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中的西施

西施是我國古進時候一位絕代佳人, 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 西施原名夷光, 是戰國時代越國苧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 因家住西村, 所以叫西施。 她長得紅顏花貌, 芙蓉之姿。

當時, 吳王夫差為報殺爻之仇, 領兵打進了越國。 越軍被打敗, 越王勾踐作了戰俘, 越國大夫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 三年以後, 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 勾踐回國以後, 臥薪嚐膽, 準備十年生聚, 力圖報仇雪恥。 他採用范蠡所獻美人計, 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 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 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 沉迷酒色, 不理朝政, 在她的內應下, 勾踐終於滅吳複國。

歷來, 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 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 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

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 近年來, 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 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 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 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 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 可見, “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 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 曆與西施, 恢詭譎怪, 道通為一。 ”從司馬彪注文看來, 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 100多年。 據此, “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豔稱, 並非專指某一個人, 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 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 先秦諸子之後, 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

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 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並出, 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

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

但沒有講起西施, 更不用說她與範蠡有什麼關係。 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 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 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 則人皆掩鼻而過。 ”到了東漢, 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 袁康的《越絕書》雲:“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 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越 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 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 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 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 飾以羅縠, 教以容步.習于土城, 臨於都巷, 三年學服而獻于吳”。 西施身吳心越, 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 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

用史學的眼光看, 一個國家的興亡,

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 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 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

對西施的結局, 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 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 其中說:“西施之沈, 其美也。 ”(“沉”, 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 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 越浮西施于江, 令隨鴟夷以終。 ”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鴟夷”, 就是皮袋。 這句話的意思是, 吳國滅亡後, 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 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 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