽話, 傳達給孩子的資訊其實是:我是權威, 你不會, 所以要聽我的。

如果總是被媽媽要求聽話, 或者說孩子的不同意見總被駁回, 那麼孩子就可能會認為:我的要求不會被人尊重, 提了也沒用;我的想法不好,

所以才會被拒絕;我不是個好孩子……

這些都會增加孩子內心的不自信, 而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往往更容易成為被霸道同學欺負的對象。

更讓馬伊琍擔心的是, 愛馬在碰到圖謀不軌的壞人的時候, 可能因為聽話、不會反抗而受到傷害。

所以, 從那以後, 馬伊琍不再把“聽話”當成教育孩子的目標, 而是鼓勵愛馬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並學著用“自然後果”來代替說教和簡單粗暴的命令。

就這樣, 2 個月後, 愛馬終於真正對小夥伴說出了那一句“我不願意!”

02

馬伊琍的擔心不無道理, 孩子因聽話而遭遇不幸的悲劇時有發生。

幾年前, 地震災區都江堰, 一個5歲的上學前班的小女孩, 中午因為不聽話, 被老師罰站。

就在這時, 地震了。

老師在慌亂之後指揮全班撤離險境, 唯獨忘記了她;又或者是, 老師覺得她離門口最近——她罰站的地方就是後門, 就沒有管她。

最後, 全班60個孩子, 59個成功脫險, 只有她死了。

為什麼?

她當時正因不聽話而被罰站, 在老師發話之前, 在沒有得到老師允許之前,

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跑!

在前段時間發生的孩子傷害事件中, 有位媽媽的話令我印象深刻:“幸好我家孩子會喊會叫, 掃了人家的興致, 才被放出來。 ”

而被拉去脫衣服、褲子的其他孩子, 乖乖聽了老師的話, 沒有反抗, 而遭受了更大的傷害。

是啊, 從古至今, 我們中國人的教育, 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聽話”二字。

什麼三綱五常, 什麼弟子規, 都是要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人。

所以, 孩子要聽父母的話, 聽老師的話;員工要聽領導的話, 服從管理。

聽話也成了評價孩子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這種觀念, 代代相傳, 像是刻入了我們的基因中。

要孩子聽話, 也許可以讓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更輕鬆一些, 也許讓集體生活的管理更高效,然而,卻是以犧牲孩子的自我成長為代價。

一個聽話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遇到壞人,很有可能膽小順從,遭遇更大的傷害。

03

當然,一個聽話的孩子,也有可能隨著自我的覺醒而變得更加叛逆。

前不久,湖南沅江發生了一起學生刺殺老師的事件。

確定地說,是一個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殺死了特別看重自己,對自己有恩的好老師。

據多位學生回憶,事發前的一段時間,羅軍在學習上有些懈怠,而對他寄予厚望的班主任鮑方批評了他好幾次。

當時,鮑方老師讓大家觀看一部勵志電影,並要求同學們寫完觀後感再放假。

這時,羅軍走出教室,跟老師說他不想寫。說時,聲音不大,但態度不好,很多同學都能聽見。

鮑方老師聽了,生氣地說:“不想寫就轉班!”說完,就回到教室隔壁的辦公室。

之後,羅軍拿著彈簧刀也走進了這間辦公室,連續刺了老師二十多刀……

這是孩子被要求聽話的另一個極端。

從羅軍同學回憶的事件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羅軍不想寫作業的要求,鮑方老師並沒有想要細心瞭解他反抗背後的心理原因,而是把他的反抗當成了對他制定的作業規則的挑釁,於是態度強硬地拒絕了。

如果鮑方老師懂得共情,或者能夠換個角度跟學生聊一聊,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聽話”,那麼也不至於釀成這樣的悲劇。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訓斥、武力等手段要求孩子聽話,可等孩子漸漸長大,自我蘇醒過來的時候,他就可能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我們的指令。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已經趨於成熟,但大腦的發展還未能完善,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讓人抱憾終生的事情。

04

要求孩子聽話,還可能帶來一個問題:讓孩子失去創造力。

比如,媽媽看到3歲的孩子隨意塗鴉,就說他畫得不像,偏要他聽她的話,畫出具體的形狀來。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豐富到無法用具體形狀來表達,所以要求孩子這樣的聽話,只會限制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我們總是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是如果我們總是要孩子聽我們的,給孩子的思維設限,那孩子怎麼可能超越我們呢?

所以,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實踐篇》裡,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的教育已經失敗了一半。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聽話,給孩子將事情都規劃好,或者要求他們跟我們一模一樣,而是要給他們超越的空間。

喬治·巴頓是二戰時有名的美國將軍,他的脾氣很壞,可他的軍團卻沒有因此反感他,反而能夠很出色地執行他的命令,出色地完成作戰。

原來,他每次下達任務,並沒有教他們怎麼做,或者要他們照我的話去做,而是跟他們說,“你們去做,讓我驚喜。”所以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作戰方案,然後他再從中挑選最好的方案。

能夠激起大家主動參與的熱情,並集大家的智慧去打戰,戰鬥力當然杠杠的。

其實,在育兒上也是一樣,把我們的控制欲消除掉,孩子才能給你驚喜。

換句話說,如果想要孩子更優秀,那麼請給他不聽話的空間。

05

你可能會問:那孩子如果不聽話,去偷,去搶,也不用管嗎?

當然要管。

不要孩子太“聽話”,忌諱的是,我們大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而無視孩子的需求,單方面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是用嚴厲的語氣來鎮壓孩子。

忌諱的是,父母一把抓,什麼大事小事都要管,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卻不能做主。

但是,如果孩子的有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傷害到別人,那就必須要管了。

還有些事情,並不嚴重,只不過孩子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比如做作業不認真,那我們也需要巧妙地管理。

像前面馬伊琍說到的“自然後果”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再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爸爸說,應孩子(5歲)要求,給他報了鋼琴課。可回家練琴的時候,孩子卻要耍小聰明,不按照老師教的彈,要自己瞎彈。

他跟孩子說,要認真對待鋼琴,可孩子不聽,繼續瞎彈。他生氣了,打了孩子的手,說,如果不認真彈,就把鋼琴課取消了。沒想到,這話沒嚇唬到孩子,孩子反而賭氣說,取消就取消,不學就不學。

我們說,想要孩子“聽話”,一般有3個條件:

一是,你有沒有先聽孩子的話。

如果沒有,那麼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堪憂了,孩子很可能不聽你的。

我建議這位爸爸,先“聽孩子的話”,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彈,是不是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樂趣?

如果孩子覺得這樣好玩,那就讓他玩一會兒,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板著臉孔監督孩子彈鋼琴,估計他很快就會興趣全無。不如先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彈3分鐘,之後再讓他認真按照老師教的彈。

二是,你說的話是否正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這是育兒界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是成長問題,還是原則問題,你是不是必須要管,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說的做,孩子就變壞了,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如果不是你不管天就塌了,那麼我建議你先等等。孩子沒有按照計畫的步驟練琴,這只是一個小偏差,有什麼關係呢?他的好奇心,他在探索中的那份快樂體驗才更寶貴。

三是,你說的話,孩子能否聽得懂。

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我們需要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跟他立規矩。

比如,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訓孩子,更不要動不動就以“你怎麼這樣那樣”的句式評判孩子。而是用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孩子,以及多用“我想/我希望……去引導和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是我們太過焦慮,只是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我們的話,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當我們拓寬了自己的界限,孩子也就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自然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願意聽我們的話,他們也喜歡這種合作共贏的結果。

也許讓集體生活的管理更高效,然而,卻是以犧牲孩子的自我成長為代價。

一個聽話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遇到壞人,很有可能膽小順從,遭遇更大的傷害。

03

當然,一個聽話的孩子,也有可能隨著自我的覺醒而變得更加叛逆。

前不久,湖南沅江發生了一起學生刺殺老師的事件。

確定地說,是一個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殺死了特別看重自己,對自己有恩的好老師。

據多位學生回憶,事發前的一段時間,羅軍在學習上有些懈怠,而對他寄予厚望的班主任鮑方批評了他好幾次。

當時,鮑方老師讓大家觀看一部勵志電影,並要求同學們寫完觀後感再放假。

這時,羅軍走出教室,跟老師說他不想寫。說時,聲音不大,但態度不好,很多同學都能聽見。

鮑方老師聽了,生氣地說:“不想寫就轉班!”說完,就回到教室隔壁的辦公室。

之後,羅軍拿著彈簧刀也走進了這間辦公室,連續刺了老師二十多刀……

這是孩子被要求聽話的另一個極端。

從羅軍同學回憶的事件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羅軍不想寫作業的要求,鮑方老師並沒有想要細心瞭解他反抗背後的心理原因,而是把他的反抗當成了對他制定的作業規則的挑釁,於是態度強硬地拒絕了。

如果鮑方老師懂得共情,或者能夠換個角度跟學生聊一聊,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聽話”,那麼也不至於釀成這樣的悲劇。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訓斥、武力等手段要求孩子聽話,可等孩子漸漸長大,自我蘇醒過來的時候,他就可能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我們的指令。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已經趨於成熟,但大腦的發展還未能完善,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讓人抱憾終生的事情。

04

要求孩子聽話,還可能帶來一個問題:讓孩子失去創造力。

比如,媽媽看到3歲的孩子隨意塗鴉,就說他畫得不像,偏要他聽她的話,畫出具體的形狀來。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豐富到無法用具體形狀來表達,所以要求孩子這樣的聽話,只會限制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我們總是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是如果我們總是要孩子聽我們的,給孩子的思維設限,那孩子怎麼可能超越我們呢?

所以,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實踐篇》裡,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的教育已經失敗了一半。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聽話,給孩子將事情都規劃好,或者要求他們跟我們一模一樣,而是要給他們超越的空間。

喬治·巴頓是二戰時有名的美國將軍,他的脾氣很壞,可他的軍團卻沒有因此反感他,反而能夠很出色地執行他的命令,出色地完成作戰。

原來,他每次下達任務,並沒有教他們怎麼做,或者要他們照我的話去做,而是跟他們說,“你們去做,讓我驚喜。”所以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作戰方案,然後他再從中挑選最好的方案。

能夠激起大家主動參與的熱情,並集大家的智慧去打戰,戰鬥力當然杠杠的。

其實,在育兒上也是一樣,把我們的控制欲消除掉,孩子才能給你驚喜。

換句話說,如果想要孩子更優秀,那麼請給他不聽話的空間。

05

你可能會問:那孩子如果不聽話,去偷,去搶,也不用管嗎?

當然要管。

不要孩子太“聽話”,忌諱的是,我們大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而無視孩子的需求,單方面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是用嚴厲的語氣來鎮壓孩子。

忌諱的是,父母一把抓,什麼大事小事都要管,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卻不能做主。

但是,如果孩子的有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傷害到別人,那就必須要管了。

還有些事情,並不嚴重,只不過孩子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比如做作業不認真,那我們也需要巧妙地管理。

像前面馬伊琍說到的“自然後果”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再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爸爸說,應孩子(5歲)要求,給他報了鋼琴課。可回家練琴的時候,孩子卻要耍小聰明,不按照老師教的彈,要自己瞎彈。

他跟孩子說,要認真對待鋼琴,可孩子不聽,繼續瞎彈。他生氣了,打了孩子的手,說,如果不認真彈,就把鋼琴課取消了。沒想到,這話沒嚇唬到孩子,孩子反而賭氣說,取消就取消,不學就不學。

我們說,想要孩子“聽話”,一般有3個條件:

一是,你有沒有先聽孩子的話。

如果沒有,那麼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堪憂了,孩子很可能不聽你的。

我建議這位爸爸,先“聽孩子的話”,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彈,是不是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樂趣?

如果孩子覺得這樣好玩,那就讓他玩一會兒,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板著臉孔監督孩子彈鋼琴,估計他很快就會興趣全無。不如先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彈3分鐘,之後再讓他認真按照老師教的彈。

二是,你說的話是否正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這是育兒界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是成長問題,還是原則問題,你是不是必須要管,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說的做,孩子就變壞了,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如果不是你不管天就塌了,那麼我建議你先等等。孩子沒有按照計畫的步驟練琴,這只是一個小偏差,有什麼關係呢?他的好奇心,他在探索中的那份快樂體驗才更寶貴。

三是,你說的話,孩子能否聽得懂。

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我們需要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跟他立規矩。

比如,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訓孩子,更不要動不動就以“你怎麼這樣那樣”的句式評判孩子。而是用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孩子,以及多用“我想/我希望……去引導和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是我們太過焦慮,只是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我們的話,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當我們拓寬了自己的界限,孩子也就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自然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願意聽我們的話,他們也喜歡這種合作共贏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